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艺文

班史“艺文”,专载著述,后世因之,遂称通例。“旧志”杂录诗文,至三巨册。而所列书目,更滥及经史,体制不无稍乖。兹依班史例,但录书目,不载诗文。惟往代著述,存者无多,重以兵燹频仍,散失略尽,其存者固应录其序跋,或加以提要;其散失者则亦存其集名,而注明原书未见,以待后人之采补云。

《赵弘智集》二十卷,赵弘智撰。集名见《唐史》本传,原书未见。弘智有传,见“人物”。

《钱若水集》二十卷,钱若水撰。集名见《宋史》本传,原书未见。若水有传,见“人物”。

《太宗实录》八十卷,钱若水撰。陈氏振孙曰:“钱若水等以至道三年(997)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998)八月上之,九月而毕,人难其速。”《杨亿传》:“书凡八十篇,而亿独草五十六卷。”晁公武曰:“至道三年命若水专修,不隶史局。若水即引柴成务、宋度、吴淑、杨亿为佐。咸平元年(998)书成,上于朝。起即位,止至道三年(997)丁酉三月,凡二十年。初,太宗有训犬,常在乘舆侧,及崩,犬辄不食。李至常作歌纪其事,以遗若水,其断章曰:“白麟赤马君勿书,劝君书此惩浮俗。”而若水不为载;吕端虽为监修,而未尝莅局,书或署端名,至抉其事以为专美。若水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众,时议不能夺。世又传亿娶张洎女而不终,故“洎传”多丑辞。呜呼,若水及亿,天下称贤,尚不能免于流议如此,信乎执史笔者之难也。”

《续读书录》三卷,方泰撰。书名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泰有传,见“人物”。

《孟云浦集》八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孟化鲤撰。《四库提要》云:“化鲤字叔龙,号云浦,新安人。万历庚辰(1580 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持正不阿。后以奏起给事中张栋先事削籍归。事迹俱《明史》儒林传。化鲤少从尤时熙游,讲良知之学,以无欲为宗,以慎独为本。其集初刻于万历间,此本则康熙癸卯(1663 年)其后人所重刻也。据其原目,卷一为“尊文录”,皆所闻于时熙之语;卷二至卷五为“文”;卷六卷七为“杂著”;卷八为“诗”;首冠以“年谱”,其门人王以悟编;附刻“谥议”“象赞”诸作,则其后人所续辑。”

《读易寱言》《诸儒要录》《理学言行条》《名贤卓行条》《焚黄葬冠仪注》等书,俱孟化鲤撰。书名均见吕维祺所撰《理学云浦先生传》,书未见。

《简韻》四卷,王诰撰。书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诰有传,见“人物”。

《明德堂文集》二十六卷,吕维祺撰。《四库提要》云:“维祺晚殉闯难,以节义显。其生平盖至于笃实践履,而不求以文章名世。然所论建,多朴实,亦异于空谈经济之流。集为崇祯庚辰(1640 年)吴伟业所编,一名《慎独堂集》。凡文十七卷、诗三卷、会约二卷、诗录四卷,后载制义三首。”又,张鼎延所作《全城定变记》一篇,记崇祯庚辰(1640 年)维祺家居,土寇王之典事,则康熙二年(1663)维祺子兆璜刻集时所入也。维祺字介儒,号豫石,河南新安人,万历癸丑(1613 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事迹俱《明史·本传》。

《存古约言》六卷,吕维祺撰。《四库提要》云:“是书凡十二篇,首敦本,次闲家,次厚俗,次冠婚丧祭服式,次宴会,次交际,次揖让,次柬答,大略以朱子家礼为主,并采诸家之言,为条例注释,而以箴戒格言附于后,亦司马氏书吕氏乡约之支流也。”

《四礼约言》四卷,吕维祺撰。《四库提要》云:“是书分冠、婚、丧、祭四目,皆以古礼之名,而删除仪节,务取简易,以通俗宜行。然施之一家则可,不宜制为程式以范天下也。”

《音韵日月灯》七十卷,吕维祺撰。《四库提要》云:“是书凡韵母五卷,同文铎三十卷,韵钥三十五卷。其说,沈约知纵有四声,而不知横有七音,司马光知横有七音,而不知纵有四等,故作此三书已正其谬。总名《音韵日月灯》,像三光也。亦名《正音通》,以遵用《洪武正韵》及《续刊洪武通韵》二书也。其韵母以一百六韵为经,以三十六母四等为纬,而以开口合口标于部上,独音、众音注于字旁。其《同文铎》,举一百六部之字,以三十六母易其先后,大致本之《韵会》,而注则稍减,盖《通韵》即孙吾与《韵会定正》之改名也。所注古韵通转,则吴棫《韵补》之绪余耳。其韵钥则仍以《同文铎》所收之字,删其细注,但互注其字,共几音几叶,以便检寻,故曰“钥”。自序称《同文铎》如编年,此如纪传是也。维祺于等韵之学,颇有所见,而于今韵、古韵之源流,未能深考。观其称“古韵二百六部,沈约并为一百六部,则其他可知也。”

《切法正指》一卷,吕维祺、维祮同撰。维祺自序云:“《切法正指》既成,吕子曰:“天地之道,阖也,辟也,清也,浊也,开发也,收闭也,惟字亦然。字父声母音,音为阴、为地,声为阳、为天。天地合而万物生。声音相裁而其字斯得之矣,故曰切。阖、辟、清、浊、发、收、闭具,而切于是乎存,故曰法。指南、指掌、直指,法止矣。谆谆然指之矣,而或者病其门法繁多、旁门杂启,举世无得其门而入者,是不可以弗正也,故曰正指。经书反切,皆昉于等子,首校定,次发明,以示入门之法,次十三门法,次总括辩论,次删论旁门杂说,以示得门而入之法。虽然此非斤斤为切法鹄也。声音之道,极于万物之数,本于天地阴阳律吕之和。凡日月星辰,寒暑昼夜,性情形体,耳目口鼻,皇帝王霸,水火土石,风雨露雷,走飞草木,色声气味,道德功力之数,无一不可相通者。尧夫盖尝窥声希味淡之元,探月窟天根之密,今皇极经世声音诸卷,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故以经世图说终焉。以明夫声音之阖、辟、清、浊、开、发、收、闭,皆本于天地,非斤斤为切法鹄也。余仲吉孺,与余潜心此道,凡二十余年而书始成,与前刻《同文铎》《韵钥》可互相发。盖心亦良苦矣。”

《孝经大全》二十八卷、《本义》二卷、《或问》三卷,吕维祺撰。《经义考》:“维祺自序曰:“愚既著《孝经本义》已,复栉比诸家之同异出入。孔传已亡,郑说无征,唐著浮谫,邢疏繁芜。学莫知所宗。迨夫涑水指解,紫阳刊误,庶几学者之津筏,而疑非定笔。他如董广川、程伊川、刘屏山、范蜀公、真西山、陆象山、钓沧子、宋景濂、罗近溪诸君子,亦各有所发明,而或鲜诠释。又如吴临川、董鄱阳、虞长儒、蔡弘甫、朱用翰、孙本、朱鸿诸家,各有诠释行于世。然或是古非今,牵合附会。乃捃摭群书,成《大全》若干卷,为表上之。会以恩放归,重笺定《孝经或问》成《续著》《衍义》《图说》《外传》等若干卷,以训子弟及门之士。”

《孝经翼》一卷,吕维祮撰。按:《吕氏家集》称此书附《孝经大全》之末。今考《大全》中无此书。

《周易浅解》四卷,张步瀛撰。《四库提要》云:“步瀛,字翰仙,河南新安人。康熙辛未(1691 年)进士。是编题其父含命意,而步瀛笔受者。昔房融释《楞严经》,称为“笔受”。此注经而袭佛氏之称,盖偶未检其凡例。称家传《易》学,已历六世,自其曾祖至其父与其伯叔及其弟侄,均以《易》得科名,又称“易家”。自明嘉靖、隆庆(1522 年至 1572 年)以后,穿凿附会,置本义、程传不顾,惟喜新奇异说,见之文者,蒙混支离,《大象传》孔子所著,《庚辰房书》竟认作周公语云云,盖其家传科举之学也。”

《读史津梁》,张步瀛撰。书名见《张氏家谱》,原书未见。步瀛有传,见“人物”。

《四书认注》《近思录续》《朱编》,俱陈愹撰。书名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愹有传,见“人物”。

《镜蚩堂古文》二卷、《西乡志过录》一卷、《西乡疾呼草炙书》一卷,吕兆琳撰。书名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兆琳有传,见“人物”。

《孔门七十二贤考》一卷,吕兆璜撰。书名见《吕氏家集》,曾梓于汶上,板毁。兆璜,明崇祯拔贡。清,官汶上知县,擢解州知州,补化州知州,祀汶上“名宦”。

《思认堂集》十卷,一名《澹庵文集》,王泽溢撰。集名见《旧志》,原书未见。

《鄂渚小吟》一卷、《素园文集》一卷,吕贲恒撰。书名见《吕氏家集》。贲恒字文启,由廪生任长葛县教谕,升武昌知县。

《梦月岩诗集》二十卷,吕履恒撰。《四库提要》云:“履恒,字元素,号坦菴,河南新安人。康熙甲戌(1694 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此集乃雍正乙巳(1725 年)其侄缵曾等校刊。诗以体分,末附诗余二十四首。前有凡例,称其诗或经岁年一改,或一月数改。如《洛阳秋思》《河上寓目》诗之额联,嫌其词近七子,辄加窜易;《金陵杂感》之结句,嫌其涉于怒骂,亦复易之。”又称“《盛朝诗选》载其《秦中怀古》诗、《洛阳秋思》诗、《怀公毅》诗,字句皆有所窜乱,今悉从原本”云云,或刊版时有所点定欤?”

《冶古堂文集》五卷,吕履恒撰。《四库提要》云:“是集为履恒殁后,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所选定。凡一百九十篇,每篇各有评语,如制义之式。”

《青要集》十二卷,吕谦恒撰。《四库提要》云:“谦恒,字天益,河南新安人,康熙乙丑(1685 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谦恒尝读书青要山,因以名其集。其诗统作宋格,疏爽有余,而亦颇伤朴直。如《洗象行》之类,皆病于太质。”

《青要山房文集》一卷,吕谦恒撰。集名见《吕氏家集》,文四十篇,其子耀曾跋,夏力恕序。原书未见,板失。

《青壑亭诗集》一卷、《字学析疑》一卷,吕复恒撰。按:析疑所载,皆不常见之字,而考据精确。赵方伯城仕河南日,一见,惊赏不置,亟出俸金劝付梓焉。复恒,字敦甫,康熙丙寅(1686 年)拔贡,任仪封教谕。

《横山诗草》一卷、《使黔草》一卷,吕耀曾撰。《使黔草》耀曾自序。原书未见。《横山诗草》为其同堂弟宣曾编序,极其推崇,称其清新有唐音。耀曾,字宗华,康熙丙戌(1706 年)进士,官至仓场侍郎。

《舒亭诗草》一卷、《见山亭集》二卷,吕宪曾撰。原书未见。宪曾,字章范,康熙戊子(1708 年)举人,官溆浦县知县。

《韵可》二十四卷,吕法曾撰。按:《吕氏家集》称:“此书本之忠节公《日月灯》,而注辩尤详,尚缺去声十七韵。书为法曾手自缮写,稿凡三四易,无一笔苟简。盖半生三十余年疲精竭力于此书而不自知其劳也。”法曾,字宗则,康熙癸巳(1713)举人,任祥符教谕。

《力园诗草》十卷二集,无卷数。吕法曾撰。按:是书初集,刊于大梁,二集未刊,共诗六百首,赋四首,诗余二首,集古十九首,乐府二十首。

《阅微录》二卷、《诗可》二卷,吕法曾撰。按:《吕氏家集》称:“《阅微录》内载人物之微贱而近于忠孝节慈、礼义廉耻者,各为小传而间加论赞,仿佛吕司寇《无知》一书。《诗可》订正《诗经》叶音。”

《读礼说》三十六卷,吕宣曾撰。按:是书十二册,三十六卷,分上、中、下三大卷。上卷说丧期,中卷说仪节,下卷说制度。中卷向缺二则:一祭葬仪节,一变礼仪节。其侄公溥,本其遗稿,为补葬祭仪节。其变礼仪节仍未补讫。方檠如、王文清、鲁曾煜、张开东均有序。宣曾,字扬祖,康熙甲午(1714 年)举人,官湖南直隶靖州知州。祀靖州名宦。

《古宫室名制考》一卷、《古冠裳图考》一卷、《古乡饮图考》一卷,吕宣曾撰。按:《吕氏家集》称:“此三考均宣曾自跋。”

《柏岩诗草》十二卷、《柏岩文稿》五卷、《圣谕广训直解》四卷,吕宣曾撰。

《四礼从宜》一卷、《猺民两便案略》一卷,二书皆宣曾官江华时著。以上各书名,均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

《检斋杂咏》无卷数,韩鼎撰。集名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鼎,康熙丙子(1696 年)副榜,任通许教谕。

《全神集》《閤帖考异释文》,二书卷数均未详,韩崇孟撰。集名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

《戆庵诗草》一卷、《尚志斋遗文》二卷,吕循曾撰。书名见《旧志·艺文》,原书未见。循曾,字宗率,雍正丙午(1726 年)举人。

《松坪诗草》十四卷,吕守曾撰。按:是书共诗五百六十四首,诗余二十三首。张开东选序,陈浩、方恽、王盛各有叙;外有《实践录》二卷,原书不存。守曾,字待孙,雍正癸卯(1723 年)举人,甲辰(1724 年)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立亭诗草》二卷、《学山集》二卷、《向山拟古》一卷、《向山摘句》一卷,吕仰曾撰。按:数书中,共诗三百余首,铭、赞、歌谣一百四首,五、七言律诗中选句约三百余联,杂说千余条,略似吕司寇《呻吟语》,而字字警练。仰曾,字宗企,岁贡。

《藏山集》二卷、《古今书画评跋》一卷,吕衍高撰。书名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衍高,字顾天,廪膳生,举孝廉方正。

《南村诗草》一卷,吕肃高撰。书名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肃高,字幼恭,康熙庚子(1720 年)举人,官至长沙府知府。

《掌园诗草》一卷,吕祖高撰。书名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祖高,字则先,候选县丞。

《歧路灯》全部,李海观撰。按:是书共十二册、出百,前只自序一首,别无题跋。全部纯是布帛菽粟,家常琐语,而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俾雅俗共赏。于民彝物伦、朋友、父子、兄弟以及闺阁妇孺,无不曲体入微,与他说部非妖则怪、非盗则淫者,不啻上下床之别。海观自序,亦谓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子朱子曰:“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友人皆谓于彝常伦类间,煞有关系。是书实有如此价值。惟书皆抄本,未有锓板,为可惜耳。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乾隆丙辰(1736 年)举人,官印江县知县。

《绿园诗草》四卷,李海观撰。

《涧泉诗草》四卷,孟子容撰。

《劝园诗草文集》四卷,常汝翼撰。集名见《旧志稿》,原书未见。汝翼,字翼庵。

《见山亭集》一卷,吕公迁撰。集名见《吕氏家集》,诗、文合五十首,未梓。公迁,字孟擢,岁贡。

《拙堂合集》,吕公泽撰。集名见《旧志·艺文》,诗、古文共五十首。公泽,字仲延,公举孝廉方正。

《介亭诗草》一卷,吕公路撰。集名见旧志,稿未梓。张开东序。公路,字是由,以县丞借补罗城武阳司巡检。

《寸田诗草》八卷,吕公溥撰。按:是集分古、律、排、绝各体,缺卷六五言排律六首,末以诗余一十八首附焉。钱塘袁枚为之序,称其“乐府、五言、古音琅琅,迥绝攀跻。至于七古之纵逸、五排之宏富、五七律之雅健、五七绝之清幽,则又从三唐诸家融贯得之。于书无所不窥,而又能词从己出,不以剽窃为能,宜其振采扬华,风骨高上,必传无疑。”所言虽不无失之剽榜,然其语与兴驱势逐情起,至于家庭豫顺之情,朋友绸缪之意,以及心目所欣,屐齿所经,其见乎诗者,莫不识追正始,力挽上游,自非虫吟蝉噪辈之所能及,随园先生极口称之不虚也。公溥,字寸田,监生。

《寸田文稿》八卷、《寸田赋稿》《寸田拟招》《寸田集陶》《寸田集唐》,俱吕公溥撰。书名见《旧志稿》,原书未见。《吕氏家集》称:“数书除文稿外,余皆散失。”

《得园诗草》二卷,吕秉钧撰。书名见《旧志稿》,原书未见。秉钧,字倚平,乾隆丁酉(1777 年)拔贡,甲寅(1794 年)举人,任滑县教谕。嘉庆十八年(1813)城陷,磔死。崇祀昭忠祠。

《硕亭诗草》二卷,吕公滋撰。按:《吕氏家集》称是书“袁枚、彭冠鉴定,蔡必昌序”。公滋,字树村,号硕亭,乾隆间进士,官山西介休知县。

《文庙礼乐图考》一卷、《掌园吟余》二卷、《春秋本义》十二卷、《硕亭文集》,吕公滋撰。数书俱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惟《春秋本义》见其首三卷。

《澹成轩诗稿》三卷,吕田撰。按:《吕氏家集》称,是书“李耀书后,吕慈鹤、孟子容评。此外尚著有《读书摘要》《辨字正讹》《家规切己录》《瘟疫条辨摘要》《笺天花精言续余》等书,未梓。”田,字心斋,恩贡生。

《福堂诗集》四卷,吕燕昭撰。集名见《吕氏家集》,原书未见。燕昭,字仲笃,乾隆辛卯(1771 年)举人,由知县擢通州知州、江宁府知府。

《半园诗草》一卷、《裕堂初稿》一卷、《裕堂八续诗稿》一卷、《雪村再续诗草》一卷、《烟郊纪事》一卷,吕嗣关撰。按:《吕氏家集》称,各稿“共诗四百一十八首,未经删定,因未付梓”。嗣关,乾隆乙酉(1765 年)科举人,历任直隶知县、西路厅霸州知州。

《以约堂诗草》二卷,吕申撰。未梓。

《古愚堂诗草》无卷数,吕新撰。未梓。

《竹轩诗文稿》四卷,吕雝。未梓。

《晚霞诗草》一卷,吕嗣东撰。未梓。

《文门诗草》二卷,吕嗣闵撰,未梓。

《凭鲁诗草》一卷,吕得撰,未梓。

《洛神庙传奇》共四十五出,吕履恒撰。西河道人题序云:“近世关目佳,曲白不佳,宜于搬演,不宜于讽诵,穿插杜撰以见奇,雕镂凑泊以衔巧,往往不哀而哭,不乐而笑;元人曲白佳,关目不佳,宜于讽诵,不宜于搬演。其无事于杜撰凑泊,往往不哭而黯然魂销,不笑而悠然神适,并皆佳妙者,《牡丹亭》而外,物不能两大。然而君子必有所取尔矣。原夫《风》《雅》一变,而《离骚》再变,而赋三变,而乐府古诗四变,而近体五变,而诗余六变,而传奇忠孝节义,乱贼谗谄,拟诸其形容。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三百篇之中,不无变《风》变《雅》。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君子必有所取尔矣。乃若《洛神庙》,情也,不荡而乱伦;侠也,不勇而犯义;仙佛也,不怪诞谬妄以为杜撰凑泊地步,情也、兴也,郁也,感也。余姑与之饮酒。”履恒传奇之作共四种,此其一也。有板。宣化、杭州,俱经串演,又曾扮演于长沙、湖南各处。据洪阳山叟杨堃《静慎斋杂钞》补录。

《孝子传》一卷、《列女传》一卷,王瑶声撰。瑶声,字韶如,乾隆间诸生。

《学世格言》卷数未详,邓旋吉撰。旋吉,字履祥。

《再质集》卷数未详,王大田撰。大田,嘉庆庚午(1810 年)举人。

《家庭自箴》一卷、《砭我近言》一卷,王会川撰。

《同音字类俗解》卷数未详,朱士维撰。

《生熟冷热字韵》一卷,刘继志撰。

《畛溪杂著》四卷、《印谱》二卷,李书林撰。

《四言俚语》一卷,郭栐生撰。

《贤女渊源谱》二卷,介亮集。亮,字思明。

以上各集名,均见《旧志稿》,原书未见。

《怀学编》二卷、《百孝传》二卷,王崇德辑。崇德,字崧甫,廪生,光绪间怀庆府训导。

《弥勒笑》四十二出,吕公溥撰。按:公溥自序“关内外优伶所唱十字调梆子腔,歌者易谱,听者易解,殊不似听红板曲,辄倦而思卧,但嫌关目牵强,说白俚俗,不足以供雅筵,乃取江南张漱石《梦中缘》作蓝本,改为之删并,得四十出,首尾各一出。余笔虽拙,不能掩没前人之巧,情胜故也。易名曰《弥勒笑》,以为佳漱石《梦中缘》之佳,劣则《弥勒笑》之劣也。余曰:“只图萱堂之一笑,且籍以抒余情焉耳。””公溥所著各书,前已录存,此据《静慎斋杂钞》稿补。

《张子温家书》,张清和撰。按:清和,字子温,光绪丁酉(1897 年)拔贡,历判乾、鄘二州。是书为其训谕子侄之作。手札凡四十一通,时时以惕励勤苦为勖勉,而于理欲义利之界,辨之犹严。夏济时序称其“有功世道人心甚大,直可奉为格言,不只供作家书讽诵,不图今日尚闻此等正论。”嗣见其所刊《鲁岩所学集》《交游记》《余事稿》等书,乃知其禀阶有自,而非学无根柢者所可貌袭也。鲁岩,讳宗泰,清和伯祖,其先偃师人,后徙居鲁山,因自号鲁岩。

《听涧堂诗草》七卷,郭顺成撰。按:顺成,字裕菴,嘉庆辛酉(1801 年)拔贡,丁卯(1807 年)举人,官新郑教谕。著有《听涧堂诗文》各集,是集为光绪丙子(1876 年)其侄孙兆庆所编次,共诗二百二十二篇,古、绝、律各体皆备,独缺排律一体。文集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