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军事地位

第一节 地位

新安北依黄河天险,南接秦岭余脉,西通古城长安,东邻九朝古都洛阳,历为洛阳京畿之地和西方门户。古称“秦齐通衢”“豫陕孔道”,“带黄流以扼函关,中原要冲,锁钥重地”(见清·康熙版《新安县志》),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横贯东西的函关古道,两山对峙,一谷相通。西进,可以入潼关,攻长安,奔袭秦晋;东进,可以占洛阳,下郑汴,驰骋中原。县西北山区,群山耸立,沟壑纵横,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藏兵之地;当代,曾为豫西地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县北的黄河各渡口,为豫西与晋南、豫北间的重要通道。故古今兵家逐鹿中原者,新安为必争之地。历代帝王争霸,农民起义,凡战火烧至洛阳者,大都波及新安。据旧史志资料不完全的记载: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 520)至清末的 2400 多年间,新安境内共发生重要战争百余次。民国以来,不论是新老军阀混战,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安一直为豫西的重要战场。1944 年冬,中国共产党派遣的豫西抗日支队及南下一、二、三支队,均从新安北境渡河南下,新安成为豫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47 年,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新安又成为豫西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今天,陇海铁路及连(云港)天(水)公路横穿县境,黄河索道桥飞架南北,新安为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卫星城之一,在现代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了。

第二节 要地

新安自古战事频繁,古今战场、关隘津渡等军事要地遍布境内。主要有:

马陵川   县北邙山北麓之畛河峡谷,古名马陵川,传为战国时齐国攻魏救韩之“马陵道”古战场。其真伪虽尚待考证,但其地山势险要,一条峡谷直抵黄河古渡狂口,当为古代军事要道和重要战场无疑。

白起城   在县西 15 公里凤凰山。其地北依邙山,南临涧水,地扼函关古道,传为秦将白起攻韩、魏时屯兵所筑,遗址尚存。

汉函谷关   在县城东。地扼函谷,雄踞洛西,历代有重兵驻守,战事频繁。东汉灵帝为对付“黄巾”义军,曾在京师周围置“八关都尉官”,以函谷为八关之首,为守备要地。当时并建有关城,即“汉关城”。其城垣北抵黄河,南达洛水,逶迤百里,状如“小长城”。北周时,曾改汉关城为“通洛防”,为备齐要塞。

白超垒   在县西 7.5 公里,地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又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起义,白超筑此垒以自固。东魏修筑为城。

阙门关   即今铁门,为县西要隘。西晋皇甫商与张方,明末李自成义军,清代太平军,民国间的国民二军等,均曾在此激战。1947 年,人民解放军在此痛歼国民党整编十五师武庭麟部 2400 余人。

八特坂   即今八陡山,在县城东 4 公里。东晋时,前赵刘曜将刘黑曾大破后赵石虎将石聪于此。清代,捻军曾与新安知县梁敞于此激战。

慕容山   古称怀山,为县城北后侧之制高点。鲜卑人慕容垂曾屯兵于此,建斗城,山遂改此名。清代捻军曾据此攻破新安城。当代,日军陷新安及解放军解放县城战斗中,均为重要阵地。

慈涧城   即今磁涧,地当磁河、涧水交汇处,东接洛阳,西连函谷。西魏宇文泰伐东魏,唐初李世民伐王世充,曾激战于此。当代,洛阳屡次战斗中,均为外围作战重要战场。

云梦山   县西北邙山主脉之一段。北为马陵川,山势陡峻;南有云顶山、金斗山、象山等高地。1944 年 5 月,国民党三十六集团军李家钰所属川军一部,曾于此奋勇抗击日军。

黄河渡口   包括石渠、塔地、西沃、狂口等古渡口,为晋南、豫北与豫西间的重要通道,古称“天险”,历有重兵驻守。明末李自成义军,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下支队、豫西支队,及解放战争中的陈赓兵团等,都曾由新安北境突破天险黄河,进军豫西或中原。

石山头   县北青要山之东段,为黄河南岸的重要高地之一,可居高临下,控制西沃渡口。1947 年 8 月,陈赓兵团左路第十旅由西沃渡河后,首先攻占石山头据点,歼国民党保安团郜尚德部 1200 余人。

莲花寨   黄河南岸又一高地,位于西沃西北。1948 年春,新安民兵曾在此与国民党军激战,获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