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新安县教育情况,宋代以前史无记载。“私塾”,这种古老的启蒙教育形式虽早已存在于民间,但无从稽考。据旧志记载,元代新安设有“教谕”职,说明当时已有官办儒学。明、清时期,发展有“书院”。“戊戌变法”后,各地开始废科举,兴学堂。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知县言有章在县城创设第一所高等小学堂,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开办师范讲习所,可谓新安县现代教育之始。

民国初年,小学堂改称国民小学。教育部公布新学制,规定小学分初、高级二等,初级 4 年,高级 3 年,小学修业期共为 7 年。1922 年,改定初级 4 年,高级 2 年,小学修业期共为 6 年。但因当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教育事业并没有获得大的发展。

1927 年,冯玉祥主豫,县长束清汶积极领导群众破除迷信,打神像,建学校,推行新教学法,激起地方有识之士的办学热情,各乡镇在改良私塾的基础上,建起许多初级小学校。1931 年,县曾设立师范 1 所,1934 年又创办初级中学 1 所。至沦陷前,全县共有初级小学 317 所,高等小学 25 所。由于新安县人民生活贫苦,求学很难,一旦有了学校,师生们不但能够因陋就简,勤教苦学,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而且政治上敏感,勇于接受新事物。1932 年,中共地下党已在县师、县中开展革命活动,不少教师、学生倾向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数百名青年学生,投身革命队伍,奔向抗日战场,成为民族解放的先锋战士。

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8 月,新安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之手。这期间,虽有个别村镇的学校在日伪政权的威逼下开学上课,但都拒绝使用日伪规定的“兴亚课本”。大部分乡村,则沿用传统的私塾形式教子弟读书,以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各村都兴办了抗日民主小学,军分区还在袁山、碾坪等地创办随营学校(后改名豫西公校)、政教训练班,对培养革命干部,发展根据地人民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7 年 8 月,新安解放。次年春,局势渐趋稳定,各乡村小学陆续开学。8 月至年底,县文教科相继在白墙和县城办了 3 期教师培训班,千余名教师受到革命教育,分配到各地小学任教,奠定了新安县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1949 年,县办初级中学开学。

1949 ~ 1952 年,新安县中、小学贯彻执行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各校在学习老解放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教师得到了必要的思想改造,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2 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教师以极大热情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备课,实行课堂“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法,采用五级记分制,不断组织校内、校外观摩教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师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学校班级逐年增加,中、小学在校学生达 4 万余人。

1953 ~ 1956 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安县教育事业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局面。1954 年,贯彻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认真整顿小学教育,学校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1955 年,在中、小学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体育活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1956 年后半年,在县第一初级中学设置高中班,初中、小学也有了很大发展。但在个别地方出现了脱离实际,超越可能条件办学的现象,使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后来根据国务院“适当收缩,保证重点”,“农村除国家办学外,提倡群众集资办学,以逐步普及小学教育”的指示,新安县公立中、小学校的盲目发展,得到了适当控制;而早在 1952 年就开始存在的民办小学班,却得到了相应发展,出现了一批民办小学。

1957 年后半年至 1958 年的反右斗争,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之反右斗争扩大化,大批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也使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1958 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广大师生虽然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生产知识,树立了劳动观点,但是“以干代学”的现象已经出现。接着,在“大跃进”中,教育事业管理权限下放,实行全党、全民办学,教育事业出现盲目冒进的混乱情况。中、小学校停课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由于政治活动多,参加劳动多,忽视课堂教学,教育质量失去了保证。这一趋势在 1959 年和 1960 年开展的“反右倾,鼓干劲”运动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1961 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中学停课,小学实行半日制。后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事业才逐步恢复。1964 年,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农村发展民办学校,出现一批半耕半读性质的民办中、小学。

1966 年 6 月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臭老九”的声浪中,教师离开了讲坛,学生冲出了课堂。党中央虽三令五申“复课闹革命”,但未能实现。至 1969 年初,全县中、小学教师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下,新安县的各回各家,外县的下放农村劳动,学校全部关了门。之后,一部分农村学校,虽然在贫下中农“监督”下开了学,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不能建立。1970 年盲目提出普及七年制教育,在“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上小学不出村”的口号下,全县中、小学又急剧发展。中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小学教育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1974 年学”朝农经验”,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大办工厂、农场,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教育质量”成为禁忌,无人敢于问津。

“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平反了教师队伍中的冤、假、错案,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党把教育事业当作“四化”大业的关键来抓,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逐渐完善了教育工作的法规,使普通中、小学教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和提高。据 1985 年统计:全县中小学共 415 所,其中高中 10 所,初中 150 所,小学 255 所;在校学生 89351 名,其中高中生 4506 名,初中生 20861 名,小学生 63984 名;中小学教职工 5382 人。同时还发展了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除全日制中小学外,还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班、文化补习班、函授班、电视大学班,通过各种途径为新安县“四化”建设和国家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真正开创了新安教育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儒学 书院 私塾

据旧志记载,元代新安县即设有儒学,民间则有书院和私塾。

一、儒学   由县官办,内设教授、学正、教谕、训导,负责教授和训练选招来的优秀生员(秀才),以应乡试、会试。按清例,县儒学每年考试两科,每科选招生员有规定的名额。本县最初每科选招文生(文秀才)8 名。康熙年间,进士吕履恒等以新安文风盛,呈准增招 4 名。至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张家口水灾,新安首先捐馒头 5000 斤赈济,朝廷嘉奖,特许增招生员 3 名,总计每科招生员 15 名,后成定例。岁试取武生员(武秀才)名额,与文生员同。另外,还选招廪生、膳生、增生各 20 名。

二、书院   地方高级讲学处,有官办的,也有私设的。书院设有山长,主持讲学,多由本地有名望的学者担任;经费依靠所置学田的课租和收学生束修费开支。新安县有案可查的书院有:

川上书院   设在城南涧河岸边,1571 年(明隆庆五年)创办,由名儒孟云浦主持,为新安县最早的书院。

芝泉书院   设县城北芝泉(今后贯沟村头),1622 年(明天启二年)由吕维祺创办,1829 年(清道光九年)知县衡体节移建县城西街。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废学田,停办。

东垣书院   设旧察院行台,1761 年(乾隆二十六年)知县张济世创设。

明新书院   设滩子沟,1771 年(乾隆三十六年)创办。先由介杭主讲,后由王崇德、介文坊续任,1892 年(光绪十八年)由孟津名儒许景廉主讲。

方阳书院   设庙头村韩擒虎庙,为怀庆知府(后改任教谕)韩瞻斗因母丧归里守制时所办。专课塾师,定期领题作文。

青阳书院   设云水,创于 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后改为义学。

云阳书院   设高沟,清末郭文池创办。

三、私塾   即书塾,为科举时代启蒙教育的场所,分专馆(由一家或数家联合聘师设塾)、散馆(成年书生自己设塾)和义塾(以祠堂或庙宇的田产所得课租办学,或由个人、团体出资、捐田产聘师,免费令乡人子弟入塾)3 类。至清末,全县共有私塾 393 所。戊戌变法后,部分私塾增设算术、地理课,过渡为小学堂。但仍有不少私塾散见于城乡,直至建国初期。

此外,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新安城关西街、江庄、后峪、火虫驿、高村、高平寨等处还设有武塾,专教童生习武。每岁府考武生(武秀才)15 名。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小学

清末,县内小学堂有:

县立高等小学堂   该校建于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当时知县言有章遵照省提学使司指示,在县城西街购买王姓民宅(今实验小学处)创办高等小学堂。不久改名模范高等小学堂,只设高级班,后停办。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曾炳章主持高等小学堂重新开学招生 1 班,学生 40 名。

实安慈惠孤儿院附属小学堂   该校为教会小学堂。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驻新安基督教会女传教士卞桂英、殷凤娥(均系中文名)在东街福音堂(今人民商场南楼处)设男子初级小学堂 1 所;冬,又在西街(今县招待所处)设男子第二初级小学堂 1 所。第二年,两校合并,称实安慈惠孤儿院附属小学堂,高级班设在西街,初级班设在东街。

据清《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当时高等小学堂设必修课有:修身(四书及有益于风化的诗)、读经(五经)、国文(古文、书法、作文)、格致(动植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等)、历史、地理;初等小学堂必修课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等。

民国初期,学堂改称国民小学校。新安沦陷前,公立初级小学有 314 所,另有教会办的两所初小:西沃初小(创办于 1921 年)、北冶初小(创办于 1923 年)以及五头李家庄群众集资创办的回民子弟初小(创办于 1928 年)。高等小学有 25 所,见表。

新安县民国年间高等小学一览表

校名

建立时间

地址

班数

学生数

沿革

县立第一完小

1923年

今城关初中

6

256

原名城关高等小学校,后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24年同城关第一高小合并

县立第二完小

1922年

刘黄岭关帝庙

4

158

原名西北区高等小学校

县立第三完小

1922年

铁门镇

6

235

原名铁门高等小学校,1930年改是称

县立第四完小

1922年

石井街金泉寺

4

143

原名区立荆阳完全小学校,1930年改是称。

县立第五完小

1922年

庙头村

6

244

原名庙头完全小学校,1927年改为区立,1930年改是称

县立第六完小

1928年

五头街

3

122

原名区立完全小学校,1930年改是称

县立第七完小

1928年

狂口

5

195

原名区立完全小学校,1930年改是称

县立第八完小

1933年

磁涧

4

191

县立第九完小

1932年

滩子沟

3

109

原名朝阳完全小学校,1933年改是称

县立第十完小

1932年

中岳

4

154

原名金阳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一完小

1932年

石寺关帝庙

6

161

原名畛滨完全小学校,1933年改是称

县立第十二完小

1932年

白墙

3

108

原名金源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三完小

1933年

克昌邵氏祠堂

3

105

原名克昌完全小学校

县立第十四完小

1932年

南李村

3

125

原名郁麓完全小学校,1933年改是称

县立第十五完小

1932年

孙都王氏祠堂

4

175

原名望楼完全小学校,1933年改是称

县立女子完小

1919年

今实验小学

1919年县知事赵琦在西街创立初等女子学校,1923年改为国民女校。不久,改为女子初级学校。1930年7月改是称

云水完小

1941年

云水

3

155

西沃完小

1930年

西沃

4

263

金溪完小

1931年

金溪

6

150

北冶完小

1936年

北冶街

5

283

养士完小

1932年

养士

3

114

原名朝阳完小,曾改名“之藩小学”

六村完小

1940年

碾坪

4

205

青斌完小

1940年

古村

4

185

曹村完小

1940年

曹村

4

185

教会孤儿院附属高级小学

1921年

今县政府招待所处

7

206

注:表中班和学生数一至十五完小为1933年统计数字,其余为1944年统计数字。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

1947 年,新安解放。局势一经稳定,各村农会就派专人负责主持本地小学开学,学校办公用费和教师待遇均由行政村分摊。至 1948 年底,全县共恢复和新办完小 21 所,初小 253 所,在校学生两万余人。

1949 年,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进行整顿后,全县共有初小 80 所,并分别在城关、铁门、庙头、磁涧、李村、五头、中岳、白墙、石寺、曹村、云水、北冶、刘黄、石井、西沃、狂口、孙都等地设完小 17 所。全县在校学生 21422 人,教职工 667 人。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随着全县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有起有伏。

1949~1985年小学情况统计表

年度

学校

班级

学生

教职工

备注

总计

其中教师

1949

97

660

21422

667

541

包括完小和初小校口

1950

115

650

23073

682

537

1955

122

986

39788

1181

1012

1960

60

1422

56417

1690

1553

仅完小数,各地初小分属各完小

1965

60

1424

49839

1899

1633

1970

625

1763

61704

2444

2202

包括完小、初小及各分校

1975

718

2497

84673

2950

2790

1980

242

2770

74684

3426

3120

包括完小和初小校口

1985

255

2409

63984

3375

2978

1984 年,全县学龄儿童(7 ~ 11 岁)50632 人,入学 50392 人,入学率 99.5%,年巩固率 97.3%,毕业率 99.4%,普及率 98.9%,已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定标准。

新中国城里后,新安县在发展公立小学的同时,还逐步办起了一批民办小学(班)。这类学校(班),包括社、队(乡、村)、厂矿企业自办的学校(班)。1952 年,铁门、正村、西沃、五头等区、乡的个别农村公立小学内开始附设民办班,以扩大学生入学额。1955 年以后,多数农村小学都附设有民办班。1957 年全县民办小学高、初级班达 67 班,学生 2600 余名,教师 67 名。1958 年全县小学 1117 班,其中民办班 215 班,占总数的 19.3%,民办班学生 9 千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18.7%。

1961 年后,民办小学的班数大量增加。1963 年,全县小学共 1456 班,其中民办 663 班,为 1958 年的 2.9 倍,民办班学生近 2 万人,是 1958 年的 2.2 倍。小学民办教师也随之增多。

1969 年,小学全部下放给大队办。此后小学教育发展成为民办公助的形式,教师分公办、民办,学生不再分公办、民办。

附:新安县实验小学简介

实验小学,校址在县城西街。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知县言有章主持购买王姓民宅,创建“新安县高等小学堂”,是为新安县兴办现代教育之始。辛亥革命时学校停办。

1919 年,知县赵琦在高等小学堂校址创办“初等女子学校”,1923 年改名为“国民女子学校”,1924 年改名为“新安县第一女子初级小学校”,1930 年为“新安县女子完全小学校”,1934 年增设简师班。1944 年 4 月,新安沦陷,学校停办。1946 年,“新安县职业学校”迁此。1947 年新安解放,“职业学校”停办,成立“新安县简易师范”,1951 年改县立初级师范。1953 年县师附小迁此。1954 年改“附小”为城关第二小学。1960 年复改为“县师附小”,1961 年改为“新安县实验小学”。1969 年,实验小学由城关大队接办,改称“城关大队第二小学”,春季始业,学制 5 年。1971 年,地方驻军子弟学校并入。1976 年增设初中班,1978 年 6 月改称“新安县实验学校”。1984 年,初中班并入“城关初级中学”后,复改名“新安县实验小学校”。

该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多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起着引导示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该校占有土地面积 8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523 平方米,新建教学楼 1 座,教师宿舍、办公楼 1 座,设有图书室、仪器室、电教室和实验室等。

第二节 中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初、高级中学

县立初级中学   创于 1934 年(民国二十三年)春,校址在城关东街文庙(现城关高中处),招生 1 班,80 人,校长曹绿崖。此后黄元吉、杨建封、孟志昊、王化新、郭仲质先后继任校长,解放前夕停办。该校学制 3 年,开设课程有: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术、自然(包括动植物、理化)、历史、地理、音乐、图画、劳作等。

私立嵩岳中学   1940 年冬,张钫把他在嵩县德亭镇创办的嵩岳中学迁至铁门镇。历任校长为郭质(后任国民党新安县长,被镇压)、武剑西、刘文忠、张广仁。经费来源主要靠张钫开办的观音堂民生煤矿供给,对学生也收部分学费。该校原有初中 3 班、高中 2 班,学生 220 人,后发展为初中 5 班、高中 3 班,共 8 班。1944 年日军侵占铁门,学校停办。日本投降后,该校复课,有初中 3 班,高中 3 班,在校学生 200 余人。1947 年,新安解放时停办。

私立启新中学   1943 年(民国三十年)8 月,由江超然发起创办,设在磁涧,校长刘建华,教导主任高延柳。最初招初中一年级 2 班,学生 120 人。新安沦陷期间停办,抗战胜利后复课,有一、二、三年级各 1 班。解放前夕停办,经费主要靠募捐。

私立崇实中学   1946 年(民国三十五年)在刘黄岭创立,校长刘梧樵,经费主要由刘黄岭群众负担,县政府有部分资助。

尊圣学院   1945 年 2 月,磁涧掌礼村王葆庆、王怡彭、王荩臣、王宣章等人,为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成立尊圣学院(相当于中学),设在掌礼村王氏祠堂。聘请归里的原大夏大学讲师王励清为主讲教师,设初、高级各 1 班,学生 55 人,开语文、数学、历史、英文等课程。经费主要靠收交学费解决,抗战胜利后停办。

这个时期,还存在一种办学形式,称“国学专修馆”,相当中学性质,计有:

县立国学专修馆   1933 年,在县党部后院成立,招生 25 人,请孟县举人毕正纪、杨培荣和本县曹绿崖、介子在任教。课程设有:四书、五经、诗词赋、历史、地理、数学、国术等,1937 年停办。

铁门镇私立国学专修班   1933 年,张钫聘请留美学生凌素莹开设该班,招生 20 人。开设课程有:四书、五经、古文、历史,经费由张钫筹措。1934 年停办。

庙头私立国学专修馆   1938 年邓焕文创设,招生 2 班,由前清秀才韩又白主持。聘请李香圃、马小文讲授四书、五经、古文、数学。1941 年停办。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初、高级中学

解放后,县立初级中学开办于 1949 年 4 月 1 日,地址在旧文庙,招一年级学生 2 班,89 人;二年级 1 班,43 人。范仁瑞任校长。

1952 年发展为 14 班,学生 719 人。同时在石井乡借石井完小校舍,设立新安县初级中学分校,招收学生 2 班,100 人。

1953 年暑期,石井分校迁入县城校本部,合并组成“新安县第一初级中学”。同时,在县城西街(今县高中处)成立“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招生 2 班,100 名。

1956 年 8 月,新建五头、庙头、石井、石寺 4 所初中。同时,第一初级中学增设高中 2 班,收学生 100 名,改名为”新安完全中学”。

1958 年 8 月,成立仓头初级中学,同时,曹村、西沃等地成立民办中学。1959 年 6 月,新安完中高中班独立,迁县城西街原二初中校址,成立“新安县高级中学”。二初中与原完中初中班合并于县城东街原完中校内,定名“新安第一初级中学”。7 月,新成立磁涧、北冶、正村 3 所初中。至此,全县有初中 9 所,依次为新安第一(城关)、第二(石寺)、第三(北冶)、第四(庙头)、第五(五头)、第六(石井)、第七(仓头)、第八(磁涧)、第九(正村)初级中学。部分初中设有民办班。1960 年 8 月,二初中(石寺)招高中 2 班。1961 年 9 月,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裁撤第三(北冶)、第九(正村)初中,其它学校班数也相应压缩,磁涧改称第三初级中学。二中(石寺)2 班高中并入县高中,县高中达到 3 级 12 班规模。1968 年底,县高中因教师下乡“接受再教育”而停办。

1969 年 3 月,根据“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全县 13 个公社都在原初中或民中基础上增设高中班,各大队完小增设初中班。同时根据“学制要缩短”的精神,将学制由 12 年缩短为 9 年:小学 5 年,初、高中各 2 年。

1974 年 7 月,城关公社中学高中班迁原县高中处,成立“新安县五七高中”。8 月以后,全县先后有 15 个大队在 7 年制学校基础上增设高中班(因质量无保证,在高考制度恢复后停办)。1977 年成立峪里高中,至此全县有高中 14 所。

1978 年 8 月,撤销“新安县五七高中”校名,恢复新安县高级中学。

1982 年,通过整顿,裁李村、西沃、峪里 3 所高中。初中布点 56 所,分别设在峪里、窨头、崔沟、山窝、西沃、安里、竹园、狂口、仓头、许村、云水、北冶、滩子沟、刘黄、六村、石寺(设社办中学和队办中学各 1 所)、上孤灯、小村、曹村、苍田、袁山、铁门、克昌、高平寨、庙头、薛村、陈村、南李村(设社办中学和队办中学各 1 所)、韦庄、王庄、牌楼、刘村、城关、北关、尤彰、阎湾、江沟、柴湾、磁涧(设社办中学和队办中学各 1 所)、奎门、五头(设社办中学和队办中学各 1 所)、神堂、寺上、金溪、马头、孙都、养士、曲墙、中岳、正村、白墙和县实验学校。另有 155 所小学设有初中班,总计全县有初中班 477 班,学生 18860 人。

1983 年,全县高中布点 10 所,分别为:县高中、城关高中、铁门高中、磁涧高中、五头高中、正村高中、石寺高中、北冶高中、仓头高中、石井高中;曹村高中改为林牧高中。

1984 年 8 月,县城内实验学校、城关学校、北关学校初中班合为城关初中,设在原城关学校。

1985 年,全县高中布点为 5 所,分别为:县高中、城关高中、石寺高中、五头高中、仓头高中。

新中国成立后新安县初级中学发展情况表

年度

学校

班级

学生

教职工

总计

其中教师

1949

1

3

132

13

7

1950

1

6

273

19

11

1955

2

26

1417

82

70

1960

11

124

6019

333

245

1965

43

93

3990

238

178

1970

176

263

11829

778

584

1975

180

483

17959

1291

1031

1980

219

833

24809

2226

1891

1985

150

539

20861

1632

1462

新中国成立后新安县高级中学发展情况表简介

年度

学校

班级

学生

教职工

升入大、中专人数

备注

总计

其中教师

1956

1

2

100

9

8

无毕业生

1957

1

4

211

17

16

无毕业生

1958

1

8

380

30

20

无毕业生

1959

1

10

424

31

20

78

1960

1

14

540

45

29

104

1961

1

12

501

38

24

72

1962

1

9

424

37

24

8

1963

1

8

336

32

21

65

1964

1

8

343

32

20

88

1965

1

8

342

33

21

103

1966

1

8

342

33

21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大专院校停止招生

1967

1

8

342

33

21

1968

4

12

637

51

40

1969

12

30

1380

105

90

1970

12

30

1380

105

90

1971

12

30

1425

111

96

1972

12

52

2774

215

165

1973

12

51

3074

215

165

1974

12

51

2768

225

173

1975

27

82

3012

325

172

1976

13

164

8786

526

436

1977

14

88

5140

338

219

107

1978

14

89

4779

397

226

180

1979

14

77

4240

391

275

266

1980

14

71

3414

351

194

264

1981

14

77

3841

448

199

255

1982

13

62

3159

381

212

278

1983

12

79

3686

368

235

278

1984

10

74

3937

377

242

333

1985

10

77

4177

365

229

477

8月高中布点后为5所

1985年(布点前)高中一览表

校名

班级

学生数

教职工数

沿革

县高中

14

964

80

详见后文

城关高中

12

705

54

详见后文

铁门高中

6

278

34

1956年建立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地址:庙头

正村高中

6

276

26

1969年建立

五头高中

8

433

35

1956年建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

磁涧高中

6

270

32

1959年建立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

石寺高中

6

315

22

1956年建立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

仓头高中

7

406

33

1958年建立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

北冶高中

6

230

26

1969年建立

石井高中

6

300

23

1956年建立初中,1969年改办高中

附一:新安县高级中学简介

新安县高级中学,位于县城西街,它是在新安第一初中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后独立的。1956 年新安第一初中增设高中班,改名为新安完中。1959 年 6 月,经省批准高中单设,迁到县城西街原第二初中校址,始定名为“新安县高级中学”。由高鹏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该校学制 3 年,有 12 个教学班,每年级 4 个班。1959 年第一届学生毕业,高考成绩在洛阳地区(当时洛阳市由地区管辖)名列第四名,语文成绩为第一名,教学质量在洛阳地区较优,地区教育局曾在该校召开有县、市教育局长参加的教学经验交流现场会。1965 年,应届毕业生 128 人,考入大专院校 103 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图书、仪器等被损毁殆尽。1969 年元月,教师下放,学校停办。学校操场、实验园地和校舍先后被其他单位占用。1974 年秋校舍始归还教育系统,城关中学高中班搬进,更名为“新安五七高中”。

县高中化学实验室
县高中化学实验室

1978 年 5 月,县决定恢复原“新安县高级中学”。任命原副校长高璟为校长,王化真任党支部书记,充实了教师队伍,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80 年,成为县办重点高中,新建教学楼 1 座,学生宿舍楼 1 座,教师家属楼 1 座,配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重建了实验室,并于后寺坡新辟了操场。1980 年毕业生高考成绩名列洛阳地区第一,1983 年升学率达 78%,学校多次被评为洛阳地区教育战线模范单位。该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探讨育人规律,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南日报》、《河南教育》、《河南教研资料》均介绍过该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经验。

县高中自建校以来,至 1985 年 8 月,共为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 1188 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 12 年);同时也为新安县培养出一大批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附二:城关高中简介

城关高中位于县城东街,校址由原文庙扩建而成。学校占地面积 11243.5 平方米,折合 16.9 亩,建筑总面积 4196 平方米,使用面积 3411.5 平方米。共有教室 36 间,住室 109 间,其它用房 63 间。1980 年新建教学楼 1 座。1985 年有正式教职工 67 人,12 个教学班,705 名学生。

城关高中的前身,为创建于 1931 年的简易师范学校。1934 年 8 月改为新安初级中学。解放后,1949 年 4 月开学,成为新安县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1956 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中。1959 年高中班独立搬出,改名新安第一初级中学。1969 年,改为新安城关高中。

该校历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早在 30 年代,这里曾是新安县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中,不少进步青年从这里投奔革命队伍,成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坚强战士。解放后 38 年间,这里先后送出初、高中毕业生 8000 余人。

第四节 师范教育

本县师范教育,始于清末学制改革之后。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县创办师范讲习所,招生 1 班,39 人,1 年毕业;1909 年(宣统元年),续招 1 班,学生 36 人,毕业后停办。这是新安县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

1915 年,县成立师范讲习所,设县城北后寺坡,招生 1 班,30 人,1 年毕业后停办。1928 年 7 月,又在原址招生 1 班,50 人,1 年毕业,因战乱停办。

1931 年元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在县城西街成立师范学校,后迁县初中院内。校长高延柳,学制 3 年,招生 1 班,50 人。1932 年,曹绿崖任校长,又招新生 1 班,50 人。县另办 1 个师资训练班 30 人,半年毕业。1935 年黄元吉任校长,该校第二届毕业生 43 人,参加全省简师会考,获第一名。1939 年秋,县立初级中学附设 3 年制师范班 1 班(男女合班),学生 50 人。1944 年春,师范班搬城关一小,新安沦陷后停办。

1933 年,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利用暑假 1 个月时间,普遍训练农村私塾教师,以求彻底改良农村小学教育。新安县私塾教师训练班设在文庙,参加学习的塾师 250 名,县长任振乾任主任,县师校长曹绿崖任副主任。学习结束,考试合格者,发结业证,准回原地教书;不合格者,不发合格证书,不准继续任教。经过这次整顿,为私塾逐步向初级小学转变打下了基础。

1939 年,县城女子完小校长曹绿崖,呈准在该校附设女子师范班 1 班,学生 40 人,3 年毕业。1943 年续招 1 班,学生 40 人,沦陷时停办。

1942 年 9 月,建立新安农村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前夕停办。除沦陷期休学外,先后招生 4 班,每班 50 人,学制为 4 年,前 2 年学初师课程,后 2 年学中师课程。校址先设县初中院内,抗战后复课时迁今城关初中院。

1944 年,高延柳受中共新安县委委托创办峰岚书院,系师资训练班性质,地址在东沟(位于西沃和石井之间)。招收 20 余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学习革命理论。1945 年随军撤到黄河北。

1949 年 11 月,狂口完小附设的职业班,迁到县城,改为师范班(校址在今实小处)。1951 年春改为初级师范,学生 4 班,175 人,学制 3 年,校长高璟。1952 年发展到 8 班 394 人。1954 年停止招生。1956 年学生全部毕业,师范停办。

1960 年 1 月,在后寺坡成立新安县师范学校。招俄语短训班 1 班,50 人,学习半年后分配工作;招中师 3 班,130 人;幼师 1 班,44 人。1961 年 9 月,因三年自然灾害,该校被撤销。

1980 年秋,洛阳地区在新安县办外语专业师范班 1 班,学生 52 人。校址开始设在城关高中,1981 年春,迁到涧河南教师进修学校。学习 2 年毕业,分配到高、初中任外语教师。

1984 年 9 月,洛阳市师范在新安设立分校,招生 3 班,120 人。1985 年招生 153 人,学制 3 年。校址在涧河南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节 职业教育

1910 年(清宣统二年),新安县为振兴实业,在县城平仓旧址(今城关初中处),创立乙种蚕桑学校,不久改为乙种农业学校,为新安职业教育之始。1925 年(民国十四年),该校并入西街高等小学。

1931 年(民国二十年)8 月,在城关西街仓房院成立家庭工业传习所,所长郭尊贤。招女生 1 班,38 人,后又继招 1 班,35 人。学生均由各区选送,主要学纺纱、织布、织毛巾、袜子等。1934 年经省批准改为初级职业学校,改招小学毕业男生 1 班,40 余人。学制 3 年,主要课程: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公民、意匠学、染色学、实习课。设备:铁织布机 3 架、平面木机 5 架、织袜机 2 架。校门附近设门市部,专售自制产品。另外县政府前院设机织坊、染坊,供学生实习。也做生意,盈利补助学校经费。抗战初期,先后有 40 名学员在校长郭尊贤和进步教师鼓励下赴陕北或山西投奔抗日队伍。新安沦陷期间停办,抗战后复学,终止于解放前夕。

1956 年,西沃、五头、城关、正村、石井、李村等乡村自筹资金,开设民办中学,不久改称农业中学。1959 年全县 11 个公社,社社有农业中学。有的单设,有的附设在完小内。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农业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增加一些理化课。学校由公社统一领导,由学校所在地生产大队给学校拨一部分土地,学校搞农业生产实验,自耕自用。教师由生产大队聘请。在学习与生产的时间安排上,有的采用半日制,有的采用间周制。

1960 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全县农中除西沃外,都先后停办。1965 年冬,西沃农中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号召全省学习西沃农业中学的办学方向。1969 年,该校改办为西沃公社高中。

1964 年至 1965 年,石井、城关、北冶、云水、竹园、狂口、古村、养士等 35 个大队创办了耕读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停办。

1982 年教育结构变革,在调整中学布局,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指导下,布点农业初中 10 所:十里农中(李村公社)、林庄农中(城关公社)、山窝农中(石井公社)、涧沟农中(北冶公社)、小庄农中(五头公社)、古村农中(正村公社)、礼河农中(磁涧公社)、云水农中(仓头公社)、田岭农中(曹村公社)、西沃农中(西沃公社)。

1982 年 9 月,在铁门刘河,就原教师进修班校址,成立“新安县农业高级中学”。学制 3 年,副县长郜治斌兼任校长,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生产知识课。1984 年发展为 3 级 6 班,在校学生 191 人。1985 年迁磁涧乡寒鸦村,有学生 4 班,200 人。

1983 年 5 月,曹村高中改为林牧高中,除学普通文化课外,增设会计常识、林果技术、畜牧兽医、植物保护、作物栽培等课程。

1985 年,全县职业中学 12 所(职业高中 2 所,农业初中 10 所),35 班,在校学生 1511 名,从事职业中学教育的教职工为 93 人。详见表 W—6。

1985年职业中学一览表

校名

建校时间

班数

学生数

教职工数

备注

县农业高中

1982

4

200

31

初设刘河,后迁寒鸦

曹村林牧高中

1983

3

129

17

1969年建立高中,1983年改办为林牧高中

十里农中

1982

3

84

7

林庄农中

1982

3

101

4

山窝农中

1982

3

136

6

涧沟农中

1982

3

103

3

小庄农中

1982

3

88

6

古村农中

1982

3

129

4

礼河农中

1982

1

12

2

云水农中

1982

3

186

3

田岭农中

1982

3

191

3

西沃农中

1982

3

152

7

第六节 幼儿教育

1956 年 6 月,县直始办幼儿园 1 所,入园幼儿历年不一。1958 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幼儿园猛增至 766 所,入园幼儿近 2 万。1961 年后开始下降,“文化大革命”中,除县幼儿园外,其它均停办。1980 年幼儿教育得到新的发展,全县幼儿园 230 所,419 班,入园幼儿逾万。1981 年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入园幼儿人数有所下降。1984 年全县幼儿班 484 班,入园幼儿 7702 人。1985 年 126 班,入园幼儿 4000 余人;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 136 名,其中职业保育员 4 人。

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单设幼儿园,一种是小学附设“育红班”。1958 年幼儿教育大发展时期,多以生产队的食堂为单位单设幼儿园。1980 年后,除县直机关、商业局、厂矿、城关、庙头、狂口、五头等少数单设幼儿园外,其它均系小学“育红班”。

第七节 成人教育

一、农民教育

(一)扫盲

农民扫盲工作,早在解放前就有过。1927 年束清汶任新安县长时,县农民协会曾在各乡镇开办农民识字夜校,收到过一定成效。此后一直到解放前夕,虽间或有识字班一类扫盲学校,但多为装潢“县政”门面的应景之设,有时为应付检查,甚至有拉在校学生充识字班学员的现象。其间也有热心于此项工作的知识分子办识字班,但因得不到支持,多不能持久。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扫盲工作非常重视。1948 年,县文教科设有扫盲专职科员。1949 年冬,成人识字班普及全县,由当地的小学教师兼任扫盲教师,县教育科编印有识字课本。1952 年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开办 27 个教学班,学习 3 个月,学员 1100 人,有 70%学员能掌握 1500 个常用汉字。

1953 ~ 1954 年,农村配备扫盲中心校长和专职教师,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扫盲办法,开展扫盲工作。

1958 年,全县有 71 个大队的学员脱盲。1959 年,脱盲学员转入业余小学班和业余中学班。当时,全县设业余小学班 530 班,业余中学班 137 班。1966 年,全县有 57300 人脱盲。

1978 年,全县有文盲、半文盲 17300 人,组织扫盲班 296 班,经过 2 年学习,脱盲 12000 人。

1984 年,全县 13 个乡镇,共办扫盲班 106 个,采用包教包学的方法,成效显著。

从 1949 年至 1985 年的 36 年间,全县扫除文盲共 86550 人次,非文盲率达到 92.8%。

(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新兴起的农民教育形式。

1980 年元月,县工农教育办公室在磁涧公社尤彰大队办起第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基层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45 人,学习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写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业科普读物,每晚学习两小时,年底结业。

1981 年,全县农技校有 27 班,1983 年发展到 84 班,1984 年,全县计有农技校 97 所,115 班。其中石寺农技校办得最为扎实,他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小麦、玉米、白菜进行喷醋试验,1983 年使白菜亩产高达 7700 公斤,玉米亩产达到 585 公斤,小麦亩产达到 480 公斤。《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均报道过该校事迹。

二、职工教育

(一)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1951 年 8 月,新安县创办第一所“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招收初级学员 1 班,主要是机关干部和一部分搬运工人参加学习,每天上课两小时。1953 年发展中级班(高小)和高级班(初中)各 1 班,开设语文、算术、史地等课程,每天早上上课两小时,冬季改为晚上。以后逐年有所发展,至 1957 年停办。

1963 年 8 月,成立“新安县职工业余学校”,设初中 1 班,高中 2 班。此后,县机械厂、瓷厂、郁山煤矿等单位也先后建立同类学校。由县总工会负责组织领导,有专职教师巡回上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1981 年 4 月,商业局建立“商业职工学校”,传授职工业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1983 年后改办“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以提高新参加工作职工(主要是接班人员)的文化程度。

此后,邮电局、粮食局、工商局、煤炭局、化肥厂、郁山煤矿、毛织厂、化工厂、段家沟水库以及部分乡、镇,都办起了“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除县直各单位联合开办“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外,县政协还于 1984 年开办“大专预备班”1 班,招收学员 24 人。

这项工作由县“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工会组织领导。

(二)电视大学

1979 年 2 月,县成立电大工作站,招收电大学员 54 人。

1981 年 9 月,通过考试,英语科结业 30 人,化学科结业 2 人,数学科结业 6 人。

1980 年 9 月,县创办电大脱产班 1 班,学制 2 年。开设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电路基础等 5 门课程,共招收学员 38 人。1982 年元月英语科结业 33 人,数学科结业 3 人。

1982 年招收新生 41 人,学制 3 年,1985 年毕业。

1985 年县成立电大函授工作站,负责教学辅导和组织工作。

三、教师进修和培训

教师进修和培训,通过新安县自办进修(培训)班和函授两种形式进行。

(一)县办教师进修(培训)班:

1952 年 10 月,成立新安县小学教师进修校部,负责全县在职教师的进修学习。当时参加进修学习的 584 人。1957 年“反右”开始后中断。

1961 年,重组教师进修校部,全县设 12 个点,共 12 班,学员 480 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1971 年秋,在土古洞举办“初中教师学习班”2 期,每期 3 个月,分语文、数学 2 班,每班 30 人。

1972 年,县文教局在王乔洞“五七干校”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政治学习班 12 期,轮训中小学领导 720 人。

1973 年,县“五七干校”改为“五七中专”,成为专门培训教师的阵地。1978 年又改名“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在这里培训过中小学各科(政治、语文、数学、理化、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幼儿教师、学校总务人员近两千人。1982 年迁到涧河南新校址,继续培训离职进修教师。

(二)函授

1955 年 5 月,洛阳师范在新安招小教函授学员 120 人,开封师院函授部在新安招收专科函授学员 37 人。

1962 年,县成立函授辅导站,本年度大专函授毕业生 31 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函授学习中断。

1975 年,有 270 名教师参加开封师院函授部学习,后因“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断。

1978 年,县成立函授教育工作站。3 月,招收教师函大学员 49 人。1984 年毕业 19 人,又新招教师学员 14 人,参加函大学习。

1984 年,县教育局设“中等师范函授科”,负责全县中师函授学习;各乡(镇)教育组设中师函授辅导站,负责该乡(镇)中师函授学习。本年度全县有 943 名未达到中师毕业文化水平的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另吸收旁听生 200 名,请专职教师 4 人,兼职教师 28 人,定期给学员面授。

附:外地及省、地属学校

难民子弟学校   1942 年,大旱,驻防新安的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六集团军第一 ○ 四师五三三团团长温建民(四川乐山县人)和政训室主任罗国勋(四川大足县人),拨出军粮一部,在仓西沟华严寺建立,买地 3 亩作操场,收容难民子弟 200 多人,免费供应食宿,聘请地方教师教主课,政训室派人教音乐、体育。1944 年该部撤退,学校停办。

河北省立职业学校   1942 年冬河北省沦陷,该校迁至石寺南大寺,有学生 3 班,校长张浩轩。经协商,石寺村有少数学生免费入学。新安沦陷前夕,该校迁入陕西。

二支队随营学校   1944 年 12 月,太岳军区抗日先遣队第二支队在石井黑扒村成立随营学校,校长王秉吾(后由丁荣昌继任),学员近 70 人。次年 2 月,迁袁山抗日民主小学,改名豫西公校。不久,迁渑池杨村,由贺崇升、丁荣昌分别担任正副校长。豫西事变后,迁刘黄岭,有学员 300 余人。抗战胜利后,随部队撤往黄河以北。

豫西地方行政干部学校   1948 年 4 月,豫西行政专员公署在古村成立该校,校长曲乃生,副校长高延柳,政治指导员张希文。

豫西农业专科学校   系省属大专学校。1979 年 5 月,由偃师县岳滩迁入新安县原农业部农业生物研究所旧址(县城东柳湾村)。该校学制 3 年,省内招生,设农学、畜牧兽医两个学科,农学、畜牧、兽医 3 个专业。据 1985 年统计:在校学生 579 人,另设一年制农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培训班 1 班,学员 121 人;有教职员工 366 人,其中副教授 5 人,讲师 48 人,农艺师、兽医师 2 人,助教 71 人;校图书馆有图书 7 万余册,中外文杂志近 400 种。该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国家及省地科委下达的科研任务 23 项,获农牧渔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 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

该校占地面积 180 亩,现有建筑面积为 3 万多平方米,附有农场土地 102 亩。

洛阳地区技术学校   设在铁门镇庙头村,创建于 1974 年,学制 2 年,系洛阳专署主办,招收本地区知识青年或待业青年,学习就业技术。开设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电铸、热处理等基本技术课程。学员毕业后,由洛阳专署分配到所属厂矿当工人。

厂矿子弟学校   洛阳水泥厂、铝矿、砂岩矿、建井四处各办职工子弟学校 1 所。

第八节 教师队伍

封建科举时代的塾师,主要是私塾出身的儒生。他们或应聘就教于专馆、义塾,或自立私塾,以教授生徒。清末学制改革之后,学堂初兴,大部分教师仍由原来塾师担任。1907 年后,新安县开始发展师范教育,加之一批受过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中学生陆续任教,一支能够适应新学制教育的教师队伍才逐渐扩大。1927 年以后,中共地下党在新安发展革命力量,学校成为地下党开展革命斗争的阵地和掩护所,不少教师接受党的教育,参加革命斗争。抗战期间,进步教师和学生一道参加救亡运动,有的则带领学生投奔抗日前线,锻炼成为党政领导骨干。新安沦陷期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北抗日根据地的碾坪村,举办政教训练班;进步知识分子高延柳,在东沟创办峰岚书院,吸收一批教师参加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后来,这批人一部分参加干部队伍,大部分回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成为新安县革命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解放后,党和政府本着“团结、教育、改造、利用”知识分子的政策,于 1948 年在白墙和城关先后办了 3 期师资训练班,吸收 1061 人参加学习,成为新安县人民教师队伍的基本力量。以后,师范院校及其他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工作。1957 年下半年至 1958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一批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为此,县又招收 162 名初中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1965 年 8 月,随着学校民办班的设立,开始吸收民办教师。此后,民办教师人数随着民办学校不断扩大而逐年增多。至 1978 年,全县共有民办教师 4445 人。经过整顿,尚保留正式民师 3722 人。1982 年又通过精简,仍有民师 2819 人。1985 年,全县有教职工 5654 人(男 4479 人,女 1175 人),其中公办教师 2085 人,民办教师 3569 人;小学教师 3020 人,中学教师 1612 人,行政工勤人员 1022 人。教师的文化水平:大学本科毕业 72 人,专科毕业 144 人,中师、高中毕业 2753 人,高中肄业、初师毕业 1125 人,初中毕业 652 人,其他 908 人。

教师队伍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并有自己的工会组织。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批优秀教师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 年全县教师队伍中有党员 354 人,团员 776 人,工会会员 1611 人。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政治协商委员会,都有优秀教育工作者参加。

1985 年 9 月 10 日,在欢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师节时,县人民政府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有突出贡献的 6 名教育工作者授予“功勋教师”称号,并送匾嘉奖。他们是:高璟、王化真、马世哲、金华、夏好信、韦昌宪。

第九节 教育经费

清代,政府虽设有教育专款,但因新安县经济落后,岁入有限,官办儒学和学堂经费除地方捐税少有支付外,主要靠学田课租。清末,全县共有学田 1667.67 亩,收入课租全部用于教育基金和资助学生学习。

至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政府用于教育的专款虽有增加,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加上战乱不断,教育专款虽有规定,却往往不能保证,乡村不少小学仍靠学田课租和学生交纳学费来维持。

其时,民间有不少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慷慨献田捐款兴办学校,对发展本县教育事业起过积极作用。详见表。

清末献田捐款兴学情况表

捐献人献田、捐款数目兴办学校名称
傅廷灿献田 120 亩云水义学
曹生华捐窑院 1 所,铜币 1170 枚高崖头小学
吕嗣范捐学校运动场、入学路用田高崖头小学
张景山捐地 200 亩韦庄义学

民国时期献田捐款兴学情况表

捐献人捐款时间及献田捐资数目兴办或资助的学校
裴先升、裴凤池1930 年献地 100 亩芦院小学
姬庆林1940 年献地 4 亩古村完小
王广庆1933 年捐银元 300 元磁涧小学
杨干周1932 年捐银元 100 元狂口完小
张钫1922 年捐麦 300 斗庙头小学
耿天喜1932 年献地 30 亩韩都小学
黄阅民1922 年献地 100 亩铁门小学
张寡妇民国初年献地 40 亩铁门小学
养士四村八保群众1934 年捐款 2500 元养士小学
庙头群众1941 年捐款 5000 元庙头小学
滩子沟、柴胡沟群众1933 年~ 1936 年捐瓷窑款 4000 元滩子沟小学
云水群众1940 年捐款 7500 元云水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由国家财政预算开支,兴办公立学校和资助民办学校;另一方面,提倡鼓励工矿企业、机关团体、农村社、队(乡、村)集资办学。

1950 ~ 1953 年,农村小学经费随国家公粮征收地方附加公粮解决。1954 年以后,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制度,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由县人民政府编制预算,分区执行。1958 年教育经费管理权下放,出现有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后根据国务院 1959 年 11 月 24 日批转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意见》,原由县教育经费开支而下放到人民公社管理的中、小学和扫盲专职干部所需要的经费,仍列入县教育经费预算内由县统一管理。中、小学所收的杂费,按预算外特种资金办法管理,不列入国家预算,由学校掌握使用。在社办中、小学经费来源方面,有的公社从大队公益金中抽出一定比例,有的向学生收学杂费或分摊工分,国家对学校给以适当资助。农村小学的修缮费和其它民办教育事业所需要的费用,以民办为主,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1963 ~ 1965 年基本上制止了挪用教育经费现象,保证了教育事业的顺利进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费的管理、使用处于极混乱状态。因此,从 1972 年起,国家财政预算把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一款戴帽下达,专款专用,不准挪用。

1973 年后,根据中央《关于中、小学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不上交财政,民办公助学校的民办教师工资和农村社队集体所办学校的经费,由国家补助、集体负担,也可从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中解决。民师报酬逐步做到以国家补助为主。但因十年动乱遗留问题太多,教育经费紧张,一直未能根本解决。

1978 年之后,教育经费逐年递增。1978 年教育经费总支出为 203 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 705 万元的 28.7%。1985 年教育经费总支出为 493.1 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 1664 万元的 29.6%。1978 年至 1985 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 2693 万元,占 8 年全县财政总支出 8831 万元的 30.4%。8 年中,全县教育经费增长率为 143%,超过了县财政总支出的增长率(136%),在全县财政支出中占第一位。

1959~1968年度教育经费支出统计表(单位:元)

年度

总计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教师进修

业余教育

民办补助

其它

1959

709561

3230

580425

107784

1388

1330

6404

1960

622231

3159

59637

26035

1300

1100

5000

1961

713268

3111

57110

74555

5709

8050

7867

1962

662164

1806

573531

54300

3253

5480

26015

1963

643510

2005

623031

4500

3000

6000

8049

10425

1964

844817

2033

590908

181085

5305

6557

50479

1965

895966

1923

582814

174250

4273

7000

66479

4177

1966

872704

19000

506490

209223

3644

7920

62732

20171

1967

883957

2409

568442

179749

3186

7515

65616

53013

1968

889638

2751

713822

163058

3186

7093

24480

10080

1969~1985年度教育经费支出统计表(单位:元)

年度

总计

个人部分

公用部分

备注

1969

942509

812762

129747

个人部分也括工资、福利、各类补助、津贴等项;公用部分也括公务费和学校修建、购置费等项

1970

976922

844417

132505

1971

1201925

973151

228774

1972

1340429

1100257

240172

1973

1402600

1109463

293137

1974

1577121

1199301

377820

1975

1582116

1308169

273947

1976

1583287

1385738

197549

1977

1682640

1462138

220502

1978

2029480

1595550

433930

1979

2467529

2006747

460782

1980

2914090

2433469

540621

1981

3266940

2900914

366026

1982

3570062

2955709

614353

1983

3554021

2749247

804774

1984

4197800

2967304

1230496

1985

4931000

3725400

1205600

石寺镇集资为镇初中盖的教学楼
石寺镇集资为镇初中盖的教学楼

新安县群众集资兴办学校,已有历史传统,解放初期,县内绝大部分校舍陈旧,教室破漏不堪。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干群热心赞助下,办学条件逐年改善。1978 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出现了群众集资建校的热潮。据 1985 年 12 月统计,全县新建校舍 13 万平方米,维修校舍 2.23 万平方米,新添课桌 18900 张,凳子 7600 条,总投资 1262 万元,其中乡村集体投资 867.1 万元,个人投资 1 万元。集资在 30 万元以上的有铁门镇庙头村;集资在 20 万元以上的有正村乡正村高中、白墙学校、铁门镇铁门学校;集资在 10 万元以上的学校有刘村学校、北冶高中、西沃乡中、磁涧学校、狂口学校、滩子沟小学、养士小学、山窝小学、河南学校、磨窝学校、崔家庄学校、高平学校、横山学校、正村学校。以上单位分别由省、地、市、县人民政府赠立集资建校纪念碑。个人献物捐款资助学校的,早在解放初期(1949 年秋),就有曹绿崖给狂口小学赠书 1 万册。近年来,专业户捐款的:郭兴山 2000 元,孟全喜 1200 元;个体户捐款的:赵国庆 1300 元,吕松和 1000 元,贾当 1000 元,卢书民 1000 元,李梦霞 1000 元,张孝贤 1000 元。对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县政府均赠予光荣匾额以资表彰。

县实验小学所立张忱惠教碑
县实验小学所立张忱惠教碑

198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前任部长张忱给母校新安县实验小学(原新安女子小学)捐赠工资积蓄 1 万元,作为三好学生奖励基金。并函嘱母校同学:要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奋发进取的新人,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

第十节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经受了体力劳动的锻炼,促使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丰富了实践知识,扩大了知识领域;同时,还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给学校增加收入,补充了学校经费。

1953 年,各学校即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 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把劳动正式列入课表,规定师生每周参加 2 ~ 4 节劳动。全县多数中、小学开垦有校田,根据各自的条件办了工厂。1958 年秋,绝大部分学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了大炼钢铁义务劳动和农业劳动,阶段性停课现象经常发生。

1962 年以后,勤工俭学规模逐年减缩,渐趋稳定状态。1966 年,勤工俭学又出现高潮。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大办三厂(工厂、农场、饲养场)。石寺高中开垦农田 33 亩,年产粮食 4.2 万斤。曹村高中开办药厂,生产葡萄糖、地龙注射液。城关河南学校办起墨水厂,总产值 17 万余元;该校利用勤工俭学收入建校舍,减免学生学杂费、书籍费,并购置了一部分用具和仪器。仓头高中开办缝纫组、木工组、电机修理店。县高中试办镀锌、镀铬厂。城关高中开办了合线车间。这些校办农场、工厂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师生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文化课学习受到一定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勤工俭学纳入正确轨道。其主要形式为: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校办商店。1981 年 5 月县教育局成立教育生产公司,加强对全县勤工俭学活动的统一领导。1984 年,勤工俭学出现新的局面,校办工厂得到进一步发展,校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校办商店不断出现,学校既收到了一定经济效益,同时又给教师子弟开拓了就业门路。历年校办工厂、农场情况,见表

1979~1985年校办工厂情况表

年度工厂(车间)数年总产值(元)纯收入(元)
197967800000130000
19803225120085200
198124400000106000
19822335000081000
19831624500063100
198427500000100000
198530652300239660

1979~1985年校办农场情况表

年度农场数校田亩数年总产量(斤)
197973896253000
198070855251000
198168850206800
19821341095179000
1983157627181000
1984158382125000
1985158570187400

第十一节 机构沿革

新安县教育机构的设置,最早的记载见于元代。那时县设有教谕 1 员,为辅佐县尹办理教务的官员。明清循之,仍设教谕,且下设辅助官员,称训导。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取消教谕,改设劝学所,有总董、劝学员,负责管理教育行政事务。1910 年(宣统二年)总董改称劝学员长,授七品职衔。

1912 年(民国元年),改劝学所为学务处,劝学员长为视学。1916 年,又恢复劝学所名称,设有所长、劝学员、视学等。1918 年,劝学所内附设教育款产处,置处长。1923 年 8 月,改劝学所为教育局,设局长、事务员;全县分 5 个学区,每个学区设有循环教员。1927 年裁学区循环教员,增设县视学和社会教育讲演员。1931 年,教育局改组,设局长、县督学;局下分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总务 3 课,每课设主任。1933 年,增设学区教育委员。1934 年裁课,增设文书员。

1942 年(民国三十一年),教育局改称教育科。

新安沦陷期间,县北抗日根据地民主县政府设民教科,主管民众文化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设文教科,主管全县文化教育事业。1956 年文、教分署,设教育局。1958 年成立文教卫生部,下设教育科。1959 年设文教局。1968 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文教卫生组,统管全县文化、教育、卫生工作。1969 年,文教卫生组归属政工组。1976 年恢复文教局机构。1979 年,文、教分署办公,成立教育局,主管全县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