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九坂 亦名九阿。《穆天子传》:“天子西升九阿。”郭璞注:今新安县东十里有九坂,即此。《旧志》

要邑《春秋昭二十二年传》:子朝率要、饯之甲,以逐刘子。杜注:二邑名。《春秋大事表》:要邑,《水经注》畛水出新安县青要山。《府志》

饯邑 《春秋大事表》《新唐书》:“河南诸府有饯、济,饯与要近,故并入新安。”《府志》

墙邑《春秋昭二十三年传》:“刘子取墙人、直人。”《路史》:“墙,蔷也。”今河南府新安县东北有白墙村 《府志》。按:白墙村在县西北二十里。言“东北”者,误。

直邑 《春秋》:“直人。”杜注:子朝邑直伯柄国。《路史》:“有虞氏后,直柄国、周地。”按:直邑,亦与墙邑相近。《府志》

白起城 在县西三十里凤凰山。相传秦将白起屯兵于此,故址尚存。《旧志》

甘罗故里 在县西北二十里,今东白墙村。《旧志》

新安故城《括地志》:“秦新安故城在今渑池县东二十里,项羽夜击阬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盖在其地。”《府志》

新安城 《方舆纪要》:“秦新安在今渑池,是后东徙。”《府志》《河南府志》:“汉以后之新安,即今县治,而《前汉书》河南郡穀城注:师古曰:“即今新安。”夫汉穀城既为今新安,似汉新安犹在今新安之西。然《水经注》《方舆纪要》以穀城为近河南县,则榖城宜入洛,非新安治也;又,旧志谓旧穀城在县东北二十里,今其地在邙山上,不临穀水,与《水经注》所谓“城西临榖水,故县取名异地',疑新安东北故城乃穀州城,非穀城县也。”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三年(前114)徙函谷关于新安。”《方舆纪要》函谷新关注:“在县东二里。”北周保定中,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据此则知,汉新安城即今新安城也,观下“通洛防”注自见。

旧穀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汉书》:“高帝析新安之东为穀城,即此。”《旧志》。按:穀城,周邑。《左传》定八年单子伐榖城,林注:“在河南县西。”《括地志》:“榖城县在洛州河南县西十八里。”又,《孟津县志》亦载榖城县,称:“在县西七十里,瀍水所出,今其地犹名穀县。”《府志》作“故县”。据此,则榖城应在洛、孟界。《旧志》言“榖城在县东北二十里”,似误隋穀州为穀城尔。今考:县东北二十里有养马川,古名榖川。唐令狐士宗撰《张海仙墓志》有云:“合祔于榖川之旧茔,茔在今养马川。”川旧多瓦砾。清光绪末,耕人掘土见废垣,石基长足三里,并有石础高三尺强,础现存王某家。疑此为隋穀州城遗址,故备录以俟稽考。

函谷关 《方舆纪要》:“函谷新关在县东二里。”《水经注》:“榖水迳函谷关。汉元鼎三年(前114),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新安,即此。”又东迳函谷关城东。《旧志》。按:秦函谷关在灵宝县,左右有鸡鸣、望气二台。仆家僮并移筑二台于关前,以壮其势。今台址仅存,惟关代有修葺。唐杨齐哲题函谷关五律一首:“地险崤陵北,途经分陕东。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川光留晓日,树影散朝风。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唐无名氏题函谷关七律一首:“涧水东头瀍水西,函谷依旧抱磻溪。千年事寂无鸣柝,半夜客行不候鸡。霸业已空三月火,何人更废一丸泥。看来地利原非险,修德远应重日跻。”唐孟迟题函谷关七绝一首:“汉帝英雄重武材,重山险处凿门开。如今更有将军否,移取潼关向北来。”

白超垒 《元和志》:“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垒以自固。”《水经注》:“榖水又东迳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关十五里,筑此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北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穀水为水冶,以经国用。”按:《府志》录此文于秦白起城下,误“白超”为“白起”,故别志之。

斗城 在县北一里慕容山后,俗呼“金斗城”,为慕容垂屯兵处,今废。《旧志》

通洛防 北周《武帝纪》:“保定五年(565)十月辛亥,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通典》:“故函谷关城,保定中改为通洛防,以备齐。在河南府新安县。”《郡县志》:“新安县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将东讨,令尉迟纲筑此城,以临齐境。”《旧志》

慈涧城 《唐书·王世充传》:“高祖诏秦王率兵攻之,至新安,屯堡多下,败世充于慈涧城。”《方舆纪要》:“慈涧在县东三十里。”

长泉废城 《唐书·地理志》绛州垣县注:“武德二年(619),置长泉县。四年(621),以长泉隶怀州,后省。”《府志》《河南府志》:“今新安县黄河南岸有长泉邨,盖唐之长泉县也,与黄河北岸王屋相对,故旧隶怀州。《新安志》不知长泉即县名,而以为河清废县,河清旧治在孟津,后宋移河清于白坡,亦为今孟津县地,不得入新安。”按:长泉至金为镇,以朝官知镇领之,属河南府四镇之第二,本《金史·河南府注》。

郑氏池台 唐驸马郑潜曜建。杜甫尝游此,与东亭俱有诗。黄鹤注曰:“在河南府新安县。”《旧志》杜甫《郑氏池台遇郑广文同饮》诗:“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重对秦箫发,偶过阮宅来。醉留春夜舞,泪落强徘徊。”

郑氏东亭 亦郑潜曜建。《旧志》杜甫郑氏东亭五律诗:“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古圈城 元至正三年(1343),义军刘奉屯兵于此。内有少城,故址尚存。在县东四十里孝水铺,城周五里。《旧志》《河南府志》:“孝水铺在孝水西,慈涧少水东,少城以少水得名,少水在慈涧,则少城疑即慈涧城也。” 紫薇轩 在县西十五里省庄。元河南行省左丞卫权省卜居于此,手植紫薇一丛,甚茂,后避兵河东,紫薇为灰烬。又三十年,至明洪武初,其孙希古自河东归,紫薇复生,因构楹为轩,以承先志,后希古子峄登第,人以为紫薇之应。今废。

川上书院 在城东南小南门外。明孟化鲤先生讲学处。今废。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邑令邱峨为保存先生书院遗址,曾勒碑其处。宣统元年,洛潼铁路经此时,移碑于城东街先生祠前。

城北小园 明孟化鲤先生别墅。有《自咏》七绝二首:“萝洞阴阴绿树繁,傍崖圆转十三门。此中桃李桑麻遍,谁信郊垧有武源。”“山外郁椒耸黛屏,柳隄上下水冷冷。况兼北望横云桥,便欲从今结草亭。”又有《偕万汝仁、安良弼步出北门坐余小圃》七绝一首:“树底交流隔翠微,偶同郊外扣柴扉,层阴坐久陪清话,但见闲云带日飞。”

梦月岩 在县北四十五里横山村。明吕忠节公维祺生处。公母梦月坠庭,遂生公。后公建祠于岩前。颜曰“梦月岩”。

斗园 在城北芝泉北。为吕忠节公讲学处。孟津王文安公铎有《游豫石斗园》四古一首:“青要矗矗,其直如发,日薄云往,共弄空月,泛泛匏舟,岩阿之渚,月体翻俗,渊亭语语,曲洞高下,似迩则遥,或闻牧笛,若杂仙箫,书寮宵走,竹树如旗,清尔以吁,风其引之,修岭卷龙,旋相为宫,硕人盘止,群秀纷从,我别东迈,于谿之水,匪荃是依,谁适与美,菁菁者兰,昌彼沙干,隔岁不纫,中夜起叹。”

素园 在县北横山村。武昌令吕贲恒建。方可十亩,竹树池台咸具。清康熙间曾产嘉莲,名人题咏成帙。子法曾,孙肃高,从孙公溥辈,踵而辟之者三:曰力,曰掌,曰趾。灋曾辟力园,公溥辟掌园,肃高暨子燕昭辟趾园。掌园有月香书屋、跃鱼沼、留春洞,个亭诸胜,今俱废。

菜根亭 在县署西偏。清顺治间,县令张琦建,亭侧疏方沼,芰荷竹树甚胜。今废。吕光禄寺卿谦恒《题菜根亭》五律四首。有序:西侯张明府于治署之西偏,开圃种蔬结茅亭三楹,椽不加斲,榱不加采,盖度地庀材而功期乎易就,取足游息而已。其前疏方沼,芰荷菱荇与游鱼浴凫相映,蔚然亭北,竹木间植,疏密咸称。颜曰“菜根亭”,取诸汪信民暨徐东山语也。噫!此足以见公之志矣。感而有赋:“山郭朝晖静,茅亭物象妍。琴书宾从集,孝友部民传。轩敞入遥岫,池清入暗泉,望中高鸟灭,取次一挥絃。”“西圃锄云湿,通渠引灌频。雅因谙菜味,非是厌官贫。物性闲中赏,山光静里春。慕容时在望,咫尺若为邻。”慕容,山名。“云连群木暗,风过四窗虚。吏散传衙后,宴开读法余。田畴安饮食,絃诵有诗书。禾黍方秋熟,还勤问稼车。”“霏屑言皆隽,传杯膝屡移。塞鸿惊叫处,山雨欲来时。对奕钩帘幕,临台理钓丝。陶然官阁里,真不异茅茨。”

兴文塔 在县西铁塔山。清康熙间,邑令张绥远由北山移建于此。乾隆光绪间,屡经修葺。一在石寺街东南隅。清咸丰九年(1859),村人共建。同治四年(1865),刘如舟培增塔基。

函谷关驿 在县治西。《郡县志》:“今县治西有函谷关驿。”

义昌递运所 在县西八里。《郡县志》:“县西八里为义昌递运所。”按:义昌驿在县西五十里渑池县境内。《郡县志》误。

慈涧递运所 在县东三十里。《郡县志》:“县东三十里为慈涧递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