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

教育讲习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知县曾炳章创办。招生一班约五十名,一年卒业。宣统元年(1909)续招一班,约三十余名,卒业后停办。

师范讲习所

民国四年(1915)设立,招生一班约三十名,一年卒业,后停办。十七年(1928)因师资缺乏,又在宝云寺续办,招生五十名,仍采用一年制。卒业后,因乱停顿。

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月,呈准教育厅,改师范讲习所为师范学校。采用三年制。初招生一班五十名。每年经费一千八百圆。二十一年(1932)二月,添设师资训练班一班,六个月毕业。九月,添招本科一班八十名,经费增为三千二百六十圆。二十二年(1933)终,第一班卒业。二十三年(1934)八月,因适应地方需要,呈准教育厅,改为初级中学,招收初中新生一班,仍附设三年制师范一班。

县立家庭工业传习所

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设立。地址就城西街旧仓房改建。初,每年经费一千七百圆,旋减为一千五百圆,外活动基金六百圆。内设备头等织布铁机二架、二等铁机三架、平面木机五架、织袜机二架。第一班女生三十八名,第二班三十五名。均由各区选送。二十三年(1934)九月,奉教育局令改招男生。

县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民国八年(1919),知事赵琦创办初等女子学校。十二年(1923),改为国民女子学校,旋又改为女子初级学校。十九年(1930)七月,经第一次全县教育会议议决,设立女子完全小学校。遂将斯校初级一班并入。二十年(1931),添招高级一班、初级三班。常年经费三千零六十圆。二十二年(1933),裁初级一班,经费减为二千圆。

县立各完全小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言有章创设县立高等小学堂,旋改为模范高等小学校。宣统二年(1910),知县曾炳章就常平仓故址,创设乙种蚕桑学校,旋改为乙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改模范高小为第一高小学校,乙种农校为第二高小学校。十三年(1924),两校合并,改名为县立完全小学校。十九年(1930)七月,经第一次全县教育会议议决,改刘黄岭、铁门、石井、庙头、五头、狂口等区立小学为县立。以斯校为第一,余按成立先后,以刘黄岭为第二、铁门为第三、石井为第四、庙头为第五、五头为第六、狂口为第七。二十年(1931)十一月,第二次全县教育会议议决,每区设立完全小学校三处。于是不半年间,称县立小学校者十有五焉。此外,尚有共和北、敬爱南等四乡设立之公立完全小学校,基督教设立之孤儿院。小学校连女校在内,共计一十八处。除女子小学校前已叙明外,兹将其余一十七校列表如左:

新安县完全小学校一览表

校别校址教职员人数班次现年学生人数成立年月及沿革备考
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第一区城东街二五六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成立,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二年改为第一小学校,十三年与县立第二小学校合并,为第一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校第四区民治乡刘黄岭一五八民国十一年成立,为区立高小校。十九年七月改为县立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校第五区铁门镇二三五民国十一年春成立,由张伯英筹款设立为铁门高等小学校,至十九年,改为县立第三完全学校。
县立第四完全小学校第四区石井街金泉寺一四三民国十一年成立,为区立荆阳完全小学校。十九年改为县立第四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五完全小学校第五区新民乡庙头村二四四民国十一年成立,为庙头完全小学校,十六年改为区立,二十年又改为县立。
县立第六完全小学校第二区五头镇一二三民国十七年成立,为区立完全小学校,十九年七月,改为县立第六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七完全小学校第三区挽澜镇一九五民国十七年成立,为区立完全小学校,十九年改为县立。
县立第八完全小校第二区磁涧镇一九一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成立。
县立第九完全小学校第三区马行沟朝阳寺一零九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朝阳完全小学校,二十二年改为县立。
县立第十完全小学校第三区中岳料村一五四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金阳完全小学校,本年又改为第十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一完全小学校第四区兴隆镇一六一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畛滨完全小学校,二十二年改为县立第十一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二完全小学校第一区白墙街一零八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金源完全小学校,本年又改为县立第十二完全小校。
县立第十三完全小学校第五区克昌村一零五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克昌完全小学校,二十二年又改为县立第十三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四完全小学校第一区李村一二五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郁麓完全小校,本年冬改为县立第十四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五完全小学校第二区南孙都一七五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望楼完全小学校,二十二年改为第十五完全小学校。
华阳公立完全小学校第三区敬爱乡羊寺村一一四民国二十一年七月成立,二十四年一月改为县立之藩小学校。
实安慈惠孤儿院城内中山西大街一二二零六民国四年正式成立。
总计一一五七四二八零二

新安县各区乡村初级小学校一览表

区别 学校名称 沿革 班次 经费数目及来源 备考
第一区 江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村中摊派七十八圆。  
刘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七里站初级小学校 每年抽收太山庙产课租一石,余不足村中公筹弥补。  
王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王氏祭田项下抽出课麦二石。  
西刘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由太山庙净土寺官产抽收课租每年一石一斗,不敷由村中筹补。  
宋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东十万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流水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后峪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玄帝庙抽收课麦八斗,不敷由学生负担。  
枣园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泰山庙抽收课麦一石,余不敷由学生负担。  
横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奶奶庙柏树款息洋三十六圆,不敷由学生负担。  
火虫驿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王家祠堂捐入课麦一石七斗,不敷由学生负担。  
安乐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九年成立 每年由太清观课租两石,不敷由学生负担。  
岭东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玄帝庙抽租麦七斗,不敷由学生负担。  
上河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每年约需洋一百五十元,分派各户及学生缴纳。  
花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蓝洼初级小学校 由村中公债金息麦一石四斗,不敷由学生负担。  
韦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井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南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九年成立 每年由净土寺庙田抽租麦一石一斗,不敷由村中筹补。  
第二区 柴湾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有庙产项下抽洋一百圆。  
掌礼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社款抽洋六十圆。  
寒鸦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社款项下筹洋五十圆。  
老井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社款项下筹洋一百二十圆  
小寨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仝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麦四石。  
马头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张家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江庄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金家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尤彰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筹洋四十圆。  
奎门关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东赵洼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陈胡同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寺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筹洋四十圆。  
阎湾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白龙庙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麦三石五斗。  
园觉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圆觉庵庙产抽租三石余  
人和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每年抽课麦八斗,不敷由学生负担。  
天仙庙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麦两石五斗。  
樱桃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兴隆寺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麦两石。  
高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除抽课麦五斗外,余由学生负担。  
堰峪寺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除五亩地之课麦外,余由学生负担。  
第三区 陈湾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大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许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洋五十圆。  
高崖头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南荒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南岳料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鸡疙瘩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郭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后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孔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若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石板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抽收课麦四石。  
古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课麦三石。  
正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社款筹洋一百圆。  
寺上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筹洋八十圆。  
仓头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社款项下筹洋四十圆。  
盐仓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筹洋一百四十圆。  
北冶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抽课麦六石。  
官水磨初级小学校 (原系云水庄义学)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筹课麦十八石。  
马行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筹课麦四石。  
石龙泉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项下筹洋五十圆。  
鹰巢岭庙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洋一百圆。  
第四区 寺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麦外,不敷由学生负担。  
刘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成立 基金生息,不敷由学生负担。  
甘泉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三年成立 由基金生息及磁窑捐。  
三王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二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新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由磁窑、煤窑、灰炉等项抽收学捐。  
东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楸树腰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每年由清和观抽课麦四石。  
塔底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由息、稞两项。  
上黑扒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官山树价生息。  
下黑扒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刘洼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成立 每年由清和观抽课租三石。  
许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五年成立 每年由清和观抽课租四石。  
槐林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二年成立 每年由清和观抽课租四石、廻龙寺抽课租一石。  
袁山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西沃初级小学校 民国八年成立 由河口抽收山货捐。  
崔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四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关址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刘家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每年除由沙坡堂庙产抽租外,余由学生负担。  
井沟东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九年成立 每年除由通仙观庙产抽课租两石五斗,余由学生负担。  
井沟西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通仙观庙产抽课租一石五斗,余由学生负担。  
孙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五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鞍桥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北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二年成立 每年由窑神庙及玉皇庙抽租三石外,并由河口抽收山货捐。  
安里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二年成立 每年由清和观抽课租麦五斗。  
韩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黄坂峪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四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前骆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后骆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望岵垛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有地租四斗外,余由基金生息弥补。  
后碾平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除基金生息外,余由学生负担。  
下涧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每年由地课、基金息两项。  
石板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香山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由香山寺年收课租外,余由学生负担。  
小峡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由威明观庙产抽课两石五斗。  
上曹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四年成立 每年由威明观庙产抽课两石五斗。  
下曹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每年由基金生息三十余圆,不敷由学生负担。  
纸坊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由三官庙抽课租一石外,余由学生负担。  
郑坡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基金生息、地课两项。  
王岭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成立 每年由基金生息、地课两项。  
圪塔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涧北庙抽课租六斗外,余归学生负担。  
第五区 林泉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林寺寺抽课租四石二斗,并由教育局拨洋八十圆。  
贾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由贾沟堂抽课租五石。  
孤灯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董沟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成立 每年由庙产抽课租钱四百千文。  
东窑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二年成立 每年由公产抽课麦三石。  
嶡山初级小学校 民国元年成立 全由学生负担。  
辛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成立 每年由公产抽课租四石五斗。  
省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三年成立 每年由学田抽租三石五斗。  
晁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年成立 每年由安沟观抽课租十四石一斗六升。  
陈村初级小学校 民国五年成立 每年抽课租十五石四斗。  
玉泉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成立 年收课租四石六斗。  
上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抽收课麦五石。  
龙坤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第年抽收课租五石。  
龙阳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成立 每年抽收课租四石。  
柯阳初级小学校 民国二十五年成立 每年抽收课租四石。  
韩都初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成立 每年收课麦二石五斗。  
蔡庄初级小学校 民国元年成立 每年由学田抽课麦四石。  
芦院初级小学校 由成德书院改本校 每年由学田收租四石。  
总计 一三五 洋一三九六圆,课租一八二石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