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志》序

《新安县志》自清乾隆丙戌(1766年)南海邱公峩纂修后,距今百七十年。续者阙如。民国肇建,时政迭更,氓俗迥异;加以新安环境皆山,虽素称瘠土,而地下宝藏各矿悉具,苟开掘如式,实无穷富源。非直旧志多不适用,即近年渑池杨子方堃及本县侯慈舫海涛,前在铁门修成未刻之稿,亦与现今时势不符。是以广事搜罗,重行改撰,以备览者采择。适南北战起,兵戈连年,土匪滋扰,荒旱频仍,饷军备寇,势不暇及。岁癸酉(1933年),时和年丰,县长李慕仙庚白莅新,从邑人之请,召集阖邑士绅,公议重修。聘敝县李亦仙孝廉希白为总编辑;而以邑人李香圃兰滨任大事记、舆地、民政,陈希古元道任财赋,许经畬文田任职官,侯慈舫海涛任建置,刘洽民任党务,吕乐三世清任教育,马小文长卿任社会、实业、人物、仕进,刘建华、仝元昌际泰任图绘;正纪亦随诸君子后任艺文、金石、杂记。今年春书成,共十四卷。内容具凡例与各门小序。统观全志,其为缺憾而无容自讳者三:一、书为各人分纂,前后笔墨未能一律;二、本馆书籍征购无几,十八年前县署卷宗悉遭焚毁,所有征引,疏漏实多;三、采访各件多录前人旧作。本志意在尊重先民,凡所录事实,非极背谬,悉用原文,不加修饰。用是词旨未能处处详整。是役也,经费最不易筹,县中公财未裕,十五出之邑人张伯英钫捐资。至始终其事,中经梗阻,奔走斡旋,俾本志卒底于成者,则尤以余君镜涵清潮之力为多。其协助调查、捐款各姓氏,均应记录并附之,以永其传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孟县毕正纪序

《新安县志》序

癸酉(1933年)八月,庚白奉令调长新安。访地方耆绅谈悉:本县县志纂至清乾隆丙戌(1766年),民国甲子(1924年)经渑池杨君子方及邑人侯君慈舫在铁门续修,存稿未刻。余以邑乘与文化有关,岁久失修,事远年湮,将来之难,更甚于现在,亟应续修,以竟其成,佥以为可。适河南清乡督办张公伯英回铁门原籍,庚白因事趋谒,协许君经畲、刘君洽民等同往,申述续修邑志事。张公历述前次资助续修未竣之经过及续稿散存各处,愿再捐资以助,嘱余君镜涵肩其任。归而提交县政会议,修志馆成立。拨地方款节余以资挹注,大部开支均恃镜涵拨张公资助之款。经畲、镜涵二君复往返郑、汴,征购书籍。敦聘孟县李亦仙、毕叙五两孝廉分任馆长、总编修,许君经畲任副馆长,侯君慈舫任协修,以本邑人士李香圃、陈希古、刘洽民、吕乐山、马小文分任编辑,刘建华、仝际泰任测绘。庚白得遇诸君子时相过从,协议进行。功将过半,旋于甲戌(1934年)七月奉调离新,接代郾篆,时以未观厥成为憾。本年春,接经畬函告,《新安县志》业经脱稿,以志序暨凡例见示,索序于余,并备述年来继续编修及余镜涵、王宏先、郭重宣诸君极力维持,以底于成,因不禁欣然色喜。回忆斯志续修,起于癸酉(1933年)十月,迄于乙亥(1935年)四月,为时一年有半,历经艰辛。幸得诸君子资助擘画,奔走斡旋,完百七十年未竟之功,满卷琳琅,皆诸君子刻心铭骨之代价。创之难,成之非易,异日付梓,诸君子事功文章,胥与斯志并垂永久。曲曲私衷,有余幸焉。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古谢李庚白序于召陵公廨

《新安县志》序

考旧志序载,新安故无志,有志自黎阳王公训始。明末付诸劫灰。清顺治初纂修之,至乾隆丙戌(1766年),三度续修,迄今百七十年,版又荡然,士大夫家珍藏者,亦凤毛麟角。民国十二年(1923),邑绅张伯英先生商同葛前任邦炳设修志馆于铁门,并捐资聘请渑池杨孝廉堃纂修,阅岁成书。旋遭时变,未付梓而稿亦半佚。二十二年(1933)夏,李前任庚白以邑志有关文化,又商请张绅伯英等捐款提倡,延聘孟县李孝廉希白、毕孝廉叙五主修,并邑绅多人分修,阅十九月而书成。当以助资告罄,未即付梓,仅录志稿两部,分存张伯英、许经畬家,今三年矣。戊寅(1938年)首夏,余承乏斯篆,正值寇入日深,军书旁午,抽暇借阅志稿,不仅有功亏一篑之叹。正议刊间,复于九月奉省府令饬,即设法筹款付梓,免遭遗失而堕前功。考我国周制,设官掌邦国之志,故后世郡国乡土均有志,盖所以记其事而保其实。新虽山邑,立县历二千余年,武功既扬,文教亦熙,县志一书,未可久废,亟宜付印,用保胜迹。爰集绅商讨,佥以原稿缮写,不无鲁鱼亥豕之讹,乃复组织委员会校正之,不一月而竣事。议由富户捐项下挪垫洋一千四百圆,交许经畬先生,招商定印三百部,存诸各机关、区、联保分任保存,庶文献有徵而功不可堕。至增修剞劂,敬以待诸后之来者。所有历次纂修、校正诸耆彦暨捐资助修诸君子,已胪列衔石于颠末,兹不复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岁在戊寅十一月,三晋垣曲席秉章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