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

新虽无广川大河,然谷断水横,所在多有桥梁。或旧设而今废,或在此而移彼,守斯土者,既期无病涉之民,即不敢忘杠梁之政。按:韩《志》载石者九,木者四外,遗《佟》志通涧桥一。据佟《志》通涧注云:县西门外,明嘉靖二十八年创建。又石桥注云:西门外。又泥河注云:县西三里。三桥中,两曰西门外,一曰西三里,在明时慕容新城未立以前,应有此三桥。泥河水自北来,经城外西北隅,过西门,南入于涧,与三里桥水不相通,且近依城垣,无三里之远,而佟误注曰三里。邑人由寺巷门出城,历城外西北隅至泥河桥西去,登山入刘家庄等村,此桥必系木架,如东西南三涧桥之类,因其水以立名,故曰泥河桥。由西门出城,历石桥西行三里,至通涧桥,此应注曰三里,而佟失载。在佟前明代旧《志》必详之。逮佟修志时,新城已立,此路久经隔绝,泥河桥无所用,每冬自不架木,止存石桥、通涧桥二,而佟志袭旧《志》,仍载为三。至韩时核明止二,故删其一,然应删泥河,不应删通涧,此韩之误也。其实由佟注本误,以致韩误删误存,承袭其注未改耳。今细思泥河一桥,并无三里之远,向已久废,自应从删,石桥近在西门,亦难混。注曰:三里,其三里字自应注于通涧,盖此桥下水由江家庄、刘家庄流出入涧,故名曰通涧也。因改订加注,仍符佟《志》十四之数,今已补六增三,凡二十有三。

石桥 凡十七

通济桥 县东六里,明弘治十六年知县马贤创建。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焦希光重修,有碑。

广仁桥 县东十五里尤彰铺,明吕都宪孔学创建,有碑,题曰:吕公独建广仁桥。

博济桥 县东二十里铺东,明福府承奉王某建,有碑。

聚义桥 县东二十五里三里河沟,乾隆八年,李梦猊等募建。(增)

石桥 西门外,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王训创建。此亦引泥河入涧者,故旧误为通涧,今于乾隆二十九年知县邱峨重修。(订)

通涧桥 县西三里,明嘉靖二十八年建,乾隆二十九年知县邱峨重修。此本泥河桥改。(订)

永济桥 县西十七里,隋大业二年建,架涧水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唐贞观八年复修,今废。

南石桥 县南六里刘巴沟,明万历间重修,有碑。(补)

尚义桥 北门外,明天启六年吕都宪建,义士张文明、义民郭路、孙学书、郭世通、马山、陈明阳、谭思明、马浮云、马鸣山、衡承久助修,有碑,在桥东。此地旧名尚义里,故以里名桥。乾隆二十六年霪雨冲圮,三十年知县邱峨重建。

小石桥 县北十五里,衡家窑东。(增)

黑虎桥 县北五十五里梁兴庙东,雍正间董昆生等募修。(增)

第一桥  第二桥  第三桥 县北五十五里梁庄、马家河二村之间。第一第三东西相距仅一里,有二碑,并立于第二桥旁,建自明代。韩佟《志》与下迎仙桥俱遗,今补。

迎仙桥 县北六十里仓头镇,创自明代,雍正间勾玉声等重修,今李应选、李联级等又修,皆有碑。(补)

怯山桥 县北七十里夫人缠,明成化二年尚升等创建,乾隆二十六年,淫雨桥倾,刘宏文、宏才等重建。

利涉桥 县西北二十里,薛村吕都宪建。

木桥

每岁十月居民以木架之,在大路者凡六,其乡村僻路不琐载。

金水桥 县城东门外下坡。(补)

东涧桥 县东三里函谷关外。

泥河桥 在城外西北隅,今无。详见上小序。(订)

西涧桥 县西七里嶥山东。

阙门桥 县西三十里阙门镇东门外。

南涧桥 县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