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

孟子曰:筑斯城,凿斯池,皆所以捍外卫内,保障之道在是也。新城初踞慕容山阳,明末拓至山巅,势最险要。历经增损修葺,民之嘉赖者多矣,谨按籍胪次于左。

城墙

新安土城,汉高帝元年筑,明洪武初重建。东文峰,南涧水,西泥河,北慕容山,皆迫迩城外。门共六:南北各二,东西俱有月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卢大经创建,四十四年知县王训添修。墩台铺舍各十二座,广袤在四里而内。东西四百九十步,南北一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五尺。其创修砖城,始于万历间知县王铉。凡砖石工价皆自办,毫不累民。自寺巷门至东北门。继修则知县刘懋自东北门至东门止。崇祯九年,知县傅明远同邑尚书吕忠节移北城之西半,跨慕容山巅,其时名曰新城,于新城之东南隅辟一门曰北斗。东向又于正北建一楼以为瞭望之所,全城内外皆可悉照无遗。韩佟《志》、《府志》皆云:东西原四百九十步,今加八十五步,盖由旧城东北角直西至北斗门,依新城拓北,越山巅至西北角。共五百七十五步也。又云:南北原一百九十一步,今加一百一十步,盖由旧城西南角直北至新城西北角共三百一步也。周围皆砖砌,高二丈五尺。此周围合新旧城皆易土为砖,于王、刘二令所修之城上增高一丈也。又韩佟《志》、《府志》云:北城原在慕容山下,其上可以俯瞰城内虚实,时流寇内讧,吕忠节忧之,尝曰:安得有力者移城于山巅乎?至是同傅令佥谋绅士,忠节独领筑北城之半。里中义士陈明英、张文明,义民韩复本各协修数段,逾月工竣。十三年流寇破城,十四年三月嵩县土寇于大中复破之,十月流寇又来攻城,楼堞悉平,砖基倾颓其半。

国朝顺治十三年十一月,知县俞逊先修东月城,重整关键,方得启闭。康熙六年十月,知县范𬤊取新旧城倾颓之砖,补葺旧城,雉堞屹然。乾隆二十六年秋,霪雨坏城四十余段,二十七年八月,署知县唐钰奉檄议修,未及兴工而去。九月,奉委渑池县知县周埙兼暑新邑,始购料鸠工,昼夜率作,修复全城之半,旋卸事回渑。知县陈宗溥接任,拆取慕容山新城之北斗门砖石,续修完工。今城仍复崇祯九年以前旧规,东西四百九十步,南北一百九十一步,北斗门仅存土基。

城垛

各旧志末载其数,今查城上周围女墙六百八十一丈,共垛头一千二百七十一堵,系乾隆二十七年署知县周埙、知县陈宗溥先后修筑。

城门

东曰:瞻洛 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王训重修,易名迎熙。国朝乾隆十四年知县黄正缘又修。

西曰:通陕 明隆庆元年知县陆书重修,易名庆成。

正南曰:浴涧 明万历三十三年知县殷铨重建,易名通济。

正北曰:风怀 一名拱辰,见吕忠节尚义桥记。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陈宗溥重建,易名望阙。

东南曰:聚奎 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登创建,门上并建楼三楹,曰聚奎楼。国朝雍正二年知县王元蘅改建,易名璧联。又建月城两门,东曰山晖,西曰川媚。

西北曰:超云 一名市巷门,见韩佟《志》城图。明万历四十年知县邵纯谦重修。

新城之北斗门 在超云、风怀二门之间,东向,今废。

附:小水门 在城南墙浴涧、聚奎二门之间。

附:芝泉入泮水口 在城北墙北斗、风怀二门之间,今壅没。

城楼

新旧城门楼七,合新城之望楼凡八,俱见韩佟《志》城图。除聚奎楼及新城二楼外,其五楼建立之始,韩、佟《志》未详。查南通济门楼旁有石碑,载明崇祯末署知县颜日愉重修。东西月城旧亦各有楼三楹,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卢大经创建,四十四年知县王训重修,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俞逊又修。后圮,乾隆二十九年知县邱峨捐建增为重楼。

城壕

西门外壕深七尺,引泥河水由壕入涧,壕上旧有石桥,其创建重修详后桥梁目。城东、北负山,南临涧水俱无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