0%

在安特生的《龙与洋鬼子》一书中,有一篇关于传教士的内容,文章记录了安特生与在新安县传教的玛丽亚·皮特森之间的一段友情关系的描述。同时书中有两张关于孤儿院的照片,一张是孤儿院的外景照片,另外一张是 1919 年饥荒时期传教士与孩子们的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 1934 年 3 月 4 日,是当时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驻豫记者天陶,随从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巡察豫西新安期间,游览汉函谷关时所拍摄的。巡察结束后天陶作《豫西一周记》一文,先后刊登在《河南民报》、《河南民国日报》、《河南政治月刊》上,这张照片作为文章配图,可在 1934 年《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三期中找到,在照片中,汉函谷关关楼共三层,第三层为阁楼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完整重现了整个关楼的昔时模样。

汉函谷关早期留存的照片不多,1907 年 4 月,日本人桑原骘藏被文部省选派,到中国留学。而他在中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有过四次⼤的旅⾏。第⼀次即洛阳、长安⽅⾯的旅⾏,是桑原骘藏抵北京后最早的⼀次长途之旅。1907 年 9 ⽉ 3 ⽇出发,10 ⽉ 28 ⽇返回,主要路线是北京⼀彰德府⼀新乡县⼀清化镇⼀黄河⼀洛阳⼀陕州⼀潼关⼀长安⼀咸阳⼀乾州,再经郑州返回北京。除北京⾄清化镇和郑州⾄北京段乘⽕车外,其余⾏程基本上是利⽤马车或者骑马、徒步。按桑原骘藏本⼈的记述,全程为五⼗六天,⾏程五千五百⾥,除去⽕车⾥程,近三千⾥。同⾏者为早于桑原抵北京留学的宇野哲⼈。事后,桑原骘藏将此次考察之⾏撰写成旅⾏报告,邮寄给⽂部省,后由⽂部省转给《历史地理》杂志,由该杂志于 1908 年 3 ⽉开始分期连载,题名为《雍豫⼆州旅⾏⽇记》,后在出版的书籍《考史游记》中本篇更名为《长安之旅》。由于此次旅行,桑原骘藏经过了新安县,留下了两幅跟函谷关相关的照片,显的非常珍贵,两张照片也都收录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