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安县汉函谷关关楼老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 1934 年 3 月 4 日,是当时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驻豫记者天陶,随从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巡察豫西新安期间,游览汉函谷关时所拍摄的。巡察结束后天陶作《豫西一周记》一文,先后刊登在《河南民报》、《河南民国日报》、《河南政治月刊》上,这张照片作为文章配图,可在 1934 年《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三期中找到,在照片中,汉函谷关关楼共三层,第三层为阁楼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完整重现了整个关楼的昔时模样。


上图为 1934 年汉函谷关之东口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历史上对汉函谷关的修复共有四次,分别为明万历七年(公元 1579 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 1615 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 1658 年)和民国十二年秋(公元 1923 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 1924 年)春。这张照片也算是为 1924 年重修后,到底是什么样提供了证据。
另外,在这篇《豫西一周记》的文章中,河南省主席刘峙游览了张钫家、函谷关,同时去视察了各机关、学校、单位,并对新安县做了调查,并做了简要介绍。甚至中间还有一些当时有趣的事情,比如去张钫家遇到还在布置、文中提到了窑洞显落后、关于生祠的讨论、关于县志应该由什么人编纂应该写什么内容、工厂大门太小、新安县人爱越级告状(我不这么认为)、吃空饷、政府经费消耗过高问题等等,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描述吧,但是读起来挺有趣的。所以附原文如下:
文中提到的县党部布局、县城布局参考 1939 年版本《新安县志》附图
……
(1934 年 3 月 3 日 下午)五时至铁门镇下车,随刘主席游二十路张总指挥伯英宅。张宅新屋方落成,布置尚未就绪,余等入其宅,方见其陈设充塞庭院也。旋赴其花园一游,亦未完工,搜罗石碑甚富,约数百方,有已嵌入园壁者,有堆积园中者,因时间匆促不能细读也。出张家花园,即登车,六时抵新安车站。
抵站即入城进县政府,随刘主席视察看守所,监狱。新安在监人犯,比之孟津渑池为多。监狱中犯人习纺织工者,其毛毡,廉价而质纯,典狱长举以相示,拟购一床,以资提倡,因时近黄昏无暇也。出监狱至政务警察队警察所及壮丁队班长训练班,各县均有壮丁队,而壮丁队班长之集团训练,此为初见,内务颇清洁,各壮丁亦富精神,旋入县长办公室,少憩,刘主席传见县府科员,询问经历出身,六时五十分乃下榻于党部。
党部前为苗圃,内尚有区公所及县志三机关,余等下榻第三进,其四进,则为窑洞式之建筑,甚佳,老绅数人看书其中,闻将为修志用也。余常搭平汉车至郑州以北荥泽县黄河铁桥南岸一段,见居民多依山腰为窑洞以居,闻此等窑洞冬温夏凉,为平民最经济之住宅,及来豫西,则自汜水荥阳以达新安渑池。平地亦多窑居,其不同之点,即一居山上,一在地下,在地下者有如海上之屋顶花园,地面之下为窑,地面之上仍种农作物,可谓一地两用也。窑洞之前,亦有排列如巷子,或者筑屋数椽,有似大公馆门前之传达室者,惜未及下车,故无暇一访其住户之生活焉。沿陇海路西旁之窑洞式居户甚多,虽曰冬温夏凉为平民最经济之住宅,然穴居野处,终见太古时代之痕迹,亦可见豫西一般住宅进步之滞矣。
三月四日上午六时起床,六时半随刘主席至体育场,观新安全县公务员及学生朝集早操,时大霜尚下,屋瓦皆白,风吹尘起,气甚凛冽,晨光熹微中,且有县立小学学生百余人同作黎明运动,朝集早操毕,刘主席对各团体训话,大意朂以振刷精神,锻炼身体,提起朝气,挽救国难。训话毕,约八时半,乃赴县立小学县立师范视察,九时半返行署早餐,十时出游函谷关,关在东门外约半里许,陇海路未通以前,此为豫西唯一孔道,今则铁道凿山开道,改在关之北面经过,然往来行人出入关口者尚多也。函谷关本在灵宝,今日灵宝之函谷关尚非秦时故址,秦时函谷关在现函谷关之西约数十里,此则汉武帝时所移设者也。新安县乘载:汉楼船将军杨仆有大功,自以耻为关外之民,武帝乃徙函谷关于此,以徇杨将军之意。“天子脚下土亦香”,我想这位将军未免太势利了。同时又想见秦汉时代关中之富庶,西北之富庶,与今日东南人文之盛。江浙人士一到西北,就像有由水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地,转入沙漠之感。那真是时移地改,不可同日而语了。
关在两山间,背负新安县城,前临涧水,关上关下各有碑记其沿革。关凡二层,颇雄壮,余等随刘主席登其上,数十里外山川了如指掌。关上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匾联,多借用老子及关令尹喜故事,殊属不合!固然苏子瞻黄州赤璧赋亦借用曹孟德故事,殊嫌有违史实。惟邑人张伯英氏集句独能陈言务去,别具匠心,确属本地风光。句云:“夹其皇涧,宏我汉京。”笼罩远近,八字尽之。正流览间,凌欧兄云:伯英先生八字佳矣,我思以七字写本关史实可乎?问之,则“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余曰妙哉。相与抚掌,顾君丽川在关下向关上合摄一影。
余等随刘主席相将离关入城,至财务委员会视察·门口有直匾,颜曰:江浙义绅生祠。入内坐定,刘主席因“生”字颇有不安,以问县人。据云:前清光绪中,新安有大灾,江浙人士捐巨款振济,新人感其德,故立生祠以祀之。凌欧兄云:受施勿亡,崇德报功宜也。所以纪念之者,封建时代与民主时代,其方式固自不同,新人感江浙士绅振救之德为之立碑可也,为之建祠可也,若为立生祠,则祀者受者两有不便。因祠祀总是以纪念死者,祠而曰生,是以生人作死人观,不亦幽默乎?况历史所述生祠,多不雅驯,如明末东南之为魏阉立生祠,民初徐州之为张勋立生祠,真是遗臭万年-新人之为江浙义绅建生祠,其动机固非魏张之肉麻可比,然其义总有未安。闻豫省尚有建生祠者,思想未免落后,且今距光绪中年已四五十年矣,江浙义绅,迨多物化,“祠”而去“生”,不亦名符其实乎?相为首肯。因忆民国十六年余方任南京市党部书记长时,某区党部有没收某同善社社址,呈请改为中山纪念祠者,余批令改为中山纪念堂,某常委询余堂祠异同?余曰:祠涉迷信,堂切实用,祠充满鬼气,堂则充满人气,且科学化现代化耳,余等纪念革命导师宜科学化,现代化。某常委曰:善哉养哉。
出财务委员会,至教育局,县立女子小学,又至县立医院,院无固定院址,乃附设于私人房舍内,每月经费二十元,院长十二元,助手八元,全无药品及设备,以视孟津县立医院所优无几,刘主席乃命李县长庚白宽筹经费,宜委西医为院长。
由县立医院至孤儿院参观,院在城西北,建筑为两层洋楼,欧阳督察专员暂假为行署,内有大小孤儿百余人,系基督教会所设,有小学一所。余等入内,见一年约十一二岁女,面目姣好,而膝骨以下已全脱落,爬行地面,以问院中儿童,无能答其原因者。旋登楼入欧阳专员办公室,小憩,谈及豫西各县修志事,谓多系前清举人秀才担任撰修,因涉及地方志乘体例问题,与修撰人问题。凌欧兄云:地方志乘,要注重一时代的文化经济与社会一般状况,中国史乘,过去对于此点诸多忽略,于少数人的家世,或起居琐事,与科第虚名,大书特书,连篇累牍,像史记的平准书,汉书的食货志,真是凤毛麟角,但总嫌此类记载太少。梁任公中国历史研究法述北平某老药铺,自开张一直至现代,四五百年的全部账簿都保存着,如有人加以科学的整理或统计,当为四百年来北京最有价値的经济史料,各县志乘,大约每数十年一修,希望主其事者,能就耳闻目见,多搜集文化经济社会等材料,用科学的记载,作有价值之新志乘,至史材须兼才学识三长,素称难得其选,矧百里之邑,自然更见材难。清季举人秀才,多缺乏现代眼光,每一个志乘,应能把握每一县区的空间,和每一年代的时间,非具相当国学根底及富有现在思想者不能胜任,若专收罗前清举人秀才,其简陋不切实用,无价值可断言也。凌欧兄以旧学新知为修志人应备条件,其言甚是。偶忆吴稚晖先生语“老狗弄不得新把戏”民国的县乘,新把戏也,奈何以老骨董任之。
孤儿院常年经费约一万余元,孤儿不论男女,至十八岁则出院,附设染织工厂一所,余等随刘主席往参观,内有织布铁机约十余架,工人百余名,但是厂门甚狭小,须鞠躬乃得入。余初疑此系厂中便门,当别有大门以供工人出入,询之,则只此一门云。某年土匪陷城,厂以门小,目标不大,幸免损失云。余行豫西所观各机关,常怪门户过小,于孟津铁谢镇某小学之大门尤然,初颇致疑豫人之安于狭隘。常闻建筑家言:中国旧式房舍窗户过小,均因历史的环境关系,观此则由治安而影响居民之不善处室,信有征也。
出孤儿院的附设工厂,已下午三时半,回行署,得阅各县人民呈诉文件摘由,共计五六十件,以县区论,渑池新安为多,以性质论,民事甚少,多系私相仇杀,或被掳被卖求赎未遂者。渑池新安与洛宁为邻,而二邑的女人,常为洛宁的豪绅或土匪所奸占或抢卖,闻其原因有二:一为股匪窜扰新渑所掳女子一到洛宁或弃之或卖之;一则因洛宁比较多匪,常有至新渑二邑掳良家女为妻为妾之事也。豫西人民好越级诉状,所控事实,未必真情,子虚乌有之事亦多,故遇督察专员来,则向督察专员进状,遇省府主席出巡,则向主席进状,人民固不谙诉讼手续,亦不明行政与司法性质,以为愈向大官控诉,可以速予平反或昭雪也。然而好进状,而不愿将批示公布。闻其原因亦有二:一为恐对方知其控诉,暗地加以危害;一则因所控事实不真,恐惹下级官府之怒也。
晚散步街衢,随便访问,参以各员分途视察所得新安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有如下述:
新安北界黄河,南贯铁道,西北境内石山绵亘,东南一带,则土质硗瘠,仅涧河西岸,土地较为肥沃,故素称瘠贫之区,虽民俗勤劳,而民性刁悍,仇杀之事,时有所闻,奸拐之风,至今未衰,地方武力,可以自卫,盗贼尚称敛迹,此次刘匪窜境,旋即西窜,损失尚少,此则因地沿铁道,军队驰剿较易,土匪不敢久恋也。
保安大队为乙种编制,共辖两中队,经费除保安附加三角外,尚有亩捐,每两征银三元零四分,余由地方亩捐拨补,惟新安保安大队原由各区保卫团派送一分队,名称虽改,而实际等于变相之保卫团,各区区长,各欲把持地方武力,故自改编迄今,仅集中训练一次,且为时甚短,仍复分驻各区,经此次视察,刘主席已限令再行彻底混编,集中县城训练,打破区域观念。壮丁队现巳编成五区队,二十五联队,一百四十五小队,共九千六百三十八名,均能受训,民间枪支甚多,当余等游览汉函谷关时,有乡人二三,肩荷快枪,枪之两端各担包袱入城,如苦力之用扁担,刘主席很为诧异,而县人则视为故常,刘氏旋即面谕李县长庚白速令取缔,免生流弊,该县现办有壮丁队班长训练班六十名,以训练壮丁,阅成绩尚佳。
新安保甲,虽已呈报完成,然究系表面文章,其根本错误之点,就在民众不愿将户数实报官厅,经记者调查,其原因由于冯某主豫以来,派款派伕,均以户数为单位。此次办理保甲,民众恐将来按户派款,故于编组时均不愿按户编组,有以二三户为一户者,有以四五户为一户者,户数既可作伪,则丁数及其他种种保甲要政,不真不实可知矣。
新安地狭民贫,生活程度,一如毗邻各县,惟各区经费超出渑池洛宁等县约一半之数。闻洛宁渑池等县,每区公所经费月支九十一元,而新安每区公所月支一百四十一元,又新安毎联保每月十五元至二十元不等,以三十五联保计全年约六七千元,加以各保办公费每月十元,以一百四十五保计,全年为一万七千四百元,合两万四五千元,实属骇人听闻,刘主席已令即行分别裁减。
城内警察有长警四十名,磁涧铁门各有一分驻所,每分驻所十名,共六十名,然余等到铁门镇时,未见一警,则此等分驻所巡警只是吃饷不做事也。
新安有丁无漕,丁银有大粮小粮的分别,相沿已久,莫可究诘。据传大粮系大地主之钱粮,小粮系指二三亩或十数亩之自耕农之钱粮,清朝征收钱粮,大粮每两征钱二千五百文,小粮每两征钱一千五百文,自改钱为元后,大粮每两征洋二元二角,小粮每两征洋二元,大粮银额五千二百三十一两八钱,小粮银额一千四百八十八两九钱,合计年额六千一百廿两,除小粮正供比较大粮减征二角外,其余省地各项附收一律照收,一点没有高下,于是每丁银一两征洋十四元零六分,内分省款三元,各项地方款共计附征二元二角,地方亩捐五元八角二分,保安亩捐三元零四分,共计十四元零六分,本年奉令改两为元后,大粮每元征收省地各款及亩捐六元三角九分二厘,小粮每元征洋六元九角三分,至地方及保安两种亩捐,另有票据,若遇征收情况不佳,动辄撕票,交保安队及警察直接下乡征收,拨充薪饷,其种种流弊,与渑池同,鲁卫之政兄弟也,信哉。
全县教育比较尚称发达,各校质量闻颇相称。城内有县立完全小学一,学生约三百人,经费二千三百元,女子小学一,学生一百廿余人,全年经费二千元,县立师范一,创办已有年数,去年毕业一班,现只有学生一班,计五十人,全年经费三千三百元,又有县立家庭工业传习所,创办于民国二十年,有宽面铁轮织布机七部,木机五部,织袜机二部,毛巾机一部,整经轮一套,所内学生,除学工外,每日早晚及中午,则授以民众千字课本,惟学生毕业后,因无力购机,出品又以交通不便,无法销售,现闻该所拟设布纱交易所,以资推销云。此外尚有县立完全小学十四所,分散各区,共计高级二十五班,每班每年由敎育款产处拨付国币五百元,初级则由常地自行筹措,又有私立初小一百三十九处,经费全由地方筹集,全县学龄儿童一万七千六百九十四人,除私塾不计外,就学者仅六千六百九十四名。
社会教育过于落后,县立民众教育馆,至本年始行筹设,城内仅有阅报处三所,各区计七所。至民众教育,县教育局之东,有短期义务学校一所,学生六十一人,日夜各一班,闻学生多不识字,只知诵读,各区县立完全小学,闻附半日或夜班共十六所,若以县城内为例观之,恐成绩亦未必好。
教育经费,全年为二万五千一百余元,地丁附加及地亩捐,系由县府撕票自行催讨,除契税附加及牙税附加外,亦无若何现款,此外尚有基金五千元,由款产处贷与农民或商号,年收息金约七八百元,又有地二千一百余亩,已分段招标承租,以十年为期,年收租金二千二百六十八元。
本县北山一带产煤矿区颇多,现已领照开采者五处,均系私人组织,除邱沟煤矿系用机器外,其余仍用土采,第三区狂口产硫磺由人民制造,由官磺局收买。
新安交通,除陇海铁路,横贯县境东西外,有汽车道东通洛阳,西通渑池三四两区,县道因山路崎岖,仅通牛马车,环境电话,各区镇通话者有二十九处,连境电话可东接洛阳,南接宜阳。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大宗,豆类次之,县境多山,仅东西沿铁路涧河,两岸地势平坦,可以耕种,惟多系旧式耕作,造林事业,去岁造林十六万株,活者仅及半数,现县苗圃内可供栽植者有四万株。至于水利因南北皆系山岭,无水利可言,沿涧河两岸,现开渠十三处,可灌田一百五十余顷。
第四区甘泉岭北冶西沃等处,有磁窑百余户,制碗缸盆罐等用品,闻每年可售洋两万余元,但系士制,若能聘请优良技师,加以改良,销路很有推广希望。
新安禁烟颇属认真,全县尚未有烟苗发现,县中设有戒烟所,一二两区戒烟所,亦已成立。
县民迷信甚深,刁巧强悍暗杀之风,时有所闻,然而习于勤俭,是其美德,食粮以麦子小米红薯为主,生活甚低廉,而高利贷甚利害,闻有达五六分者。城中商业,以毗邻洛阳,故商店只百四五十家,资本最大者,不过千元,亦无大宗买卖,以营杂货业为多,女子缠足,因官厅取缔甚严,已渐解放,男女婚嫁,在乡间童养媳甚多。
新安古迹,有白起城,在城西三十里之凤凰山北,故址尚存,为秦白起屯兵之地。甘罗故里在城北二十里。苏相墓在城西二十里,即苏秦之墓。
三月五日八时早餐毕,随刘主席至新安县政府,全县公务员咸集县府礼堂,点名后,开始训话,除分别矫正新安行政上特殊毛病数点外,其大旨亦如孟津渑池。刘主席训话毕,欧阳督察尃员继之训话,训毕旋在县府前摄影。十时出县政府迳赴车站,在车站合出巡人员再摄一影。欧阳专员留站等候快车西返陕县,刘主席率余等于十时十分登车东开,十一时抵洛阳东站,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