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兵事
第一节 古代战争
东周景王二十五年(前 520),王子朝率郊、要、饯之甲逐刘子。据史载,要邑在新安境青要山一带。敬王元年(前 519),刘、单与王师攻子朝,刘子取墙人、直人。据史载,墙邑、直邑均在新安境。
东周赧王二十二年(前 293),秦将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 24 万。其时白起曾在新安县西凤凰山(今铁门)屯兵。
汉高祖元年(前 206)十一月,项羽坑秦降卒 20 万人于新安城南(指新安故城)。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洛阳周围变为“无人区”。二年(191),孙坚讨董卓,卓败走。孙坚据洛阳,更分兵入函谷关,至新安、渑池间,以截卓后。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间王司马假皇帝命伐齐王司马礒,以李含为都督,前锋驻新安。二年(303),司马复称帝命讨长沙王司马,遣张方自函谷关进军河南(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惠帝命皇甫商为左将军,率兵万余人拒张方于阙门(今铁门),为方所破。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民国版县志《大事记》称:惠帝永兴二年石生斩尹平于新安;三年刘黑大破石聪于八特坂;六年石虎攻刘岳于新安等,均误。今考“永兴”年号仅三年(304~306)。时后赵尚未立国(石勒于公元 319 年始称后赵王)。“两赵”战争始于太宁二年(324),至太宁三年(325)八特坂战后,刘岳于当年六月被擒,刘曜退回长安。旧志所谓“永兴六年”“攻刘岳于新安”云,实属谬误。查《资治通鉴》及《晋书》可知:永兴系太宁之误,六年系六月之误,刘岳系刘曜之误,新安系长安之误。,“两赵”战于洛西。后赵石勒遣大将司州刺史石生袭新安,斩 南赵(即前赵)刘曜所属河南太守尹平,克壁垒十余,掳掠 5000 余户而归。自此,石、刘“两赵”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时为两国之界)民无宁日。次年,即太宁三年(325),前赵前军将军刘黑大破石虎将石聪于新安八特坂(即今八陡山)。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梁犊与李农战于新安。是年春,后赵王石虎即帝位。梁犊(定阳人)率前太子石宣旧部造反,自称晋征东大将军,聚众 10 万,由雍州攻长安,出潼关,直逼洛阳。石虎以李农为大都督,与张贺度、张良、石闵统步骑 10 万讨之,双方大战于新安,李农大败。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原被前秦王苻坚流放于新安的丁零族翟斌(北方少数民族,原居河北中山)起兵反秦。苻坚之子苻丕遣慕容垂(前燕之后裔)为帅,发老弱兵 2000 人讨翟斌;又以苻飞龙为副帅,统精兵 1000 随之,并密诫其监视、谋害慕容垂。慕容垂怒杀苻飞龙,于太元九年(384)春与翟斌结盟于河南,以垂为盟主,联合反秦。慕容垂过新安时,曾在城北怀山屯兵。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大破前秦苻丕于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苻丕败奔东垣,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击斩之,将首级传送京师。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遣冠军将军檀道济等攻洛阳。后秦姚泓遣越骑将军阎生率骑兵 3000 援救,并遣武卫军姚益男率步兵 1 万,助守洛阳。阎生军至新安,闻洛已失,遂屯留新安不进。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司马道恭自东垣率 3000 人屯金镛。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6),宇文泰伐东魏,遣独孤信进军新安,至磁涧,以逼洛阳。四年(537),东魏侯景攻独孤信于金镛,西魏宇文泰率军自关中出函谷关赴援。东魏别将莫多娄贷文迎击之,夜遇宇文泰军前锋于新安孝水,莫多娄贷文战败被杀。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反隋,众至 10 万余,围攻东都洛阳,分兵守磁涧。十三年(617),唐公李渊起兵太原,进据关中,遣刘文静率兵御潼关,执隋将屈突通,并占领新安以西地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世充遣其将罗士信伐谷州,士信率部降唐。三年(620),罗士信围慈涧(今磁涧)。王世充遣其子元应出援,战败退回。七月,秦王李世民率诸军攻洛阳,军驻谷州。世充率精兵 3 万布阵于慈涧。世民以轻骑挑战,因寡不敌众,陷于重围。世民掩护部下突围撤退,独自断后。世充骁将单雄信率数百骑夹道来攻。世民左右开弓射之,无不应弦而倒。是役俘世充大将燕颀。世充乃撤慈涧之兵,退归洛阳。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契丹犯营州(今唐山东北),玄宗发关中军往救。军至新安阙门(今铁门),宿营于谷水(即涧河)边,夜半山洪暴发,万余人被淹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陷东京洛阳。十一月进攻潼关,至新安,闻颜杲卿自常山起兵,遂率部撤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唐军围相州,战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因军中相惊,军情不稳,又退至阙门(今铁门)。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闰四月,昭宗李晔由陕至东京洛阳,朱全忠迎于新安,杀帝左右及宫人数十人。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征战至新安横山,邑人吕黑斯率乡团助之,以平“寇”功,赏升指挥千户。
第二节 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农民武装起义,其中有不少曾经波及新安。旧史志资料对此记述较少,即有提及,或诬之为贼、盗、寇、匪,或渲染其烧、杀、抢、掠,反映了旧史志的阶级局限,应予正名。兹依史实略述之。
一、赤眉军
西汉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蜂起。更始二年(24),原依附于绿林起义军的刘氏宗室刘玄(更始帝)入长安后,背叛农民起义军,杀害义军将领。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赤眉军,在樊崇、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领下,入函谷关,于新安攻击更始军。并一路西进,于次年(25)攻破长安,摧垮更始政权。建武二年(26)十二月,赤眉军被迫撤离长安,东出潼关。光武帝遣破奸将军侯进屯兵新安。后赤眉军在渑池中伏大败。三年(27)春,赤眉军余部在新安、渑池间,又遭左将军贾复突袭,败走宜阳,终告失败。
二、黄巾军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张宝、张梁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黄巾军逼近京师洛阳。朝廷惊惶万状,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御林军守都亭(洛阳附近),以镇京师。又置八关都尉官,加强京师外围防御。汉函谷关为八关之首。
三、刘奉义军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刘奉率领的起义队伍屯军于新安少城(故址在今磁涧乡孝水一带)。
四、李自成义军
明崇祯六年(1633),高迎祥、李自成等率起义军在磁州相继突围,分兵 20 余路,越太行逼临黄河。冬十月,黄河结冰,坚硬如石,义军渡河进入新安县北境。崇祯七年(1634),义军大队人马继续自济源马蹄窝渡河南下,所向披靡。明朝廷急调总兵左良玉至新安、渑池,屯兵自保。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李自成义军先后攻下宜阳、永宁、新安、偃师等 10 余州县,形成了对洛阳的战略包围。并于十四年(1641)春正月,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及吕维祺等。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义军再破新安,兵围铁门。知县陈显元据守寨内,负隅顽抗。义军攻破寨门后,杀陈显元父子及乡绅王泽隆、邓汉琪、王国俊等。十六年(1643)八月十九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率平治军 10 营与白广恩会师于新安。时李自成义军正在登封县御寨围困李际遇,闻孙传庭率师东来,即派兵设伏于慈涧,准备截击。孙传庭兵至慈涧,见道路险要,遂下马搜索前进。义军伏击未成,乃退归龙门。
五、明末的几次饥民暴动
(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鲁山饥民王士阳率众暴动,聚集陕州、渑池、永宁、宜阳等地饥民数千人,经新安狂口、角子石等地渡过黄河,往山西凤凰山窃采银矿。后因当地驻军禁采,加之晋、豫两省官府追捕,王士阳率众逃回新安,被知县王训截击捕杀,暴动失败。
(二)崇祯十三年(1640),大灾荒,县内饥民王子典、李永福、张石等先后 6 起、2000 余人聚众暴动。其中王子典聚众千人,曾派人与城内饥民联系,约定于农历八月初六日进攻县城。不料事先被人告密,遭官府残酷镇压。吕维祺组织家丁 60 余人及乡兵团练,配合知县陈显元、监司王某等,将王子典等饥民首领全部捕杀之,暴动终告失败。
(三)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饥民首领于大中(嵩县人)率众攻破新安县城。十月复破之,县城被毁。知县陈显元移县治于铁门,借用民房暂住。乡绅马山、李登英、刘君培等因顽抗被杀。
六、捻军
清同治元年(1862),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数万,由洛阳进军新安。三月十三日占据八陡山,知县梁敞率兵抵御。捻军由东北绕至梁敞背后,抄其后路,梁敞及外围杨登魁均受伤落马。当夜,捻军占据城北高地,向城内投掷火弹,烧毁县衙。梁敞弃城而逃,守城官兵民团溃不成军,捻军占领新安县城。十四日,分兵进攻安乐、火虫驿、后峪、石寺、磨窝、孙都、江村、郜庙等地,并围攻逃跑到陈沟湾的知县梁敞,杀民团多人,梁敞逃脱。典史张金荃逃至安乐村,据寨自守。捻军一部还与韦庄民团头目李春风、翟天化、翟振清、李廷献等所部民团激战于老王庄,战死 300 余人,遂东撤。十五日,捻军再与梁敞激战后,进入宜阳境。
五月,当太平军陈德才部进入新安,与清军战于铁门时,捻军再次进入新安,与太平军配合作战。当清军杨飞熊部战败逃跑时,捻军乘胜进攻青龙寨。并点火熏烧寨洞,打死、熏死民团甚众。同时与清军战于龙窝、刘岭、云顶山等地。
七月十九日,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弟、王怀义、周化临、韩老万、孙小旺等率各路捻军西进。清政府急命河北各镇、道集兵防守黄河,以阻捻军进入晋、陕。同时派胜保等在新安、渑池、陕州、灵宝一带阻击。捻军遂回师东进,其中一部于八月十三日到达新安石寺。知县韩经畲会集民团前往阻击。捻军先撤至渑池葫芦顶,继而回兵攻破新安县城,韩经畲再次弃城逃。捻军一部又与韦庄民团激战,击毙民团头目李春风、李廷献、翟天化、翟振清等。
七、太平军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西北太平军由华阴回师东进,进入豫西。十二、十三日,进入新安、宜阳、永宁诸县境。十四日,清军副将杨飞熊率 3000 清兵由洛阳进驻新安城外铁塔山。十七日,杨飞熊进军铁门。十八日,双方在铁门激战。太平军居高临下,向清军猛攻,清军大败。杨飞熊中炮落马,臂腿皆负重伤,脚骨折断,被部下赵鸿举、卢德胜救起,换马突围逃跑,得免一死。其残部转战于庙头、杨老洼,伏尸遍野,狼狈溃逃。太平军追至铁塔山,四面围攻。杨飞熊率残部退回洛阳。太平军占据新安数日后,南趋宜阳。
第三节 军阀混战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 年(民国十三年)10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任陕西督军的刘镇华,派所部陕西陆军第二师(原为镇嵩军)师长张治公入豫,跟随直系军阀吴佩孚到山海关对奉军作战。张治公部经过新安时,征募新兵 200 名;接着,张福来(时任河南后防司令,吴的嫡系)又在新安连征新兵 450 名,均开往直奉战场。后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吴佩孚南逃,张治公败退豫西。二师补充团团长赵树勋强将新安县武装警察队改编,连枪支马匹一并掳去。
二、“胡憨之战”
1925 年(民国十四年)春,胡景翼、憨玉琨大战豫西,史称“胡憨之战”。1924 年 11 月,胡景翼任河南督军。陕西督军刘镇华派憨玉琨的三十五师进军豫西,于新安设后方兵站,征新兵 190 名,积极扩军备战。1925 年 3 月初,国民二军岳维峻师与憨玉琨的三十五师大战于黑石关,憨军大败,西撤至新安。刘镇华退至渑池一带,又收集余部,在铁门以西至熊耳山一线布防。二军占领洛阳后,于 3 月 18 日再次发动猛攻,在铁门至陕、灵间激战 3 天,镇嵩军大败,刘镇华败走太原。憨玉琨回到嵩县后吞大烟膏自杀。国民二军派旅长史宗法驻防新安。
三、国民二军的溃败
1926 年(民国十五年)初,吴佩孚东山再起,所属寇英杰、靳云鹗部两路进攻岳维峻的国民二军。国民二军沿陇海线西逃,3 月 3 日(正月十九日)前队退至新安。师长冯子明、邓宝珊、田玉洁等,各驱饥兵相继至。数万溃兵,缺衣少食,大肆抢掠,危害百姓。县内红枪会及民众奋起截击,时称“打老陕”(因二军原为陕军改编)。二军如惊弓之鸟,不堪一击,大量军火散落民间。3 月 5 日,吴军追至洛阳,7 日追至新安、渑池。国民二军狼狈西逃,至陕、灵间,又遇刘镇华的镇嵩军截击,激战五昼夜,二军 8 万人马全军覆没。岳仅以身免,败走山西。
四、镇嵩军镇压红枪会
1927 年(民国十六年)初,刘镇华的镇嵩军遭冯玉祥痛击后,由西安逃回豫西。其第十四师师长李万如退驻新安城,并分兵驻铁门、庙头、省庄、白墙、石寺、狂口等地,大肆向民间索要粮秣枪支,每日索洋 500 元,或麦谷 400 石,激起极大民愤。红枪会首领范清枝、黄振邦和杨宗晟之子杨廷标,率会众及村民奋起抗粮抗差,使驻庙头、省庄等地之镇嵩军某团刘法远营受重创。该团即遣营长费某袭击高沟、薛村、范家沟一带,焚民房 80 余间。红枪会英勇反击,在石庙一带将其聚歼。4 月,豫西护军使张治公下令取缔红枪会,捕杀洛、偃、孟、宜、新五县民团(即红枪会)团总王连三。各县会众聚众 10 万,围困洛阳,几乎破城。后张治公与西来之镇嵩军两面夹击,血洗新安、偃师一带 54 个村庄,屠杀 2000 余人。驻新安县之镇嵩军由师长李万如率领,援助张治公部。磁涧、杨家洼、大小兰洼、尤彰、五头、孙都、望头、胡张沟、胡岭、王岭等地红枪会众万余人,在会首杨宗晟、张竹如、郭兰斌等率领下,聚集于安乐、磁涧一带,英勇截击,苦战半个月,杀伤大量镇嵩军。后驻陕州师长何梦庚也率部来攻,一路烧杀,烟腾数十里。红枪会的反抗终被镇压下去。总计县内会众被杀 370 余人,民房被烧 5000 余间。
五、国民革命军东进
1927 年 5 月,冯玉祥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陕西挥师东进,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时驻新安一带的镇嵩军已接受冯玉祥改编,移驻临汝、伊阳(今汝阳)一线。而张治公则投靠军阀张作霖,成为国民革命军在豫西的主要对手。奉军在铁门、新安设防,以 3 个旅驻守县城,欲阻冯军东进。冯军一路猛攻,方振武、孙良诚部进军新安,围城三昼夜。22 日,以大炮轰城,守城奉军惊溃,国民革命军进驻县城。23 日,冯军进至磁涧,与奉军万福麟部及张治公残部 4 万人激战数日,奉军败退洛阳。26 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洛阳,张治公弃城逃走。
六、蒋冯战争
1929 年(民国十八年)10 月,蒋冯战争爆发。10 月 10 日,冯军发布讨蒋令,以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由灵、陕间沿陇海路东进,在陕州至巩县间与蒋军展开激战,大败而归。11 月,孙部溃兵退至新安。时连年荒歉,民穷财尽,退军向民间搜要粮食,并截用省拨赈济粮 300 包,面粉 2000 袋。又因天气严寒,兵士饥寒交困,即拆宝云寺、关帝庙及玄帝庙木料燃烧。后蒋遣万选才部尾追至磁涧,孙部遂于年底退回潼关。
第四节 杆匪活动
民国初期,除了新老军阀的混战之外,还有连年不断的“匪患”和官方的“剿匪”活动,新安境内兵连祸结,战乱不止。当时的所谓“土匪”,除少数以抢劫为生的“惯匪”外,多数系灾荒年间,为饥饿所迫,铤而走险的饥民拉起的“杆子”;还有的则是军阀混战中溃散的败兵,他们散则为匪,聚则为兵,实际上兵匪难分。
一、侯德坤杆众与“守望社”之战
1913 年(民国二年)3 月 13 日,新安县侯德坤、宜阳裴宣、渑池贺九龙等率杆众数百人,与六村民团“守望社”战于柿园口,民团战败,死 17 人,侯等焚民房 100 余间而去。5 月 29 日,侯德坤、刘庚、裴宣率众与守望社再战于石井。六村李荣光率民团来援,侯等始退去。是役死街民 4 人,民房被焚 10 余间。12 月,县知事曾炳章率县队及嶡山民团进击于土古洞,打死侯德坤及其杆众 6 人。
二、裴宣杆众与北洋备补军之战
1914 年(民国三年)7 月,裴宣杆众与驻守新安的北洋备补军营长张凌云战于铁门,备补军失利。11 月 13 日夜,备补军士兵哗变,杀营副张文登,大掠城中。营长张凌云被解职。
三、洪登科杆众袭任窑
1916 年(民国五年)5 月 21 日,宜阳洪登科杆众袭任窑。驻守新安之河南陆军营副侯言轩率队与战,死兵士 2 人。后驻防铁门之骑兵营来援,前后夹击,打死杆首 9 人,生俘 4 人,死、伤杆众 70 余人。
四、黄建升杆众袭石寺、石井
1923 年(民国十二年)7 月,洛阳黄建升杆众数百人由孟县来新安。先袭石寺、云水,俘武装警察队队长林莪,打死队勇 7 人,掳枪 14 支。继于 8 月袭石井,据荆紫山。县知事葛邦炳率县队及六村、石井民团围剿,黄连夜东遁洛阳。
五、李老七杆众袭县西北
1924 年(民国十三年)12 月 22 日,嵩县李老七杆众夜袭石井民团局(驻刘洼),杀团勇、村民各 1 人,焚房 10 余间后,聚集于岱嵋寨。1925 年(民国十四年)2 月,袭小寨岭,4 月又袭曹村平岭。李荣光、武龙章等率刘黄、六村民团往击,方退去。
六、董老五杆众袭新安
1925 年(民国十四年)3 月 22 日,洛宁董老五、王霆霖、蔡书祥等率杆众袭五头、北上庄、岳料。其同伙朱启明、张克勤等占据胡张沟、官王岭。驻防新安的国民二军史宗法旅与战。双方相持,各有死伤。4 月 15 日,驻洛阳国民三军何遂部一个旅来援,战于陈庄。董部败走磁涧,又遇当地红枪会截击,连日大战。23 日,红枪会打死杆首赵岐山,而会众伤亡也很惨重。7 月,董部又袭县东北境,国民二军团长闻志昭在当地红枪会配合下,从五头、胡张沟、望头、孙都一路追击至洛阳界,打死杆众数十人,生俘 10 余人,救出被绑架男女千余。闻军也有伤亡。
七、牛得山、贾清云杆众袭石井
1925 年 4 月 4 日至 22 日,嵩县牛得山、偃师贾清云分率杆众袭石井、曹村、袁山、五顷、黑扒、栗园、石渠。5 月,贾部受国民军招抚,回驻孙都。6 月 24 日,贾率杆众 1500 余、马 700 匹,以入洛受抚为名,复大掠望头、神堂。豫督岳维峻令国民二军团长闻志昭由沁阳带兵来剿,战于磁涧车站。贾部东溃,被驻防洛阳的国民三军师长何遂计杀之,余部被歼。
八、杆匪王殿阁等袭克昌
1925 年(民国十四年)5 月 7 日,宜阳杆匪王殿阁、许朝臣、丁善石等,与新安“坐地”暗匪(俗称“黑筋”)张村游建国及土古洞黄某相勾结,率杆匪百余人袭克昌。村民逃避于村南杏树沟山洞中,匪对洞口火烧烟熏,致男女村民 69 人惨死洞中。匪掳去牲畜财产无算。
九、裴作霖拉杆
1929 年(民国十八年),天旱岁荒,军阀混战,“土匪”蜂起。时称“新安土匪 48 杆”,其实是“杆中套杆”,也包括外来杆众在内。
西沃芦恒德杆众,占据西沃之石山头。渑池刘干臣杆,西据铁门。宜阳乔自荣、祁道生、温甲寅等杆,攻占县城南关,致城防戒严,铁路中断。洛宁董老五、巴改名等,由洛阳冢头、陈洼窜来,袭望头、崔沟、王府庄,破神堂、孙都等寨。
是时石寺民团军哗变,枪杀中队长武龙章,拥裴作霖(圪塔人)为首拉杆。并与渑池张西山、茹老八等数十杆首相联络,聚众数千人,公推裴作霖为总杆首(“老架子”),占据石寺、张庄、磨窝、云水、横山、仓头、狂口、西沃、槐林、晁庄、许庄、刘洼、石井、山头岭、安里、窨头、小王沟、香头庙、塔地、井沟、栗园、胡沟、刘黄岭、关址、崔沟、骆岭、刘沟、三王庄等畛河至黄河间大部村庄。张部编为师,裴部编为路,各有 3000 余人,分设司令部于西沃、窨头。至 1930 年 1 月蒋冯战争后,为军长万选才所收编。后张西山、裴作霖、刘干臣等先后被官府诱杀。
十、李作信、孙耀光杆众袭新安
1930 年 7 月,宜阳李作信杆众千余人袭磁涧老井,经县东北境至石寺。25 日,县长吴仲惠率兵由杨坑、邱沟两路进击,丧兵 1 连,吴几乎被俘。8 月 12 日,李作信又与孙耀光杆众 2000 余人,由磁涧往北,经养士抵盐仓一带,占据数十里。刘树敏、何济川等率刘黄、石井民团两个团,在石山头、狂口、岔头、祖师庙等处堵击。25 日,大雨如注,李、孙乘雨猛攻。战斗由晨至午,民团不支,向狂口以西溃退。百姓冒雨西逃,沿途拖几带女,哭声不断,不少婴儿弃于道旁。后经两处民团合力痛击,打死其杆首数人,始退去。
十一、巨匪刘桂堂窜扰新安
1934 年 2 月 14 日(农历正月初一),山东巨匪刘桂堂、崔邦杰率骑、步匪众 4000 余人窜扰新安。刘于年前在察东背叛抗日同盟军南窜,于 2 月 12 日由孟津小浪底渡过黄河。13 日在寺院坡、小浪底、横水一带遭国民党骑兵十四旅及八十四师李团追击,败逃新安官水磨(云水)一带,又遭河南保安第三团堵截。14 日,刘匪窜扰仓头、陈湾、横山、马河、梁庄、北冶、滩子沟、柴胡沟、甘泉岭、王岭、谷堆、圪塔、纸房、曹村等地,抢掠人畜无算。保安三团及骑兵十四旅尾追于后。仓头寺上局子(民团)曾与李团配合,借得机枪,在桃花山袭击刘匪,匪死伤甚众。15 日,该股匪由曹村向西南逃窜,经铁门、义马间越陇海路,继窜渑池、洛宁等地。
第五节 抗日战争
一、新安沦陷记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春天,日本为挽救其整个战场上的败局,急于打开中国大陆通道,相继对河南、湖南、广西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国民党驻守河南的 40 万军队,节节败退,37 天内连失 38 座县城。新安县城沦陷于 5 月 13 日。
4 月 22 日,日军占领郑州之后,即分兵两路向豫西进犯。南路日军第 12 军所属坦克师团,在临汝、嵩县一带击溃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所部军队,直扑洛阳南郊龙门一带。北路代号为“菊兵团”的日军在巩县攻破国民党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防线之后,其先头部队独立步兵第 9 旅团(代号“杉兵团”)第 226 大队,开始向洛阳北郊和孟津一带进攻。5 月 7 日,驻守河南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把守卫洛阳的任务交给武廷鳞所部第十五军和第李家钰所部川军第十四军九十四师(师长张世光),自己带着长官部迁住新安县城北后贯沟村一家陈姓砖窑内。当时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已由巩县撤至孟津麻屯一带,新组建的刘戡兵团也由龙门转移到洛阳延秋至新安磁涧之间,原驻新安的李家钰第三十六集团军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宗昉)布防在刘戡兵团左翼至黄河南岸之间。这时,西安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派来援洛的第二十七军预八师(师长林伟宏)到达新安,蒋鼎文将其插在刘戡兵团与四十七军之间,担任磁涧附近陇海路的防御。蒋鼎文布防的重点还在东路日军。
5 月 9 日形势突变,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六十九兵团(代号“天兵团”)在司令官三浦中将指挥下从垣曲渡黄河,占领渑池,即令其所属“地兵团”分三路向东进攻新安,以堵截国民党军队,完成对洛阳的合围。蒋鼎文西撤的道路被截断,遂改变退却路线,于 10 日午夜偕长官部高级幕僚由新安经石陵转道宜阳,继而顺洛河川向洛宁、卢氏方向撤退;部署在洛阳周围的国民党诸兵团也开始转而向南涌向洛河川。国民党新安县政府在县长刘绍唐的带领下也撤出了县城,转到县北曹村一带。只有李家钰所部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为掩护各路军队撤退,把原由黄河边撤回到白墙的第四十七军一〇四师三一〇团(团长吴长林)部署在邙山首峰云顶山(又称云蒙山)及其南部与之毗连的金斗山一线设防,另派一七八师五三二团(团长彭士复)开赴铁门西南陈村一带,阻击西路日军。李家钰集团军司令部则由古村向南转移,傍晚到达县城,又连夜越过陇海铁路,落脚在东花沟村;13 日从东花沟撤至赵峪,与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军部相遇后,经石陵退往宜阳县境,顺洛河川西撤。李家钰最后在陕县南部的秦家坡殉国。
由渑池东来的三路日军来势凶猛。5 月 12 日,其中路主力第一军所属第六十九师团由本村少将直接指挥,沿陇海铁路东进,至 13 日已先后攻占铁门、庙头、高平寨、辛庄、克昌等地,与金斗山上一个川军守卫连(属吴长林团)激烈交火,夜里攻占金斗山;北路的西村、斋藤两个大队渡过黄河后,即顺河东下,经过黛眉寨山下,穿越石井北部山区,经曹村进至云顶山下孤灯村,13 日上午开始猛攻云顶山,遭到川军吴长林团另一个守卫连强力阻击,守卫连包括连长在内大部壮烈牺牲;西南路日军称神保大队,进至县南陈村一带,川军彭士复团奋力阻击,最后退至和尚沟,团长彭士复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李家钰所部川军的后卫部队在云顶山、金斗山、陈村一线的阻击战,打得英勇惨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给友军撤退争取了时间,虽败犹荣,虽死犹生。(详后“金斗山阻击战”)
东面南路日军第十二军所属坦克第 3 师团,于 5 月 11 日进犯至洛阳城西七里河,12 日坦克师团的第 13、17 两个联队及工兵第三中队,由拇野大佐指挥,自七里河向新安大举进犯,在磁涧遭刘戡兵团的阻击后转至三山一带;东北路日军第六十三师团所属步兵第九旅团第二二六大队(队长浮村贯中佐)在一个炮兵队的配合下,在 12 日这一天从麻屯攻入新安,经五头、段村,追击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所属第三十八军(军长张跃明)、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在县城北两公里的岭上攻占国民党守军一个炮兵阵地,于 5 月 13 日傍晚,在暴雨中攻占县城,新安至此陷落。
当日,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嵩岳中学校长刘文忠,高平寨农民姜树堂、姜宽子、张教兴、孟隆治,克昌农民白小富等,均于当日被杀害。民宅“碧兰居”被焚。时人有诗云:“三三四二一,火烧碧兰居;枪杀白小富,日落大偏西。”明里是说新安城失陷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傍晚;暗里却隐寓着日本侵略者已经是日薄西山,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在穷凶极恶地烧杀抢掠,制造着战争罪行。
二、金斗山阻击战
金斗山阻击战,是抗战期间发生在新安沦陷时的一次著名战斗。主战场在新安县城西部屏障金斗山和云顶山一线。
1944 年 5 月 9 日,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六十九兵团(代号“天兵团”,司令官为中将三浦)从渑池白浪(河北岸为山西垣曲县城)渡过黄河,分兵东进,逼近新安。原来布防在黄河南岸新安狂口一带的李家钰所部川军一〇四师三一〇团吴长林所部奉命撤回,经北冶、石寺到白墙,旋即开往云顶山、金斗山一线阻击西来的敌人。
金斗山在新安县城西 3 公里处,是一座不太高的孤峰;山上有供奉汉文帝之母薄姬的古庙宇,所以又称薄姬庙山。云顶山又称云蒙山,位于金斗山北面,在县城西北约 10 公里处,为洛阳北邙山主脉之首。李家钰所部川军三一〇团团长吴长林奉命后卫掩护主力撤退,面对西来敌军的攻势,分别在金斗山和云顶山各部署了一个连的兵力,以阻击敌人。
5 月 12 日,由石井、曹村方向袭来的日军到达石寺孤灯村。13 日上午先是日本飞机盘旋侦察,中午时分日军从孤灯出发向云顶山展开猛烈进攻。守军川军第八连,在连长李某(名字不详)率领下英勇反击,接连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山坡上密集的步枪、机枪声,夹杂着炮声,响成一片。据当地群众说:自家窑脑头,被子弹打飞的尘土溅落院中,集有 1 尺多厚。午后下起了倾盆大雨,日军冒雨进攻,向一个叫“蛤蟆石”的山嘴猛扑;川军战士顽强抵抗,一直坚守至傍晚,最后在阵地前与敌肉搏,全连战士牺牲殆尽,李连长左臂负伤,仍与敌人拼杀,最后被敌军官用战刀劈倒在地,壮烈牺牲,阵地失守。
与此同时,日军西路主力接连攻占铁门、辛庄、庙头、克昌、高平寨等村之后,敌少将司令官本村坐镇克昌,指挥日军向金斗山发起猛攻。先用大炮向山上轰击,接着大批日军蜂拥而上。山上的川军战士同仇敌忾,凭借薄姬庙周围山寨英勇抵抗,接连把攻山的日军打下山去。连长阮某(名字不详)光着脊梁在前沿督战,连长的随军太太身着一件红线衣,双手两支手枪与战士一道战斗在最前沿。敌人死伤甚重,连攻不下,就持续用重炮猛轰山寨,最后西寨墙被轰倒,连长阮某和一名轻机枪手阵亡。疯狂的敌兵顺两条山沟爬近寨墙,排长刘某(名字不详)脱光上衣,率领两名战士各拎一筐手榴弹跳下寨墙,甩尽筐中手榴弹,硬是把敌人压下去,三勇士也壮烈牺牲。午后,大雨滂沱,山路泥泞,敌攻势稍有减弱,守军加固工事,继续迎敌。战斗持续至夜晚,敌军终于攻上南寨门,双方展开肉搏,守军大部殉国,仅余八人乘夜突围下山。
本县北冶印沟村青年农民李书秀,几天前才被抓来当民夫,随军在山上,刚学会打枪就勇敢地参加了战斗,一直坚持到最后,就在这幸存的八人之中。他们下山突围后,南涉涧河,到李村一带,李书秀告别川军战士折回家乡,成为本县唯一的这场阻击战的亲历者。
云顶山、金斗山虽然相继失守,但日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目击者称:仅在金斗山下,敌军就拉走两汽车尸体(约四、五十具),在临近的高家坡拆下民房门窗点火焚尸;还有大批伤员送往克昌随军卫生队。
云顶山、金斗山失守后,14 日,西路日军第十六军六十九师团中将司令官三浦中次郎及其司令部进驻新安县城,与东来的先行入城的东路日军会师。新安沦陷了,新安人民从此开始了为时一年多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
金斗山阻击战被日军称为“宝顶山日本人所谓“宝顶山”一名,应该是从“薄姬庙”(即金斗山)和“云顶山”两个山名中集字而来,“宝”取“薄”音。战斗”,载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编著的战史资料《河南会战》一书。
三、五十九团武装侦察新安
新安沦陷后,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4 年 9 月 6 日,八路军太岳二分区副司令员兼五十九团团长张春生和党总支书记李德俊率该团二、四两个连,携带电台一部,来新安进行武装侦察。先后在中岳、五头、胡沟、正村、石龙泉及云水、石井一带,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了解敌伪情况,并随时用电台向太岳区传送情报。
9 月下旬,皮(定均)徐(子荣)支队过新安时,侦察部队负责沿途护送任务,并突袭五头日伪乡公所,为支队扫清了前进道路。(详后)
10 月初,侦察部队在正村秘密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日伪保长王新顺,为民除了一害。
侦察部队的活动,引起了日伪各方之敌的注意。横水日伪据点曾多次出动日伪军,到中岳一带追踪这支队伍。但由于地下党组织在养士、中岳等地建立情报站及时送信,以及当地抗日群众的周密掩护,部队每次都巧妙地隐蔽转移,使敌扑空。
10 月 10 日拂晓,侦察部队到北冶柿树岭一带执行任务,至东西陈庄之间,突遭由横水据点开出之日伪军袭击。而侦察部队仅有 150 来人(有一个排留在中岳附近),众寡悬殊,激战一个多小时,侦察部队伤亡很大。张春生团长决定先将电台破坏,然后他带领少数战士向南冲杀,掩护部队主力向黄河北方向突围。最后二连从石渠渡河撤至毛田,四连从狂口撤至关阳。张春生转移回到中岳,后由毛复生护送返回太岳。此次战斗(即“陈庄战斗”)中,侦察部队牺牲有二连指导员王海云等 12 人,伤数十人。其中部分伤员在三王庄一带隐蔽,另有 17 名转移回到中岳,由地下党组织安排到群众家里掩护治疗,伤愈后归队。
这次武装侦察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基本摸清了新安、孟津间的敌伪情况,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四、皮徐支队过新安
1944 年 9 月 21 日,由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即一支队,包括太行军区三团、三十五团及豫西工作队等)共 1700 余人,由济源蓼坞至孟津河清间渡过黄河,绕道新安,到伊川、登封、密县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中共新安县临时县委的配合下,夜袭日伪乡公所五头寨,活捉伪乡长王辑五及乡干事仝好山、梁金镜,缴获了伪军枪械。然后,向南穿越陇海铁路,安全通过新安县境,到达伊川。
五、曹村南岭遭遇战
1944 年 11 月 14 日,由司令员兼政委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下辖太岳十八团,团长闵学圣,政委王成林;五十九团,团长兼政委张春生),由塔地渡过黄河,到达新安县北部。经短时战斗,击退了国民党县长刘绍唐的“第三十游击纵队”的阻击。
12 月上旬,闵学圣率十八团向曹村进击,又重创刘绍唐顽军,其残部逃往陕县。11 日,十八团由西高庄返回曹村途中,又与铁门据点开出的一支日、伪军 200 余人遭遇。十八团占领曹村西南岭上与敌展开激战。“敌新安最高指挥官以下 10 余人被我击毙,另伤敌 20 余。”(见《解放日报》1944 年 12 月 25 日 1 版)战斗中,闵团长及数名战士负伤。
六、袭取寺村寨
1944 年冬,日伪甘泉乡乡长李五美,率伪军数十人盘踞寺村寨,成为敌伪楔在二区根据地内的一枚“钉子”。12 月初,太岳五十九团某连连长葛旺朋,率全连战士及二区区干队员 10 余人,夜袭寺村寨,未克,八路军战士 4 人牺牲,多人受伤。至 12 月下旬,二区区长高军亲率区干队配合五十九团葛连战士,再次攻打寺村寨。破寨后,活捉日伪乡长李五美以下伪职员及伪军数十名,获枪 100 余支,从而彻底拔掉了这颗“钉子”,使一、二区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控制了从黄河南岸到邙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七、南下支队过新安

1944 年 12 月 26 日,由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副政委王恩茂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 5000 余人,由毛田一石渠渡口踏冰夜渡黄河,到达新安。先头部队在石渠歼灭守河伪军一个排毙、俘敌 23 人,获机枪 1 挺,步枪 20 余支。27 日晨,王震等支队首长通过“冰桥”,并合影留念(见右图)。据当地群众称:此段黄河已有 180 来年未曾封冻过,而八路军—到,此处回水湾突然结冰,真是“神兵天助”!支队当日急进 20 公里,到达袁山、关址、碾坪一带宿营。29 日向西南经千秋继续南下。
八、黑扒会师
1944 年 12 月 27 日,从延安中央党校抽来豫西工作的干部队及晋西北八分区六支队(团编制)共 500 余人,在刘子久、韩钧、张范、郭庆祥等带领下,从石渠渡过黄河。28 日到达新安黑扒村,与刘聚奎带领的二支队两个团会师。
九、北岳伏击战

1945 年 3 月,六支队队长兼政委张范率 3 个连驻中岳、谢沟一带。黄河支队司令员、新安县长李之放和支队政委赵天锡、副司令员刘兆先、参谋长谭云保等,率两个大队共 300 余人,到中岳、五头一带开辟三、四区抗日根据地。25 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养马观古庙会上,发现有横水据点的日伪便衣在活动。接着,李之放得到情报:日伪将于一两天内来新安进行“扫荡”。当晚,六支队与黄河支队领导在北岳村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应敌之策,决定打一次伏击战。将六支队三、九两个连埋伏于北上庄附近,而将黄河支队部署于周围岭坡高地作配合。
26 日拂晓,横水据点之日军清水旅团派出石桥中队约 150 余人,加上孟津伪警备队 3 个连及“皇协军”一部共 1000 人左右,出动马车 40 余辆,沿新孟公路向新安进犯。7 时许,先头伪军到达北上庄至北岳间的岭上,进入六支队预设之伏击圈。九连连长王有常、指导员杨永恩立即指挥全连对敌猛烈射击。伪军撇下几具尸体,仓惶后退。夹在中间的日军又向六支队阵地猛扑过来。右侧,三连连长牛玉川、指导员贺仁驷指挥三连战士沉着应战,机枪、步枪、掷弹筒一齐向敌阵射击。黄河支队战士也都投入战斗,周围山头同时。向起密集的枪声。敌伪军被截为数断,首尾不能相顾。正面,六支队三、九两个连先后打退敌军三次冲锋。九连战士张三小带伤击毙数名敌人后,英勇牺牲。班长李发胜、赵玉各带一个突击班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李发胜刺死数名敌人后,在与日军小队长拼刺中阵亡。赵玉满怀仇恨,一连刺死六七个敌人及这个日军小队长,最后也壮烈牺牲。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午后,正当敌人准备后撤时,六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黄文仲率领的六连战士,原在磁涧、五头一带侦察敌情,听到枪声后赶来,正抄了敌军后路。我军前后夹击,四面围攻,敌全线崩溃,狼狈而逃。战斗至下午 4 时许结束,计歼日军 70 多名,伪军 100 余名,缴获机枪 3 挺,步枪 40 余支及大批弹药物资。
十、黄河支队平叛记
1945 年 5 月下旬,渑池上官子平部、陕县警备队、洛宁“桂五旅”相继叛变,杀害共产党员、八路军干部 130 余人。这就是有名的“豫西事变”。黄河支队一大队长徐秉章与上官子平暗中勾结,密谋在新安发动叛乱,封锁黄河渡口,截断豫西抗日根据地与太岳区的联系,以断二分区的退路。中共新安县委,县政府及时查获了徐与上官联络的信件,采取果断措施,立即处决了徐秉章及其打手赵池子、高同德,从而清除了隐患,避免了叛乱发生。
6 月 20 日夜,黄河支队第三大队长张成鑫、副大队长关子仪、九中队长王五典等,又与上官勾结,在渑北区东关村密谋叛变。支队副司令员刘兆先采取果断措施,处决了王五典,逮捕了关子仪。张成鑫拉起队伍转向日寇投降,并包围了东关村,企图胁迫刘兆先和区长范全龙等一同投敌。
该大队七中队长,共产党员关子烛,坚决拒绝叛徒命令,与陈知文、杨毛女、张三合等将该中队全部拉出,与叛军激战半夜,接应刘兆先等安全突围,转移到碾坪一带。张叛逃时仅带走八、九两个中队,从而减少了这次叛乱事件的损失。张成鑫后于 1950 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十一、南下二、三支队过新安
1945 年 8 月初,由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的八路军南下二支队,由文年生、张启龙率领的八路军南下三支队,以及中央派驻中原新四军五师和两广地区的两支干部队伍,相继到达新安。部队先后由塔地渡河,司令部先驻石井。8 月 8 日,由石井出发,经刘黄,甘泉、石寺进驻白墙。又派出部分兵力,分两路向县城和铁门日伪据点进击。进攻县城的一路,在县城东北 2 里的岭坡上击溃一股日伪军,缴获步枪 40 余支。接着,从东、北、西三面包围县城,向守城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 24 小时内缴械投降。日军拒降,部队即向县城发起猛攻。由于守城日军负隅顽抗,攻城未果。这时,侵华日军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部队奉紧急命令转移,二支队改向东北进军,三支队转赴中原战场。
第六节 解放战争
一、接应中原部队
194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五师(原属新四军)二纵队文(建武)汪(锋)支队,自上年由鄂北宣化店突围后,转战千里,2 月下旬有一部到达豫西。太岳军区派四纵十二旅和太岳四分区独立二团到黄河南岸接应,李之放、韩大正、岳钦亭等率豫西武工大队随军渡河。2 月 22 日(农历二月初二)凌晨,接应部队突袭石渠渡口,全歼守敌一个连后,在高庄、刘黄一带与文汪支队之一部会师。并与尾追其后的国民党军激战于骆岭、大山头一带,歼灭其一个营,毙、伤 100 余人,俘 80 余人,其余败逃。当晚,接应部队掩护中原部队由西沃北渡黄河,安全到达太岳根据地。
3 月 24 日(农历闰二月初二),太岳军区四纵十二旅在豫西武工大队配合下,第二次由塔地渡过黄河,接应另一批中原五师突围部队。当日仅在歪头山附近与小股敌军遭遇。经短时战斗,即将其击溃。沿途群众送饭、送茶、送衣物,慰劳中原部队。当晚,部队分别从西沃、塔地两渡口安全北渡。
二、陈赓兵团渡黄河
1947 年 7 月,陈赓、谢富治兵团受命挺进豫西。8 月 22 日(农历七月七日)夜至 23 日拂晓,陈赓兵团分左右两个纵队,分别由东起青河口、西至茅津渡,全长 150 公里的黄河沿线发起总攻。23 日 5 时 30 分,左路第十旅从牛湾、李河口、下关阳三个渡点同时起渡。第二十九团三营突击队第七连,乘 7 只大船,在民兵葫芦队配合下,首先从李河口向对岸驰飞。渡至河心,被敌人发觉。对岸敌人枪响后,解放军阵地枪炮齐鸣,对岸碉堡冒起数丈高的冲天大火。首先渡河的马尚和班 8 名战士,冲上河滩,一举攻克北村、西沃,俘敌 50 余人。二营在牛湾渡河后,将荒坡控制。一营相继渡河,即向拴马树与谷堆坡之敌攻击。二连搭人梯翻过围墙,攻占拴马树,缴获迫击炮 1 门。二十八团二营从下关阳渡河时,遇到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但在解放军猛烈炮火掩护下仍奋勇前进。不到 30 分钟,即渡至南岸,一举攻下两个地堡,占领敌前沿阵地,并向南长泉高地发展。24 日 3 时 40 分,攻克南岸重要据点石山头,全歼守敌一个保安团,生俘团长郜尚德以下 1200 余人。
右路第十三旅在大教至马湾渡河。23 日凌晨,第三十七、三十八团突击队开始强渡,三十七团突击连遭到敌人火力拦阻,三十九团三连迅速冲上前去,一举攻占敌滩头阵地。接着一、二连登岸,一营迅速占领椿树坪、香头庙等要点,保障后续部队顺利渡河。
三、四次解放新安城
从 1947 年 8 月至 1948 年 3 月的半年多时间内,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四次解放新安城。
第一次解放 1947 年 8 月 23 日拂晓,陈赓兵团四纵十三旅(旅长陈康)从大教至马湾渡过黄河后,其三十九团乘胜南进,奔袭新安。其先头部队急进 45 公里,于 24 日午夜进抵新安城下。守城的是国民党一个保安团。解放军先头一个连沿着凹道及黑暗处冲入北关,到了离城墙只有几米处,守敌才惊慌地问讯口令,鸣枪报警。解放军的重机枪猛射起来,突击队架起云梯登上城头,肃清正面守敌后,便沿西北与东南两翼向纵深发展。城内保安团从睡梦中惊醒,吓得满街乱窜。解放军仅以伤亡 8 人的代价,全歼守敌 1300 余人。25 日下午,十三旅主力进入新安城,是为新安第一次解放。
附:解放新安战斗故事一则
七英雄五次冲锋(节录)
……特等战斗英雄、副排长李明喜带领七班 6 名战士,顺大街一直向西搜索。发现在门洞里、交通壕里、西城门口,拥挤着一群群敌人,慌乱成一团,不问便知是企图逃跑的残兵。李明喜马上把全班分成三个组,向敌人冲去。排子手榴弹扔向敌人,两侧已被敌包围。李明喜大喊:“同志们冲呀!”接着便是手榴弹的爆炸,他们杀开一条血路,冲了出来。
李明喜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冲锋,都被敌人包围,而勇士们以无比的勇敢又冲了出来。李明喜和第七班毫不畏缩退让,又进行第四次冲锋。这次敌我搅成一团,敌人依靠优势力量,将我战士包围起来,进行白刃格斗。只听刺刀响,不闻枪弹声。李明喜和对面一个敌人夺枪,不防背后一人将他拦腰一抱,摔倒在地。接着又有两个敌人,把枪对准李的头部。李明喜急中生智,就地翻滚,躲过了敌人两颗子弹。敌人正准备推第三发子弹时,李明喜抓住敌枪口,借敌人力量又站了起来。在他们第五次冲锋时,混乱的敌人畏慑于我战士的勇敢,便一哄而散。战斗结束,他们押着 74 个俘虏,扛了 61 条步枪、1 挺机枪,交给上级,作为打过黄河的第一次献礼。
(原载《人民日报》1947 年 10 月 14 日四版,选入《陈赓兵团在豫西》)
第二次解放 据新华社 1947 年 10 月 6 日电称:(10 月)2 日拂晓,我军再克洛阳西 65 里之新安县城,俘敌缴枪各 20 余,缴汽车 3 辆,残敌向东南逃窜。该城系于 8 月 25 日经我南渡大军解放之第一座县城。
第三次解放 1947 年 12 月 15 日,人民解放军第三次收复新安县城。守城蒋军向洛阳逃窜。在此之前,解放军还曾于 12 月 10 日拂晓,在城西 4 公里之王庄袭击县保安团 200 余人,并乘胜东进,一度收复新安县城(当日即又主动撤出)。
第四次解放 1948 年 3 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在发起对洛阳的攻势之前,首先攻占洛阳外围城镇,以截断陇海铁路交通。8 日,九纵二十七旅攻克新安县城,国民党县长郭质率残部逃往南郭庄一带。是为新安县城第四次解放。
四、中岳阻击战
1947 年 9 月 10 日中岳阻击战时间有两说:一为《陈赓兵团在豫西》,记为 1947 年 9 月 10 日;二为《人民日报》(太岳版)1947 年 9 月 29 日及 10 月 8 日载为“9 月 9 日”。此从第一说。,国民党整编十五师师长武庭麟亲率第六十四旅两个团及一七七旅之五十一团,由横水出发,沿横(水)新(安)公路向新安东北进犯。企图北占渡口,南侵新安,截断解放军南北交通,并西进为正被围攻的陕县、灵宝之敌解围。人民解放军九纵二十六旅奉命在北上庄、中岳至许洼一线阻击敌军。上午,敌前锋到达许洼附近,立遭迎头痛击。敌军扔下 40 多具尸体,调头向中岳撤退。解放军从中岳南北两侧及北上庄向敌军围攻,将敌前卫一九二团及旅直属队全部包围于中岳附近。武庭麟亲督一九一团向解放军阵地疯狂反扑,妄图将一九一团解救出去。解放军战士接连打退敌军大小 15 次反扑,战斗持续了 7 个多小时。入夜,将敌一九一团全部歼灭,其正、副团长及困守中岳寨内的 200 多名敌军被迫放下武器,当了俘虏;一九〇团也受到重创。是役歼敌 2400 余人,缴获重机枪 6 挺,轻机枪 21 挺,步枪 400 余支,军马 30 多匹。战斗中,岳钦亭、韩大正等曾率新安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中岳、养士一带群众也积极参加支前,并在各路口堆放木料,设置路障,堵截敌军退路。
附:中岳阻击战故事一则
倪立荣班的不朽功绩(节录)
全旅闻名的英雄班—倪立荣班,在北月料阻击战(即中岳阻击战)中,又以无比英勇的浴血奋战,立下了不朽功绩。敌人连续三次凶恶反扑,被二连打退之后,对二连所扼守的这一块高地—北岳东高地左翼阵地,还没有放弃夺取的野心。敌高级指挥官了解到,只有夺取这块公路南侧的高地,压退紧紧围住他屁股后的方团,才能把已陷入包围圈的前卫团(指一九一团)和旅直属队解救出来,也才有办法组织退却。因此又重新组织了反扑,在正面集中了 2 门山炮,4 门迫击炮,6 门六 O 炮,七八挺重机枪,和所有的枪榴弹,一分钟不停地向我阵地密集轰击。二连所扼守的这一片纵深不足 30 米,长不到 100 米的狭窄阵地上,火药气把人呛得发呕,冲天的硝烟尘土使大家迷住了眼睛。敌人在火力掩护下,用一个连的兵力,从左边地坎上迂回过来,猛扑二连背后的路沟。正在这时,一连二排奉命增援二连。排长李五命五班从左边迂回,四班(即“倪立荣班”)正面迎敌。四班班长关兴生率众战士穿过 30 来米的枪林弹雨,直扑敌人;五班也从左侧冲了过来。这一出敌不意的暴风雨般的夹击,使敌惊散溃退。四班冲在前边的葛经华、梁邦龙扔出自己的手榴弹后,英勇牺牲。关兴生去抬战友的遗体。敌人新的反扑又开始了,我机三班两挺机枪对敌猛射,又把敌人压了回去。没过 5 分钟,敌人又发起第六次反扑,四班、五班从正面暴露的地形,又冲过 20 余米的火网,敌人的凶焰又被这天神般的勇敢压了下去。这时,四班除关兴生一人外,已全部负伤。敌人继续组织新的反扑。关兴生又受命去指挥五班战斗,继续把两个班的阵地坚守了两个多钟头,阵地仍屹立不动。最后,关兴生也不幸中弹牺牲。
整整 7 个钟头的激战,到天黑结束了。光荣的倪立荣班正副班长,共产党员关兴生、梁邦龙和战士葛经华都英勇地牺牲了,王汉吉、邢海云、李黑二、郭有太负伤被送进医院。集合时,大家看不到最英勇最坚决的四班同志了。但是大家想起四班出发前的口号:“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坚决完成任务!”关兴生战前还说过这么一句壮语:“立不下功把我的功臣牌摘了!”现在,关兴生生前佩带的“人民功臣”勋章和“杀敌英雄”勋章,已被交到旅政治部,将作为英雄的倪立荣班的永久纪念而保存到永远。
(摘自《陈赓兵团在豫西》92~95 页)
五、武庭麟残部覆灭记
1947 年 8 月,新安第一次解放后,陈赓兵团奉命西向作战,于 9 月中旬发动陕灵战役。这时,蒋军武庭麟所部整编十五师六十四旅在中岳受挫后,经短时补充整顿,于 9 月 18 日进占新安、铁门一线,并准备继续西进。9 月下旬,陈赓兵团奉命回师东进,隐蔽运动至渑池以东。9 月 30 日,武庭麟亲率六十四旅到达铁门。解放军四纵十一、十三两个旅亦于当日到达,与敌激战竟日。10 月 1 日晨,武庭麟发现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便于午夜率少数随从仓惶向南逃跑。2 日拂晓,六十四旅被堵回高庄村、庙头一带,又遭围歼,几乎全军覆没,旅长刘献捷、副旅长王文才均被生俘(后刘乘隙逃跑)。是役毙、伤敌 300 余名,俘敌 2100 名,缴获山炮 2 门,迫击炮及六〇炮 19 门,轻重机枪 77 挺,冲锋枪 20 支,步枪 647 支,子弹 30000 发,汽车 6 辆,电台 5 部,电话机 8 部,牲口 100 多头及其它大批军用物资。
附:战斗小故事
曾绍武机智俘敌立功
某部电话兵曾绍武,原在蒋军一六五旅当电话兵,于陕县解放时参加了解放军。在铁门战斗中,他带了 5 颗手榴弹出去收线,路遇 5 个蒋军。他投出两颗手榴弹,喝令蒋军投降,蒋军不肯。他忽然机智地向后面喊道:“给我把重机枪抬过来打!”敌人被吓唬住了,赶快交了枪。他一人捉了 5 个俘虏,缴获 3 支步枪,两头牲口。……该部特给记功一次。
(摘自 1947 年 10 月 23 日《人民日报》)
六、黑虎桥截击战
1947 年 11 月 19 日,国民党渑池县长王开基所部顽军数百人,在洪阳被太岳五分区地方武装包围。该部突围南窜,于 20 日到达铁门西北 2.5 公里之黑虎桥。新安县大队及民兵迎面截击,将该股顽军全歼,俘敌 200 余人。
七、围歼“西六保”土顽
1947 年 12 月 21 日,曹村匪首刘松年率“西六保”壮丁百余,配合庙道数百人,窜扰曹村、纸房一带。新安县大队和二区区干队、民兵前往围歼,于 22 日将其击溃,生俘 200 余人,缴获步枪 50 余支,子弹千余发,牲口 16 头及一部分大刀、长矛。
八、一区民兵歼敌记
1947 年 11 月 21 日,孟县张伯华的“华阳团”、济源县卫安生的“济源大队”、沁阳县李端章的“沁阳大队”、孟津姚云青的保安团和新安云水乡长曾宪文、土匪马殿士等所率“民团”共约 1500 余人,联合向新安一区进犯。一区民兵奋勇迎击,痛歼顽匪。当时,区委副书记孟韬率区干队和部分民兵部署在里仁坡一带;狂口民兵郭太义、徐月子、高月子等 19 人在吕李庄布防;民兵孟年子负责在鹰咀坡下山路口通往吕李庄的路上埋地雷。上午 8 时左右,大批顽军从鹰咀坡到盐西毛崖头山上,用轻重机枪作掩护,分兵三路,向民兵阵地扑来。各路民兵英勇机智,顽强阻击,激战一天,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后与该顽匪连续战斗达半月之久,共毙伤敌 103 名,俘敌 51 名。据当时新华社太岳电讯称:“该区民兵奋起反击。狂口 4 个民兵用手榴弹一次就打死打伤敌人 8 名。龙渠沟民兵打伤敌 2 名,俘敌探 1 名。23 日燕洼伏击战,24 日寺上保卫战,又打伤匪 10 名。当夜,民兵八大队出击云水乡。27 日,粉碎顽匪张伯华由东碾坪合击的企图,毙伤敌 7 名。12 月 5 日拂晓,民兵又数路出击孟津,八大队袭击上园、元庄,打死打伤顽匪 26 名,俘敌 4 名。5 日袭击安子桥,全歼顽匪 30 余名(详后)。6 日拂晓前,民兵夺取了鹰巢庙岭后,又向养士推进,至曲墙一带,打死打伤顽匪 48 名。总计半月中,共消灭顽匪 154 名。”(见 1948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
九、夜袭安子桥
1947 年 12 月 5 日,国民党云水乡长曾宪文所部一个壮丁大队,窜扰北郭庄一带,盘踞于安子桥。一区民兵第九大队在孟韬、于平华、安畏、王振铎等率领下,从路家岭出发,夜袭安子桥。石井、刘洼民兵从东面包围,安里、西沃民兵从西南迂回,将安子桥团团包围。经短时战斗,曾部一个壮丁大队除七八人逃跑外,包括大队长王维钧在内的 100 多人悉被俘虏,缴获步枪 30 余支。民兵无一伤亡。
十、小村战斗
1947 年 12 月 4 日,国民党刘黄乡、甘泉乡及城关镇所属壮丁、庙道共数百人,袭扰正村、小村一带。新安县大队及二、四区区干队、民兵,将敌迂回包围于小村。经激战,毙敌 30 人,俘敌 60 余人,残敌溃逃。
十一、庙头围歼战
1947 年 12 月 6 日,新安县大队、三区区干队,配合人民解放军某部朱团,袭击由邓子长率领的铁门乡壮丁大队所盘踞的庙头村。计毙伤土顽 50 余人,俘 120 余人,缴获迫击炮 l 门,重机枪 1 挺,轻机枪 2 挺,步枪 100 余支,手枪 2 支。
十二、攻取曲墙寨
1948 年 1 月 8 日,新安县长李之放、政委赵天锡率县大队及一、三、四区区干队和民兵共 300 余人,兵分三路,围攻国民党云水乡曾宪文所部壮丁、庙道等数百人盘踞的曲墙寨。四区区干队预伏于曲墙东南,断敌退路;盐仓民兵监视孟津方面之敌;孟韬、安畏带领的一区民兵担任主攻,由北面首先攻入寨内。民兵高月子冲入敌阵,活捉一壮丁队长。机枪手李万华射死另一名壮丁中队长。经半个小时激战,全歼寨内顽军。计毙敌 27 名(其中 3 名庙道头子),俘 160 余人,缴获轻机枪 2 挺、步枪 160 多支。
十三、追击马殿士
1948 年 2 月 9 日(农历腊月三十),匪首马殿士所部壮丁、庙道等土顽武装窜扰石寺。县长李之放率县大队及一、二区区干队、民兵约 400 人,由柿树岭一带出发,夜踏冰雪,包围石寺。经短时战斗,马部扔下所抢大批春节食品,向云梦山一线溃逃。县大队追至云顶一带,敌调头向东逃窜。次日,县大队追至石龙泉、望头附近,将敌击溃,俘虏 40 余人,毙伤多人,马率残部逃跑。
十四、莲花寨阻击战
1948 年 2 月 23 日,一区民兵及武工队在莲花寨高地上,阻击裴昌会所部骑、步兵及地方土顽的强大攻势,创造了民兵战胜国民党正规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

2 月 20 日,蒋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兵团司令裴昌会率骑、步兵 6 个旅,为援救洛阳,由灵宝东进,到达新安。国民党新安县长郭质率“清剿大队”及壮丁、庙道数百人,加上卫安生的“济源大队”一部,配合裴部向县北解放区进行“扫荡”。解放区党、政、军人员奉命暂向黄河北转移。21 日,裴部进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刘黄,在大山头遭韩沟民兵阻击,打退其 6 次进攻,为县政府的转移赢得了时间。22 日,裴部继续向石井方向进犯。一区民兵在龙角坡大摆石雷阵,炸死敌军马数匹、士兵数人。九大队民兵又在石井北坡、潭上、山头岭等地三次阻击敌人。傍晚,一区民兵八、九两个大队,加上区干队及洛阳武工队一部共 600 余人,先后在黄河南岸的莲花寨高地会合,摆下了这次阻击战的最后一道防线。
莲花寨位于新安北部边境,背靠黄河,地势险要。退守于此的各路民兵,在区委书记安畏、副书记孟韬的统一指挥下,连夜做好了应敌准备。23 日晨,孟韬等率区干队、八大队民兵和韩林率领的洛阳武工队,守卫莲花寨正面高地及西部的后靴圪塔;王振铎、于平华率九大队民兵守卫东部的梁圪塔;娄清新率西沃民兵守卫更东部的中木圪塔。上午 9 时左右,裴部骑、步兵及庙道共约 1000 余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向莲花寨发起进攻。民兵居高临下,用机枪、手榴弹将敌压了回去。12 时许,敌人又发起第二次进攻,壮丁、庙道在前,正规军在后,冲到半山腰,又被民兵打退下去。下午 2 时至 4 时,敌又发起第三、第四次进攻,均被民兵击退。这时,民兵的 8 挺机枪已打坏了 4 挺,弹药也不多了。安畏、孟韬等指挥部队在傍晚时主动撤出阵地,安全转移到黄河北岸。敌军从东西两侧迂回到山顶时,一无所获,当晚即撤回石井。
这次战斗,一区民兵仅以牺牲 2 人的代价,毙、伤敌 100 余人,俘敌 4 人,获步枪 4 支,打死军马数匹。更重要的是牵制了敌人,掩护了解放区党、政、军人员安全撤离。
十五、援战洛阳
1948 年 3 月 7 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洛阳战役。8 日,新安城第四次解放。为支援解放军攻打洛阳,县内组织民伕 3000 人、大车 300 辆、牲口 200 头,由黄河北往前线运送军粮,并在刘黄、铁门设立兵站,在西沃、石寺、石井、高平寨等地设立招待站,招待过往部队和支前民伕。同时,组织民兵、担架队共 2000 余人,担负救护伤员,看押俘虏,转运战利品,保护公路、渡口,截击逃跑敌人等任务。县武委会派何文普率一个民兵连参加洛阳外围作战,并远征洛阳、巩县、汜水、荥阳等地。10 日,孟韬、赵华南率一区民兵团 800 余人,开赴孟津横水一带,保护狂口至洛阳间的交通线。当日与卫安生的“济源大队”顽军遭遇,经激战将敌击溃,俘 20 人,缴获重机枪 1 挺,步枪 10 余支,战马 1 匹。同日,由太岳开往洛阳前线的解放军新兵约 5000 人(仅有少量武装)从马岭经过,遭孟津鏶源乡长谢恒所部壮丁、庙道及孟县张伯华的“华阳团”围截。一区民兵团即与过路部队紧密配合,伏击杀敌。毙、伤敌 100 余人,缴获步枪 80 余支,余敌溃逃,过路部队仅牺牲 1 人、伤 2 人,民兵无一伤亡。次日,陈赓司令员从洛阳前线来信嘉奖。14 日,洛阳解放。新安民兵团郭文武、袁希清所率竹园民兵连,又奉命参加押送高级战俘邱行湘、赵云飞、刘焕东等前往太岳根据地。
十六、南郭庄围歼战
1948 年 3 月初,县城解放后,国民党县长郭质即率其“清剿大队”残部逃窜南郭庄一带。又收罗壮丁、庙道等土顽武装 300 余人,组编所谓“清剿第五十三旅”,郭自任旅长,妄图东山再起。4 月 6 日,李之放、赵天锡率县独立团及各区民兵千余人,配合留守新安的分区五十一团主力部队,分数路包围南郭庄,将该部残敌一举聚歼。计毙、伤、俘敌 337 人。生俘其“副旅长”关继武、“团长”郭文宗、“清剿大队长”衡青龙、“公安局长”李逢春及“西六保”匪首李世德等,击毙新、渑、宜三县“清剿总司令”高冠三。郭质负伤,逃往芦院,后被抓获处决。曹村匪霸刘松年、刘三星父子潜逃,后被抓获镇压。是役为新安县境内解放战争之最后一战,曾受太岳军区通令嘉奖。
十七、参战瀍源
1948 年 5 月 6 日,新安一区民兵团配合豫西一分区主力部队及孟津县长宫文彬所率人民武装,参加孟津瀍源战斗。新安民兵分工围歼煤窑沟一带的壮丁和庙道,经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生俘 100 余人,毙伤多人,获枪 30 余支。这次战斗中,瀍源乡长、顽匪谢恒残部被全歼。新安石龙泉庙道头子王克明被击毙。
十八、甘棠寨平叛
1948 年 6 月 23 日,宜北县(今宜阳北部)土匪、庙道头子史殿西等发动叛乱,袭击石陵区公所,杀害区委书记兼区长高军(新安三王庄人)及区干队、民兵 40 余人。29 日,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副司令员刘兆先亲率分区五十团、五十一团,新安独立团,宜北、孟津县大队共 2000 余人,到宜北县甘棠寨平息叛乱,将寨子团团包围。午后 1 时发起总攻。新安独立团与赶来参战的野战军伊鲁嵩分区七十三团一营某连从东门攻入寨内。北、西城门也同时被攻破。顽匪纷纷从南面跳寨墙逃跑,悉被伏兵击毙。至下午 5 时结束战斗,计毙、伤匪众各 300 余人,俘 80 余人,彻底平息了这次反革命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