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乡镇

1985 年,新安县设 10 乡、3 镇。简介如下:

城关镇

城关镇包括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地处北纬 34°41′至 34°46′,东经 112°04′至 112°13′。东、南、西分别与磁涧、南李村、铁门交界,北与正村、五头两乡为邻。东西长 11 公里,南北宽 7 公里,面积 76.4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县城东北。辖城关居委会及 22 个行政村,266 个村民组,116 个自然村,49925 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2048 人,农业人口 37877 人)。除有回、壮、满等少数民族 76 人外,绝大多数为汉族。有耕地 53614 亩。属丘陵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涧河流经嶡山至安乐村间 10 个村,两岸为平川,土地肥沃。卫星大渠经过北部丘陵区,并有小水库 4 座,支渠 10 条,电灌站 93 处,水地面积 10755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近年烟叶有发展。矿产有白云石、铝石、耐火石等。工副业有机械、造纸、采矿、木材加工、综合修理及搬运、饮食服务等业。市场繁荣。镇供销社下设 11 个门市部、双代点。个体商户日益增多。有镇办高中 1 所,初中 16 所,小学 65 所,中小学生万余人。另有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各 1 个,广播放大站 16 个。文物古迹除汉函谷关外,安乐村有龙山文化遗址,暖泉沟有温泉及商代文化遗址,嶡山、七里站有周代文化遗址。

峪里乡

峪里乡位于县西北部黄河南岸,地处北纬 35°00′至 35°04′,东经 111°55′至 112°06′。北与垣曲县及济源县隔河相望,西与渑池县为邻,东接西沃,南连石井,东西长 16.8 公里,南北宽 8.4 公里,面积 56.3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工地村。辖 9 个行政村,59 个村民组,35 个自然村,1318 户,6006 人,均为汉族。境内山地面积达 45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80%;仅有耕地 7775 亩。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 520 米。西部岱嵋寨高 1346.7 米,产铁矿石。黄河流经峪家沟至下河间 8 个村,过境 20 公里。峪里河向北注入黄河。经济以农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石渠、太涧、麻峪等地产花生。柿饼为当地特产,闻名全县。1975 年,修通石(井)峪(里)公路长 14 公里。1985 年,又新开辟新(安)峪(里)公路长 76 公里,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可通客、货车,对开发山区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已建小水电站 5 座,总发电量 82 千瓦。有水塘 10 个,电灌站 3 座,水地面积 1429 亩。工副业有煤矿 1 个,硫磺矿 2 个,年总产值 10 万元以上。供销社下设网点 9 个。初中 1 所,小学 23 所,有学生 1300 多人。卫生院、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太涧、麻峪有仰韶文化遗址。石渠、塔地、太涧为黄河古渡口,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曾为重要军事通道。

石井乡

石井乡位于县北部,地处北纬 34°54′至 35°01′,东经 111°55′至 112°07′。西为渑池县,北接峪里乡,东与西沃交界,南与北冶、曹村两乡毗连。东西长 14 公里,南北宽 10 公里,面积 117.2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石井,距县城 45 公里。辖 24 个行政村,200 个村民组,244 个自然村,5636 户,27854 人,均汉族。有耕地 30515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等。矿藏有煤、硫磺等。境内多山、缺水,仅青河边有少量川地。且青河为季节河,常年干枯,部分地区人畜吃水相当困难。现有小水库 1 座,机井 1 眼,水窖 1600 个,水塘 18 个,渠 6 条,水地 1531 亩。但缺水问题仍然存在。工副业现有针织厂、煤矿、磺矿、林场等,年产值近 700 万元。供销社下设 34 个网点。新(安)峪(里)公路经过境内。有乡办高中 1 所,初中 16 所,中小学生 5500 多人。另有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黑扒村为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二分区、县政府、豫西公学曾驻此。

西沃乡

西沃乡位于县北偏东部,地处北纬 34°54′至 35°01′,东经 112°05′至 112°11′。东北临黄河,与济源县交界,西邻峪里、石井,东南及南与仓头、北冶两乡相连。面积 55.5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西沃,距县城 40 公里。辖 17 个行政村,143 个村民组,143 个自然村,4672 户,22957 人,均汉族。有耕地 25465 亩。属浅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安里河、青河、竹园河 3 条季节河注入黄河,沿河形成河谷川地。今在青河川筑有拦河坝,在荒坡等地建有引黄电灌站,另有水塘、机井 100 多处,灌溉面积 4000 余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矿产有煤和硫磺。工副业有机械、陶瓷、硫磺矿及农、林场等。其中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行销县内外。交通便利,黄河可通水运;新(安)峪(里)公路过境;西沃修有公路大桥及黄河索道桥。供销社设有 11 个网点。有初中 1 所,小学 77 所,在校学生 4269 人。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西沃、荒坡等黄河古渡口,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曾为重要军事通道。南石崖黄河峭壁上有北魏石窟造像。

仓头乡

仓头乡位于县东北部,地处北纬 34°54′至 34°58′,东经 112°07′至 112°15′。东为孟津,西为北冶,南为正村,西南为石寺,西北为西沃,东北隔黄河与济源交界。东西长 10 公里,南北宽 15 公里,面积 82.3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仓头,距县城 29 公里。辖 19 个行政村,224 个村民组,230 个自然村,8047 户,38220 人,均汉族。地处畛河下游,属山间河谷地区。耕地面积 40274 亩,除东部郭庄、东岭几个村有部分岭坡地外,其余各村均在畛河两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沿畛河、黄河岸边建有机电灌站 31 处,有支渠 10 条,水塘 8 个,配电机井 139 眼,有效灌溉面积 9814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等。地下有丰富的煤及硫磺矿。有煤矿 9 个,硫磺矿 3 个,还有水泥、机械、纺纱、联运等乡村企业。供销社设有网点 10 个。有高中 1 所,初中 18 所,小学 80 所,在校学生 7619 人。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新(安)石(井)公路和洛(阳)横(山)公路在境内交会。狂口为黄河古渡口,有“天限狂澜”之称。

北冶乡

北冶乡位于县北中部,地处北纬 34°50′至 34°55′,东经 112°01′至 112°10′。东为仓头,西为曹村,南为石寺,东北为西沃。东西长 15 公里,南北宽 7 公里,面积 64.2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北冶,距县城 25 公里。辖 21 个行政村,201 个村民组,148 个自然村,6222 户,28339 人,均汉族。总耕地 35628 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等。地属丘陵浅山区,西北多山,东南多丘陵。水源奇缺,部分地区人畜用水相当困难。已建水库 1 座,水塘 46 个,机井 27 眼,扬水站 16 处,渠 6 条,发展水地 629 亩。地下矿藏较丰富,有煤、铝、硫磺等。有煤矿、机械、磺矿、铝矾土、翻砂等工副业。其中甘泉、滩子沟一带的瓷器,梁庄的翻砂铁锅等,历史悠久,畅销省内。商业、交通及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乡供销社下设网点 39 个。已修公路 55 公里。全乡设有高中 1 所,初中 16 所,中小学在校学生近 6000 人。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刘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为豫西二专署及新、孟、陕、渑四个县政府的驻地。碾坪村郑坡曾为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西北部的“漏明崖”,为县内名胜。

石寺镇

石寺镇位于县城西北 16 公里,地处北纬 34°47° 至 34°52′,东经 111°59′至 112°10′。东接仓头,西连渑池,南与铁门、正村两乡镇交界,北与北冶为邻,西北与曹村接壤。东西长 14 公里,南北宽 5 公里,面积 68.8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石寺村西南原龙山寺旧址。辖 20 个行政村,201 个村民组,136 个自然村,6707 户,32800 人,除满、蒙、壮等少数民族 12 人外,余为汉族。有耕地 27156 亩。畛河上游两条支流在石寺会合后,向东转北注入黄河。沿岸 10 个村多川平地;北部为丘陵区,水源较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已修建畛河大坝 13 公里,水渠 8 条,机井 150 眼,水塘 40 个,机电灌站 15 个,水地面积 3747 亩。地下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磺、铁矿及石灰石等。有乡村煤矿 10 个,耐火厂 5 个,机械厂、农场、林场各 1 个。境内还有洛阳铝矿、新安煤矿、渠里煤矿等国营大矿,畛河川已成为新兴工业区。交通便利,新(安)狂(口)、新(安)峪(里)、石(寺)曹(村)公路在此交会;南(岗)石(寺)矿区铁路即将建成。商业、文教、卫生也有较大发展。供销社下设 19 个网点。有高中 1 所,初中、小学 44 所,在校师生 5450 人。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各 1 个,广播放大站 19 个,新建影剧院 1 座。

曹村乡

曹村乡位于县城西北 25 公里,地处北纬 34°50′至 34°57′,东经 111°52′至 112°03′。东邻北冶,北依石井,东南与石寺接界,西南至西北与渑池毗连。东西长 20 公里,南北宽 10 公里,面积 142.3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曹村。辖 23 个行政村,156 个村民组,326 个自然村,4222 户,19110 人,均为汉族。境内多山,西北边界山峰多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西大塬高达 1384.7 米,为全县最高峰。自然林坡面积 2 万多亩,耕地 21963 亩,除畛河沿岸 7 个村有部分夹山川地外,其余多为山坡薄地。经济以农、林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等。林区出产木椽、坑木、药材、红果等。

工副业有煤矿、机械、砖瓦、木材及果品加工等业。供销社设网点 22 个。有林牧高中 1 所,初中 17 所,小学 56 所,在校学生 3880 人。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袁山村曾为抗日民主县政府驻地。

正村乡

正村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地跨北纬 34°45′至 34°52′,东经 112°05′至 112°18′。东邻孟津,西接铁门;南与五头、城关交界,北与石寺、仓头相连。面积 93.2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正村,距县城 13 公里。辖 33 个行政村,373 个村民组,120 个自然村,10321 户,41076 人,均为汉族。地处邙山南坡,境内沟壑纵横,丘陵起伏,黄土覆盖,水源缺乏。有耕地 80479 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等。有小水库 2 座,机电灌站 38 处,水浇地 584 亩。矿产有煤和耐火石,工副业有机械、煤炭、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交通方便,新(安)峪(里)、新(安)横(水)、新(安)石(井)公路在境内交会,与洛阳市每天也有班车往返。乡供销社下设 19 个网点。有高中 1 所,初中 17 所,小学 16 所,在校学生 9597 人。卫生院 1 所,兽医站 2 个,广播放大站 18 个。古村和拾万村有仰韶文化遗址。

五头乡

五头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北纬 34°42′至 34°49′,东经 112°10′至 112°19′。东接孟津县,西连城关镇,南界磁涧乡,北邻正村乡,东南与洛阳市郊区相交。东西长 12 公里,南北宽 8 公里,面积 89.5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五头,距县城 10 公里。辖 27 个行政村,310 个村民组,188 个自然村,10291 户,43321 人。除西坡、李家庄两村有回民 562 人外,其余均为汉族。有耕地 75321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属丘陵地区,金水河及其 5 条支流经过的庙上至尚庄间 7 个村,土质肥沃,可以灌溉;南、北丘陵区水源较缺。修有“卫星大渠”南北两条干渠及水库 2 座,水塘 12 个,机电灌站 74 处,水地面积 9012 亩。新(安)五(头)公路与洛(阳)五(头)公路在此接连。机械、面粉、制砖等工副业生产开始发展。供销社设有 27 个网点。高中 1 所,初中 23 所,小学 59 所,共有学生万余人。另有医院、兽医站各 1 所,电影队 3 个,广播放大站 18 个。

磁涧乡

磁涧乡位于县境东南,地处北纬 34°37′至 34°43′,东经 112°10′至 112°18′。东接洛阳市郊,西靠城关镇及南李村乡,南界宜阳县,北连五头乡,东西长 17 公里,南北宽 10 公里,面积 108.6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磁涧,距县城 15 公里。下辖 33 个行政村,382 个村民组,182 个自然村,10795 户,51639 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 87876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近年烟叶有发展。地形大致为三岭夹两川:涧河沿岸 15 个村,以平川地为主,土肥水足,为粮棉主要产区;磁河沿岸也有部分川平地,条件次之;其余丘陵区土薄水缺,以磁河南北二岭为最。已修成有“东风渠”、“邙山大渠”及小水库 4 座,水塘 31 个,机电灌站 70 处,有效灌溉面积 15585 亩。有机械、制砖、棉纺、造纸、面粉等乡村企业。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连天公路横贯东西。乡供销社网点遍布各村。有乡办高中和县办农业高中各 1 所,初中 27 所,村村有小学,在校师生 9458 人。另有卫生院、兽医站、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

南李村乡

南李村乡位于新安县南部,地处北纬 34°36′至 34°42′,东经 112°03′至 112°11′。东邻磁涧,西接铁门,南与宜阳交界,北与城关毗连。东西长 12 公里,南北宽 12.5 公里,面积 90.2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南李村,原名李村,1982 年更名。下辖 23 个行政村,193 个村民组,71 个自然村,5610 户,26600 人,均汉族。耕地面积 64111 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烟叶等。属丘陵地区,除磁河沿岸有部分河谷川地外,其余多为岭坡地。已修建南林庄等水库 3 座,水塘 32 个,水渠 17 公里,机电灌站 45 处,可浇地 3828 亩。矿产有白云石、铝矾土、煤等。县郁山煤矿在西北部。乡村工副业有采矿、陶瓷、机修等。新(安)宜(阳)公路纵贯南北。供销社网点遍布各村。现有初中 5 所,小学 57 所,学生 4746 人。卫生院、电影队、广播放大站各 1 个。江村、南郭庄有仰韶文化遗址,十里村有商代文化遗址。

铁门镇

铁门镇位于县城以西,地处北纬 34°40′至 34°48′,东经 111°59′至 112°06′。东依城关镇,西接渑池县及义马市,南邻宜阳县,北连石寺镇,东南与南李村交界。东西宽 9 公里,南北长 16 公里,面积 116.5 平方公里。原为铁门公社,1984 年改乡,1985 年改镇。镇政府驻铁门村(旧名阙门镇),距县城 15 公里。辖 27 个行政村,357 个村民组,172 个自然村,9964 户,48625 人(除铁门村有回民 85 人外,余为汉族)。有耕地 72267 亩。地形大致为“南岭、北山、夹一川”。涧河流经铁门至克昌间 13 个村,有玉梅河、北涧河、龙涧河、高平河等 4 条支流注入。沿岸土肥水足,渠道纵横,为全县主要粮食基地。北山、南岭,土薄水缺。已修建段家沟水库、卫星渠、青龙渠等主要工程,计有水库 5 个,渠道 8 条(长 45 公里),机电灌站 33 处,灌溉面积 29831 亩,其中旱涝保收田 1.76 万亩,居全县之首。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铝矿石、石英石、石灰石、红砂石等。乡村企业有机械、制砖、采矿、碎石、耐火料、煤矿等厂矿。境内并有洛阳水泥厂、洛玻砂岩矿、县水泥厂、化肥厂和电厂等重要工业企业。陇海铁路、连天公路横贯东西,并有洛阳—铁门—盐镇及新安—庙头—石寺两条公路过境。供销社下设网点 28 个。有高中 1 所,初中 23 所,小学 74 所,学生万余人。卫生院、兽医站各 1 所,电影队 3 个,乡村广播放大站 26 个。文物古迹有千唐志斋、王乔洞及高平寨、东窑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南岗村的商代文化遗址等。

附:地名考

1982 年地名普查结果,全县有村庄 2111 个,自然村及县、城、社镇、大队、名胜古迹、纪念地、自然地理实体等各种地名共 2366 个。其名称来历、含义大致分以下类型:

(1)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横山、双岭、五头、磁涧、淘沙河、山岔口、石板沟、白土圪塔等。此类地名为数最多,计 986 个。

(2)以姓氏命名(多与地理实体相结合)。如张村、高庄、陈屯、贾沟、刘岭、袁山、王坡、黄洼、蒋坑等,计 536 个。

(3)以传说、故事命名。如石人洼、望古垛、滩子沟、孤灯等,计 156 个。

(4)以矿藏、物产命名。如煤窑沟、铁炉坡、银西岭、烧银沟、核桃园、下油坊等,计 33 个。

(5)以人物命名。如刘邦沟、梁兴庙、皇女院等,计 41 个。

(6)以名胜古迹命名。如王乔洞、暖泉沟、漏明等,计 17 个。

(7)以嘉言、吉语命名。如新安县、安乐村、丰乐泉等,计 8 个。

(8)以历史事件、纪念地命名的 6 个。

(9)以古国、邑命名的 2 个。

(10)其它 572 个。

另有未查清来历、含义的 10 个。

兹选录有代表性的地名(村名)50 个,考其名称由来、含义及变异情况如下:

新安县   县名由来不详。考其含义有二:一为表示“新置”,即新安县较周围各县(如渑池、孟津、宜阳)晚设;二为表示“安定”。秦灭六国后,郡县天下,在关、洛要冲新置此县,以图长治久安。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昌远著《河南古今县名探索》中说:“用于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县,在河南省古今县名中为数很多,……如洛宁、新安、固始等”。此说当合情理。

铁门   在县城西 15 公里涧河北岸,古名“阙门”,又称“缺门”。因青龙、凤凰二山对峙于涧河两岸,成“龙凤拱阙”之状而得名。《水经注》:谷水(即今涧河)东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

石寺   在县城西北 16 公里畛河之滨。因村西南有龙山古寺,河对岸又有一石窟佛像而得名。

石井   县北重要集镇,因村有古老石井而得名。旧志:“石井村东有一井,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磁涧   古称慈涧镇。因磁河(古称少水、慈涧水)与涧河汇于此而得名。古有“慈涧城”。《唐书·王世充传》:“高祖诏秦王率兵攻之,至新安,屯堡多下,败世充于慈涧城。”

五头   在县城东北 10 公里金水河、马荆扒河交汇处。因村南有五个土山头(孟家山、公鸡山、大王山、安马山、五凤山),故名。

正村   在县城东北 10 公里邙山岭上。周为直邑。《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 519,即周敬王元年),刘子取墙人、直人。杜预注:直人,子朝邑,直伯柄国。按:直邑后称直村,又改真村,最后改正村。当因三字音相近而转化为今名。

白墙   在县城北 8 公里邙山岭上。周为墙邑。《春秋左传》:刘子取墙人、直人。杜注:墙人、直人皆在新安县境。《汇纂》云:“墙人,新安东北有白墙村,疑是其处。”旧志载为秦上卿甘罗故里。

仓头   在县城东北 21 公里畛河东岸。相传汉末官方在黄河渡口狂口一带建立粮仓、盐仓,绵亘数里。此地处于仓库南头,故名仓头。又传古称“汉仓口”,因“口”“头”音近,转化为今名。

狂口   在县城东北 27 公里黄河南岸,为黄河古渡口,今属仓头乡。旧志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都御史李宗枢在此建城垣,南北二门俱题其额曰“天限狂澜”。故又名“狂澜镇”,亦称“狂澜渡口”,后简称为“狂口”,亦称“匡口”“挽澜”。又因黄河水至此旋转“涡”流东去,故俗称“东沃”,与西沃相呼应。

盐仓   在县东北 30 公里黄河边。传说东汉时由晋运盐至洛经此,置仓以储之,故名。今分盐东、盐西 2 村。

北冶   在县城北 25 公里。因古代冶铁业兴盛(已发现战国、汉、魏冶铁遗址),又地处县境之北部,故名北冶(或称石寺曾名“南冶”)。

西沃   在县城东北 28 公里黄河西岸。黄河南流至此,急转向东,形成涡流,村处河西,故名“西涡”。后演化为西沃。

曹村   在县城西北 25 公里畛河右岸。传说古时因有曹姓兄弟两人由外地迁此定居而得名。

南李村   在县城南 5 公里。因早年村北有满坡栗树,故名栗村,后曾易名“礼村”,演化为李村。1982 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名“南李村”。

峪里   在县城西北 60 公里岱嵋寨东北麓,因处山谷之间,山谷为峪,故名峪里。

庙头   在县城西 12 公里,因隋上柱国韩擒虎庙在此,故名。旧志:“隋上柱国韩擒虎祠也,村之得名以此。”现为全县第一大村。

八陡山   在县城东 4 公里涧河南岸。古称“九坂”,亦称“九阿”。《穆天子传》:“天子(周穆王)西升九阿。”郭璞注:“今新安东十里有九坂,即此。”《水经注》称之为“八特坂”。晋太宁三年(325)南赵前将军刘黑大破石聪于八特坂,即此。当地传说:唐尉迟敬德与单雄信等八将战于此,故又名“八将山”。又传:宋大将苗训出家于此,收徒八人,因名八徒山,后演化为八陡山。

高平寨   在县城西 7.5 公里。村南古有土寨(今尚存),寨墙高耸,内地平坦,故名。

养士   在正村东北 12 公里。古为牛羊集市,名羊市。明万历间建敬爱寺,因村处寺之阳,改名阳寺。20 世纪 30 年代,废寺办学,培养不少有识之士,故又改名养士。

孤灯   在县城西北 13 公里畛河上游。畛河川昔称马陵川,传为战国”马陵之战”古战场。因庞涓用孙膑预设之孤灯照读树上告示,中箭殒命,故以诱庞中计的信号—孤灯作村名。村有东西两个,名上、下孤灯,附近有孙膑洞、庞涓坟等古迹。

横山   在县东北 18 公里畛河东岸,因村南一山横亘,众山皆纵,此山独横而得名。为明南京兵部尚书、理学家吕维祺故里,旧名“慈孝庄”。

火虫驿   在县城东 3 公里涧河北岸,古驿站。传说明末李自成率义军至此,夜渡涧河,天黑路迷,忽有萤火虫翔集放光,义军得渡,因此得名。

寒鸦   在磁涧东南 3 公里。旧志载:寒鸦原名韩堰。今地名调查资料称:古时,村内林木茂密,百鸟栖息,每至寒冬,群鸦绕村不去,故名寒鸦。

王府庄   在五头东 2 公里。传说隋末王世充据洛阳,自称郑王。因其家眷居此,时称王府,后名王府庄。或认为系明代郡马王致远的庄园,故名。二说不知孰是,并录备考。

刘黄   在县城北 31 公里大山头东。传说明洪武年间,该村刘氏始祖刘卜由济源迁居此地,又据光绪年间刘氏祠堂碑记称由山西洪洞迁此,因名刘卜岭,因其排行第八亦称刘八岭。据明万历癸酉(1573)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当时称“刘荒岭”;康熙五十八年修龙王庙碑记载称刘黄岭。至今简称刘黄。

塔地   在峪里东 7 公里黄河岸边,荆紫山北麓。因村北一峰突立如塔,村处峰下,故名塔底,今作塔地。1947 年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时曾为重要渡口之一。

云水   原名官水磨。村有碑文记载:“……云梦之北,畛水之南,清凉寺后有水磨一盘,故曰官水磨。”后水磨不存,又以云梦、畛水各取一字,名云水。

陈湾   在仓头东南 1 公里畛河东岸。据传:远年村民曾以烧木炭、陶瓷为业,村名“南窑”。后村之南北各建一桥,更名“双桥”。清末,又因村民陈姓居多,改今名。

纸房   在曹村东 1 公里畛河北岸。因早年有造纸作坊,故名纸坊,后俗写纸房。

马头   在五头东南 6 公里,原名西拉沟。传说有一寡妇居此,怕被人欺,养狗数十只,时称“恶狗村”。后有马坡农民所养之马,被虎吃掉,村人于此寻见马头,遂改村名为“马头”。

官岭   在五头东北 9 公里。传说汉末战乱,雒阳失陷,文武官员弃京外逃,曾在此岭上休息。后修“官王庙”1 座,村名“官王岭”,今省称为官岭。

望头   在五头东北 9 公里。传说明末李自成义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悬首城楼。其部下官员逃至此地,曾回首遥望福王之头。因名“望头”。

仓上   在五头西 1.5 公里。传为明代郡马王致远家之粮仓,故村名“仓房”,又名“古仓”,后俗称为仓上。

观沟   在五头西北 3 公里。传说尉迟敬德曾在此养马,因名“养马村”。又村中有古观,故俗称“养马观”。今称观沟。

晁村   在铁门东南 8 公里。传说汉文帝时晁错由长安往济南,路宿此地,因名。

省庄   在铁门东 5 公里。旧志载:元河南行省左丞卫权省卜居于此,因名“权省庄”,后简称省庄。

龙涧   在铁门东北 5 公里。因村中有山涧泉水涌出,旧有九龙庙,故名。

孝水   在磁涧东 2.5 公里。据旧志载:慈涧东有孝水,慈涧水大,孝水小,若母子然,故以慈孝命名。或称:旧“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于此,故名孝水。据考:王祥,琅琊人,何卧冰于此?或因附近有王祥河村,人遂附会云。

石人洼   在磁涧东南 5 公里。神话传说:古时有人夜行于村西洼地,见一人提灯前行引路,问之数声不答。便说:“难道你是石人?”果见引路者化为石人不动。村遂以此为名。

望古垛   在北冶西北 5 公里。传说古代某帝王为避战乱离开洛阳,路经此地,其皇儿死于附近一山坡上(其地因名“舍子坡”,又名“舍坡头”,今演化为“石坡头”)。帝王行至此村,悲痛思子,回头眺望,故名此村为“望儿古垛”,后简称为“望古垛”。

滩子沟   在北冶西 1 公里。传说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因遭武则天追捕,逃亡到新安北部漏明一带隐居。途经王坡沟遇雨,山洪暴发,将其子冲走,顺流追寻,在此村东沙滩上发现尸首。故名此村为“滩子沟”。

曲墙   在正村东北 10 公里。相传从前此村造酒很出名,酿酒用的曲堆砌如墙,故名曲墙。

古村   在正村南 1.5 公里。据传:明末灾荒战乱,百姓大量逃亡,此村仅剩十来口人,取名“十口村”。后将二字合并,改为“古村”。

刘邦沟   在县城南 2.5 公里。传说汉刘邦曾在此村住宿,因名。

挂沟   在南李村南 4 公里。传说汉刘邦率兵打仗,适逢天雨,淋湿衣甲。至此村,雨过天晴,将士们挂甲晾晒,因名“挂甲沟”,后简称为“挂沟”。

十里   在南李村东 5 公里。传说汉刘邦率兵至此,雨湿衣甲,故名“湿甲里”,后演化为“十甲里”。又因距南李村正好 10 里,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十里”。

花沟   在南李村以北 2.5 公里。传说古代此地花木繁多,风景秀丽,有一皇女到此赏花游玩,故名“花园沟”,后简称“花沟”。今分南、北 2 村,称南、北花沟。

皇女院   在南李村东 4 公里。传说古代有一皇女曾在此居住,故名。今分东西两村,称东、西皇女院。

懈司   在南李村北 3 公里。传说古有一寺,寺僧作恶多端,群众怒入寺内搜打,和尚躲入一树洞内,被活活吓死。后来尸体腐化,人称此树为“懈尸树”,寺为“懈寺”。后村名演化为“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