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

  • 城西门外石桥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王训创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邱峩重修。
  • 通济桥 在县东六里。明弘治十六年(1503)知县马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知县焦希光重修。有碑
  • 通涧桥 在县西三里。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邱峩重修。
  • 尚义桥 在城北门外。明天启六年(1626)都宪吕孔学捐建,邑人张文明、郭路、孙书、郭世通等助修。有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霪雨桥坏,三十年(1765)知县邱峩重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邑举人郭顺成等重修。
  • 南石桥 在县南刘邦沟。明万历间重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邑贡生郭复吉重修。长六丈,高二丈,宽一丈六尺。
  • 长善桥 在县北东白牆村南。明正德七年(1512)刘原居创建,嘉靖、隆庆、清嘉庆间均有重修。高宽俱一丈五尺,长四丈。
  • 公善桥 在长善桥北,同时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洪福寺僧福梅募修。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六尺,长二丈二尺。
  • 济善桥 在长善、公善二桥之间。李马氏创建,咸丰二年(1852)阎郭氏重修。

以上三桥俱有碑

  • 慈善桥 在县南张村。清道光八年(1828)节妇游孙氏捐建。高四丈,长八丈,宽一丈八尺。有碑
  • 北石桥 在县北太平沟。旧有土桥,民国十一年(1922),韩作敬、韩文林等改建。石桥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长三丈有奇。
  • 东石桥 在县东侯沟口。创建无考。
  • 新石桥 在县东清凉树口。民国十九年(1930)修汽车路,因建此桥。县建设局监工。
  • 广仁桥 在县东尤彰西。明天启四年(1625)都宪吕孔学捐建。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六尺,长五丈五尺。有碑
  • 博济桥 在县东二十里铺。明崇祯二年(1629),福王府承奉王永寿建。有碑
  • 庙村桥 在县北张庄乡。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靳有年、杨国荣等建。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六尺,长三丈。有碑
  • 小惠桥 在县东犹龙寨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高一丈二尺,宽同,长三丈二尺。有碑
  • 聚义桥 在县东三里河沟。清乾隆八年(1743)李梦猊等募建。
  • 继善桥 在县东北五头街南。清乾隆、道光间屡有修筑。
  • 普济桥 在县北横山村西。清乾隆间吕公滋创建。高二丈有奇,宽一丈三尺,长三丈五尺。桥上有石栏。
  • 横山广仁桥 在横山村北。亦吕公滋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高一丈五尺,宽八尺,长二丈。有碑
  • 南石桥 在县北陈湾村南。清乾隆十三年(1748)陈万兴、陈璠等倡建。高一丈五尺,宽一丈,长二丈有奇。
  • 北石桥 在陈湾村北,与南石桥同时建。高一丈,宽八尺,长一丈二尺。有碑
  • 头道桥、二道桥 在县北拳掌沟。清嘉庆十三年(1808)王世福、毛生楷、许继先、梁万禄等倡建。头道桥高一丈二尺,宽八尺,长一丈;二道桥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二尺,长二丈。
  • 睦邻桥 在县北古村。清雍正十年(1862)丁三元等创建,同治元年(1862)姬燕照重修。高一丈有奇,宽一丈二尺,长二丈。有碑。一在正古村,高一丈三尺,宽一丈二尺,长二丈,创建、重修年月与上桥同。
  • 梁庄马家河三桥 在县北第三区。明时建,三桥相距里许。有碑
  • 迎仙桥 在县北仓头镇。建自明,清乾隆、雍正间均重修。
  • 黑虎桥 在县北梁兴庙东。清雍正间董崑生等募修。
  • 怯山桥 在县北青要山阴黄河南岸。明成化二年(1466)高日升等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霪雨坏桥,刘宏文、刘宏才重修,高三丈,宽八尺,长五丈二尺。(有碑)
  • 望月桥 在县西北许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李曰富、李西川等建。高一丈,宽一丈三尺,长四丈有奇。
  • 李村桥 在县北张庄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李根生、李遇贵等重修。高、宽各一丈五尺,长三丈。有碑
  • 飞龙桥 在县西北龙潭。桥左、右桩石基天然。长三丈,宽八尺,高二丈五尺。创建失考。
  • 三龟桥 在县西北金泉寺后。高二丈三尺,宽七尺,长三丈二尺。创建无考。桥以前有石似龟者三,得名。
  • 通济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道光九年(1829)增贡生郭景濂建。有碑一在县西南河上沟,清咸丰三十年,翟万顺、邵保业等募建。
  • 如意桥 在县西南柳沟。清乾隆六年(1741),吴宗周、陈鸿猷募建。咸丰八年(1858)王桐捐修。有碑
  • 玉梅桥 在县西南下流河。清同治间王兰亭建。有碑
  • 官庄桥 在县西克昌村东。民国二十年(1931),县长王松岑建,修通汽车路用。
  • 东涧桥 在函谷关前涧水上。每年秋季搭桥,首夏拆桥。向由郅家沟、东白墙、火虫驿、高村、正古村、养马六牌负担。清同治五年(1866),邑人侯文、梁维祯施地三十二亩,招人佃种,每岁架桥并所需木料佃户负责。于是,郅家沟等牌绅民,为树感德碑于函谷关。地附:岭东地一段,柳湾南地一段,窑场东坡地二段,王园村南地一段,玄帝庙山后地一段。
  • 西涧桥 在七里站涧水上。原名“广济桥”。每年搭拆期限与东涧同。向由陈村、西白墙、薛村、嶡山、七里站、羊义六牌负担。清咸丰九年(1859),太学生郭沐恩施地二十二亩,坐落县西鸿山寨西。每岁架桥并所需木料均由佃户负责。陈村等牌感沐恩德树碑七里站道旁,知县赵培桂撰文。
  • 南涧桥 在城南涧水上。原名“通济桥”。拆搭时期如西涧桥。向为懈司、郁山屯、韦庄、李村、河村沟五牌负担,同治九年(1859),岁贡生杨文江施地二段,责成佃户任修桥事。懈司等牌感杨之义,为树碑城南关火神庙。地附:南大山头地一段,南二山东坡地一段。
  • 安乐桥 在县东安乐村南涧水上。清光绪三年(1877),陈天锡施地十二亩五分,每年由佃耕人出租作修桥费。太清观有碑。地附:涧河南地一段七亩,又一段五亩五分。
  • 鲍庄桥 在县东南四里涧水上。民国十三年(1924),邑人郭策施地二十亩,由佃人岁修。鲍庄观音堂有碑
  • 城北小河诸桥 由印沟至城北河长十五里,每岁秋后搭小桥须二十以上。清同治间,印沟人郑天成施地十二亩,坐落印沟,由佃户岁修。有碑
  • 铁门东北诸桥 在涧水上,凡四。清咸丰四年(1854)杨廷楷施地四十亩。佃户负责岁修。
  • 广度桥 在县西芦院村南。清同治五年(1866)裴凤洲施地八亩,桥由佃户岁修。
  • 克昌桥 在县西十五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邑人郭策施地十五亩,佃户岁修。
  • 道济桥 在县西辛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洞真观道人郭教福拨本观地十八亩,由佃户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