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大事记

龙门撰史,依仿《春秋》,创为本纪,记载大事,冠于篇首,为全文史纲,法至善也。历来方志家往往于一县之大事不为专载,遂使全书散漫有乖志体。兹依迁史遗法,为述秦、汉以来兵事、差徭、灾振、修志、学校、改革弊政各项,增置“大事记”一门,以补旧志之缺,而以“党务记”附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郡县,以新安属三川郡。

楚、汉之际

乙未(前206年),楚项羽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姓司马欣名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十一月,羽夜击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高祖五年(前202),始筑县土城。《旧志》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前汉书·武帝本纪》

更始二年(24)秋,萧王使吴汉、岑彭袭杀谢功于邺,青犊赤眉贼入函谷关,攻更始。《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东汉

世祖建武二年(26)冬十二月,三辅大饥,赤眉东出,帝遣破奸将军侯进屯新安。《后汉书·卷四十·刘盆子传》

是年,以阴识为关都尉,镇函谷。《后汉书·卷六十二·阴识传》

三年(27)春,左将军贾复别击赤眉于新安、渑池间,大破之。《后汉书·卷四十七·贾复传》

六年(30),讨虏将军王霸屯田新安。八年,屯函谷,击荥阳、中牟贼,平之。《后汉书·卷五十·王霸传》

十九年(43),复置函谷关都尉,作大驾宫。《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按:关都尉九年(33)省。

顺帝永和四年(139)冬十月,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后汉书·卷六·顺帝本纪》

桓帝永兴二年(154)冬十一月,校猎上林苑,遂至函谷关,赐道旁年九十以上者钱,各有差。《后汉书·卷七·桓帝纪》 按:延熹六年(163)冬,帝复校猎广成,幸函谷关。

灵帝光和五年(182)冬十月,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灵帝中平元年(184),置函谷关都尉官。《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灵帝纪》:中平元年(184),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按:都亭在洛阳,八关谓: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轩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献帝初平二年(191),长沙孙坚进兵讨董卓,卓败走,坚入洛阳,更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渑池间,以截卓后。《后汉书·卷一百二·董卓传》

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间王颙诡诏讨齐王冏,以李含为都督,率诸军屯阴盘,前锋次于新安。《晋书·卷五十九·河间王颙传》

二年(303)八月,河间王颙复表讨长沙王乂,遣张方自函谷入屯河南,帝以河东太守黄甫商为左将军,领万余人于阙门距张方,为方所破。《晋书·卷五十五·张方传;卷六十·皇甫重传》

惠帝永兴元年(304)冬十一月乙未,张方劫帝幸长安,行次新安。《晋书·卷四·惠帝纪》

二年(305),石勒将石生攻刘曜,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斩之。《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纪下》

三年(306),刘曜遣刘岳将兵万五千人趋孟津,石季龙率骑三万来距。曜亲率军援岳,前将军刘黑大败季龙将石聪于八特阪。六年(309),季龙攻刘岳于新安,陷之。《晋书·卷一百三·刘曜载纪》

穆帝永和五年(349),定阳梁犊自称晋征东大将军,东出潼关如洛川。石季龙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统卫军张贺度、征西张良、征虏石闵等步骑十万讨之,战于新安,农师不利。《晋书·卷一百五·石季龙载纪》

简文帝咸安元年(371),桓温奏废太宰武陵王晞及其三子,徙于新安。《晋书·卷九·简文帝纪》

孝武帝太元八年(383),燕徙丁零翟斌于新安。《通鉴·卷三十四》

十一年(386),燕慕容垂破苻丕于河东;丕奔东垣,杨威将军冯该击斩之,传首京师。《晋书·卷九·孝武帝纪》

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遣冠军将军擅道济等进攻洛阳,姚泓遣越骑将军阎生率三千骑以赴之,武卫姚益男率步卒一万助守洛阳。阎生自新安闻洛阳破,遂屯留不进。《晋书·卷一百十九·姚泓载纪》

恭帝元熙元年(419),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金墉。《方舆纪要》

南北朝

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宇文泰伐东魏,遣独孤信进军新安至慈涧,以逼洛阳。《北史·卷九》《周书·太祖本纪》

四年(538),东魏侯景攻独孤信于金墉,宇文泰自关中赴救,出函谷。东魏别将莫多娄贷文请击泰,前锋夜遇魏将李弼等于孝水,败死。《北史·齐书·卷五十三·莫多娄贷文传》

周武帝保定五年(565)乙酉,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以贺若敦为中州刺史,镇函谷。《北史·卷十》《周书·帝纪·贺若敦传》

炀帝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围东都,分兵守慈涧。《方舆纪要》

十三年(617),唐公李渊遣刘文静率兵御潼关,执隋将屈突通,略定新安以西地。《旧唐书·卷五十七·刘文静传》

武德元年(618),改新安郡为穀州,置戌兵。《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

二年(619),王世充遣其将罗士信,侵我榖州,士信率其众来降。《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三年(620),罗士信围慈涧,王世充使其子元应救之,败却。《方舆纪要》

七月,秦王世民攻王世充于洛阳,师次穀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秦王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率数百骑夹道来攻,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欣,世充乃拔慈涧之戍,归于东都。《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新唐书·卷八十五·王世充传》

中宗嗣圣元年(684)冬十月乙丑,帝幸新安。《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

武后久视元年(700)冬十月丁卯,后如新安龙涧山,曲赦。《新唐书·卷四·武后本纪》

玄宗开元八年(720),契丹寇营州,上发关中卒援之,宿缼门,营古水上,夜半山水暴至,万余人皆溺死。《方舆纪要》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陷东京。十一月进攻潼关,至新安闻颜杲卿起兵常山而还。节《潼关厅志·军略》

肃宗乾元二年(759),郭子仪自相州溃还,至河阳,军中相惊,又奔缺门。《方舆纪要》

昭宗天祐元年(904)闰四月,车驾发陕。朱全忠迎驾于新安,杀上左右及宫人数十人。《通鉴·卷六十五》

五代

梁太祖开平二年(908)九月癸未,西幸,宿新安。《旧五代史·卷二·太祖本纪四》

三年(909)六月辛亥,驾至蒲陕,文武百官奉迎于新安。《旧五代史·卷二·太祖本纪四》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帝西祀后土于汾阴。丁酉发京师,甲辰至慈涧。赐道傍农民茶荈。《宋史·卷八·真宗本纪》

文宗至顺元年(1330)八月庚辰,河南新安、渑池等十五驿,饥人给粟、马给刍各一月。《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

顺帝至正三年(1343),义军刘奉屯军于少城。《河南府志·古迹·少城注》

洪武二年(1369),太祖追贼至新安,邑人吕黑斯率乡团助之。《吕氏家乘·吕黑斯传》

仁宗洪熙元年(1425),饥,知县陶镕借驿粮一千七百余石以赈之,事讫以闻。《日知录》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王州修东西社学,四十年(1561),置学田三百五十亩,勒石学宫。石今废 《旧志》

四十一年(1562),鲁山饥民王士阳为乱,窜新安,知县王训擒斩之。王士阳偕陕、渑、永、宜百余人,纠贫民约数千,由匡口角子石等处过黄河,北往山西凤凰山窃采银矿。因其地驻兵禁采,旋归掠乡镇。两省追捕急,复潜遁新安掳掠,寻为知县王训擒获。乃设防兵于匡口镇,月给廪米口粮。《旧志·兵燹》

四十四年(1565),知县王训始修县志。

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曾唯议行“条鞭法”。民称便。时,邑征输蝟起,讫无划一之法。征纳曰“大户”,供亿曰“里甲”,烦费不赀。其狡黠者,恒依以为奸,弊孔百出;闇偄者见绐于积猾,邮库、庾级尤为民蠹。唯下车,重悯斯苦,遂议行条鞭法,悉心纬画,照两税驿传抛荒在内均徭及一切酬费两项,岁订银各若干。其征折也,两税取诸粮石,石征银八钱五厘有奇;均徭取诸丁粮,按中下六则供输。邑旧无上三则户,中上每丁征银七钱四分二厘有奇,下下每丁征银一钱二分有奇,余四则则视中下递减一钱三分有奇。向之蝟征,括为一条,若大户、里甲、邮库、庾级之类,一切罢免。又人给印牒,岁两征输,置柜公庭,听民自封。投银有定期,惟按牒输之。其他解纳诸费毫无所扰。议既定,白于抚、按,咸报“可”。明年,邑之人相率请于当道,勒石以垂永久,亦报“可”。节孟化鲤《条鞭法记》

四十三年(1615),知县王铉倡修砖城。

熹宗天启二年(1622),吕维祺立芝泉讲会。三年(1623),建七贤书院于芝泉上,祀程明道伊川、司马温公、邵尧夫、明曹月川端、尤西川时熙、孟云浦化鲤,后经表章。《吕明德先生年谱》

六年(1626),呂维祺揭陈驿累。《吕明德先生年谱》时驿递苦累,维祺条议利病,禁豪门放债,愿自加银六十两以代其费。陈驿累六款,抚案行各属刻石遵行。原文载《杂记》

思宗崇祯六年(1633)冬十月,黄河坚结冰如石,流贼自晋渡河扰新安北境。《旧志·兵燹》

七年(1634),流贼续自济源马蹄窝渡河南下,势益猖獗。总兵左良玉扼新安、渑池,坐甲自保。《通鉴·卷一百十四》

十一年(1638)《旧志》作九年七月,吕维祺建新安北新城。知县傅明远倡修北新城,维祺自捐银一千四百七十余两,独修其半。《吕明德先生年谱》

十三年(1640),吕维祺议公派藩运盐车。福藩盐运、粳米,本为河南十四城公役,不知起自何时,独盐运遗新、渑、陕三州县。路运赔补及收官勒索,或数十家不能运一车,或一盐车死数命。维祺力请公派,有司以为至公至当,三院详允,令旨准行,而有中阻其事者。维祺为民为公,不避劳怨,揭议数陈,目不交睫者旬余。《吕明德先生年谱》

按:福藩为神宗爱子,就藩洛阳,赐盐引数千纲以厚其封,名曰“王盐”。每岁王盐运车需九百一十余辆,费金万余。当时被有力县分推,陷新、渑、陕三州县专运,巳二十六年之久。粳米每岁本折银一千八百余两,是为当时最苦之徭役。

八月,邑尚书吕维祺定新安寇变。

时值大荒,维祺居家,振济亲族,忽土寇蜂起,呼家丁勇力敢死者六十余人,与乡兵团练,自给口粮,鼓励削平李永福、张石等土寇六起,约二千人。先是土寇王之典蚁聚千人,与城中通,八月初六日引绳汲贼,为谋已成。有知者告密,大盗就擒,邑令与盐司王公审明正法,而反侧以定,新城为安堵。少司马张鼎延作《定变记》《吕明德先生年谱》

冬,流寇破邑城。《旧志·兵燹》

十四年(1641)三月,嵩县土寇于大中破新安城。十一月,复破之,城毁。义民马山、李登英、刘君培等皆被执,骂贼,死。《明史·卷二百九十二·忠义四·李正中传》是年,知县陈显元以城无廨舍,移治于铁门,借用民房。

十五年(1642),闯寇李自成破新安,知县陈显元死之。闯寇迫临阙门,显元率民众入寨拒守。贼发牌令显元降,显元立碎其牌。死守旬余,力匮寨陷,骂不绝口,遂同子遇害。贼恨阙门民众之抗拒也,尽屠之。《旧志》

十六年(1643)八月十九日,秦抚孙传庭率平治十营,与白广恩期会于新安。时闯贼围李际遇于登封之御寨。闻秦师出,设伏于慈涧以邀之。传庭至慈涧,见道险,命下马搜伏,贼乃遁归龙门。《绥寇纪略》

世祖顺治九年(1652),县立常平仓、社仓。《旧志》

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西巡,驻跸新安。《旧志稿》

四十九年(1710),宜匪亢珽、渑匪李一宁窜新安。知县钱汝駜捕斩之。《旧志·宦绩》

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知县冯森立公车局,定支办兵差、流差章程,以纾民困。《城隍庙碑》

穆宗同治元年(1862),捻匪张乐行犯新安,知县梁敞弃城遁,贼入城焚掠。是年三月十四日,捻匪张乐行率贼数万,由洛阳窜新安。知县梁敞闻警先走,贼入城横掠,焚官署民房三百余间。越一日,分扰各乡,典史张金荃避入安乐寨,督民防守寨,赖以全。韦庄民团李春风、李清献,教师翟天化、翟振清等进击于老王庄,斩首三百余级,匪东遁。新采访

五月,粤匪陈德才自率全股出潼关东窜。十二、三日,新安、渑池、宜阳三县皆有匪。十四日,副将杨飞熊自洛阳拔队进驻新安城西铁塔山。获匪牒,讯知俱系川湖老贼,志在踞城为负隅计。十七日,飞熊进军铁门。十八日,与贼接战。贼先踞高坡,值西北风大起,走石扬沙,我军失利。飞熊跃马挺矛陷阵,贼攒击之,臂骽皆伤,战益厉;乘骑中炮,蹶飞熊,几折踝;守备赵鸿举、卢得胜等掖之起,易马突围出,转战于楊老洼、庙头,伏尸遍野,乃退营铁塔山。贼众追压数四,赵鸿举坚壁拒之。既因我军退守洛阳,贼遂距新安,数日,南趋宜阳。节《豫军纪略》、新采访

八月,捻匪复陷新安城。知县韩经畲弃城走。时韦庄乡团与匪战终日,李春风、李廷献、翟天化等皆战死。

德宗光绪三年(1877),大饥。冬,江浙义赈会派员来赈。是年,河南大饥,斗米钱五千,树皮草根剥掘殆尽,人相食,饿殍载道,新、渑尤甚。冬,江浙义赈会会员秀水金福曾、青浦熊祖贻,辇金来新,详勘灾情,设粥厂,招流亡、赎子女,赈给银两、棉衣有差。四年春,复赈谷种、牛只,亦如之。又上书当道,备陈新安兵差、流差、杂差各疾苦,代民购办应差车马,车十五辆,马四十五匹,并捐银二千两,储当生息以充经费。拟善后章程,以期久远。更以余款倡修渠井,以兴水利。先后共赈银六万两有奇。

五年(1879),邑人侯维桢、陈玉川、郭深之等,请定包差章程。新安兵、流、杂差,向派民间支应,而胥吏因缘为奸,弊空百出,县民苦之。值大荒后,户口凋敝,实不堪命。维桢等具呈河南府。知府朱寿镛转详巡抚涂宗瀛,釐定包差章程,勒石倡善堂。即今财委会。向例,兵、流、杂差及官署鸡、鸭、油、菜各费摊派民间,户多逃亡。定章后,每粮银一两,加钱二千二百,分作二十股,官得十七股,余三股分作二十分用,津贴典史四分,外委一分二厘,倡善堂经费五分,收钱经费二分五厘,衙役催差二分五厘,兵房、号房各五厘,吏房三厘,礼、刑、工三房各得四厘,仓房二厘,署内办差家人五厘,车马家人四厘,杂务家人四厘,慈善事业八厘。岁由乡董公举绅士一人呈委充倡善堂董事,按日将官得十七股缴署,代办流差。所有官署一切杂差裁革净尽。至兵满五百名,车马满五十辆以上,仍派民支给。从前陋规一律革除。从江浙义绅金福曾、熊祖贻之议也。

二十七年(1901)二月,县修行宫,治跸道。时德宗自陕西回銮有期,知县王拱裳督修县署、铁门、磁涧行宫三。七月,修治跸道,宽三丈六尺,沿途田禾皆平毁役民夫二万余人,临期工始竣。

九月十四日,两宫驾至铁门。十五日,至县署,扈从臣公文武一千余员驻城中,官私廨舍皆满。本省官自巡抚以下皆露宿。十六日,经慈涧遂入洛。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清遣兵击革命军于潼关,败退新安。陕西革命军东下,清毅军统领赵倜率马步六营、河南巡防兵十余营,迎击于潼关,战败,退至新安,商民惊扰。十九日,统制周符麟来与倜会。二十日,复进至渑池,值清廷宣和停战。

民国

民国元年(1912),毅军营长尤惠棠驻防新安。

七月,县议会成立。

二年(1913)二月,土匪侯得坤、宜匪裴宣、渑匪贺九龙等犯县北境。刘黄岭民团刘玉成等死之。先是刘黄岭、六村郑绳武、李荣光暨石井张玺等倡办守望社,有声,得坤等忌之。二月初六日,纠悍党数百人,陡扑六村;绳武、荣光闻警,集合民团进剿于柿园口。接触移时,民团极奋励,然无快抢,因失利,死刘玉成等十七人。匪遂焚民房一百余间而去。绳武、荣光与玺等即来县,商同县知事曾炳章,各购六响“毛瑟”枪二十支,添招壮丁四十名,辅以土枪,严加团练为防御计。是役也,六村民团虽败,而诸匪慑其勇敢,咸畏避之。

四月,土匪刘庚等犯井沟,大肆焚掠。初,刘庚、裴吉等,乘夜西窜,道经井沟村,石井张玺遣守望社队勇同井沟壮丁伏于村西要隘截击之,毙女匪一,匪故厚怨井沟人。四月初,突如其来,村人闻警先逃,匪乃焚掠而去。

五月二十九日,土匪刘庚勾结裴宣、侯得坤等攻石井街。匪合群来攻,轰击极烈。时甫黎明,街民门多未启,幸能悉力防守。张玺之堂侄应选,充石井守望社队长,督队升屋,瞄准发枪,伤其魁三;兴泰粮行徐贯三实粮于袋而推诸门,更伏枪于壁隙,窥贼大至,发枪毙贼数人;街西通顺泰粮行,房有硝瓮,贼焚房瓮爆,炸匪亦数人。于是,匪疑街伏有地雷,惮不敢攻。值李荣光带队来援,至龙角坡,先发一枪,匪闻声哄散。是役,街民死四人,烧房十数间,而匪之受创者甚众,损失亦不赀焉。

十二月,县知事曾炳章率县队及嶡山民团剿匪于土胡同,毙匪首侯闷子等男妇六人。

三年(1914)二月,巨匪裴宣等掠石寺,虏保卫团队长赵玉书。

二月,宜匪犯东赵洼、河村沟。民团进捕失利,死九人。匪焚民房二百余间。

七月,北洋备补军营长张凌云驻防新安,进剿裴宣于铁门,失利。

十一月十三日夜间,军士哗变,杀营副张文登,大掠城中。凌云禠职去。

十二月,备补军及石陵李沟保卫团剿匪于南赵村,毙匪三人,生擒二人。

四年(1915)五月,大总统袁派员来征常备军士八百名。

六月,大雨,山水溢,淹没居民。河南赈务会施赈。是月十四日,大雨,山洪暴发,沿铁道各桥孔为积楷堵塞,水无从泄,淹没各村居民数百家。绅民吁呼。河南赈务会赈洋三千圆,洛潼铁路公司拨钱六千串附之。

十二月,大总统袁派员征识字新兵二百二十人。

五年(1916)五月,宜匪犯任窑。二十一日,宜匪洪登科犯县南任窑。河南陆军营副侯言轩往剿,激战终日,死兵士二,驻防铁门骑兵营来援,合击,大破之。斩匪首九,生擒四人,毙匪伙二十余人,受创五十余人。自是,匪势稍衰。

六年(1917)六月,大雨成灾,河南赈务会赈洋二千圆。

十月,大总统袁派员拍卖察院、行宫、马厂、墩铺各官产。

七年(1918)冬十月,李荣光剿匪至宜阳,教练郑书田等死之。巡缉队队长李荣光同驻防宏威军营副邱敏德,追剿股匪于宜阳之摩天寨,值天微雪,雾霾四塞,猝与贼遇,书田与队勇刘荣乐、防兵岳克敏皆中枪死。

八年(1919)二月,大总统派员征国防兵五十一人。毅军统领丁香玲率兵驻新安。共三营人

九年(1920)夏,大旱,饥。八月,县筹赈分会灾区救济支会成立。十二月,河南赈务会赈洋一万六千圆、杂粮五百八十吨、棉衣五百套,灾区救济会赈洋三万四千圆、面八万斤,民命多苏。

十年(1921)春,立平粜局。时河南灾区救济会、上海北方工赈协济会赈洋一万六千圆,黍谷、面粉各若干,用修龙首、安乐、李家园、段村、金洞等渠及石寺坡、云水坡路。

十一年(1922)四月,立地方自治筹备处。划分县境为五区,行市区街村制。

十二年(1923)五月,驻防陕西陆军补充团团长赵树勋,会新安、宜阳巡缉队及铁门、厥山、石陵民团,剿匪于韦庄,获枪六支。

七月,洛匪黄建升袭石寺,执武装警察队队长林莪。建升由河北孟县南窜至石寺,乘莪初到差,防务未固,袭执之。击毙队勇六人,掠去快抢十二支。同时,官水磨警察亦被掠,死队勇一人,失快抢二支。

八月,黄建升窜石井,县知事葛邦炳击走之。匪入石井,约数百人,踞荆紫山,邦炳率队并六村、石井民团追击,匪夜东遁入洛。

十三年(1924)四月十三日,宜阳土匪犯新安。匪徒千余,分犯秦村、十甲里、江村、煤窑沟等处,架去男女肉票一百余人。十四日早,围攻南郭庄,不克,焚民房数十间,因受创去。

九月,陕西陆军第二师张治公在县征兵二百名。

十月,河南后防司令张福来征输送兵三百名。十一月,又征一百五十名。时应募无人,迫令雇觅,每名费洋八十圆以上。

十一月,陕西陆军第二师补充团团长赵树勋,将武装警察队改编,枪支马匹一并掳去。

十二月二十二日,巨匪李老七窜刘洼。时石井牌民团设局刘洼村,匪乘夜入村袭击,毙团勇一人、村民一人,焚房十余间。黎明西退,经窨头村,架去多人。盘踞于渑池之岱眉山。次年正月,复窜于县之小寨岭;四月,再窜于曹村西偏之平岭。李荣光、武龙章等击走之。

是月,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征洋二万八千圆。

十四年(1925)一月,陕督刘镇华率军东出,设后防兵站于新安,征兵一百九十名。时国民第二军胡景翼督河南。镇华遣其三十五师师长憨玉琨、第二师师长张治公为前锋驻洛;正月率军出潼关,在县征兵一百九十名。三月,憨玉琨与国民第二军师长岳维竣、樊钟秀等战于黑石关,败绩,退至新安,收合余部,复与维竣等大战于铁门西,历四昼夜,兵复溃,镇华走大原,玉琨恚死,国民第二军旅长史宗法驻防新安。

二十二日,洛宁巨匪王霆霖、蔡书祥、董老五等袭踞五头,焚上庄、药料村民房。其余党朱启明、张克勤等盘踞胡张沟、官王岭。驻防军史宗法率兵进剿,死伤相当,匪不少动。四月十五日,洛阳驻防第三军师长何遂痛击于陈庄,破走之。

四月二十一日,嵩匪牛得山、二十二日偃匪贾青云分窜石井。得山由曹村、袁山、五顷、黑扒至栗园、胡庄。翌日即去。青云于二十六日移渑池石渠一带;五月,受国民军抚,回驻孙都,遣人至石井派款,一日夜收缴二千圆。

五月,匪烧克昌南杏树洞,死男女六十九人。时土匪大起,乡民避居洞中,多被烧死。附城居民争避入城。驻防旅长史宗法惟日在城内催索商民供给粮秣。十五日,董老五等踞慈涧。二十三日,民团袭击失利。六月二十四日,贾青云入洛就抚。匪壮马足七百匹,人约一千五百。道经望头、神堂,大掠。豫督岳维峻檄团长闻志昭,由沁阳带兵来剿于慈涧车站,匪东溃。师长何遂计斩之,歼其丑。七月,董匪复窜县东北境,闻志昭由陕奉檄进剿于五头、神堂、胡张沟、望头、孙都,追至洛境而还。是役也,毙匪数十人,生擒十余,救出男女肉票一千余张,而闻军亦死排长一名,兵士亦有伤者。

冬十二月,豫督岳维峻征新安不动产注册费洋四万余圆。

十五年(1926)春,岳维竣为吴军所败,西退至新安。直奉战争后,胡景翼督河南。未几,景翼死,维竣自为河南督办。是年正月,吴佩孚使寇英杰、靳云鹗等攻维竣,维竣兵溃,狼狈西奔。十九日至新安。师长冯子明、邓宝珊、田玉洁等各驱饥军相继至,人尚数万,衣履多遗失,不成部伍,委弃军火于道,纷纷向民间索食物,骚扰不堪。二十三日,闻吴兵追至,遂夜遁。

十六年(1927)春,军民交閧正月间,镇嵩军第十师师长李万如驻新安城,并分兵驻铁门、庙头、省庄、白墙、石寺、狂口,搜索粮秣、枪支。一时,富民俱避走河北、而县东等乡,相与组织民团,习红枪会,焚香书符为抵抗计,与洛阳民团遥相联络,气嚣甚。会洛阳民团团总王连三,虐遇驻洛军队张治公军,于是军民交恶,杀连三。自是,洛阳军民日相攻杀。县驻防军援洛至慈涧东乡,民团率红枪会拦道截击,相閧半月之久。万如复函驻陕师长何梦庚带兵来会,相与焚杀,烟腾数十里。总计死民团三百七十余人,焚民房五千余间,而红枪会至是亦敛迹矣。

四月,奉军张治公为国民第一军所败,弃城走。国民第一军冯玉祥东出,奉军张作霖檄张治公,遣兵三旅守新安。玉祥令方振武、孙良诚等来攻。围三昼夜,二十二日,以大炮环轰,城内兵惊溃。奉军北归。自是冯军大部东下,索款、征兵,供给无虚日。县长束清汶奉令征兵三千人。民间觅兵,每名一百至二百元不等;并借款索粮,几于十室十空。

十七年(1928),大旱,秋无禾。冬,县长吴荫棠筹款设平粜局、粥厂,并请款赈济。

十八年(1929),饥。土匪大起。五月,卢恒德起于西沃之南石山。六月,渑匪刘干臣等西距铁门,宜匪乔自荣、祁道生、温甲寅等距城南关。各架拉肉票,城防戒严,火车为之不行。县东北区董老五、巴改名等由洛阳塚头、陈洼窜入陆沟、望头、崔沟、王府庄,破神堂、孙都等寨。所过焚杀架票尚未止息,北则石寺中队部又复哗变,其队勇枪杀队长武龙章,拥护裴作霖为杆首,并勾渑匪张西山、茹老八等数十巨魁,盘踞石寺、张庄、磨窝、官水磨、横山、仓头、狂口、西沃、槐林、晁庄、许庄、刘洼、石井、山头岭、安里、窨头、小王沟、香头庙、塔地、井沟、栗园、胡沟、刘黄岭、官止、崔沟、骆岭、刘沟、三王庄等村。张编匪部曰“师”,裴编匪部曰“路”,皆达三千以上。设伪司令部于西沃窨头,勒派各村分供粮秣,限期缴纳。计七阅月,鸡豕为空。十九年一月,为河南军长万选才收编去。张匪旋伏诛;裴匪至今夏,与刘干臣同为第十一区督察专员捕获正法。

是年十月,冯玉祥军自黑石关退驻新安城。国军遣万选才进逼慈涧。时连年荒歉,民穷财尽。冯师各部自向城厢搜括实粮,并截用省发赈粮三百包、面两千袋。及冬,天气沍寒,民间樵薪已空。兵士寒颤不禁,乃拆宝云寺、西关帝庙、东玄帝庙木燃火。次年六月至十月,搜索酷于此同。兵祲交灾,野多饿殍。民赴豫东就食及徙往关东开垦者数万口,境内村舍大半无烟。

十九年(1930)春,前黑龙江督军朱子桥来赈,县设粥厂。子桥奉天人,历年奔办赈务。时来县,赈洋数万圆,县设粥厂于马神庙。

七月,宜匪李作信等窜石寺。匪自南来,经老井蹂躏县东北境,窜石寺,约一千余人。二十五日,县长吴仲惠率兵,由杨坑、邱沟两路进剿,陷没兵士一连,仲惠几被虏,匪旋由渑池南窜。

八月十二日,宜匪孙耀光、李作信等窜县三、四区,居民佥逃。匪焚刘黄岭、石井等村房屋。匪等两千余人由慈涧北窜,自阳寺以北抵盐仓一带,横踞数十里。第四区刘树民、何济川等率刘黄岭、石井两团民团往,堵于南石山、狂口、岔头、祖师庙等处。值二十五日即夏历七月初二日,大雨如注,匪奋力猛扑,枪声隆隆,自辰至午,民团不支,乃溃退狂口以西。民户皆扶老携幼冒雨西向渑池山后奔逃,渡河哭声震山谷。多有弃婴儿于道者。匪乘势进踞刘黄岭,北向西沃、槐林截拉男女肉票无算。刘黄岭以南民众,皆南逃白墙、庙头等处。二十九日,匪分踞石井,连烧石井、刘黄岭房屋数千间。后仍由两处号集民团双方痛剿,日常四接,连毙其魁,匪始遁去。

十二月,设防于南韦庄。时县南新宜之交多匪巢,附近居民率逃窜不归,里舍无烟,田亩荒秽不治。县长王松岑令五区抽拨民团一千五百名,前往韦庄左右村庄驻防。以刘树敏为团长,迭次剿捕,地方以清。来春,绅民请松岑详达上宪发赈粮、设粥厂、招集流亡,并以工代赈,成韦庄及宜境石陵二寨。又令五区各助牛百头,驱赴南乡,为之助耕。南乡两境民乃复业。

二十二年(1933)夏,大雨成灾。河南赈务会、国府水灾救济会、京沪豫灾筹赈会,各施赈有差。六月四日,大雨。涧水暴溢,漂没人畜田舍。蒙河南赈务会赈洋千圆、国府水灾救济会赈美麦一百吨、京沪豫灾筹赈会赈洋二万圆。以工代赈修复东南城、克昌、辛庄、厥山、刘庄、陈村等寨,新邱汽车道、漏明路。

二十三年(1934)春,山东巨寇刘桂堂等窜新安。二月十四日即夏历元旦节,山东巨寇刘桂堂与崔邦杰等驱马步匪徒约四千人,由河北来窜扰仓头、陈湾、横山、马河、梁庄、北冶、柴火沟、甘泉岭、王岭、谷堆、纸坊、曹村,掠去人畜无算。河南保安队第三团骑兵第十四旅,尾追于后。十五日,寇由曹村西走渑池,逾火车道,南窜洛宁。

党务记

新安之为地本腹,且宫以群山,风气闭拒,入党者鲜。以故党部之成立较后于各县。

民国十六年(1927)九月,由河南省党部派吕世清、王树滋、李一峰、郭尊贤为新安党部筹备员,宣传党义。人党者给以党证。都八十六人,成立区分部十二,区党部四。十一月筹备事竣,遂开全县代表大会,公选第一届执监委员,吕世清、郭尊贤、曹芸生、刘洽民、李一峰、刘建华、邓焕文为执行委员,候补则介文兹、邓锡侯、高延柳三人;县长束清汶及仝兴云、陈兆梅为监察委员,候补则董天玙一人。执行、监察各自为会。执行委员会内设常务委员一人,公推吕世清。部长七人:组织部长李一锋、宣传部长郭尊贤、农工部长刘建华、商人部长刘洽民、青年部长邓焕文。时党部妇女无人,部长则权以曹芸生代。监察委员会内设常务委员一人,公推仝兴云。购党义书籍二千五百余册。组织党义研究会与党化教育研究所,迭次招集学员五百余名。因民众申请,成立村农民协会二,妇女协会一。

十七年(1928)四月,奉省令,党务停止活动。七月,由省党部派刘建华、吕世清、曹芸生、刘洽民组织指导委员会,办理党员总登记事宜。共登记党员八十二人。并设班训练学员九十人。九月竣事。十月开会,依法公选第二届执行委员仝兴云、吕世清、刘洽民,而以张元杰、邓焕文、郭肖庭候补;监察委员孟宪章、邵会光、邵明轩,而以董天玙候补。成立县区乡农会、工商学各会。训练宣传外,并不时指导其活动。

十八年(1929),麦禾歉收,复益以南北之战争,各处土匪乘间肆扰,民间枪支悉被劫去。三、四两区尤甚。党中各员乃亲赴四区,会同当地绅耆,劝导民众购枪自卫。至十九年秋,民团起,而股匪始告肃清。

二十年(1931)七月,开会选第三届执行委员,吕世清、刘洽民、仝兴云当选;监察委员邵会光当选;执行委员刘建华候补;监察委员刘笑曦候补。征收预备党员三百一十七人。筹设无线电话收音机,印发收音日报。

二十一年(1932)十一月,开会选第四届执行委员,吕世清、刘洽民、仝兴云连任,候补则刘建华连任,刘笑曦被选;监察委员邵会光连任,邓焕文候补。组织工作与历届同。

二十二年(1933),依照豫、鄂、皖剿匪总部颁发党务整理纲要,变更县党部组织,内设干事、书记各一人。由省党部派刘洽民为干事,吕世清为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