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物胜迹

第一节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铁门街西北隅,为原国民党起义将领、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故居花园内斋室建筑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1963 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曾多次拨专款进行修葺,并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1931 年即开始广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1935 年前后,在其故居花园(称“蛰庐”)西侧辟地建斋,自成一体,包括 3 个天井院,1 道志廊,15 孔拱式窑洞,将其历年所得志石大部分镶嵌在窑洞内外的墙壁上。计有西晋志石 1 件,北魏志石 2 件,隋志石 2 件,唐志石 1185 件,五代志石 22 件,宋志石 88 件,元志石 1 件,明志石 30 件,清志石 2 件,民国志石 7 件,墓志盖 19 件,其它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 54 件,共 1413 件。因其中藏石主要为唐代墓志,所以此斋于 1936 年建成之后,由王广庆命名为“千唐志斋”,并请章炳麟以古篆为之题额。

千唐志斋中所藏唐代志石,上起武德、贞观,历经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改元、安禄山僭号,无不备尽。考诸志人物中,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雄镇一方的藩镇大吏太守,官卑职微的尉丞参曹,也有浪迹山林的处士墨客,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形形色色诸般人物生平事迹的记载,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千唐志斋犹如一部石刻唐书。

墓志之作,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撰述和书写,其文体、书艺方面的价值,极为珍贵。斋内还收藏有多种碑碣、题跋、书联、条幅、中堂等石刻,无一不是一代名流的毫端真迹。真、草、隶、篆,无体不备;颜、柳、欧、褚,有丽皆臻。加上丹青妙手的神品点缀,使千唐志斋足称古代书艺、绘画的画廊,为国内外所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名家,多有专程莅临参观,并题词留念。如:日本国大道学院院长川上景年,美籍华人、电子计算机专家陈树柏,日本国第三次王铎先生显彰会副会长栗园芦水,显彰会监察西奥鸣琴,东京都教育大学教授山内,花园大学教授中岛皓象,日本国冈山访华团团长藤原纯夫,瑞士华裔赵子丹,日本国中国书道史迹研究会访华团稻村云洞,日本山梨大学副教授金子修一,以及日本、西德、法国、美国的留学生等国际友人,都曾到千唐志斋观摩唐碑艺术,并留下了他们自己的墨宝。

千唐志斋藏石选

民国·章炳麟题:千唐志斋篆额
民国·章炳麟题:千唐志斋篆额
唐·顺节夫人墓志(部分)
唐·顺节夫人墓志(部分)
志文书法取褚遂良书体 , 间以六朝笔势 , 结体生动活泼 ,别具一格。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部分)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部分)
志文为狄仁杰撰书 。其书法追摹虞世南笔意 ,结体开展 ,工整秀丽。
清·郑板桥单竹
清·郑板桥单竹
清·王纯谦指画兰草
清·王纯谦指画兰草
民国·康有为书
民国·康有为书
宋·米芾书联
宋·米芾书联
明清间·王铎书
明清间·王铎书
明清间·王铎书
明清间·王铎书
清·刘墉书
清·刘墉书
清·邵瑛书
清·邵瑛书
民国·李根源书
民国·李根源书
清·韩东篱书条屏(集唐句)
清·韩东篱书条屏(集唐句)
民国·陈鸿寿书联
民国·陈鸿寿书联
民国·吴昌硕书
民国·吴昌硕书
吴氏为张铲之父张子温所篆墓志盖。其右下角有于右任小跋云:“此盖篆就,吴仓老自矜生平第一……”
民国·张钫集汉碑字
民国·张钫集汉碑字

第二节 古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民国以来在县境内屡有发现。迄今经有关部门调查鉴定,正式列入古文化遗址保护范围的共有 39 处,其中类属仰韶文化遗址的 18 处,龙山文化遗址的 8 处,殷商时期文化遗址 6 处,西周以来文化遗址 6 处。特别是高平寨文化遗址和南岗文化遗址,面积大,包含物丰富,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63 年 6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平寨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 7 公里的高平寨村外的高台地上,总面积 22400 平方米。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台地突出,西部较低平。文化层在地面以下 2 米左右深处。从外部断崖上看,文物遗迹明显,有灰坑、红烧土块、石器、陶器等。陶器以灰质红陶为主,有陶钵,尖底陶瓮、夹沙陶器等。部分陶器质地细腻,绘有黑彩和纹饰。经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含有仰韶、龙山两种文化类型。

南岗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 7 公里的南岗村。遗址南临涧河,北接陇海铁路,地势平坦开阔,总面积 45200 平方米。西北部为村庄覆盖,其余为农田。文化层在 1.5 米左右深处,包含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经过磨制的斧、刀、铲等生产工具,陶器有大口尊、鬲、鼎,高领罐等生活器皿,一律是泥制灰色、轮制件,纹饰有附加堆纹、兰纹、弦纹、绳纹及内带麻点的残陶片。整个遗址保存较完整,对我国夏、商时期社会状况的研究有相当高的价值。据民国县志记载,民国八年至十年间,瑞典人安特生氏曾在此有所发掘。

境内古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详见表。

新安县古文化遗址一览表

名称时代地址面积备注
安乐村遗址新石器城天镇安乐村西台地上200 米 ×3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高平寨遗址新石器高平寨村外高台地上22400 平方米省重点保护单位
南岗遗址商代铁门镇南岗村45200 平方米省重点保护单位
阎湾遗址新石器磁涧乡阎湾村南200 米 ×1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盐东遗址新石器仓头乡盐东村西60 米 ×1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冢子坪遗址新石器仓头乡河西村西300 米 ×5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西沃遗址新石器西沃乡西沃村西鳖盖岭600 米 ×4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尤庄遗址新石器五头乡河北村尤庄东北200 米 ×25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王府庄遗址新石器五头乡王府庄村西400 米 ×3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东窑遗址新石器铁门镇东窑村东150 米 ×4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新村遗址新石器铁门镇铁门村西北新村160 米 ×15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古村遗址新石器正村乡古村下道150 米 ×5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下村遗址新石器五头乡小庄下村南500 米 ×2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高沟遗址新石器、商五头乡蔡庄水库东150 米 ×1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孝水遗址商代磁涧乡孝水村1500 米 ×2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太涧遗址商代峪里乡太涧村北150 米 ×100 米县重点保护单位
暖泉沟遗址商代城关镇暖泉沟村5000 平方米1985 年普查发现
阎湾河北遗址龙山磁涧阎湾河北村150 米 ×100 米
七里站遗址周代城关镇王庄村七里站
嶡山遗址周代城天镇嶡山村12000 平方米
克昌遗址东周铁门镇克昌村8000 平方米
土古洞遗址周代铁门镇土古洞村180 米 ×120 米
十里遗址商代南李村乡十里村100 米 ×80 米
金家村遗址商代磁涧乡奎门金家村100 米 ×50 米
陈古洞遗址西周磁涧乡陈古洞村50 米 ×50 米
江村遗址新石器南李村乡江村40 米 ×30 米
郭庄遗址西周仓头乡郭庄100 米 ×50 米
卷兹遗址新石器仓头乡卷兹村150 米 ×120 米
北村遗址周代西沃乡北村150 米 ×50 米
槐林遗址仰韶、商西沃乡槐林村150 米 ×50 米
安里遗址新石器西沃乡安里村300 米 ×10 米
拾万遗址新石器正村乡拾万村
胡张沟遗址仰韶、商五头乡胡张沟村80 米 ×70 米
仓上遗址周代五头乡仓上村150 米 ×50 米
五头遗址龙山五头乡五头村100 米 ×50 米
白墙遗址新石器正村乡白墙村
何家寨遗址新石器磁涧乡南窑村何家寨
杨老洼遗址新石器铁门镇杨老洼村
竹园遗址新石器西沃乡竹园村

二、古城堡遗址

新安故城   据《括地志》载:秦新安故城在今渑池县东 10 公里,项羽坑秦降卒 20 余万于新安城南,即在此地。按:故城在今义马市石河村,其遗址南至涧河(谷水),东至小涧河边,北至北沟(上下石河村之间),西至白龙庙洼(即楚坑,在城西南),东西长约 3 公里,南北宽约 1 公里。另一说新安故城在渑池县塔泥镇。两地相距约 5 公里。

函谷关城   位于县城东汉函谷关处。据《水经注》载:“谷水又东迳函谷关城东,合桑爽之水。”《元和郡县志》载:“今县城之东有南北塞垣,杨仆所筑。”,《读史方舆纪要》载:“北周保定中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又称通洛城,今废。

旧谷城   旧志载:在县东北 10 公里。《汉书》记高帝析新安之东为谷城,即此。历来对旧谷城说法不一,《括地志》:谷城县在洛州河南县西 9 公里;《孟津县志》载:“谷城县在县西七十里,瀍水所出,今其地名谷(故)县。”据此,谷城应在洛孟界。按:隋谷州为谷城,今县东北 5 公里有养马川,名谷川,唐令狐士宗撰张海仙墓志云:合裕于谷川之旧茔。茔在今养马川,川多瓦砾。清光绪末,农民掘土,见废垣石基,长约 1.5 公里,并有石础,高 1 米余。近年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亦发现有城墙遗址,疑此为隋谷州城遗址,故备录以待考证。

斗城   在县城北慕容山后,俗叫金斗城,为慕容垂屯兵处,今废。

慈涧城   《唐书·王世充传》:高祖诏秦王率兵攻之,至新安,屯堡多下,败世充于慈涧城。

长泉废城   《唐书·地理志》绛州垣县注:武德二年置长泉县。四年,以长泉隶怀州,后废。《河南府志》:“今新安县黄河南岸有长泉村,盖唐之长泉县也。与黄河北岸王屋相对,故旧隶怀州。”

古圈城   元至正三年,刘奉屯兵于此。内有少城,故址尚存,在县东 20 公里孝水铺,城周 2.5 公里。《河南府志》:“孝水铺在孝水西,慈涧少水东,少城以少水得名,少水在慈涧,则少城疑即慈涧城也。”

白起城   在县西 15 公里凤凰山,相传秦将白起屯兵于此。故址尚存。

白超垒   《元和郡县志》:“白超垒故城,在县西北(今考证,应为县西)十五里,垒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起事,白超筑此垒以自固。东魏修筑为城,因名。”

三、古冶铁遗址

孤灯冶铁遗址   位于石寺镇上孤灯村。遗址中有大量的木炭渣、铁渣、红烧土,残存大小铁块,还有 10 多个烧结铁块,大者直径 2 米多,厚近 2 米,铁的纯度相当高。还发现一些铸模工具,堆积层中存在大量战国时期的陶片。经考证为战国时期冶铁遗址。

北冶冶铁遗址   位于北冶街北面,是一个保存完整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遗址中有大量的煤渣、小铁块,堆积层中有很多汉代陶片和砖块。

铁门冶铁遗址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为三国时期的冶铁遗址。铁门东古时有白超垒,为魏晋时期重要冶铁基地。《水经注·谷水》云:“谷水东迳白超垒南……,白超垒在今铁门东十五星,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址尚存。”

四、古瓷窑遗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来新安调查,发现云梦山元代钧瓷窑址(见《禹州之行》,载《文物参考资料》1951 年第二卷第二期;《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载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二期)。《文物》杂志 1974 年 12 期载《河南省新安县古瓷陶遗址调查》,介绍新安县古瓷窑遗址情况:有宋代的汝窑类型,有禹县的扒村类型,有元代的钧瓷窑址。收集的瓷片,大都有胎质坚固、釉色晶莹、造型朴实大方、花纹清晰美观等特点。遗址大部位于山坡下的河旁台地上,窑址最小有 3000 平方米,最大者 40000 平方米,残窑底径在 1.6~2.2 米之间不等。城关古瓷窑遗址,在县城西南隅,东西长约 900 米,南北宽约 300 米,面积为 270000 平方米,为豫西地区重要的古瓷窑址。

新安县古瓷窑遗址一览表

遗址名

位置

面积

时代

釉色及花卉特征

产品种类

现况

庙后遗址

县北25公里北冶乡庙后村

2400m 2

宋、元

印花青瓷、天青、豆青、牙白等色,并饰波浪鱼鳞纹

宋瓷:碗、盘、盆;元瓷:碗、盘、钵、盖

有损坏

北冶遗址

县北25公里北冶街村东0.25公里

42000m 2

天青、天蓝、豆青、碧蓝、月白、攻瑰紫、青花等

碗、盏、青花瓷碗

包含物较丰富

滩子沟遗址

县北26公里滩子沟村西0.25公里

45000m 2

宋、元

天青、天蓝、豆青、灰绿、玫瑰紫、海棠红

宋瓷:碗、盘;元瓷:盘、钵、炉、瓶

现仍经营瓷业

柿树岭遗址

县北偏西31公里柿树岭村南

1800m 2

宋、元

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黑

宋瓷:碗、盘;元瓷:碗、盘、炉

马行沟遗址

县北25.5公里马行沟村西南

3500m 2

天青、天蓝、豆青、玫瑰紫、海棠红

望古垛遗址

县西北24公里望古垛村东董窑沟口

3200m 2

天青、天蓝、荔紫

碗、盘、双耳罐

石寺遗址

县西北15公里石寺镇东南蜈蚣沟

4100m 2

天青、天蓝、豆青、月白

碗、盘、盖

贾沟遗址

县西北16公里贾沟村西

4400m 2

天青、天蓝、豆青、月白、乳白

碗、炉

西渠里遗址

县西北16.5公里西渠里村西

3800m 2

天青、豆青、月白

碗、瓶、双耳罐

上孤灯遗址

县西北18公里上孤灯村西

14000m 2

天青、豆青、月白

碗、盘、盏

下孤灯遗址

县西北18公里下孤灯村东南

14500m 2

天青、豆青、天蓝、黑、荔紫

碗、盘、钵、盏、双耳罐

保存较好

北咀遗址

县西北21公里,石寺镇北咀村西

8000m 2

天青、天蓝、月白

城关遗址

县城中部

270000m 2

宋、元

天蓝、天青、豆青

碗、盘、盏、洗盆、瓶、高足杯、罐、钵、豆、瓶

蒿子沟遗址

石寺镇蒿子沟曾家外 *

2500m 2

第三节 古墓葬

苏秦墓   在县西 10 公里铁门镇芦院村。按:洛阳、巩县均有苏秦墓。

甘罗墓   在县东八陡山,明正德、清嘉庆年间县令均为立石。按:山东荏平县、河南鄢陵县均有甘罗墓。

毌丘兴墓   魏将作大匠毌丘兴墓,在县城北慕容山下。《水经注》:皂涧水南流迳魏将作大匠毌丘兴墓东。

韩擒虎墓   隋上柱国韩擒虎墓,在庙头村,已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韩王庙,在今庙头学校地址,庙院早废,墓冢已平。

李淳风墓   在克昌村。《唐书·李淳风传》:李淳风,岐州雍人(今陕西凤翔县南),精步天历数,终太史令。按:《广舆记》:四川简州(今简阳县)亦有李淳风墓。

袁天纲墓   唐火山令袁天纲墓,在铁门镇南岗村。《唐书·袁天纲传》:袁天纲,益州成都人,善相术,终火山令。按:《广舆记》载:河北省涿县亦有袁天纲墓。

郑潜耀墓   唐驸马郑潜耀墓,在西沃乡下坂峪。相传郑驸马墓广 40 亩,中有 3 冢。今失考。

庄宗雍陵   在西沃乡下坂峪,墓冢已平,已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史·本纪》徐元党注:明宗天成元年七月,葬庄宗于河南新安县,号雍陵。《通鉴·后唐纪》:天成元年秋七月丙子,葬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雍陵。胡三省注:雍陵在河南新安县。

明宗徽陵   《太平寰宇记》:“在县东北十里护驾庄”,今失考。

钱若水墓   宋宣靖公钱若水墓,在今城关暖泉沟。

忽哥儿墓   元忽哥儿墓,在克昌村东北里许。民国二十三年春,村人耕田获其墓碑,文云: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进封忠愍侯忽哥儿之茔,奉孝男监察御史贴木儿不花立,至正三年通举大夫郑立书。

伊厉王寝园   在今磁涧乡老井村东岭,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史》:“伊厉王名木彝,太祖第二十五子,建文三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洛阳,十二年薨。”

伊悼王寝园   在今五头乡马头村北,妃马氏同葬于此。《明史》:“伊悼王名𬤊钒,厉王曾孙,成化二年袭封,十一年薨。”

吕孔学墓   明赠左都御史吕孔学墓,在县城南玉屏山下,墓前翁仲石麟毁于“大跃进”年代。

吕维祺墓   在县城北关岭上,俗称吕家坟。

宋四郎家外宅坟   位于石寺镇李村。1983 年夏,该村砖场工人在取土中发现两座宋代壁画墓,均为仿木建筑。墓门上方嵌方石一块,刻文为“宋四郎家外宅坟……宣和捌年二月初一日大葬记。”二墓室均由小砖砌成,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顶,壁上彩绘主体为浮雕人物,反映墓主人生活图景。另有花卉、几何图形、二十四孝图等。历 800 余年,尚色彩鲜丽,保存完好(见卷首彩页)。该墓发现后,由洛阳文物工作队在县文物管理所配合下,迁至洛阳古墓博物馆复原。

第四节 古建筑

近代由于战乱破坏和反封建迷信,拆庙打神像,全县古代建筑所存无几。仅将尚存建筑物简述于后: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   在县城东街,今为城关高级中学占用,尚完整。已列入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旧志载:文庙旧为学宫,嘉靖九年改为“文庙”,其中的大成殿,为 5 间宫殿式建筑,殿内墙柱高 4 米。殿前有一月台,直 10 米,阔与殿等。“大成殿”建于明初,万历年间与清乾隆年间曾两次重修。

城隍庙大殿   在县城东街,现为城关初中占用,尚完整,与文庙的大殿东西相望。已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洞真观
洞真观

洞真观   位于铁门镇南,比邻王乔洞。元大德年间建,主体建筑为三清殿,顶部为宫殿式木结构,飞檐斗拱,十分壮观。另有“三官殿”“圣母殿”等。这些建筑还大体完整,已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虎庙   在曹村乡袁山村东,始建无考,原建筑大部尚存。1945 年豫西抗日公校曾驻于此,现为袁山小学校舍。

朝阳寺   在北冶乡滩子沟村西,始建无考,清顺治年间重修,尚存大殿 2 座,现为小学校舍。

清和观   在西沃乡安里村,现为安里小学校舍。据碑碣记载,该观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天顺、清乾隆、嘉庆、咸丰间均重修。现仅存“三清殿”1 座,已塌脊断檐,岌岌欲倒。

关帝庙   在北冶街东,现为小学校舍。始建无考,尚存大殿、廊房、舞楼。曾经修葺。

洪福寺   在正村乡白墙村北,唐乾祜六年建,金、元时代均有修葺,今仅有大殿、二殿残存。

宝真观古柏
宝真观古柏

宝真观   在五头乡养马村,俗称养马观。为唐贞观三年建,明正德九年重修。现存大殿 1 座,舞楼 1 座,并有千年古柏 1 株。今为金溪学校校址,已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   在石井乡荆紫山绝顶,为明代建筑,清嘉庆二年重修。阁后为万丈悬崖峭壁,下临黄河。已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古关隘津渡

一、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在县城东 500 米处,遗址尚存。

1923 年重修后的新安汉函谷
1923 年重修后的新安汉函谷

秦时,在今灵宝县故城处有函谷关。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 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后汉人应劭作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且关前仿秦关筑有“鸡鸣”“望气”2 台,以壮其势。后世称是关为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初建时,非常壮阔,《水经注》曾记:函谷关“即所谓散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这样看来,古汉函谷关北至黄河岸,南到宜阳,关塞相连,几乎类于小长城。所以成为历代皇帝和军事将领所瞩目的武备要地,文人墨客也多有题咏。北周武帝时,曾改函关城为通洛防,为北周东境备齐要隘。此后,虽经风雨战乱,屡遭破坏,但历代都有修葺。据载,1923 年最后一次修复后的汉函谷关高 38 米余,南北长 33 米,东西宽 20 米。关楼 3 层: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交通。东西洞门,各有对联 1 副,为康有为题写,东门联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平垛上周,围以寨垛,中间是 两层阁楼。中层四门对开,上层为八角楼,四面开窗,飞檐画栋,八方翘角之上,各系铜铃 1 个。关上有重修时康有为的题字:“汉函谷关”。这次重修落成的关楼,虽未必能与古汉关原貌相比,但其气势还颇为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关楼已经非常破旧,1958 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拆毁,如今只剩下底层平垛。

二、狂口渡

狂口渡,在仓头乡狂口村(东沃),距县城 35 公里。北渡达济源县关阳村,渡口为畛河入黄河之汇流处。南岸为石山峭壁,地势险要;北岸地形较开阔,一片沙滩,是黄河重要古渡口之一。盛时舟楫往返,日夜不息,客商往来,熙熙攘攘,有“日进斗金,水旱码头”之说。渡口河床宽约 400 米,为带状连山石构成,有断有连,断处水深莫测,连处石大如象。每当夏秋之交,黄水滚滚而下,冲击巨石,浪起数丈,水势凶猛,涛声如雷,人称此处为“老龙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御史李宗枢于狂口建城垣,南北两门,其额题曰:“天限狂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为太岳根据地与豫西地区往来的重要渡口之一。1947 年 8 月 22 日夜至 23 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四纵队横渡黄河,挺进豫西,这里是重要渡口之一。(见彩页照片)

三、西沃渡

西沃渡指西沃乡西沃村侧之黄河渡口。南靠青要山,北渡达济源县境之长泉村(北长泉),距新安县城 40 公里。渡口长 500 米,河面宽 200 米,水深 10 米左右,水势平稳,便于船只靠岸。明崇祯七年(1634 年),高迎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即从荒坡、西沃渡口过河,进入豫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太岳军区与豫西根据地往来的重要渡口之一。1947 年 8 月 22 日夜至 23 日凌晨,陈赓、韩钧率太岳四纵队主力经此飞渡黄河天险,克南岸守军重要据点石山头,全歼国民党一个保安旅,挥师南指,转战豫西。

四、塔地渡

在峪里乡塔地村,北渡达济源县之毛田,距新安县城 55 公里。渡口长约 500 米,河床宽 400 米,水深约 12 米,北岸是沙滩,水势平稳,为黄河古老渡口。1945 年 11 月 14 日,由刘聚奎等率领的豫西抗日支队第十八团、五十九团,由此渡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7 年 8 月 23 日晨,太岳十三旅由此过黄河南下,25 日解放新安县城。

五、石渠渡

在峪里乡石渠村,北渡达毛田村。渡口长 1 公里,河床宽 400 米,水深约 10 米,水势平稳。1944 年 12 月 26 日,由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由此渡口踏“冰桥”强渡黄河天险南下,曾在黄河“冰桥”上摄影留念。

第六节 名胜古迹

查诸旧志,新安县名胜有“八景”之说,即“芝泉绕泮”“涧水秋云”“函关晓月”“夷里温泉”“山飞瀑布”“天限狂澜”“荆紫生岚”“烂柯仙迹”。所谓“八景”,有的名实相当,有的已有名无实,有的本来就是牵强附会。

古迹一目,旧志记述尤为繁冗。以民国新安县志为例,所列古迹计有:“周之九坂”“秦汉之故城”等古城遗址 13 处;“甘罗故里”“吕维祺故居”等名人故居 2 处;“汉函谷关”“通洛防”等关防塞驿 6 处;“郑氏池台”“紫微轩”等亭台园林 7 处;“川上书院”1 处;“文庙”“汤王庙”“石佛寺”等古庙宇 62 处;“甘罗墓”“苏秦墓”“庄宗雍陵”“明宗徽陵”等名人墓葬 36 处;“乡贤祠”“忠义祠”“先农坛”等古坛祠 17 处;“大城坊”“大守坊”“进士坊”以及节孝贞烈牌坊 87 处;铁塔、奎星楼、兴文塔等古塔 4 处。这些名胜古迹,旧志虽有记载,但一部分当时即记“失考”;即使当时有据可考的,又经近代兵戎战火,城镇扩建,机关学校占用,也已面貌全非;加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四旧”,基本上已是无胜可寻,无迹可觅。这里除前面几节已收的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津渡外,仅就尚有旧迹可寻,有胜可记的,简述于此;一些虽无迹可寻,但与新安县历史关联密切,或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则根据旧志提供的线索和群众的记忆指出其原址方位,或有益于后。另对一些旧志未曾纳入,而又有胜可记的地方,也酌情收入。

一、烂柯仙迹

“烂柯仙迹”是指烂柯山王乔洞而言,此山在本县西南境,铁门镇南约 3 公里处。烂柯山南麓有一峦突出,它背靠群峰,面临绿水,人称棋盘山。据传山石上有棋盘遗迹,为仙人王乔观棋处(见“风土民情编”)。

“棋盘山”,全部由一种水成岩堆积而成。其石状如礓石,中有毛细孔窍能引水上升,俗名“上水石”。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洞口高近 3 米,阔 2 米。即传说王乔化石成仙之所在。洞口上方有石刻题额“逢师一着”,两侧石壁间嵌有碑碣。

由王乔洞西行约 200 米处有洞真观(见前“古建筑”),院中古柏挺拔,颇存古刹风貌。另有“树倒成石”“神碑透灵”“石上翠柏”“东荆西枣”“火烧柏心”诸景,宛然旧貌。

二、夷里温泉

“夷里温泉”在县城西南近 2 公里处的“暖泉沟”,为北宋名宦钱若水的故里。据传,当时高士陈抟希夷先生也在此隐居,故称“夷里”。暖泉沟东山半坡处有一天然石洞,深可数丈,据传是希夷先生常憩之处。沟中原有温泉一脉,从沙底涌出,泡珠成串,如釜水小沸。其水夏季温,冬季反热。据说人在此泉洗浴,不但可以去尘垢,爽身心,而且还有疗肤疾,舒筋络的效果。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陈抟择居于此,不是没有道理的。民国年间,这里曾建有瓦屋 3 间,成一简易浴池。附近居民与县城人士到此沐浴的,往往接踵结队,不绝于途。

近年,因群众常在周围采石取土,原暖泉眼已被埋没,但沟中仍有暖水流出。

三、荆紫山与通仙观

荆紫山,原为新安县北部的一条山脉,山势沿黄河南岸东西走向,干支错综,绵延数十里,人们通常称其主峰为“荆紫山”。此峰在歪头山以东,窨头山以西,山势陡峭挺拔,高下 7.5 公里,有盘山危道可以攀登。山顶有玉皇阁,为八角亭式建筑,可供游人憩息。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可以目穷千里:秦东、晋南,苍山如海;滚滚黄河如长龙巨蟒,由万山丛中狂奔而来,旋又盘谷穿峡翻腾而去,足使人胸怀豁朗,豪情倍增。若逢晴日登临,则见峰峦绝崖间,似有岚霭蒸腾,聚成薄云轻雾,缭绕山腰,飘忽迷离,若聚若散。旧志称其为“孤峰独秀,晴岚围翠”,列“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当指此而言。(见彩页照片)

荆紫山主峰下,旧有通仙观,俗称荆山庙,为宋元时代所建。每逢庙会,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背囊荷担的商贩前来“赶会”,也常有州县官吏,文人墨客慕名来游。逢此盛会,山上山下有和尚请茶递水,殷勤招待,这光景煞是热闹。可惜这荆山庙早已毁于荒乱年间。如今,只有一些记载官宦文人游记题咏的石刻,散立在断墙颓壁之间,若妥为收存,对文史则不无价值。

四、漏明崖

漏明崖位于北冶乡西境。这里断崖壁立,沟壑交纵,于南山的“龙角崖”上,有一天然透明石洞。远远望去,透过石洞,可望见山背面一片天光,所谓“漏明”,指此而言。若攀援石岩,拾级而上约 200 级,至洞口上,方见其大,超过门洞。所谓“龙角崖”乃如一堵危墙,厚不盈丈。

大漏明
大漏明
小漏明
小漏明

由洞口探身南望,只见峦峰丛立,深玄莫测,另是一番天地。虽有危道相通,但不惯山路的人,不敢攀援。传说,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走到这里力尽,弃山于此,这个石洞,乃二郎神担山系绳之处;有趣的是,与此处隔沟相对,北山低处,也有一个类似的洞,只是小一点,人们谓之“小漏明”。

“漏明崖”之近侧,多熔岩穴窟,前人曾依势傍崖建庙修龛 10 余处,如“三教堂”“奶奶堂”“大佛洞”“龙宫洞”等,庙前置有“八卦亭”,崖壁间嵌有名人题咏石刻数十处。传说中唐时期,骆宾王反武则天失败后,逃隐此处,留诗多首于断崖上,可惜这些都已不复存在。

其它如“倒栽和尚”“拴马橛”“石上涌泉”“响瞠锣”等天然奇景,宛然尚在。

漏明崖向南攀山至前北斗村,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副司令韩钧烈士故居。由漏明顺河谷继续西行,约七八里到袁山。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五、孙膑洞与庞涓坟

“孙膑洞”在县城西北约 15 公里的云顶山头,洞深约 7 米,宽 4 米;“庞涓坟”在云顶山下的上孤灯村附近。

今畛河川,古称马陵川。传说战国时,孙、庞“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先是孙膑设伏兵于云顶山上,自己在洞中指挥,于山下大树上挂红灯 1 盏,诱庞涓追兵至此,山上万箭齐发,射死庞涓,大破魏军,遂有“孙膑洞”“庞涓坟”以及“孤灯村”的传说。

六、唐双驸马郑氏遗址:池台·东亭·驸马坟

唐荥阳郑万钧、郑潜曜父子,分别为唐睿宗、玄宗驸马。安史之乱中曾避居新安,筑“池台”“东亭”。杜甫过新安,拜会郑氏父子,作《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咏郑氏东亭·五律》和《新安吏》诸诗。郑广文,名虔,为郑潜曜叔父,一代诗人、画家。 据新安旧志载:县北 35 公里黄坂峪有“驸马坟”,广 40 亩,中有 3 冢,即郑潜曜墓。

七、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

县北青要山北坡,西沃与南长泉村之间,悬崖壁立,下临黄河,绝壁间有 2 石洞。其一稍大,长、宽、高各约 2 米,内有石雕佛像 11 尊,顶部浮雕花饰为莲、飞天。造像题记谓“邑主王俊达发愿修造”,建于北魏孝昌元年至建义元年(525~528);其二稍小,内有石佛造像 7 尊,建于北魏普泰元年(531):窟外东壁间有石雕宝塔 4 座。

此处山坡石崖间原有浮雕石佛、宝塔多处,高有尺余乃至数尺者不一,群众中有“走塔不见塔,见塔不走塔,七十二座无影塔”的歌谣。可惜,近年修筑公路,破坏严重,石壁间间或有遗迹尚存,多因风化模糊不清。

第七节 馆藏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水利建设、农田建设、交通建设、街道扩建、住宅建设等各项基本工程,从不同程度上都起着“不考古而考古,非发掘而发掘”的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物获得更多的“破土而出”的机会。这期间,县文化馆(后归文管所)先后收集出土文物 610 件,其中瓷器 136 件,陶器 292 件,铜铁器 123 件,石器及其它化石 59 件,均已注册编号,归馆收藏。这些文物,大部具有造型古朴、工艺精良等特点,体现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脚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忠实见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见附图)

新安县为唐三彩主要出土区之一,已发掘的 10 座唐墓中,出土唐三彩 50 余件,大部分造型精致,釉色艳丽。1974 年,南李村乡十里村唐墓出土一件三彩鸳鸯壶,体态丰满,羽饰华丽,色彩鲜艳,属艺术珍品,曾运往日本展出,现藏河南省博物馆。1980 年,磁涧乡柴湾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文俑、武俑、骆驼、马、镇墓兽,体型高大,是不可多得的三彩瑰宝,《文物》《考古》杂志均有介绍。(见卷首彩页照片)

馆藏文物集萃

利齿猪颌骨化石(中新世)
利齿猪颌骨化石(中新世)
南李村十里村出土 ,原件藏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 图为复制件
猕猴头骨化石(更新世)
猕猴头骨化石(更新世)
南李村十里村出土,原件藏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图为复制件
象牙化石(更新世)
象牙化石(更新世)
全长 186cm ,磁涧乡阎湾村出土
石器(新石器时代)
石器(新石器时代)
安乐村遗址出土
陶鬲(周)
陶鬲(周)
高 16cm , 口径 17cm
铜匜(战国)
铜匜(战国)
长 22cm ,高 11.5cm
汉函谷关瓦当 (西汉)
汉函谷关瓦当 (西汉)
直径 14cm
铁铲范
左 :铁铲范 (汉) 上外下内
右 :铁铧范 (汉) 上外下内
铜提梁卣、铜盉
左 :铜提梁卣 (东汉) 高 21cm ,直径 15cm
右 :铜盉 (东汉) 长 27cm ,高 12cm ,直径 15cm
鎏金佛 (北魏)
鎏金佛 (北魏)
高 30cm
宣德炉 (明)
宣德炉 (明)
高 9cm ,直径 10cm
历代货币
历代货币

第八节 革命纪念地

1944 年冬至 1945 年秋,新安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县份之一;1947 年 8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陈赓兵团从这里突破黄河天险,挺进豫西。艰苦的革命历程,使不少村庄留下了光荣的革命足迹。兹特摘要记述,以资纪念。

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

1945 年 ,新安抗日民主县政府驻曹村乡袁山村,借住民宅办公 。

县长李之放、政委赵天锡住农民袁万贵家
县长李之放、政委赵天锡住农民袁万贵家
县政府办公处在农民袁万祥、袁万利家
县政府办公处在农民袁万祥、袁万利家
豫西二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豫西二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1945 年春,豫西抗日根据地二军分区司令部曾驻新安县黑扒村。图为黑扒村豫两二军分区司令部驻地旧址。
陈赓兵团司令部驻地旧址
陈赓兵团司令部驻地旧址
1947 年 8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四纵队(陈赓兵团),突破黄河天险,挺进豫西。司令部曾驻新安城北后峪村,并在这里召开了意义重大的前委会议。图为司令部驻地:后峪小学。
八路军军械所旧址
八路军军械所旧址
1945 年八路军豫西部队军械所曾驻新安县石井乡黑扒村。图为军械所旧址:关厅小学。
豫西公学旧址
豫西公学旧址
1945 年,豫西公学(原太岳军区豫西抗日先遣队第二支队随营学校)驻曹村乡袁山抗日民主小学(五虎庙)。图为五虎庙旧址。

新安县文物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