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实业
新安环境皆山,自古号为瘠区。既乏沃野肥田以资生产,尤鲜巨埠繁市而居商贾。智不足以促进天利,力不足以开发地藏。至今犹农习固陋,工守窳拙,商安狭小,矿沿愚笨,一任货弃于地,而不求其所以有;力藏于身,而不思其所以施,此其所以贫也。苟能提倡推行如养蚕、牧畜、造林、植果、开矿等,未始非富庶之源。兹就现在所可资以提倡各业,略分为农业、园艺、蚕桑、森林、畜牧、工、商、矿八目,作实业志。
一、农业
本县地多山坡,耕耨不易,车马鲜通,收获艰难。西北山民砌石成论,培土作田,夏虞水冲,冬加补垒,男女并作,朝夕不遑。负担终年,恒不获一饱。兹分土壤、作物、农器、水利四项志农业。
甲、土壤。本县全境土壤多黏性。今划区分之:沿涧水两岸多滓黏壤土,畛水两岸、石井河两岸皆然;近陵阜处多黏质壤土,如五头、孙都、韦庄、刘黄岭等同类地带皆然;若庙头、慈涧等处亦有纯系壤土者,但区域不广;惟西北山区中,土壤多系砂砾与腐植物混合而成一种砾土。
乙、作物。作物分为食用、工艺两类。就食用而言,可分夏秋两季。夏产以小麦为大宗,全县民众有田者皆种之。秋分前后播种,来年小满前后收获。大麦、豌豆亦然。据民国二十年(1931)建设局粮食调查统计,小麦为七万六千零二十九石,大麦为九千三百三十二石,豌豆为九千零九十石。又有露仁大麦、扁豆、油菜籽不在统计内,但产额甚少。此夏季作物之概略也。秋产以粟米、蜀黍为大宗,黄豆、黑豆、绿豆、高粱等亦均产之。此等秋禾,谷雨前后或夏至前后均可播种,至白露后皆成熟。据所统计,粟为一万八千三百一十二石,玉蜀黍为一万七千五百四十四石,黄豆为二千九百二十七石,黑豆为三千一百三十二石,绿豆为一万二千七百五十四石,高粱为五千九百六十石。此秋季作物之产额也。此外,尚有所谓豇豆、小豆、蔓豆、青豆、杭稻、芝麻等,产额亦甚微。又有甘薯,系块根植物,俗曰“红薯”。初夏下种养秧,立夏前后剪秧分栽。霜降前后,地下之块根成为锥状或馒头状而熟,内含淀粉颇富,农民多蓄为食料,运向潼陕等处贩卖者亦不少至。工艺作物,以棉、大麻为大宗。然所产不足,为本地方人民之用者十之八。旧有蓼蓝,今为洋靛所夺,种者绝少。高粱一部,为造酒用,亦可列入工艺作物。
丙、农器。农器形式,颇为复杂。兹举其大而著者:曰犁,用于启土作耕;曰耙,用于平床;曰耧,用于播种;曰钁俗曰掘头,用于垦荒、去秽、启石;曰铁锨,用于取粪土;曰锄,用于耘田去草;曰十指耙,用于平畦搂草;曰锸,用于剜粪土;曰镰,用于刈禾;曰木锨,用于扬取籽粒;曰扫帚,用于净场;曰桑杈,用于拾秸;曰四股杈、六股杈,用于拾秸之短小者;曰斧,用于斫木析薪。至于各种细小器具,不胜枚举。又有芟麦掠子有谓“簎子”,以竹制成,半圆筐形,弦之方面,置直径长板,安置长薄刀,以木作柄,以绳牵之,用之代镰,刈麦甚便。
丁、水利。本县境内无巨大河流,故亦无深广渠道。据民国十八年(1929)建设局所调查者,第一区有渠五道,长十八里半,灌田一千零二十三亩;第二区有渠五道,长二十里半,灌田三千零九十一亩五分;第三、第四两区共有渠六道,长九里半,灌田一千四百四十五亩六分;第五区有渠十五道,长三十二里,灌田一万零六百三十七亩。全县有水车井九十六眼,灌田九百亩。合计全县渠长八十零半里,井九十六眼,共灌田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七亩一分。此建设局调查水利之大概也。然水小易涸,渠少难普,西北山区有汲水至十数或二十里者,何言乎水利耶?即涧、畛两河岸之渠,旱则水涸,农民因争水相斗者屡矣。石寺之渠今已干枯,其水利亦未足道。
二、园艺
园艺分蔬菜、果类、花卉三种列后:
甲、蔬菜类。按本县无宏广园圃,所有蔬菜仅供本地人民之用。如菘俗曰“白菜”、萝卜、葱、韭、芥、蒜、黄瓜、瓠子、茄子、菠菜、莴苣、莙荙、蔓菁、芹菜、芫荽、葫芦、胡萝卜俗称“红萝卜”、窝瓜、菜豆荚、番豆荚等,均产之园圃中。业此者率为贫民,无力推广,故本县园艺一门极为狭小,惟高平寨有一种秦椒,长几一尺,皮厚一分,其味香烈而不甚辣,是为特产。西瓜、甜瓜别为专业。
乙、果类。县本无宏大果园,所产果实仅植于农民隙地,如柿、梨、杏、桃、李、枣、栗、樱桃、石榴、胡桃、酸枣等,均无专业,亦无大宗产额。惟柿较他果为多耳。
丙、花卉。本县无莳养花卉场圃,举民家所有供玩赏者,木本如牡丹、梅、桂、迎春、迎夏、月季、刺梅、丁香、合欢、铁树、木槿、蒲竹、棕榈、无花果、橘、柚、柑、香圆、夹竹桃、玫瑰、千层石榴、绣球黄芽等。多年生草本如玉簪、芍药、菊、萱、扁竹、龙舌、仙人掌、仙人指、仙人头、龙须草、万年青、旱不死、红丽丽美产、金笺荷、含笑花、玉星美产、耐美人美产、一串蓝瑞典产、五旬红瑞典产等。一年生草本如凤仙俗曰“指甲草”、鸡冠、牵牛、龙须、茑箩、看秦椒、海鸡蛋、万寿菊、荷兰菊、金菊、蜀葵、旱莲、望江南、夏菊、翠菊、变菊等。种类颇繁,生殖亦易。惟栽培者少,故是业未能发达耳。
三、蚕桑
本县蚕桑向为农民副产物,政府绝不过问。民之养蚕者十仅一二,地边、墙隅随意植桑。每春季于清明节前,由妇人随身将蚕种暖出,用羽扫入筐内纸上,令小儿辈采桑切碎饲之。至三眠后,移至席上,男子方才注意采桑,帮助换席、去秽。四眠俗曰“大眠”后六七日,即上簇结茧。斤可值洋一角至二角不等。商人收买,缫成粗丝,销于洛阳。年约三千斤左右,斤可值洋五圆上下。清宣统元年(1909),由县设立乙种蚕桑小学校一处,以资提倡。民间渐知蚕桑之利,植桑养蚕日见发达。自民国十四年(1925)蚕校停办,兵燹频仍,兹数年来,论蚕业者,几至绝迹矣。
四、森林
本县西北山区原有少许自然林,以栎、柏为主,约有一百方里左右。近代以来,人民日渐稠密,官府不禁森林之砍伐,不数年间,摧残殆尽,是可惜也。现如郁山、彊山、方山、青要山、荆紫山等处,童然者正多。果能加以提倡造林,设警保护,由各区长督率进行,将现不任开垦之石田,亦可变为生生不穷之利源矣。所可植之树木,山中以栎、槲、橿、栗、葛藤为宜,平原以杨、柳、槐、榆、梓、桐、楸、梧、柏、楝、樗、椿为宜。而西北山中产有一种黄栌木,可染黄,暴榆木,可染赤。本地又有一种木,俗曰“黄楝树”,质坚细而色黄,为落叶乔木,实曰“药子”,如梧子大,可榨油,为他邑所罕见。附药材:本县农间无药料作物,而山中产药颇多。如防风、柴胡、连翘、苍术、荆芥、葛根、茵陈、皂角刺、桔梗、血参、香附、大艾、蝉蜕、白头翁、天花粉、地骨皮、何首乌、山菊花、益母草、车前草、金银花、苍耳子、天门冬、天南星等均产之。其中以防风为大宗,苍术、柴胡、连翘次之,余不成庄。
五、畜牧
畜牧之业,本县亦无专家,惟有田之农民皆畜牛,几乎比户饲之。驴有牛之十分之二,骡有牛之五十分之一,马则寥寥耳。猪供食品,几至家家饲养,鸡则亦然,惟无以畜牧为专业者。虽西北山区有专牧羊者,但不知讲究改良,如病害之来,全不能预为防备,所以发达者绝少。如肯提倡改进,则荒山旷野之区,何不可为牧牛羊而畜鸡豚之利薮
六、工业
全县无大工业。有如铁、木各工,仅可制造粗笨农器,依人门户,备修补,取工资而已。间有居肆制器者,亦均粗糙不堪。其稍精美者,率运至洛阳等县。故新民对于手艺各业,学习者殊鲜。机器工业亦无大规模之倡办。兹就旧有各工业分述于左:
甲、车轮厂。第三区梁庄村旧有铸铁车轮、铧、火炉、钟、鼎等铁工厂。购铁制器,颇为发达,行销于孟、洛、陕、潼等处。近因邻封各县造铸者亦多,行销阻滞倒闭。仅余四家,生意尚不畅旺。车轮一付,清末仅售钱三四千,今则售银十二圆,红利亦甚微耳。
乙、犁面厂。第四区西北山中,每年有开设铸犁面厂者,收买铁矿与带烟木炭,打碎杂于炉中,镕之成液,用范铸成。有所谓大圆、二圆、小圆、桃尖等式。行销于洛阳、登封、宜阳、嵩县、孟县、沁阳等处。每于初冬始业,于来年春仲歇业。以夏季不便工作也。每厂一所,需工人三十名左右,一日夜需矿、炭各万斤左右。每个犁面成本,约需银二角五分左右,售可三角左右。惟近今新境森林殆尽,业此者渐移入渑境矣。
丙、瓷工业。本县瓷工业颇为发达,尚有数处。兹分志于左:
子、甘泉岭瓷工业。
(一)沿革。本县瓷业,由来已久。现在石寺南坡根及东西砂锅窑等处,均有大堆如钧瓷片,抛置田畔,有蔚蓝青、茄皮紫、鹦哥绿等色,光泽可爱,质亦精巧。现甘泉岭邱明岩筑瓷窑,掘地得白瓷碗盘十数个,光颜甚佳,识者有以为系宋代物。访之故老,均谓近代不闻有能制白瓷者。按:此等瓷片年代既不可考,又无忆及传闻者,则非晚近所制可知也。故本县瓷业,定有长远之历史。甘泉岭、三岔口、柴胡沟三处,旧有粗瓷碗窑五十五孔,现营业者仅三十五孔。均以制粗瓷碗罐等什器,颜色任火力为变迁,制作者未能把握也。近有武定方、蒋文焕、何国栋、邱东祥等,新建改良较细瓷窑四孔,色为白底,施以彩绘,颇见光泽精巧。较之禹县神垕所出之瓷,尚觉美观。兹就新旧制法分述于左:
(二)粗瓷制法。旧瓷制法,先由洞中采矿,堆入池中,用水将矿土溶为泥浆,以牛拉犁耙翻搅,放水冲入第二池。待其沉淀,仍用犁耙翻搅,冲入第三池,沉淀水干后,即成细泥。移入调泥室,再三揉和,使泥性刚柔适合。然后欲作何器,即取泥若干置轮盘上,制成各种什器坯子,待干后以白土作釉,再干,方装入笼盔,入窑烧之七八天即成。
(三)细瓷制法。细瓷于制坯以前与粗瓷同。惟须先用碱性瓷土液敷于坯表,然后上釉,以免脱皮。釉后再施以彩绘或纯白。其釉料购自安阳。彩绘后装入笼盔方可入窑。每窑烧五六天即成。粗瓷每以十个为一件,可装二千六百件,细瓷则仅装一千五百件。是新建窑不如旧窑之大也。
(四)彩绘材料。细瓷所制之碗、碟、杯、盘、茶壶、茶碗、花瓶、痰盂等,均需施彩。其材料有曰“歇白”用铅一斤、白石四两配成、曰“歇红”用铁三两、白马牙石四两、铅一斤配成、曰“歇绿”用铅一斤、白石六两、铜一两半配成、曰“歇蓝”用铅一斤、瓷青一两、白石四两配成、曰“歇黄”用白石四两、铅一斤配成、曰“歇黑”以铜矿作底,上釉即成。其他颜料,仍须洋色者。至于花纹,均用人工绘画,但不甚精细耳。
(五)成本。粗瓷成本,每窑约出货二千六百件,细瓷每窑约出一千五百件,均需费银三百五十圆左右。粗瓷每件约合银一角四分而弱,细瓷每件合银二角三分而强。此本瓷成本之大略也。
(六)产额。每年粗瓷,每窑可产货六千件,三处休作不常,平均约产货十五万件。细瓷每窑每年产货三千件,平均每年约产货一万件左右。
(七)销路。本县瓷器由陆路行销于洛阳、宜阳、嵩县等处。河路行销于开封、兰封沿河南北各县。近多销于陕西。
(八)工人数目及工资。三处作瓷业工人约二百余名。工资以所成坯作价,与窑主四六抽劈,即窑主六成,工人四成也。
丑、滩子沟、马行沟瓷工业。滩子沟有缸窑九孔,马行沟有缸窑五孔,专造大小缸、盆、罐、坛等器。其制法则先采矿、后碾矿、筛矿,至于澄泥、调泥、制坯、上釉、装窑等项,与制碗法略同,惟缸坯高大,一次不能即成,须先制一节,待干,然后续作至规定度数为止。惟装时不用笼盔,烧七天即成。每大缸一个,能容粮二百五十斤者算四套,每窑可装五百套,需成本银百圆左右。两处工人,约一百三十余名。工资除每窑工作时花费外,与窑主按成分二分之一分劈。所产之货,行销于开封、商丘、孟县、济源、洛阳、偃师、嵩县、卢氏等处。两处年可产货一万五千套左右。
寅、西沃瓷工业。西沃有缸窑八孔,出作品法与滩子沟同。惟瓷质更粗,可以爇火不炸,为其特长。所产货,由河路行销沿河各县以至济南等处。所有工人百余名。工资抽法与滩子沟同。惟每大缸一个为一套,每窑可装五百套,成本需银二百圆左右,年可产货八千套左右。
卯、竹园砂锅工业。竹园有砂锅窑数孔。以休作不常,不能为定数。取煤窑底部砂质磁土,打碎和泥,制成砂质各种什器,熬饭煎药,不夺原味。制成砂笼,用之蒸药,极为适宜。又可作烧磺罐,经久不炸。惟业此者不甚多耳。
丁、石工业。县东北盐仓一带,有砂石可制石磨。石工在此地经年制造。行销于沿河各县以至济南等处。县西南郁山亦多砂岩,石工作成石磨,行销于洛阳、偃师等县。他如狂口一带之灰石,石工破作建筑物,船运出口,行销远近。石岭之大青石,可制碑碣及建筑品,以为石工营业之厂。全县业石工者约百余家。每磨一合,约售银五、六圆不等。
戊、水磨业。涧水两岸,多用水力打轮推磨,以制面粉。现有二十二家。惟夏季山洪不时暴涨,近岸者多行撤去,故业此者冬多夏少。每磨一日夜,可出面五六百斤不等。惟多系磨主抽取磨资听人使用,购麦自制面粉出卖者少。近有仿此作轧棉机者,亦颇实用。
己、柳条业。县北白墙村一带业此者有二十余家。工人百余名。以柳条制成箱、篮、箕、筐之器,行销远近。每箕一个售钱四五千不等。
庚、织染业。此业为新设工业,其成绩尚未大著,故犹在提倡之期耳。
(一)家庭工业传习所。民国二十年(1931),由县委邑绅郭尊贤,设立家庭工业传习所一处,招收女生,购买机器材料,专习织染一科,实地练习三年卒业。以所长一人、教员一人、技师一人、事务一人、织工一人组织之。现有头等铁轮机二部、二等铁轮机五部、手拉梭木机五部、织袜机二部,整经轮、导经车各一架,导纬车五架。浆缸、浆盆、染盂俱全。学生已毕业者,一班三十九名。现在肄业者一班三十四名。原本银伍百圆,所内经费年一千五百圆。出斜纹布一疋,长百尺,重八斤,需成本银六圆一角,可售七圆。平纹布一疋,长百尺,重八斤,需成本银五圆二角,可售六圆二角。毛巾一条,需成本银八分,售九分。惟在开办伊始,经济不充,成绩尚未大著耳。
(二)新民织染工厂。此厂为邑人孟月秋创办,于民国二十年(1931)二月间成立。股本二千圆,工人二十余名。现有铁机九部,缝纫机二部,木机二部。以资本不充,每日可出布十疋。每疋长一百尺,需成本银七圆五角,出售八圆左右。颇著成绩。
附:百余年来工匠工资比较。据《旧志》:乾隆间铁、木、泥水各工工资,除饭食外,日则制钱二十文至三四十文不等,清末一百五至二百文,近则一角五分至三四角不等。城市包工,日需五角以上。
七、商业
本县商业极不发达。以民众素重农耕,而境内无繁荣市场故也。旧磁涧、铁门、北冶、狂口四镇为较优市集。自陇海铁路成,行旅不停,磁涧、铁门日见冷落,船舶减少,北冶、狂口益形萧条。其他小集,益不足道。故现在所谓市肆,仅可供本地居民之日用而已。出入货运,鲜乎微矣。兹列全县商业状况表于左:
新安县各集镇商业状况-览表(七十年来物价比较表、新旧度量衡比较表附)
区别 | 集名 | 去城距离 | 主要输入品 | 主要输出品 | 商业类别 | 商号数目 | 同业本额 | 年贸易总额 | 商况沿革 |
---|---|---|---|---|---|---|---|---|---|
第一区 | 城关 | 东西街四关 | 杂货、煤油、盐、铁、药材、京货、颜料等 | 小麦、小米、玉蜀黍、绿豆、黑豆、棉花等 | 书业 | 1家 | 200圆 | 1500圆 | 新安当陕陇孔道,陇海铁路未筑以前,东西关旅店数十家,每傍晚车马喧嚣,官商云集,颇形热闹。近则破屋败垣数户耳。城内仅零售小商而已。输出物品以小麦为大宗,运向洛汴等处。杂粮未能成庄。本县除盐运自陕县会兴镇外,余货均来自洛阳。 |
粮行业 | 8 | 4000 | 250000 | ||||||
杂货业 | 25 | 5500 | 50000 | ||||||
银工业 | 3 | 300 | 2000 | ||||||
药业 | 7 | 1500 | 7000 | ||||||
麻工业 | 2 | 300 | 2000 | ||||||
估衣业 | 3 | 1500 | 6000 | ||||||
京货业 | 7 | 3000 | 14000 | ||||||
盐油业 | 4 | 2000 | 20000 | ||||||
屠宰业 | 3 | 300 | 9000 | ||||||
饭馆业 | 30 | 1500 | 30000 | ||||||
染坊业 | 20 | 300 | 5000 | ||||||
白墙 | 城北二十里 | 杂货、京货、煤油、盐、药材颜料等 | 小麦、小米、玉蜀黍、绿豆、黑豆等 | 粮行业 | 3 | 300 | 10000 | 白墙系新安小集,输出之品仅能及新安城、五头足矣。商号数家,供农民之日需而已。 | |
杂货业 | 2 | 300 | 1500 | ||||||
染坊业 | 2 | 100 | 500 | ||||||
药铺业 | 2 | 500 | 2000 | ||||||
饭馆业 | 3 | 100 | 1000 | ||||||
第二区 | 磁涧 | 城东三十里 | 杂货、京货、煤油、盐、药材颜料等 | 小麦、小米、绿豆、黑豆、玉蜀黍等 | 粮行业 | 3 | 1000 | 30000 | 磁涧当铁路未修以前,旅店亦颇发达。近仅小商售农之日需品而已。粮之输出可达洛阳,惟屡经土匪窜扰,及民国十七年红枪会军队交閧,市房多为军队焚毁,益形萧条矣。 |
杂货业 | 7 | 1500 | 7000 | ||||||
药铺业 | 3 | 600 | 6000 | ||||||
京货业 | 3 | 1500 | 6000 | ||||||
估衣业 | 2 | 1000 | 3000 | ||||||
油坊业 | 2 | 600 | 3000 | ||||||
饭馆业 | 5 | 300 | 5000 | ||||||
染坊业 | 3 | 200 | 1000 | ||||||
屠宰业 | 2 | 100 | 2000 | ||||||
五头 | 城东北二十五里 | 杂货、盐、铁、药材、颜料煤油等 | 输出品杂粮而已 | 粮行业 | 2 | 400 | 10000 | 五头为左近民户之小市场,未有大宗买卖。粮食之输出仅达洛阳之南麻屯,为量甚微。屡受土匪焚掠,现在几不成集市矣。 | |
杂货业 | 6 | 1000 | 6000 | ||||||
药铺业 | 2 | 500 | 4000 | ||||||
饭馆业 | 4 | 100 | 3000 | ||||||
屠宰业 | 1 | 50 | 600 | ||||||
染坊业 | 2 | 100 | 700 | ||||||
第三区 | 狂口 | 城东北六十里 | 杂货、京货、盐、铁、煤油、颜料、药材、棉花等 | 小麦、小米、杂粮、山货、瓷器等 | 粮行业 | 2 | 500 | 20000 | 狂口居黄河南岸,旧为河路,码头生意颇胜。以船运出口及经过,为商贾辐辏地。有百货厘金局在焉。自陇海车运畅行山、陕,各品均由车运而河运断绝,狂口市面因以萧条。加以近数年来土匪扰乱,益形荒凉。 |
京货业 | 2 | 600 | 3000 | ||||||
估衣业 | 2 | 600 | 3000 | ||||||
杂货业 | 8 | 2000 | 4000 | ||||||
山货业 | 4 | 1200 | 15000 | ||||||
屠宰业 | 3 | 200 | 3000 | ||||||
染坊业 | 3 | 200 | 1000 | ||||||
饭馆业 | 7 | 300 | 4000 | ||||||
北冶 | 城北五十五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药材、颜料、棉花等 | 小麦、小米、杂粮、绿豆、玉蜀黍、瓷货等 | 粮行业 | 3 | 1000 | 50000 | 北冶居狂口之西南,为瓷器生产地,旧与狂口比赛市场,有山西会馆在焉,其生意可知。近以河运停滞,狂口萧条,北冶亦受影响,大不如前矣。 | |
杂货业 | 5 | 1000 | 15000 | ||||||
京货业 | 3 | 1500 | 6000 | ||||||
估衣业 | 2 | 1000 | 6000 | ||||||
油坊业 | 1 | 300 | 3000 | ||||||
染坊业 | 2 | 150 | 600 | ||||||
饭馆业 | 5 | 250 | 2000 | ||||||
屠宰业 | 2 | 150 | 2000 | ||||||
第四区 | 西沃 | 城北八十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药材、颜料、棉花等 | 小麦、小米、杂粮、落花生、瓷货、山货等 | 粮行业 | 4 | 800 | 20000 | 西沃市面本不发达,自狂口码头日行萧条,而山货出口以西沃为发轫地,故商业较前为繁荣。 |
山货业 | 4 | 800 | 40000 | ||||||
杂货业 | 7 | 1500 | 5000 | ||||||
估衣业 | 1 | 500 | 2000 | ||||||
京货业 | 2 | 400 | 1000 | ||||||
药业 | 3 | 1000 | 2000 | ||||||
染坊业 | 2 | 100 | 400 | ||||||
饭馆业 | 5 | 150 | 2000 | ||||||
屠宰业 | 2 | 50 | 1000 | ||||||
石井 | 城北八十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颜料、药材、棉花等 | 小麦、小米、绿豆、玉蜀黍、杂粮、防风等 | 粮行业 | 3 | 600 | 20000 | 石井当晋豫边陲,皖豫小商赴晋或出雁门口者,以此为往来捷径。故生意颇畅。自陇海铁路成,南北客商多由茅津渡河,而石井市面大受影响。 | |
杂货业 | 5 | 500 | 2500 | ||||||
京货业 | 2 | 400 | 1000 | ||||||
估衣业 | 3 | 600 | 2000 | ||||||
药业 | 4 | 2000 | 2000 | ||||||
染坊业 | 2 | 100 | 400 | ||||||
饭馆业 | 5 | 100 | 3000 | ||||||
屠宰业 | 1 | 30 | 500 | ||||||
石寺 | 城北三十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药材、颜料、棉花等 | 小麦、小米、玉蜀黍、绿豆、杂粮、瓷货等 | 粮行业 | 3 | 600 | 58000 | 石寺集市前与狂口相等,自土匪骚扰以来,市大受打击,而生意日形萧条矣。近与北冶相竞争,较前为发展。 | |
杂货业 | 7 | 1400 | 3000 | ||||||
京货业 | 2 | 500 | 2000 | ||||||
估衣业 | 2 | 800 | 2000 | ||||||
油坊业 | 2 | 800 | 2000 | ||||||
屠宰业 | 2 | 50 | 1000 | ||||||
饭馆业 | 7 | 150 | 3000 | ||||||
药业 | 3 | 600 | 2000 | ||||||
染坊业 | 3 | 100 | 1000 | ||||||
曹村 | 城西北四十五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药材、颜料、棉花等 | 小麦、小米、绿豆、玉蜀黍、杂粮等 | 粮行业 | 1 | 200 | 5000 | 曹村近在山区,集市甚小。时停时起,不能发达。近以土匪时盤,益不如前矣。 | |
京货估衣 | 2 | 1000 | 2000 | ||||||
杂货业 | 5 | 800 | 1500 | ||||||
药业 | 1 | 200 | 500 | ||||||
染坊业 | 1 | 50 | 200 | ||||||
饭馆业 | 3 | 60 | 1000 | ||||||
第五区 | 铁门 | 城西三十里 | 京货、杂货、盐、铁、煤油、药材、颜料、棉花等 | 小麦、小米、绿豆、黑豆、玉蜀黍、棉花、杂粮等 | 粮行业 | 8 | 1800 | 100000 | 陇海铁路未修以前,铁门为新安西境驿站,旅店数十家。车马辐辏,商业颇繁。零售以外,兼能批发。自汽车畅达,而渑北小商均自向洛阳购置,而旅店宿客亦寥寥无几矣,故市面日形萧条矣。 |
药业 | 5 | 750 | 2500 | ||||||
杂货业 | 5 | 2000 | 4000 | ||||||
京货业 | 6 | 3400 | 20000 | ||||||
油坊业 | 2 | 170 | 2000 | ||||||
盐业 | 2 | 1000 | 3000 | ||||||
银工业 | 3 | 90 | 1000 | ||||||
木工业 | 2 | 300 | 500 | ||||||
麻工业 | 1 | 50 | 300 | ||||||
皮工业 | 3 | 250 | 400 | ||||||
染坊业 | 4 | 280 | 400 | ||||||
屠宰业 | 3 | 120 | 1500 | ||||||
饭馆业 | 8 | 400 | 8000 | ||||||
庙头 | 城西二十五里 | 杂货、煤油、盐、药材、颜料等 | 小麦、小米、杂粮等 | 粮行业 | 3 | 600 | 3000 | 庙头集市甚小,输出之杂粮亦不能成庄及远。 | |
药业 | 3 | 900 | 1800 | ||||||
杂货业 | 3 | 300 | 600 | ||||||
屠宰业 | 2 | 100 | 1000 | ||||||
油坊业 | 1 | 200 | 300 | ||||||
染坊业 | 2 | 150 | 300 | ||||||
饭馆业 | 3 | 60 | 1000 | ||||||
高平寨 | 城西十五里 | 杂粮、煤油、盐、药材、颜料等 | 小麦、杂粮等 | 粮行业 | 3 | 600 | 3000 | 高平寨起集未久,去城尤近,所以生意未能畅旺。输出之杂粮几等于无。 | |
药业 | 2 | 300 | 800 | ||||||
杂货业 | 3 | 250 | 60 | ||||||
染坊业 | 2 | 90 | 400 | ||||||
屠宰业 | 1 | 50 | 400 | ||||||
饭馆业 | 2 | 40 | 500 | ||||||
上孤灯 | 城西北三十五里 | 杂粮、煤油、盐、药材、颜料等 | 小麦、杂粮等 | 粮行业 | 2 | 300 | 2000 | 孤灯去石寺甚近,亦新起集镇,不过左近人民之交易所耳。输入输出未能发达也。 | |
药业 | 1 | 200 | 400 | ||||||
杂货业 | 1 | 70 | 200 | ||||||
染坊业 | 1 | 40 | 150 | ||||||
屠宰业 | 1 | 30 | 400 | ||||||
饭馆业 | 2 | 30 | 500 |
新安县自清同治初年至民国二十三年物价比较表
物别 | 同治初物价 | 宣统初物价 | 民国二十三年物价 | 备考 |
---|---|---|---|---|
银 | 钱一钱三百文 | 钱一千四百文 | 钱八千二百文 | 清宣统以前,每两与制钱合价。今以每圆与制钱合价,而市面通行皆当制钱二百文之铜圆与银币合价也。 |
地 | 钱十千至十五千不等 | 钱二十千至二 | 十五千不等 | 银五十圆至六十圆不等 地以每亩中等计算。 |
麦 | 钱六百文 | 钱一千八百文 | 银四角五分 | 麦以每斗计算,旧斗重旧秤五十五斤。民国十年后,重五十斤。今之新斗十三斤有奇耳。旧以旧斗计算,今以新斗计算。 |
米 | 钱六百文 | 钱一千八百文 | 银四角五分 | |
盐 | 钱二十四文 | 钱二十八文 | 钱八百三十文 | 盐以每斤计算。秤亦有新旧二种。新秤合旧秤十四两二钱,旧秤合新秤一斤二两三钱。物价各以时秤为准。 |
油 | 钱四十文 | 钱九十六文 | 钱一千二百八十文 | 亦以每斤计算。惟油之种类不一,故价亦参差不齐。 |
棉 | 钱一百二十文 | 钱二百五十文 | 钱二千二百文 | 以每斤计算 |
丝 | 银一两五钱 | 银二两三钱 | 银五圆 | 以每斤计算。但地方习惯丝秤,每斤系二十两。 |
铁 | 钱二十文 | 钱六十文 | 银六分至八分 | 以每斤计算。 |
砖 | 钱二文 | 钱五文 | 银六厘 | 以每个计算。 |
瓦 | 钱六分 | 钱一文五分 | 银二厘 | 以每个计算。 |
牛 | 钱十二文(疑为十二千文) | 钱十八千文 | 银三十圆 | 以中等每头计算。 |
肉 | 钱四十文 | 钱一百二十八文 | 银一角二分五厘 | 以每斤计算。以上各品价值,光绪中年较同治初年为贱,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之间较微为贵耳。 |
新旧度量衡比较表
名别 | 现行单位 | 新与旧较 | 旧与新较 | 备考 |
---|---|---|---|---|
长度 | 市尺 | 一市尺等旧裁尺九寸五分 | 一裁尺等市尺一尺五分二厘强 | 市尺等公尺三分之一。而一公尺为百度寒暑表零度时首尾两划线之间之长。 |
容量 | 市斗 | 一市斗等旧集二升六合而强 | 一集斗等市斗三斗八升 | 市斗为十市升等十公升。一公升等蒸馏水在摄氏表四度时之密度、气压七百六十公厘时,一公斤之容积。寻常公升等一立方公寸。 |
重量 | 市斤 | 一市斤等旧秤十四两二钱。市两等旧两八钱八分七厘五毫 | 旧秤一斤等市秤一斤二两三钱 | 市斤等公斤二分之一。而一公斤为一公升,即以时升。 |
八、矿产
本县之矿产,除金与铜、锡无详确调查外,它如银、铅、磺、煤、磁土、灰石等储量颇为优厚。惟开采者少与制造之不得法,仍未足以富国利民。兹就建设厅民国二十年(1931)所调查之矿产报告表所列各端分别志之:
甲、银锡岭银矿
本县银锡岭与西沃西偏之银砂洞均为银矿产区,惟矿床形式与围岩类别尚未调查明确。大抵非产于五台系云母片岩,即产于震旦纪之黏板岩或结晶片岩中,均系零星、散漫小矿,似无大采之望。然据旧有矿师谓,西北山区铜、锡、铅、银等矿苗发现者不一,其有无开采之价值,犹须调查。
乙、铁矿
本县铁矿,现以张窑院、核桃园二处为最著。张窑院距铁门车站二十里,核桃园据新安城车站四十五里。地质为西北东南走向,作三十度之倾斜角地层之构造。最下为奥陶纪石灰岩,次为白色或灰白、淡红杂色之磁土。有时夹以薄层砂岩,为石炭纪之底部。再上为石炭纪含燧石灰岩,再上即为含煤层之主要地层,矿床即产于石炭纪底部与奥陶纪石灰岩之接含带内,故该接含带岩层可谓之为铁矿经济带。其内所含之铁矿与磁土共生,成极不规则之扁豆块状,覆于奥陶纪之石灰岩之凹凸面上,或充塞于石灰岩之裂缝内,多星散不连合,土人谓之“窝子铁矿”。其厚度自数公寸至二公尺不等,大部为赤铁矿,间杂以褐铁矿。质尚佳,约含铁百分之五十五。锰质多,硫质较少。按矿床露头之分布区域,约占十五方里之面积。以矿床构造极不规则,其确有储量实难估计。又,狂口一带石炭纪中,亦有铁矿层,在含燧石石灰岩之地质内,介于页岩与薄砂岩层之间,厚约零点二公尺,铁质稍贫,储量亦不丰富,似无开采价值。
丙、硫磺矿
本县硫磺矿为河南省之佳产,较之内乡、清化两处为优。兹分志于左:
(一)矿田及位置
本县硫磺产区,以竹园、石板河、丹墀坡、安里、庄头坡、西沃、槐林、北村、三官庙等处为中心,其地距新安城七十里至九十里不等,距狂口十里至二十里不等。崇山峻岭,运输极感不便。磺户卖磺,均用担负或驴驮,别无运法。
(二)地质及矿床
地质之最古者,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为石炭二叠纪煤层所覆,作不整合状。在此煤系下部之磁土页岩中,即产硫磺,为硫铁矿。呈结核状或块状及结晶体,介于灰白色磁土页岩层内,大者如核桃,小者如杏核,但有集聚而为磺囊状、厚至数公尺者,亦有与砂质泥渣混合一体而含硫磺之页岩者。其最优者为结晶体,呈黄色、正方形或八方形。据所化验结果,最优者,含硫磺约为百分之四九点八三,含铁约为百分之四六点六七;其劣者含硫磺约为百分之四四点零四,含铁约为百分之四零点九二。含硫磺铁矿床之磁土页岩层,厚约八公尺,而产磺之部分最厚三公尺,薄者数寸。此磁土页岩内,含硫磺矿之平均成分,约为百分之二五点〇〇。此地质与矿床之概况也。
(三)矿质与矿量
查硫化铁矿成分为二硫化铁,一经烧炼,即成为一硫化铁及分离之硫磺,故易于炼硫磺。因含硫磺之成分普通高于铁之成分,故为冶炼硫磺之主要矿物也。本县硫铁矿多与磁土共生,其比重约为三点二。其为结晶体者,含硫磺成分较高,为上等矿。为块状者,含硫磺成分较低,为次等矿。上等,含硫铁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照化学公式用蒸馏法制炼之,每百五十斤矿石,可得三十斤硫磺。但本县土法用罐炼之,结果每百五十斤,仅得硫磺十二三斤。可见土法烧炼,当有一部分变为硫、氧二气,致有损失也。兹将所化验之结果列表于左:
矿石等级 | 含硫磺成分 | 含铁成分 |
---|---|---|
上等矿石 | 49.825% | 46.67% |
次等矿石 | 44.41% | 40.92% |
矿量之估计本非易事。查矿区之面积虽广,但均零星不整,矿层之厚薄亦不一定,有厚一公尺者,有仅数公寸者,亦有积成矿囊厚至五六公尺者。兹就东、西沃附近产矿各区内,新旧矿井之位置而推算之,其分布面积宽约一千公尺,长约三千公尺。假定平均厚度为零点四五公尺,则全区产矿层,约计为一三五〇〇〇〇〇〇 立方公尺。若比重为三点二磁土页岩,平均含矿石量为百分之二十五,则当有磺量约计为一〇八〇〇〇〇 吨。历年采去者,约占全数百分之二十五,则现时实有矿量,约计为八一〇〇〇〇 吨也。
(四)产额
每年产额恒无标准。农民于农隙之时,始集资采炼,故采炼时,每年以七个月计算。炼磺炉计有一百三十余座,每日可出纯磺二千五百斤左右,月计约为七万五千斤上下,年计约为五十二万斤上下也,约合三百二十余吨。
(五)硫磺业
作此业者,多系贫民,妇孺老幼,昼夜工作,风雪不阻,饮食轮流,手皴足冻,不肯少休,洵苦工也。兹分志如左:
子、采矿方法
本县硫磺,皆由农民用土法开采,官磺局定价收售,获利甚微。其开采有直立井及斜步井二种。立井深有八十余呎至一百六十呎不等,步井沿矿层而凿,深亦数十呎至百余呎不等。窑底巷道仅容二人,在矿薄处,工人皆仰卧或侧身采矿。采下矿石,装入筐内,以人力拉至井底,换用大筐升绞于地面。然后由妇孺用锤打碎,拣去页岩及泥土,即为净矿石。每窑有窑头一人,所需家具均由窑头设备,工人不取工资,按产磺数目分配作价。在安里一带,以百分之七十归工人,百分之三十归窑头。在他处,百分之七十五归工人,百分之二十五归窑头。其山主及绞辘轳者之费,概有窑头分内扣除之。
丑、矿之烧炼法
有自采自炼者,有收买矿石冶炼者。其法以土甓或废缸等砌成炼炉,高约一呎五时。先将矿石打作适宜小块,拣净,装入一呎三时之磁罐内,约四十斤左右,必留空隙,以防热胀。罐表涂以黏土,以防炸裂,以石闭其口,仅留小孔漏缝而已,倒置于炼炉内之大缸上,每三罐作三角形排列,装以炭块,以柴燃之,矿石受热而溶解,矿石分为铁硫及硫磺。一部分硫磺飞至缸边而凝之,大部分硫质化为液体注于缸内。每炉需二十四小时。矿石百斤可出磺十二斤至十五斤不等。趁热用勺取出,盛以适当之器,凝结成块,即可出售。罐内所余之渣,即为硫化铁,土人烧制黑矾及红土。
寅、磺之成本
矿石每百斤值银三角,炭百斤值银一角,炼罐三个值银二角,合计共需银六角,可炼磺十三斤,每斤六分银洋,售于官磺局,可得七角八分,为利亦甚微矣。
卯、运销情形
本县硫磺,概有官磺局收买,分销于各支局。本省洛阳、郑县、开封、兰封、周家口、郾城、汝南、信阳等处,均设有支局,总局设于开封。狂口之官磺局,为半官半商性质,每月向总局缴纳包办费,禁止私自运售。人民之磺,运至狂口局内,每百斤以六圆收买。行销于本省及山东为多。近年来亦能行销至上海,但磺业不甚发达,每有产额不足供销路要求之虞。
丁、煤矿
本县煤矿颇为富饶。兹分志如左:
(一)位置及交通
本县煤矿产地颇广,由西南之郁山,经邱沟、孤灯、石寺、北冶、马行沟、花沟、狂口、竹园、黄坂峪、石井、西沃、安里、槐林、北村等处,所在多有。全部煤田,均位于山岭崎岖之间。交通方面,石寺以南近陇海道者,用车马运至新安或铁门,由铁道向外行销。竹园以北近黄河者,运至狂口或西沃,由河路向外行销。在北冶、花沟等处,全由骡马驮运洛阳、孟津各县行销,颇感不便。
(二)地质及煤层
按地质之性质,为整一煤田。其最老岩层,为寒武奥陶纪及鲕状石灰岩,再上为奥陶纪石灰岩,呈厚层状,属古代石炭纪及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性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其下部似属上石炭纪,其中部则为石炭二叠纪煤系,其上部为二叠纪。全层厚度,平均约由三百七十公尺至四百二十公尺。其中部为煤层之主要经济层,其倾斜角大致向东、东南或东北倾斜,由十度至三十度不等。平者有五六度,陡者达五六十度,内含煤共有七层。在上部二层,厚不及一呎,无开采价值层,渐下者其厚度亦渐增。主要煤层有四:其上三层,亦无开采价值,下一层为大煤层,为现时各矿开采之主要煤层。其厚度亦可甚均,普通由二十呎至三十呎,薄者数呎,最厚度达四十呎。邱沟所采为第六层,厚度约十六公呎。石寺一带所采者,为第四层,厚度约一公呎。郁山一带为第七层,厚度约三公呎。此煤矿厚薄不同之情形也。
(三)煤质
查本县主要煤层,均加于石炭二叠纪之中部岩层内,以烟煤为主,但有时因为局部变化,而为半烟煤或半无烟煤。兹就化验过各煤矿,列《煤质分析表》。表内以 A 为无烟煤,B 为烟煤。其介于无烟煤与烟煤之间者,以 AB 记之。每种煤又分为优劣二等,优者以 H 记之,劣者以 M 记之,再以数目字表示灰分之多少。
产地 | 性质 | 记号 | 水分 | 挥发分 | 定炭 | 灰分 | 硫磺 | 热量(以加里计) |
---|---|---|---|---|---|---|---|---|
邱沟 | 微烟、不黏 | BH4 | 1.92 | 17.90 | 59.10 | 18.60 | 1.87 | 6789 |
马行沟 | 烟性、黏、不膨 | BM4 | 0.70 | 22.65 | 60.95 | 15.70 | 1.60 | 7284 |
上孤灯 | 微烟、不黏 | AB3 | 0.80 | 15.58 | 71.87 | 11.75 | 1.67 | 7637 |
马行沟 | 有烟、黏结 | BM5 | 0.75 | 18.57 | 57.23 | 23.45 | 1.49 | 6606 |
(四)储量及面积
据河南建设厅二十三年(1934)《河南各产煤县域煤矿面积储量统计表》,分为无烟煤与烟煤二种。列表如左。表内层厚以公尺计,面积以平方公里计,储量以兆吨为单位。
煤系时代 | 煤层厚度 | 面积 | 无烟煤储量 | 烟煤储量 | 储量合计 |
---|---|---|---|---|---|
石炭二叠纪 | 0.6~8.0 | 236 | 132 | 279 | 411 |
(五)产额
煤矿产量以开采工人多寡为正比例,故年无定额。兹就民国二十年(1931)、二十一年(1932)、二十二年(1933)本县各小煤矿产额列表比较如左。产量以吨计。
二十年产量 | 二十一年产量 | 二十二年产量 |
---|---|---|
63500 | 39090 | 74960v |
(六)成本
本县煤矿多为土法开采,大都以人工作股份,经理人仅为统率之一人耳。一切用俱由售煤项内抽支。其股份多寡,以所担任事之繁简与劳工之高低而规定之。除日用公费外,余红按股份分劈,故成本无一定标准。就民国二十二年(1933)之就地销售,每吨价有售银三圆三角或三圆不等。其红利则属甚微。兹就民国二十一年(1932)邱沟新安煤矿公司产煤成本列表于左:
矿名 | 采煤费 | 事务费 | 每吨成本合计 |
---|---|---|---|
新安煤矿 | 2.00 圆 | 0.50 圆 | 2.50 圆 |
(七)煤矿业
本县煤矿业多属民间私采。间有领照官采者亦不甚发达。能行销远方者,仅邱沟新安煤矿公司一家而已,兹录如左:
子、位置及交通
新安煤矿公司,位于县西北邱沟之上孤灯村。矿厂距县城三十里,距陇海铁路华严寺地方约十二里,惟矿厂在邙山北麓,须经山神庙、小岭,有六里之遥,不宜修筑铁道支线。现距陇海岔道仅六百余公尺,由矿厂至岔道处全赖牲畜载运。当夏、秋雨水之季,往往运输断绝,故交通犹时感困难也。
丑、沿革
此煤矿之发起,始于民国六年(1917)。由豫绅袁绍明、张伯英、张卓如、翟六吉等与外省人李组绅、庞禾生、李养冲、王玉新等发起倡办。即于是年派矿师调查,于民国七年(1918)领得矿照,八年(1919)十月开工。设办事处于北京及本城两处。驻京办事处由顾石臣主事,驻本城办事处由张卓如主事。聘杨子荣、卢量卿为矿师,于十年(1921)卢量卿去职,由王徽之继任。十年(1921)九月大井完成,开始出煤。即于北平召集股东大会,正式成立公司。选举董事九人,推袁绍明为总理,李组绅为协理,张卓如为驻矿经理。十一年(1922)、十二年(1923)营业最盛,十三年(1924)因直奉战起,大受影响,并于是年改任周寿涣为经理,宫荫召为副经理。自十四年(1925)以后,屡遭兵灾匪扰,公司营业遂日趋于亏累。直至现今,仍在停顿之期。
寅、组织及资本
该矿以股东大会为最高机关。由股东会议选举董事,由董事选举总经理一人、协理一人。其下为矿厂经理及矿师,再下设会计、文书、营业、工程四股,各有专员负责。该矿开办资本,原定为国币一百万圆,其后仅收足二十五万圆。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因工程停顿,大受亏损,已负债二十余万圆。
卯、矿区及煤层
该矿最先由庞禾生领矿照。矿区面积计二百六十七公顷五十公亩,近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重新呈领矿区,计面积一百六十公顷九十一公亩十六公厘。区内地质属石炭二叠纪煤系。所采煤层平均厚度约十五呎,然其发育部分厚达四十余呎。为半有烟煤。
辰、工程概况
(甲)开采方法:该矿用新法采煤,大半为房柱法。而于煤层最厚之处,则局部用长壁及充填法。(乙)矿井布置:该矿厂有大井一口,深约二百八十呎,井口直径为十二呎。安有高车架于井壁上,并置有铁梯,以备发生意外危险时井下工人之上升。大井以外,并有旧有小井一口,距大井口约八十呎,其深约二百呎,其底与大井相通,为通风用。(丙)排水方法:于小井底安有四时水泵一具,以蒸汽为原动力,又在大行内安有六时水泵一具,均以蒸汽为原动力。每分钟可出水三百五十加仑(丁)通风方法:全赖天然通风法。大井入风,小井出风。(戊)布光方法:在井底附近,用明火油灯照光,在采煤处,则用安全灯。(己)支柱方法:该矿内各行道,均以木柱支撑,所需木柱,长者七呎,约价值六角,用于大行内。短者五呎,约价值二角五分,用于采煤巷内。所用木柱甚多,平均每出煤三吨,约木柱两根。(庚)运输方法:井下运输,于大行内及煤岔内,均安有铁轨道,以半吨煤车,由人力推运至大井底,则由高车提出井口,再沿铁轨推至存煤处,然后用牲畜运过山岭至陇海铁路岔道处装车。(辛)机器设备:该矿厂内,于大井之旁,设有三十二马力之绞车一部,专为提煤,工人、材料上下之用。此外,井下安有六吋水泵一具、四时水泵二具,以吸矿内之积水。所有原动力之设备,计有六十匹马力珂里氏大管锅炉二部。此外更设有修理机器房,能自制机器上一切零件。
巳、矿工
该矿在民国十二年(1923)时,矿工增至八百余人,为包工制。自十四年(1925)以后矿工减少,改为雇工制。现时停办,仅矿厂雇有杂工,纯为看厂,无矿工之动作情质。
午、产销情形
该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停工,至今仍未复业。按其历年工作情形,民国十年(1921)初采时,全年产煤一五〇吨,销五〇吨。至民国十二(1923)年,全年产煤约一〇六〇〇〇 吨,销九二〇〇〇 吨。十四年(1925)产煤五〇〇〇〇 吨,销二〇〇〇〇 吨。十九年(1930)产煤一二〇〇〇 吨,销一〇〇八〇 吨。二十年(1931)产煤五〇〇〇吨,销约五〇〇〇吨。自开办至二十一年(1932)停工,历年存煤,约有三〇〇〇吨。此该煤矿业之概况也。
(八)各小煤矿
本县各小煤矿颇为复杂,有划区领照而开采者,有未领照而私采者。忽作忽辍,极不一致。欲求其营业之程序,绝不能得一标准。兹约略一概况表如左:
煤田位置 | 煤层厚度 | 煤质类别 | 矿区面积 | 已否领照 | 行销地点 | 经理人姓名 | 去城距离 |
---|---|---|---|---|---|---|---|
滩子沟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十方里 | 未领 | 新安城左近 | 民采 | 三十五里 |
砂锅窑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六方里 | 未领 | 新安城左近 | 民采 | 三十五里 |
贾沟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五方里 | 未采 | 三十五里 | ||
大路沟 | 一至三尺 | 有烟 | 三方里 | 已领 | 新安 洛阳 | 常益民 | 二十八里 |
小村南坡 | 一至三尺 | 有烟 | 三方里 | 已领 | 新安 洛阳 | 王秉书 | 二十八里 |
铁炉坡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三方里 | 已领 | 新安 孟津 | 武定方 | 四十五里 |
三岔口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二方里 | 未采 | 三十五里 | ||
北村坪 | 一至三尺 | 半无烟 | 五方里 | 已领 | 沿河各县至开封 | 马化龙 | 七十里 |
矾水河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五方里 | 已领 | 新安 孟津 洛阳 | 李张成 | 五十里 |
小西沟 | 三至八尺 | 半有烟 | 五方里 | 未采 | 四十五里 | ||
花沟 | 五至十尺 | 半有烟 | 十方里 | 未领 | 新安 孟津 洛阳 | 民采 | 五十五里 |
石板河 | 三至五尺 | 半有烟 | 四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五十五里 |
杨山 | 三至五尺 | 半有烟 | 三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五十五里 |
黄坂峪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六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六十五里 |
竹园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四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六十五里 |
狂口 | 五至八尺 | 有烟 | 三方里 | 未采 | 六十五里 | ||
石井 | 一至三尺 | 烟煤 | 二方里 | 未采 | 八十里 | ||
石井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二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八十里 |
龙潭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二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八十五里 |
槐林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二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八十五里 |
安里 | 一至三尺 | 半有烟 | 二方里 | 未领 | 本地民户 | 民采 | 九十五里 |
贾庄沟 | 一至三尺 | 半无烟 | 二方里 | 未采 | 九十里 |
戊、磁矿
磁土为土状之含水硅酸铝,纯洁者高陵土。普通大抵系含水矽酸铝,杂以氧化钙及氧化镁等质。本县产磁土之区颇广,而以甘泉岭一带为最佳。其土色灰白或灰青。产于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部,亦未曾化验,成分不详,大抵与禹县神垕所产之磁土相类。以现在所制之瓷器观之,其色泽较神垕所产为美,瓷质及制法具见“工业”,兹不赘(述)。故近今本县磁业颇为发达。
滩子沟、马行沟二处所产之磁矿,黑、白、苍、黄、赤,各色均有,大抵含矽质较多,仅可制粗笨之器,故二地均以缸、盆、罐为制磁器之专业。其釉以白土调汁敷之。
西沃磁矿:此磁土色为淡红,质更粗,所制成之器,经火不炸。以制烧磺罐为最适宜。其釉亦白土为之。
己、灰石
本县石板河、大沟、岭后等处均产灰石。旧有业烧石灰者颇多,行销远近。尤以河运为出口大宗。近以洋灰充斥,销路阻绝,洋靛夺土靛之位,石灰之用途益隘,故此业几于绝迹矣。
本县实业,已如上所志。至于农业行政,民国初年设有农事试验场,继改为劝农员苗圃,又改为实业局、建设局。今则为农业推广所,均属“建置”,兹不赘(述)。而民众组织,有县商会一处,县农会一处,区农会五处,乡农会三十四处,厨业工会一处,建筑业工会一处,俱见“社会”,故亦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