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陆路

东路 自城东越函谷关渡涧水,行经八陡山、尤彰、二十里铺、三里桥、慈涧、孝水铺,由东界入洛阳。路线占第一、第二区境,袤长三十八里。为向来东赴洛阳、开封之大道。近年铁路告成,陆路运输者甚少云。

西路 自城西经七里站渡涧水西南行,越寨湾、嶡山、克昌、辛庄、水源铺北逾涧水,至铁门西三里,由西界入渑池。路线占第一、第五区境,袤长三十三里,为向来西行车马之通道。

南路 自城南逾涧水南行,经河南庄、花沟、城潢河口、任窑,由南界入宜阳。路线占第一区境,袤长二十五里。

北路 自县城北由后峪折而北,经石庙岭、太平沟、郭峪、正古村,下云水坡东北行,走官水磨、横山、陈湾、仓头、大章抵狂口,至河为新安北界。路线袤长七十里,占第一、第三区境。为北行车马必经之道。然曲径缭绕,车行极艰,亦无甚外输货品。其转运者,以山下煤、瓷为二大宗。

东南路 由城东南行,经张坡、石桥沟、黄女院、辛庄、阎湾、李子沟、窑院、二郎庙,至宜阳之延秋镇。长四十里,路线占第一、第二区境,为县赴临汝之孔道。

西南路 由城南关过涧水,经刘邦沟、李村、赵峪、洪屯、河上沟、搭泥抵宜阳之盐坡头镇,长三十五里,路线占第一、第五区境,为县赴洛宁之孔道。

东北路 由城东关抵刘村,折而东北,经杨坡、山神庙、五头南岭、茶窑、大洼、干榆坡出东北界入洛阳境。路线占第一、第二区境,长四十里。又,由城北行至正古村,东折,经药料、上庄、羊寺东抵孟津之横水镇。路长五十里,为赴孟津之孔道。

西北路 由城北关,经太平沟、南岭、东白墙,下将军庙坡过石寺,经三岔口、甘泉岭、柿树岭、刘黄岭北至石井西北,走骆庄、井沟、荆紫山坡抵河,为西北界接渑池石渠村。路线占第一、第四区境,袤长一百一十里。石寺以南尚可行车,运煤者多。北则石磴崎岖,仅通人马,为县西北险道。又,县西北旧有东西小道,为豫晋客商往来必经之路。自孟津西界元庄入境,经无梁店、云坡、仓头、刘存沟、丹墀坡、东西石井、栗园、胡庄以西出县境,接渑池之山窝村。袤长七十里,为豫晋搬运药材之通道,但不能行车,惟骡马驮载甚伙。其行客负贩往来,则多自孟津西界祖师庙入境,走鹰嘴坡、狂口,经怯山桥、西沃,迤西越井沟、逾荆紫山,与西北路合。袤长七十余里。每至春初冬末,东西过客络绎如织。

河运

新安河运仅县北黄河界新济之交。西自荆紫山阴入境,东至盐仓村东红砂崖出境,中经塔地、荒坡、西沃、长泉、狂口等处,长约七十里。经年所运商船,以山西垣曲之米麦、平陆之石膏,暨潼关灵陕之棉花为大宗,余则本境之木炭、橡壳、煤炭、木料、瓷器而已。近年铁路西通,棉花一项全归火车载运,为其较河运稳便也。

渡口

新安河流渡口仅黄一水。渡口凡三,兹分列如下:

狂口渡 在县北七十里狂口镇东一里。有渡船一,北渡达济源之关阳村。

西沃渡 在县北八十里西沃街之南石崖。有渡船一,北渡达济源之长泉村。

塔地渡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塔地村西。有渡船一,北渡达济源之小交沟口。按:以上三渡,渡船向由河北沿岸居民排设。缘此段河流,界在山深僻阒之区,非重要交通之巨津,故利涉者少,亦无贵重货品来往搬运,渡船形式极隘,容二十人而足,只以南北往来而已。

铁道

陇海铁路 在县境涧水北岸,路线贯县东西境。东由洛阳、新安交界一百三十五号道碑入境,历慈涧、阳镇、安上、火虫驿,过县城南关、七里站、羊义、韩都湾、芦院至铁门西新安渑池交界一百六十八号道碑出境,约长七十里。中建桥梁十八,涵洞二十四,道房八,站房三。清宣统二年(1910)开工,民国元年(1912)通车。设慈涧、新安站售票。二年(1913)至渑池,设铁门站售票。所运货物,输入品率零碎难举,输出则以煤炭、瓷器、棉、麦、甘薯为大宗。

汽车路

新安交通,旧有官道行绕涧水南北两岸。民国十二年(1923),吴佩孚驻洛,令修洛陕汽车路,路宽三丈四尺,两旁挖沟种树。其入境、出境地点暨东西距离与陆路同。十九年(1930),冯玉祥饬陕县警备司令王冠军重修,路复让宽二尺一。新安西北邱沟,旧有煤矿公司,民国二十一年(1932),京沪豫灾筹赈协会主任庞毓同拨赈洋七千五百圆,以工代赈就原有车道增阔,兴修汽车路。自七里站起至邱沟止,约长二十五里,宽一丈七尺。计购占民田二十九亩有奇。

邮电

邮政局 在县西大街北。县旧有驿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始设三等邮局,民国二年(1913)裁驿归邮,升为二等,自是开办汇兑、代收电报。旋于慈涧、铁门、石寺、狂口暨宜阳之石陵分设代办处,又先后添设北冶、刘黄岭、石井等处邮柜,以利交通。

环境电话 民国十九年(1930)创设。由五区摊款购料,中设电话总处于县政府东院,外则五区各设分处。自县南达韦庄、李村,北达白墙为第一区线;自马头南达慈涧,东达掌礼沟,西北达五头为第二区线;自正村东达药料,北达狂口,西北达寺上、北冶为第三区线;自甘泉岭南达磨屋、石寺,西达曹村,北达刘黄岭、石井、西沃为第四区线;自省庄东达县城、西达铁门,为第五区线。二十一年(1932)六月与洛阳衔接;八月,与宜阳衔接;二十三年(1934)四月,与渑池衔接。

长途电话 民国十二年(1923),县奉吴佩孚令,设长途电话,旋废。二十年(1931),于电线所经处之环境电话杆,逐一添加电线,设为长途电话。东达洛阳,西达陕县,南达宜阳。

无线电话 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附设县党部。每日上午六点钟、下午九点钟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