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
新安水系可分为二,曰黄河水系,曰涧河水系。盖彊山以南之水皆入涧,彊山以北之水皆入河。故就县境诸水之各派别,与其会归注入之各状况,分为南北两大干。
黄河水系
黄河自渑池东北石渠村东之野猪鼻入境荆紫山北麓也。东流迳塔底村是为塔底渡,塔底西沟水北流注之。按:塔底西沟水出荆紫山阴涧谿中,长不足二里,而左右能溉田二十亩。邑西北境亦仅有者也。
又东迳硬石窝,为舟行险道。又东迳苏石碛、盘马碛,浪如怒马奔嘶,直趋崖矶,舟行一线。又东迳八里胡同,是为莲花躔北麓,两山加束,波平如案。又东迳小儿崖,是为滚锅碛,急湍旋涡,疾如风轮,舟误入,随水旋沉。俗曰“搅漩缸”,又东迳大峪沟水西来注之。按:大峪沟水发源于歪头、荆紫两山之阳,东流经窨头下河。河底浑然一石。夏时积潦,经冬不涸。一方生灵,食饮赖之。又东迳石门沟、安里北折为大峪沟,长三十余里,然向为干河。夏秋雨集,山洪暴发,始有河流,但三五日即涸。
又东为乱滩花,浪花怒飞。又东迳西沃南,清河西来注之。按:清河有二源,一为太平川,发源太平庄西黄竜疙瘩,东迳太平庄、上下骆岭、上下潭上,抵刘洼北,纳寺沟水,东迳许庄、晁庄,抵槐林,长二十五里。一为石井川,发源于渑池之骆驼石沟,东来迳山窝村东入境,又东迳红崖寺,南会龙潭沟水。北合白姓沟水,东抵黑八口,车厢沟水西南来入之。又东迳峡里口,漏明河水南来入之。(漏明河水发源于四峪,东经袁山漏明岩,北流迳峡里口,长三十余里。)又东迳上下石井抵槐林,北与太平川水会,曰清河,至西沃入河。
又东迳夫人躔,俗曰南石崖,是为西沃渡。又东迳狂口镇,是名“狂澜”,畛水南来注之。《河南府志》:“又东迳新安县北,畛水北流注之。”又,《水经注》:“河水又与畛水会。”注:水出新安县青要山,今谓之彊山。《山海经》:“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河水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彊山东阜也。东流俗谓之强川水,与石等瓜川合,出西北石涧中,东南流注于强水。又东经强冶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
《河南府志》注:“按:道元所记畛水、强川水,皆今新安北马陵川水。源出猪嘴岩,越曹村南流,迳石寺折而东,迳张庄、磨窝等村,又折而北绕慈孝庄,又北下仓头、匡口注于河。其东流折而北,又石涧水注之。道元所谓“石等瓜川也”。曲绕北冶,道元所谓“迳强冶铁官东也'。古今方向,考验皆符。然道元既为“青要即彊山',则彊山水虽数源皆可以畛水该之。而顾以强川水为正回之水,何也?正回水出騩山,不入强川。
按:畛水发源于青崖地西南山下,曰泥池濠,东北流过青崖地,合螃蟹夹水,迳王黑子寨,北合白龙潭水东南流,与猪嘴岩水会而东流,迳曹村、谷堆,是为景阳川。又东迳石寺,马陵川水自西南来会。(马陵川水,源于木兰山之淘沙河,亦畛水之源也。)东北流迳官水磨村,云水北来注之,石涧水南来注之。(云水在县北三十里,官水磨南山水也。石涧水发源于碾平东南,流迳滴流泉,东流迳北冶、梁庄、莲花寨入畛。《水经注》所谓“石等瓜川”也。)又东迳仓头,仙人沟水东来注之,石板河水西来注之。(仙人沟水源于仓头东山,石板河水源于刘黄岭。)又北迳大章,刘存沟水西来注之。(水源刘黄岭、北崔沟、高庄等村。)又北至狂口入于河。
按:畛水西自木兰山,东至狂口,长八十里。
又东迳猫儿崖,是为狂口渡,又东迳盐仓村东,至红砂崖入孟津界。按:黄河西自荆紫山之野猪鼻入境,东至盐仓之红砂崖出境,长约六十里。
涧水水系
涧水由渑池东来,自阙门西入境。《水经注》所谓“榖水”是也。《水经注》:“穀水出崤东马头山穀阳谷东北流。”
又东迳铁门南,西溪水东南来注之,俗曰“玉梅河”。又东出铁门,广阳川水西北来注之。《河南府志》:“又东入新安微山,西溪水西北流注之。”《旧志》:“烂柯山下三泉并涌,西流入于榖。”《水经注》:“榖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榖。”按:广阳川水即今洪阳川洪涧水。
又东迳练峪口北,石默溪水南来注之。即今土胡同水。《河南府志》:“又东,石默溪水北流注之,即练峪水。”《水经注》:“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东北流注于榖。”
又东迳绿雨湾南,龙涧水西北来注之。宋水南来注之,即今火石沟、井沟之水也。《旧志》:“龙涧水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北山,涧底如涌万斛珠,旁有大桫椤树数株。”按:水自涧底喷沙上涌者数缕,沙上下有致,观者应接不暇。《水经注》:“石默溪水注于榖,又东,宋水北流注于榖。”《河南府志》:“宋水亦出郁山,于练峪水相近。”
又东迳七里站南,长垣河北来注之。按:长垣河在县西八里,发源于队山。
又东迳铁塔山南,泥河水北来注之,暖泉沟水南来注之。按:泥河发源于江、刘庄,暖泉沟水发源于九谷堆山,东北流至夷子里,旁有温泉,今名暖泉沟。
又东迳新安县南,又东迳函谷关东,皂涧水西北来注之。《水经注》:“榖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毌丘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险峡,路出廛郭。汉杨仆请徙关于新安,即此关也。皂涧水又东流入于穀。《河南府志》:“《新安志》所谓东小河者,即今皂涧水也,志乃以皂涧为在县东南近慈涧,引《隋志》显仁宫为证,不知隋营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在洛水南,今宜阳县治,《水经注》所谓黑涧水也,新安自有皂涧,非隋皂涧。”按:皂涧水发源于彊山之朱家坡、印沟,东南流至函谷关东入涧。
又东迳八陡山,爽水东南来注之。《水经注》:“榖水东北经函谷关城东,右合桑爽之水。”《河南府志》:“爽水即八陡山西溪水。”
又东迳火虫驿南,火虫驿水北来注之。按:火虫驿水发源于上王沟,合扢扒草岭水,南流入涧。
又东迳刘村南,洪沟水北来注之。按:水发源于游坟嘴。
又东迳安乐村南,寨沟水北来注之。按:水发源于山神庙洼。
又东迳清凉树口,侯沟水南来注之。按:侯沟水发源于大蓝洼,迳侯沟至清凉树口入涧。
又东迳尤彰村北,惠灵侯泉水南来注之。按:尤彰村西有惠灵侯庙,祀唐益郡太守李阳冰。泉迳庙前。宋绍圣元年(1094)春,河南大疫,病者饮泉水立愈。事详绍圣元年(1094),仲简等修庙碑。碑尚存庙中。
又东迳郭沟南,郭沟水北来注之。南为八里桥,八里桥沟水南来注之。按:郭沟水发源于仝沟,八里桥沟水发源于八里桥后里沟。
又东迳三里桥北,上、下三里河沟水南来注之。
又东迳礼河沟南,礼河沟水北来注之。按:礼河沟水发源于薛沟。
又东迳孙家湾,小寨沟水北来注之。按:此水发源于小寨沟,南流合小仝沟水至孙湾入涧。
又东迳慈涧右,与慈涧水会。《山海经》:“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娄涿之山陂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榖;瞻诸之山,少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榖。”郭注:“陂水世谓百答泉;少水世谓慈涧。”《河南府志》《水经注》:“榖水又东,涧水注之。自下统谓之涧水,为榖水之兼称。”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穀水之目,是名已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渊'“涧”字相似,传写误谬耳。”
榖水又东,波水注之,谓之百答泉。榖水又东,少水注之,水出瞻诸山。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榖,世谓之慈涧也。以上穀《水经注》涧水,《地理志》:“出新安东南,东入洛,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坂。”《三辅決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榖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府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者是也。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指渑池塔泥镇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迳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穀水。安国所言,当是水也。然穀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统称,或亦指之为涧水,并未之详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又按:河南有离山水或谓之涧水,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以上涧《水经注》)《河南府志》:“道元所列言涧水者凡四,一为《山海经》出新安白石山之涧水,一为孔安国出渑池之涧水,一为慈涧少水,一为河南离山水。注虽并存其说,而意主《山海经》是矣,然《山海经》自不误。考其实,白石山之涧水即今慈涧水,盖慈涧上流,俗呼城潢河,水自新安东南东流入慈涧。”《山海经》所谓白石山、娄涿山、瞻诸山皆在其南,合涧水、陂水、少水出三山之阴者同注慈涧。道元谓“少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而不知为涧与陂、少合流东注之水也。《山海经》立文简要,虽三水合流入穀,但各言入穀,不言合流,如惠水与瞻水、谢水、交觞之水合流如洛,《山海经》亦但各言如洛,不言合流,是其证也。但道元于惠水,知为四水合流,于涧水不知为三水合流,何也?盖郭璞误之也。郭注陂水曰:“世谓百答泉”;注少水曰“世谓慈涧”,明非一水。故道元于三水分言入穀,不言合流。且城潢河北有高阜,绵亘抵慈涧,北临榖水亦有小溪涧入穀,道元意即涧水、陂水耳。其所谓涧水当在今尤彰铺,其所谓陂水当在今三里沟。源既不远,水亦久涸,不得强取以应涧水、陂水之名也。
涧水又东,孝水南来注之。《河南府志》:“榖水又东入洛阳,俞隋之水北流注之。”注:“即孝水”。又《水经注》:“俞隋之水出廆山北流注于榖,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擅山当作檀山在宜阳西,穀水南,无南入之理”。又,孝水在今洛阳县西二十五里,西有慈涧,东有孝水,慈涧水大,孝水小,若母子然。故以慈孝命名。旧志谓“王祥卧冰此水,故曰孝水”,祥,琅琊人,不应卧冰于此。且潘岳与祥同晋时人,赋中亦不应用当世事。盖王祥墓近孝水,人遂附会言之耳。
涧水又东,金水西北来注之。《河南府志》:“榖水又东,金谷水南流注之。”注:“即离山水。”《水经注》:“榖水又东,左会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见榖水注,文有脱错。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又东南历郏山,于榖城东而南流注于榖,或以是为周公之所相卜也。见涧水注。按:金水发源于东白墙,稍东合流水沟水,东北来注之,又东迳林村,金谷水西北来注之,又东至党湾入涧。按:涧水西自阙门西入境,东至慈涧东出境,长约七十里。
其他有水入洛,而于本境无经过者,则有长石山之共水即今红蓼涧、白石山之惠水即今龙潭沟水、密山之豪水即今铁李沟水、娄涿山之瞻水即今南赵窊、大石湾、聂窊三沟合流之水、瞻诸山之谢水即今马沟水。有水名泉,而于地方有利益者,则有正古村北之石龙泉、石井乡之金泉、关爷寨之丰乐泉、猪嘴岩之圣水泉、城北关之芝泉、广爱乡之滴流泉、平王沟之龙泉、盐仓之鹿跑泉、牛眼泉。斯皆境内所有,亦宜附书者也。按:旧志载有“芝泉入泮”“涧水秋云”“函关晓月”“夷里温泉”“烂柯仙迹”“山飞瀑布”“天限狂澜”“荆紫生岚”八景,绘图赋诗,以志胜概,牵合附会。取讥通识,兹故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