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豫州之冠以荊河,载在《禹贡》。盖以地有名山大川乃国之表,亦物之望也。降而一都一邑,莫不皆然。新四环山水,嵯峨婉转,不可胜书。书其尤著者,凡七十有九,非特以夸胜竞奇,而凡物之华,天之宝,民生实嘉赖之。况其毓秀钟灵,政未有艾哉!后之君子览胜概而景前贤,当更有为山川生色者。

山类

山之外曰岭、曰坡、曰崖、曰峰、曰缠、曰岩,其类七。按:韩《志》载三十六,今增补七,共四十三。

八陡山 县东八里,东西通衢;其山陡险,或云山有八峰,又名八将山。

镂脚山 县东二十里,其形上锐下广,有似镂脚,镂即来之转音。

鸿山 县西九里,其上旧有石寨,基石犹存,里人禀请(增)入。

嶥山 县西十里,又名崛山。

青龙山 县西三十里。

凤凰山 县西三十里,与青龙山相对如关阙,涧水中流,谓之阙门,俗称铁门,非。

玉屏山 县南二里,俗名樊家山,状如屏,正对县城。

重山 县南三里,群山如鼠伏状,星士谓此山能耗城中之粮。明成化以前,仓在山下,今久废。

白石山 县南五里,与西新安之白石系二山。

青石岭 县南八里。

密山 县南十五里,豪水之源出焉。

慕容山 北城外,本名怀山,因慕容垂屯兵于此,更名慕容。明末尝拓北城于山顶。

余山 县北一里,形高若屏垒。

云坡 县北二十五,俗名银坡。

玉鞍山 县北二十五里,形如马鞍。

谷山 县北三十里。

冠山 县北五十里,山形如冠。

横山 县北五十里,北邙之支,天矫东来,折而南如龙抱珠状。理学吕豫石先生诞生于梦月岩,即此。增。

沙崖 县北五十五里,群山四拱,中有小水自张庄北流入黄河,即马陵川。

猫儿崖 县北六十里匡口渡,北枕黄河。相传崖北有白鼠碛,舟自西来,每为所坏,后凿石猫于水中以镇之。

小儿崖 县北七十里,黄河南岸。俗传孔子适晋经此,见数小儿凿石以通黄河之路。

夫人缠 县北七十里匡口之西,其山陡险,自长泉寺至回龙寺,东西亘四五里。石磴参差,路狭如线,俯瞰河流,辄生悚惕。昔人尝凿石立短阑,其迹仅存。康熙间,刘加仕同曲沃陈忠修复之。乾隆二十六年秋雨崩决,加仕曾孙宏文、宏才等又修凿如初。山坳有石桥,曰怯山。详桥梁目。

文峰 城外东南隅,明嘉靖四十年知县王州建铁塔于山巅,题曰兴文宝塔。万历间移塔于北山,此地改建重楼,名曰望天楼。康熙十八年,知县张绥远改名为魁楼,后就圮。乾隆二十九年,知县邱峨重修,环楼悉易石柱,较旧制又壮阔。

长石山 县东南五里。

瞻渚山 县东南二十一里,《山海经》云:瞻渚之山,少水出其阴。

大石岭 县东南三十里。

北邙山 县东北二十里,绵亘至洛境。

鹰巢领 县东北四十里,山有桫罗树,大可合抱,相传唐武后避暑宫故址。前令与皂涧之显仁宫皆不入古迹,其旨严矣,今树亦无。

西铁塔山 县西南三里许,康熙间知县张绥远移北山铁塔于此。今亦圮。增。

郁山 县西南二十里,两峰对峙,中即练峪口。

烂柯山 县西南三十五里,群山秀错,佳木繁密,有清溪泄于山峡之间,其石如烂木,剖开皆有树叶痕。岩下有数洞,内一洞深邃莫测,俗传樵子王乔遇仙处即此。

铁塔山 县正北里许,万历时移铁塔于此,至康熙间又移至西南山讫。

队山 县西北十八里,两山相向如队。

方山 县西北三十里,理学邱龙骧所居。

青旻山 县西北三十里。

强山 县西北三十五里,即石寺南山,亦名青要山。《通志》详以此为青要山,误。佟《志》辨之甚是,今据隋《地理志》补。

漏明岩 县西北六十里,旧名石门,两壁峭立数十丈,中一径可通往来,旁有岩,有寺,居民曾避兵与此。

青要山 县西北七十里黄河南岸,壁立数十仞。《山海经》称为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鸟,南望瞻渚,辕水出焉。有草黄花赤实,服之能益人颜色。

塔底山 县西北一百里,其山陡峻,旁一峰耸峭如塔。

荆紫山 县西北一百一十里,黄河南岸,境内山之最高者。

九台山 见唐游记,本《续府志》补。

魏山 以下二山俱本隋《地理志》补。

缺门山 按:此山盖合青龙、凤凰二山而名之者。

川类

川之外,曰河、曰涧、曰水、曰泉、曰渠、曰渡、曰碛、曰峪、曰井、曰谷,其类十二。按:韩《志》载三十二,今增补五共三十七。

东小河 东门外,由县城北十里朱家坡、印沟二水相会,绕东门入涧,亦名金水。

慈涧 县东三十里,即城潢河入涧处。按:韩《志》作磁涧,本《隋书》改。

孝水 县东四十里,《水经注》:孝水出嵬山之阴,北流注入谷。又见《隋书》新安注。

泥河 县西郭外,原出北山之阳,南流入涧。

石泉 县西三十五里烂柯山下,三泉并涌,西流入于涧。

涧河 县城南,源出今渑池白石山,本五代梁时西新安县地。其水由西来,经县南折而北,下流东入于洛。《禹贡》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盖由洛而会瀍,曾伊以入河也。

城潢河 县南十五里,下流入慈涧。

豪水 县南十五里,源出密山,南流历九曲入于洛。即今铁李沟水也。

芝泉 即宝泉。在慕容山后,泉水东流至北城下,旧注于泮池入。久涸。

景阳川 县北三十里。

马陵川 县北四十里,由张庄经横山沙崖入河。韩《志》误引《史记》庞涓夜至于马陵即此。查马陵在今大名府。

滴流泉 县北四十里,水自悬崖下滴,汇为泉。清响可娱耳目。

雷渠 县北五十里。横山举人吕公诒引东南溪水入村灌田,因从雷殿臣相度经始,故名。增

黄河 县北六十里,西经荆紫、青要之北,东注孟津。

匡口渡 县北六十里黄河南岸,为河之南北过渡处。明正德间,设厅一所,营房十二间,官军驻防于此。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富平李宗枢建城垣,南北两门,俱题其额曰:天限狂澜。今久废。

观音碛 县北六十里黄河滩,有石巉岩数十丈,雍遏水势,惊涛曲折,舟行多危。

长泉 县北六十四里长泉村,近旁黄河。

黄阪峪 县北七十里,亦濒河,本陵墓注。增。

石井 县北七十里石井村,东一井深数尺,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少水 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出瞻渚山,见《山海经》。

皂涧 韩《志》注:县东南。隋炀帝曾于此建显仁宫。又宋进士温堂,皂涧里人。按隋《地理志》:寿安县注末云:有显仁宫,有慈涧。此地与慈涧相近,或即其遗也。

惠灵侯泉 县东北十五里,宋绍圣二年河南大疫,病者赴泉饮之立愈。因立惠灵侯庙,今废。

石溜泉 县东北二十里,石间出泉,澄澈如镜。

羊马川 县东北二十里,源出东白墙北山,会金水入涧。

石龙泉 县东北二十五里。

金水 县东北三十里,东流经洛阳金水保入涧。隋都洛,改绕皇城,故名。隋《地理志·新安》注:有金谷水,疑即此。

鹿跑泉 县东北五十里,俗传有鹿跑地,泉水涌出。

温泉 县西南二里,水出山壑中,北流入涧。冬月不冰,宋钱纬葬夷子里温泉村即此。

练峪口 县西南二十里,自郁山北流入涧,水清如练,一名牛口峪。

子贡谷 县西南三十里,俗传即端木子,不得其据,姑仍之。

雍谷 县西南三十里。

长垣河 县西北八里,源出队山,南流入涧。

安沟河 县西北十五里,源出羊义北山,南会龙涧水入涧。

龙涧河 县西北二十里,源发青崖底,约方三丈。自沙石间上涌,数十道如喷珠飞玉。旁有大桫罗树数株,浓荫四盖,夏月暑气不入。下流经省庄东南入涧,居民引以灌田。宋政和间,有蟾蜍化芝,见祥异、艺文二志。

辕水 县西北七十里青要山下,据《山海经》补。

陂水 本《金史·地理志》补。

鹞子泉 据《人物志·烈妇》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