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寺
文庙在县治东。中为大成殿五间,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为东庑、西庑各九间,祀先贤、先儒详《会典》。西庑前为戟门三间,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各三间。南为泮池,又南为棂星门三间,又南为东、西二坊:东曰“圣域”,西曰“贤关”。外各有下马石碑,内有左、右二石狮,前为照壁殿。后为崇圣祠三间,祠左为义路坊,右为礼门坊,最后为明伦堂五间,东为忠义祠三间。旧制: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按:庙旧为学宫,明嘉靖九年(1530)改曰“文庙”。三十六年(1557),知县卢大经建名宦、乡贤二祠,并凿北城垣引宝泉水注泮池。万历十五年(1587),知县曾唯重修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暨各斋舍。崇祯十年(1637),尚书吕维祺因庙庑倾圮,犹力修葺之。十四年(1641)毁于寇,仅存大成殿、名宦、乡贤二祠。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卢师以东、西庑仅五间,各扩之为九间,并置棂星门外左右石狮,辇自郊。按:石狮本庙中物,明末遗失郊外。雍正五年(1727),知县王元蘅重修文庙,制各木主如式。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邱峩以庙制卑暗,起增大成殿台基高三级,墙柱高一丈二尺,置石础十八,殿前月台直三丈,阔视殿,戟门台基如殿台基;添置泮池周围花墙及桥上石栏。棂星门北移一丈五尺,设栅栏;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由忠义祠东移,建大成殿后,即敬一亭故址。并移殿左、右原有之义路、礼门于寺之两旁;更制各木主如式。以上均见《旧志》。嗣此屡有修置,至民国十七年(1928)废,孔庙碑石俱毁,木主无存,设县党部及党政训练班,今为师范学校。
关帝庙 在县西街。民国四年(1915)改为关岳庙。十八年(1929)毁于兵。一在石井街东,现为初级小学地址;一在清凉树口,清道光间重修;一在石寺街,明万历、清嘉庆、咸丰间均重修,现为第十一小学校校址;一在横山村,清康熙间建。
汤王庙 在北冶镇。始建失考,清嘉庆间重修。一在石井街,清代屡有重修,现为保卫团占用。
城隍庙 在县治东。现设为第一完全小学。
火神庙 在城南门外。明嘉靖间建,清雍正、乾隆间均重修。
刘猛将军庙 在函谷关东。清雍正间建,乾隆间重修,今毁。
马王庙 在县治西南隅。旧为宜阳县协济新安驿马所建。现为农会。
泰山庙 在县北八里。俗名八里庙。明天启,清雍正、道光、咸丰间均重修。一在望头村,明万历间重修。
大王庙 在狂口镇。清嘉庆间重修,现驻保安队。一在西沃街,清康熙间重修。
黄大王庙 在狂口镇。祀偃师黄守才。以党将军住配享。一在西沃街,清康熙年建,进士李海观撰碑文。
龙王庙 在望头乡南孙都村。现为县立第十五小学校地址。
三官庙 在仓头镇。明万历、天启间均有重修。一在阳寺村,现为乡公所占用。
老君庙 在竹园。现为乡公所占用。
窑神庙 在西沃街。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间均重修。一在甘泉岭南,清康熙、乾隆、光绪间均重修;一在甘泉岭后,清雍正、嘉庆间均重修。
玉皇庙 在北村乡。清顺治间建,康熙、乾隆、嘉庆、咸丰间均重修。现设初级小学校。
九龙庙 在龙涧村。始建失考,明天顺间有重修碑。按:《唐武后纪》载,久视元年,后如新安龙涧,则此庙由来已久。
薄姬庙 在薛村南金斗山。神为汉文帝母薄太后。居民于岁清明节致祭。
四圣庙 在寨沟南。清嘉庆年建,光绪间重修。现为初级小学校地址。
白龙庙 在老庄村。
玄帝庙 在鹰巢岭。明隆龙庆二年(1568)建,清嘉庆间重修。
二郎庙 在游彰村。宋绍圣元年(1094)建。一在煤窑沟,创修失考。
宝云寺 在慕容山前。有唐开元十一年(723)方柱造像佛经石幢,民国十八年(1929)毁于兵。
石佛寺 在十甲里。以寺有石佛像称名,清乾隆间重修。一在滴流泉,傍崖凿石佛像,故名。
洪福寺 在东白墙村。唐乾祐六年建,金大定三年(1163)修,元泰定元年(1324)重修。
龙山寺 在石寺西南龙山南麓。建自唐代,见明景泰丙子(1456 年)重修碑。有元延祐四年(1317)方柱造像。清康熙间,经县知事佟希圣、儒学教授贾文选、儒学教谕吕弘胤、典史陈大任、赐进士吕兆琳、裴袠,东阿县知县李祥等重修。
朝阳寺 在北冶镇西。清顺治间重修。现为第九小学校校址。
清河寺 在大章村。清康熙间重修。现为初级小学校地址。
敬爱寺 在阳寺村。现为华阳小校校址。
天宫寺 在古村西南。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现为初级小校校址。
紫云寺 在龙渠沟。亦曰西佛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民国九年(1920)重修。现为初级小校校址。
华岩寺 在寺上。现为初级小校地址。一在孤灯村,始建失考,明成化、万历间重修。有孟化鲤、邱泮《记事碑》。现为初级小校校址;一在省庄,金明昌六年(1195)建,现为第五区区公所占用;一在仓西沟,北齐乾明元年(560)建,一曰曹武王祠。
官庄寺 在克昌村。元时建,明万历、清雍正间重修。今废。
兴隆寺 在董沟村。明万历间重修,现为初级小校地址。
廻龙寺 在槐林村。明天启、清康熙间均重修。有赐进士吕兆琳撰碑。现为初级小校校址。
盘龙寺 在寺村。元延祐年建,明嘉靖间修,改曰“龙兴寺”。清康熙间重修,赐进士裴袠撰碑。
青龙寺 在阙门镇。宋祥符四年(1011)建,元大定间毁于兵,明成化五年(1469)重建,嘉靖、万历间均重修。现为第三小学校校址。
洪教寺 在堰峪寺沟。
龙泉寺 在狂口。广顺二年(五代后周,952)建。一名长泉寺。俯瞰河流,为一方胜概。
清凉寺 在官水磨村。始建失考。明正德、崇祯间均重修。
净土寺 在南庄。元至大间建,明万历、崇祯,清乾隆、嘉庆间均重修。
金泉寺 在石井街。现为第四小学校校址。
红崖寺 在太平乡胡庄。明万历间建修。
万泉寺 在德望乡文化村。明万历五年(1577)重修。
修真观 在县北二十里。元至正十四年(1354)建。
威明观 在县北五十里曹村。元至大三年(1340)建。
宝真观 在养马村。俗称“养马观”,唐贞观三年(629)建,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
玄元观 在县东仝沟村。宋咸亨元年建,元中统九年(1268)重修。为宋杨令公之女孙杨宗宝入道处。俗呼“停灵观”。
太清观 在安乐村。元延祐四年(1317)建,明万历,清雍正、咸丰、光绪间均重修。现改为初级小校校址。
洞真观 即王乔洞。元大德年建。羽士王志真修广云堂,凿二石洞。玄真逸人广师颜之曰“清虚宫”。元至大三年(1310)提点张渊勒石,明成化,清乾隆、咸丰间均重修。
古道观 在县西南三十里安沟。元至元年建。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高凝撰记,清康熙、光绪均重修。
神尧观 在铁门。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
威灵观 即隋韩柱国祠,俗呼“韩王庙”。清道光间重修。现为第五小学校校址。
玉真观 在狂口镇。现为第七小学校校址。
清和观 在县北九十里安里村。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为济源阳台宫羽士李大方建。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高凝撰碑。明天顺,清乾隆、嘉庆、咸丰间均重修。现为初级小校地址。按:清和观高凝撰碑,旧没于土,清嘉庆间道人因修观掘地复获,质已断矣。道人用漆粘固复树观中,并勒石以记其事。
通仙观 在荆紫山。始建失考,明崇祯、清道光间屡有重修。按: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通仙观,真武庙碑有云,斯庙创始于明正德年间,又检元至元创建。清和观碑碑阴,历刻其时捐修各观观名,而通仙观与焉,则此观创始,当在宋、元时代,非明正德间可知。
玉皇阁 在荆紫山绝顶,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
朝阳庵 在方山北。一名“董沟堂”。明嘉靖丙辰年(1556)建,万历壬辰年(1592)重修。现为初级小校地址。
圆觉庵 在博爱乡董沟。
真庆宫 在县东三里凤山。明正德九年(1514)建,亦曰“玄帝庙”。民国十八年(1929)毁于兵。
五龙宫 在函谷关东凤山。今废。
文昌宫 在县治西。现为党部暨第一区公所占用。
名宦祠 在文庙前戟门东。凡三楹。《旧志》:“祠内祀梁新安郡守赵肃,唐新安令刘仁轨、元瓘,宋新安主簿范镇,元新安尉阎从,明新安知县魏恭、甄陶、赵富、刘懋、陈显元,清新安知县曹国卿、佟希圣。凡木主十二位。”
乡贤祠 在文庙前戟门西。凡三楹。《旧志》:“祠内祀秦上卿甘罗、南北朝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韩雄、隋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上柱国封新义公韩擒虎、上柱国封江都郡公韩僧寿、金紫光禄大夫韩洪、唐国子祭酒赵弘智、五代晋泰宁节度副使王筠、五代汉知建昌军钱文敏、宋集贤殿学士宣靖公钱若水、翰林学士温堂、元河南行省左丞卫权、省殿中侍御史张恩明、邢台教喻方泰龙、骧卫经历邱凤、铨部郎中孟化鲤、赠左都御史吕孔学、兵部尚书吕维祺、赠签事吕维祮、清封兵部员外郎裴翰芳、兵部员外郎裴袠、监察御史吕兆琳、侍郎吕履恒、仪封教喻吕复恒、束鹿知县孟琩,凡木主二十四位。”按:名宦、乡贤二祠旧在启圣祠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陆师移建于此。
忠义祠 在文庙东。三楹。忠烈、孝弟、义行。《旧志》:“祠内中楹祀忠烈吕维祺、吕维祮、张君德;左楹祀孝悌赵弘治、吕孔学、邓汉琦、郭价、吕维贵、周玩易、陈张女。 右楹祀义行马山、李毓揖、刘君培、徐允升、裴翰芳、耿俞、陈明英。凡木主十七位。”
节孝祠 在县治东。
八蜡祠 在县东门内。今废。
土地祠 在县署东偏。现驻壮丁班长训练班。
萧草祠 在县署东偏,土地祠左。
陈公祠 在城东关街。康熙四十六年(1707),邑令陆师为明邑殉难知县陈显元建。
佟公祠 在县署东。为清邑令佟希圣立。
二程祠 在县东南黄女院。为宋儒程明道、伊川两先生立。
钱宣靖公祠 在城西街关帝庙右,为宋集贤学士钱若水立。今废,仅存石龛。
孟光禄祠 在城东门内。为明理学孟化鲤立。
吕忠节公祠 在城东街。为明殉难兵部尚书吕维祺立。
王烈妇祠 在文峰北麓。为明王萃秀妻郭氏立。今废。
神祇坛 在城南门外。今为铁路所占。
先农坛 在城东关。民国元年(1912)改农林场。中有隶书先农坛碑。旧制:仲春行耕藉礼。
厉坛 在县北一里。旧制: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城王出巡在此。
社稷坛 在城西关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