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系
新安山脉皆西承渑池。其由渑入境之山,可分为三大系:曰涧南山系,曰涧北山系,曰畛北山系。涧南以郁山为干脉,南界宜阳,东接周山,是为县南部之山脉。涧北以彊山为干脉,东接邙岭,东北界孟津,是为县中部之山脉。畛北山脉有二:一曰青要山脉,东濒畛水,北界石井川;一曰荆紫山脉,北界黄河,东尽于大峪沟口,是为县北部之山脉。兹各述如下:
郁山山系
郁山山脉之首曰长石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新、渑、宜三县之交。《山海经》:“密山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注于洛。”《唐书·地理志》:“新安有长石山。”《河南府志》:“长石山共水,至宜阳柳泉入洛。”
自长石山东行十里曰微山,今曰郁山。《水经注》:“自缺门而东,南望微山,云峰相乱。”《河南府志》:“又东为微山。”注:即烂柯山。按,烂柯山在郁山西北,为郁山支脉。见下。
自微山西北迤五里许曰烂柯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是有王乔洞。通志所谓“王乔观奕烂柯处”是也。山有石,类土而中含窍孔,能引水上升,俗曰“上水石”。洞上石卧如木,破之,枝叶交错,文理秩然。其右为洞真观,风景绝胜,壁间多镌前人诗碣,为县中名胜第一。《太平寰宇记》:“烂柯山,《一统志》注:“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群峰秀错,中有王乔洞,下有三石泉,西流入涧。”
又北为青龙山,即缺门山,西溪水出焉。其上有石寨,为明知县陈显元殉难处。山东有一峦,曰棋盘山,山有棋盘遗迹,世传王乔观奕在此。李《通志》:“缺门山在新安县西三十里,一曰铁门。”《河南府志》:“微山左转抵穀水,为缺门山。”
自微山东行数里,曰东郁山,西与微山衔接,城潢河出其阳,宋水出其阴,是产煤炭。有石,制磨良。山西谷为练峪口,东有隋贺若将军庙。迤北为嶡山,东为鸿山。《河南府志》:“山自铁门东至练峪口,连峰十余里。练峪水,即《水经注》所谓微山东麓石默溪水也,《新安志》以夹练峪口者为郁山,盖微、郁音转也。”
自东郁山东行数里,曰普渡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上有石寨。北迤为九谷堆山,山共十一峰,是产煤,面积数十里,又北东为杨岭山,原名重山,在县西南五里。杨岭山左曰金洞山,右曰火石山,中有泉,曰暖泉,泉水极温。有洞曰希夷洞,相传为五代陈抟修炼处,有石长丈余,中书“吴公石”三字,不知所指。前为宋钱若水及孙纬墓,明县儒学训导蓝山萧辂树墓道碑。
自九谷堆山东行十里,曰青石岭,在县南十里,五峰并列,状如笔架,迤北曰双岭,曰猪山,曰玉屏山,县治之南山也,状如屏,明都宪吕孔学墓在其前。
自青石岭东行,越五道庙岭,绵亘十余里曰穀山,八特阪之南阜也。《河南府志》:“又东为穀山。”《山海经》:“白石山西五十里曰穀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穀。”按:白石山、穀山相距十里余。《山海经》言五十里者,误。
穀山迤北为八特坂,今曰八陡山,在县东八里,西有秦上卿甘罗墓。坂道险隘,逾越多艰。东迤二十余里至小石坡,为慈涧镇南诸山,固郁山北支之尾也。《水经注》:“函谷东坂,谓之八特坂。”《方舆纪要》:“八特坂在新安县东。”《河南府志》:“穀山左转为八特坂。”按:晋太宁三年(325)刘曜败石虎于此。
自东郁山东南行二十里曰密山,在县南十五里。周山之正干也。《山海经》:“穀山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按:豪水即今铁李沟水,见旧志。《水经注》:“豪水出新安县密山。”按:穀山、密山南北稍杀,相距十五里许。《山海经》言“西七十二里”,误。
自密山东行五里,曰白石山,在县南二十里韦庄东。《山海经》:“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穀水。”《水经注》:“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涧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太平寰宇记》:“白石山在县南五里。”《龟山白玉经》曰:“白石山琼秀长明之天,是三十六洞天之一。”《河南府志》:“穀山东为白石山,注亦曰“广阳山”,又注:“白石山在今新安县城潢河南',道元于渑池既曰广阳北山于新安白石山',又曰“世谓广阳山',博异名耳。今以广阳归渑池,白石归新安,各定主名,从其朔也。”按:渑池广阳山亦名白石山,在渑池东北二十三里。(见《渑池志》)与新安县南之白石山别而为二。道元《水经注》于广阳川水注曰“水出广阳北山”,而于新安之白石山注曰“世谓是为广阳山”,是犹受渑池广阳山即白石山之影响耳。不知此为新安县南之白石山与渑池之广阳山相去远甚,而又非一脉。昔人闭户著书,多有此误。而《河南府志》新安白石山注亦曰广阳山,末复云“以广阳归渑池,以白石归新安”,前后未免矛盾,终是以耳代目之误。再,白石、娄涿相距数里。《山海经》言四十里,误。
自白石山东行数里,曰娄涿山,俗曰镂脚山,一名磨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上有毛黑寨,南有泉,清澄,曰龙眼泉。有寺,曰龙眼寺。《山海经》:瞻诸山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榖。《河南府志》:“又东为娄涿山,在新安东南二十里。邑志譌为镂脚山。”按:娄涿山与瞻诸山相距五里,《山海经》言三十里者误。
自娄涿山东行五里,曰瞻诸山,又东为廆山,入洛阳界。《山海经》:“廆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谢水出焉,而东南注入洛,少水出其阴,东流注于谷水。”《太平寰宇记》:“瞻诸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海经》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 以上自长石山至瞻诸山,长七十五里,是为县南部诸山。
彊山山系
彊山山脉之首曰方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界新、渑之交,固邙岭入境之首干也。上有白起寨遗址。相传为秦白起屯兵处。其阳有周苏秦、隋上柱国韩擒虎、韩僧寿、清兵部员外郎裴袠诸墓,其阴有明理学邱凤墓。《名胜志》:“方山、田山俱在渑池县东北七十里,以山形四方及顶平可耕而名。”《河南府志》:“广阳山南为方山、田山。”按:渑池广阳山东南迤为木兰山,再东为马头崖,又东为方山,明邱方山先生读书于此。
方山南八里有山曰凤凰山,亦曰缺门山。见《方舆纪要》穀水迳其南,洪涧水迳其北。《水经注》:“榖水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旧志》:“缺门中通穀水,水北为凤凰山,在广阳山东南,水南为青龙山,在烂柯山西北。”按:山为渑池广阳山之南支,绵亘三十余里入境。
方山西北有山曰和尚岩,在县西北七十八里,山以秃耸得名。峥嵘峭立,高达千仞以上,是多虫蛇。夏秋之间,人迹罕至。下有瑞云岩,远视岚烟四横。东北行十数里为牛心坡。
和尚岩东有山曰平岭,南距方山三十里,冈峦险恶,形势奥深。民国以来,屡为匪巢。西北区民团剿匪,数集于此。西为猪咀岩,岩生石孔三,状如鼻,深不见际。畛水迳其下,北为孤山岩,中有石如鸡。南为圣水泉,方径尺,深倍之,清冽异常,不溢不涸。旱祷雨,辄验。
平岭南行,为黄竜疙瘩,在县西北五十里。南曰老龙坡,北曰陈山,一名康寨。又东为鸡头山。下有黑龙潭,永清渠水源也。又东曰窟窿崖,又东曰景阳山。
黄竜疙瘩东曰田山,山有田姓寨;东南行十二里为刘家岭,稍北曰凤凰山,东曰洞洞崖。南迤数里曰寺疙瘩,是多煤矿。阴有庙。因地层崩陷,庙遂倾欹欲倒。阳为龙山寺,马岭川水迳焉。
自方山东行十余里,曰青旻山,俗曰云顶山,危峰入云,其北为邱沟煤矿公司在此,其南麓为龙涧。宋时有蟾蜍背生芝草。
青旻山东行十里曰彊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云三十五里者,误。俗曰将军庙坡,坡有槲,宜饲蚕,是产煤炭,其北麓有石佛像,半没于土,其南皂涧水出焉。《隋书》地理志:“新安有彊山。”《水经注》:“新安青要山,今谓之彊山。”《河南府志》新安志:“青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黄河南岸,彊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石寺南山,别为二山,与《水经注》异。”考《山海经》,有青要,无彊山。《隋书》有彊山,无青要。则《水经注》为一山者是矣。但今俗所称青要山者,大山濒河,畛水东界;而彊山、騩山东西相接,俱在其南,则《新安志》别白言之,亦不可废。
彊山南迤十里曰队山,在县西十八里,两山相向如队,西折曰金斗山,以形似得名,上有薄姬祠。东转十数里曰白石坡,为民国十六年(1927)革命军与奉军接战处,泥河出焉。南曰铁塔山,在县西三里,上有塔高五级,其尖铁。北曰北铁塔山,再东曰慕容山,城北垣跨其巅,下为县治。《太平寰宇记》:“慕容山在县界,一名怀山,慕容垂屯兵于此。其北麓有芝泉。”按:芝泉旧名“宝泉”,元时泉生芝草,五色,更名“芝泉”。在城北慕容山麓,周围砌以砖石。明嘉靖间,知县卢大经引泉入城,注学宫泮池。万历间,宝云寺僧了素重修宝泉,勒碑泉上,今存。
慕容山东南曰魁楼山,涧水界其前,皂涧水绕其后。函谷关跨其左。山为城垣所包,固全城重要之形胜也。按:山原名文峰,在城东南隅,见孟化鲤撰《王烈妇郭氏墓志》。明嘉靖间,建塔于上,题曰“兴文”。万历间,移塔慕容山北,改此为望火楼。清康熙间,改曰“魁楼”。今呼“魁楼山”。
彊山东南迤十五里曰槐树岭,有茶亭;又东南曰余山,状若屏垒。吕维祺、孟化鲤墓在其前。再南曰凤山,旧有玄武庙。俯瞰涧水,纡潆若带,向为士人游眺之所。壁间诗碣甚多。明杨继盛赴狄道州经此山,题句云:“自从谪客识山后,不许他人牧马来。”书法古劲,珍品也。民国十八年(1929),庙毁于兵。
彊山东南迤二十里为凤岭山,又东为崇义寨山,又东为畏天寨山,又东南为一字岭,北为五峰山-盖左肱文峰、笔架、长印,右肱五山也。又东为许坑、徐坑、土桥诸村后山,入洛阳界。
自彊山东行数里曰金山,状如覆钟,在县北二十里,金水出其南,北曰云坡,俗曰“银坡”,迤东曰尧岭。
自金山东北行二十里,曰鹰巢岭,岭南之水皆入涧,其北皆入河。上有真武庙,相传为唐武后避暑宫殿旧址。北麓一岭,横舒若奔马饮河,曰横山,为明吕维祺故居。
鹰巢岭东曰玉鞍山,在县北五十里,状如马鞍,南曰沙崖,其东则为騩山,一曰魏山。《山海经》:“青要东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瑼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河。”《山经》注:“騩山,彊山东阜也。”《隋书》地理志:“新安有騩山。”《河南府志》:“《山海经》谓騩山在青要山东十里,即新安县北三十五里彊山之东阜,为邙山之脊。”按:騩山在县东北,绵亘二十余里,南入洛阳,北枕孟津。
魏山北迤十里为云坡。仓头之后山也。再北为鹰嘴坡,为猫儿崖,在县北七十里狂口渡。相传崖北有白鼠碛,粮船西来,每为所患。后凿石为猫于水中镇之,患乃止。迤东为盐仓村后诸山,是产砂石,制磨良。东为孟津界。
騩山东南迤,为离山,金谷水出其东,白龙庙沟水出其西,其东南皆离山支麓也。《水经注》:“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河南府志》:“騩山东南为离山。”注:离山水即今榖水,西北出新安离山,山在新安东北三十里。
以上自方山至离山,长七十里,是为县中部诸山。
青要山山系
青要山山脉之首,曰鹰伏岭,在县西北一百里。西与渑池马跑泉山连体。南行二十里为王黑子寨。东折十里曰罗圈崖。西北区诸山之首部也。
自罗圈崖北行数里转而东南曰豆腐石山,是有漆。山多石少土。山农播种于崖磴间,不犁不锄禾恒茂于平畴,惟宜穀。其东为探车岭,北为廻龙山,俗曰寺坡山,是多栎,其实曰橡,可食,壳曰皂斗,可染皂。有黄栌,可染黄。有柞,可染绿,山阴者良;有暴榆可染赤,山阳者良。东行五里为井西岭,是有银矿。
自豆腐石山南行东转十余里曰小寨岭,南为袁山村后诸山,东十里为鸡头山,山阳起峻坂,阴悬绝壁。其东南断崖削立,与东山崖岸对峙。深谷幽险,是曰硖里,迤南,崖半有洞曰老将岩。施梯而升,为明季李雄飞屯兵处,洛、孟士民多到此避乱。清光绪末,厥梯犹存。
自罗圈崖南行二十里,曰王大寨,乱峰嶙峋,石径恶险,为邑西北重地。东行数里有山,建玉皇庙于其上,曰玉皇顶山。
玉皇顶南迤为关爷寨。山寨创建不详,垝垣尚存,下有泉曰丰乐,“丰乐”为北齐斛律羡字,相传羡屯兵于此,掘地出泉,后因以其字名焉。南为纸坊村村后诸山,东为太山庙疙瘩,南为王岭。王岭东行为鳌背岗,又东为甘泉岭,在县北三十八里,是产磁土、石灰,民多业磁矿。又东为莲花寨,再东为为龙山寨,龙山寺在焉。
玉皇顶北折为中阳山,再东为大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北曰漏明岩,一曰石门,亦曰阳岩界,断岸高谷之间,一嶂横拖,宽不盈丈而长足百步,如树屏然,中穿一门,以通往来,东麓有龛,绀碧结色,夕阳返照,邑西北之胜地也。昔人依龛建庙,庙前置亭。清康熙间,吕履恒辈为游栖之所,饮酒赋诗,嗣其子孙,踵事增新,一时名士多有题咏,并刻前后诗歌于碣,嵌诸壁,碣达三十以上。并唐骆宾王《游石门》诗亦列焉。其东有泉出山腹,孔大如拳,注地潺潺有声。《太平寰宇记》:“漏明岩在县北六十里,一名石门,两壁峭立数十丈,中通一径。”
自大山迤东十里,为牛心疙瘩,又东为龙角坡,青要山之脊也。又东为丹墀坡,南为竹园,是产煤炭、硫磺,居民托业者半。再东八里为青要山,俗曰南石山,山坳纯青,四时围翠。《山海经》谓在敖岸东十里者是也。《山海经》:“敖岸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旧志》作驾,误。)南望瞻诸,禹父之所化,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有草方茎,黄花赤实,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按:《水经注》称“彊山为青要”,《旧志》称“青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黄河南岸。”《河南府志》特存其说。又,府志敖岸山注曰:“即荆紫。”夫既认敖岸山为荆紫,则与荆紫相望,黄河南岸之山,如《山海经》所云者,自不得不名为“青要”。故仍依旧志而列为青要山于南石山云。
青要山北,悬崖阻河,昔人于崖半凿山通路,长约二里,是曰夫人躔,上多释迦、多宝像及摩崖书,为隋开皇元年(581)所制,字大半剥泐,路外石磴多穿深一二寸,为先代河运挽漕牵缆所磨损,据知当时河运之苦。西为怯山桥,东为金清河旧镇,而山南为枣扒沟。后唐庄宗雍陵在焉。
大山头东数里曰刘黄岭,近岭十数里皆乏水,夏秋蓄潦供汲,然易涸,汲取恒远。东行曰贾岭,曰杨山,又东曰榆树岭,榆树岭东曰玉皇顶,山曰凤山,曰伏龙山、蜘蛛山,皆青要山南之支麓也。
大山头南行数里,曰骆岭,在县西北五十里,东曰柿树岭,是产铁矿、灰石,西南有泉,凭高泻下,瀑布喷珠,曰滴流泉,又东曰山神庙岭,又东曰冠山,山形如冠。亦青要山南之支麓,北为石板河,花沟煤矿甲于全境。
荆紫山山系
荆紫山山脉之首曰放马坳,由罗圈崖北迤,经渑池之横岭顶、寨树坳东迤至此。相传单雄信屯兵放马处。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乱峰参差相向。
自放马坳东行五里,曰歪头山,以形似得名。顶极尖隘,左右相杀如肩,北视丹嶂绝壑,瘦石耸峙。
自歪头山东行五里,孤峰独秀,晴岚围翠,旧为县八景之一,是曰荆紫山。《山海经》所称敖岸山者也。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顶有玉皇阁。天将雨,浓云四起,覆山及半,须臾如注。其阴有银矿,明时经人开采。有松生崖壁间。其阳有野牡丹,单瓣。清乾隆间,邑人孟子容题有《荆紫山野牡丹》诗。是多韭,蕃殖如种,味胜园圃。有黄精、山药,服之延年。《河南府志》:“广阳东北入新安为敖岸山。注:“即荆紫山'。”《山海经》:“敖岸之山,其阳多瑼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多美玉。北望河曲,其状如蒨如举。”按:山在县西北新、渑之交,黄河南岸。西为荆紫山,坡有路,山磴盘绕,高下十五里,为东西险道,匪人不时出没,客商经此多被劫,由来已久。
自荆紫山东行五里曰窨头山,山高不及荆紫,而广大倍之。又东八里曰塔底山,山坳有关帝庙,其北谷傍崖凿径,石磴鳞次,是曰石梯,重驮不能行。北麓临河,一峰尖立如塔,高可十丈。
自塔底山东行十里曰莲花躔山,旧有石钟寺,今废。有石窟。是产石钟乳-钟乳下注之石。有石鏽玲珑凸起,如冬月檐下冰。多山药,多韭。其阳产美垩、硫磺,清和观在焉。观后沟有青石,宜制碑,光鉴物影。其东为小儿崖,相传孔子适晋径此,有数小儿凿径,以通河道。是为大峪沟口。
放马坳东南迤十里,曰黄竜疙瘩,荆紫山支脉也。是产防风,为药中上品。其东南麓有洞,俗曰“风洞”,高可容人,常簌簌有声。夏凉冬温,气远扑洞外。东行曰太平岭,岭极平延,多石乏水。居民夏仰集潦,冬仰积雪,以给汲引。又东曰无影坡,曰谢岭,石井之北山也,多煤、磺。又东十数里为龙山,清河口濒其前。按:山自黄竜疙瘩至龙山长二十五里,统名太平山。
自黄竜疙瘩山北迤,东折七里曰火石疙瘩,又东十里曰山头岭,寺沟水出其南,东曰三官庙岭。三官庙岭迤北而东十里,曰庄头坡,再东曰王坡,是产硫磺。黄河横其前。三官庙东南迤,曰谷堆坡,是多煤产。廻龙寺在其南,又东为西沃村后诸山。按:山自黄竜疙瘩至谷堆坡,长二十五里,统名太乐山。
至黄竜疙瘩南望十数里,有山曰红崖寺山,西由横岭顶分支东来,长十余里。山南为龙潭沟,是多韭、薤,沟中有石斜方体,直竖谷中,高可十丈,俗曰“刀背石”。 以上自鹰伏岭暨放马坳至青要山暨小儿崖,长约八十余里,是为县北部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