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宗教
第一节 民族
新安人口中有汉、回、蒙古、壮、满、布依、土家等 7 个民族,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1964 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 307864 人,其中汉族 307218 人,占总人口的 99.79%;回族 634 人,占 0.21%;蒙古族 2 人,壮族 7 人,满族 3 人。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总人口 440045 人,其中汉族 439201 人,占总人口的 99.81%;回族 809 人,占 0.18%;蒙古族 1 人,壮族 7 人,布依族 6 人,满族 18 人,土家族 1 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民族不明者 2 人。
民族分布:回族主要分布于五头、铁门、城关、石寺等乡镇,其中五头乡西坡和李家庄为主要聚居区,有 530 人,占全县回民的 65.5%;铁门镇有 141 人,占全县回民的 17.4%;其他少数民族分布于铁门、城关、石寺工矿区,多为厂矿、机关职工,由外地迁入。
新安氏族惯称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旧志载,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姓,明洪武初由洪洞迁于新安;石井寺坡山的张姓,明永乐初迁洛阳鏶河,清初迁新安;白墙姬姓,城东街许姓,石井于姓,郑坡郑姓,克昌邵姓,辛庄孙姓,陈村张姓,崴山刘姓,横沟常姓,侯沟侯姓,王庄王姓,韦庄翟姓,庙头邓姓,城西街郭姓,东杨镇蓝姓,石寺柳姓、贾姓与刘姓,石井徐姓与赵姓,高平寨郭姓,火虫驿王姓,骆岭李姓,车厢沟马姓,流水沟冯姓,王岭王姓,余村余姓等,均系元末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姓,由山西闻喜迁来;邱沟邱姓,元末由山西翼城迁来;北关龚姓,由山西夷山迁来;滩子沟介姓,元末由山西介休迁来;西关董姓,明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芮城迁来;城东街郭姓,元末由山东高唐迁来;西街黄姓,明永乐中由山东肥城迁来;掌礼王姓,明初由山东诸城迁来;马行沟李姓,明天顺中由山东夏津迁来;城内和高平寨等处孟姓,明洪武初由山东邹县迁于陕西邰阳,后迁新;其他如龙涧韩姓、城内钱姓、石寺南姓、窨头陈姓,则为本地之土著。
据不完全统计,新安现有姓氏约 300 个左右。其中较常见的有:
李、王、张、刘、陈、杨、赵、郭、高、林、马、胡、何、吕、周、黄、孔、曾、邓、郑、宋、孟、韩、谢、吴、孙、冯、于、傅、柳、姬、游、尤、党、裴、介、曹、贾、魏、梁、董、焦、肖、程、袁、苏、卢、沈、蒋、蔡、丁、薛、阎、潘、夏、田、姜、江、汪、范、樊、方、石、白、毛、崔、姚、郝、邱、秦、段、叶、戴、雷、钱、武、常、尚、乔、杜、路、陆、邵、顾、金、侯、史、寥、关、彭、唐、邹、赖、龚、臧、南、蓝、许、洪、衡、温、牛、霍、邢、廉、靳、卫、庞、安、聂、师、司、郅、仝、怀、柴、颜、齐、戚、拓、翟、光、单、耿、岳、梅、华、成、郜、穆、屈、曲、包、鲍、暴、钟、毕、申、艾、亢、宫、余、谭、季、宗、索、边、窦、药、敖、莫、上官等。
第二节 宗教
新安宗教有基督教(即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 5 种。
一、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年(1894),基督教徒山东人刘丹芝赴陕西,过新安代为传教,首先入教者为白墙姬文学。二十二年(1896),英国浸礼会邵牧师为姬施浸。光绪二十三年(1897),内地会牧师瑞典人罗冠民组织耶稣教会,于县城小水门胡同设福音堂 1 处,由姬文学主持(山西运城设有总会,统管晋、陕、豫三省教徒。河南总会设在洛阳)。县城内的叫“老会”,设有会长、会正、牧师、长老、执事等,白墙人何五常任会长兼执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瑞典组织来华传道会,名曰瑞华会,仍联络内地会派,由卞桂英、殷风娥(均华名)、韩某(名佚)三教士来新安住堂布教,同时徙福音堂于南后街。二十七年(1901),师传道牧师来新安扩充教务。二十八年(1902)冬,卞、殷二教士于西街设教会小学,二十九年(1903)设官阳支堂。民国四年(1915),由华人捐资于铁门设支堂。宣统三年(1911),康(若兰)、卞二教士创办“实安慈惠孤儿院”。民国十年(1921),在西沃设小学校。十一年(1922)在狂口设支堂。十二年(1923),设北冶小学。十九年(1930),设老井支堂。全县受浸礼者 380 人,由教友选举代表组织堂议会,设会长 1 人,长老 1 人,执事 4 人,男女传教士 4 人,职教员 10 余人。至 1947 年,全县教徒达 1089 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77 年后,基督教又有新的发展。至 1980 年,教徒达 4189 人。1981 年,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切实维护教徒群众的信仰自由,对教徒进行爱国、爱教、守法、守纪教育,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方针,对那些不符合教规教义而突击发展或利用宗教作掩护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和违法活动者,坚决予以打击。1982 年秋,在全县共开辟了十几个基督教活动点。1985 年,有教徒 10780 人。
二、天主教
天主教即基督教旧教,亦称“罗马公教”,教主也是耶稣。1942 年,由传教士郭志高传入新安,在城关西大街购置房屋 12 间,作教堂和传教人的住室。1945 年,神甫郜鼎铭来新安协助郭传教,1947 年 3 月离新。当时教徒发展到 500 余人,江庄、刘庄与城关镇西街的教友最多。1947 年后,天主教已经失传。
三、伊斯兰教
新安县伊斯兰教历史较长,因元朝的屯田和明清两代的商业贸易,回民由外地迁到新安,伊教随之传入。
回民较多的西坡与铁门,各有阿訇 1 人。回民每星期五聚在清真寺礼拜,自愿参加。西坡清真寺原有《古兰经》老版大经 30 本,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掉。现在礼拜时念诵的是《古兰经选》(阿、汉对照附注释)24 章和《伊斯兰教初步浅说》(原著者哈德成)72 童。
四、佛教
新安旧有僧会司,设于宝云寺,旧址在县城慕容山上,僧官 1 人,管理教务。全县共有寺 25 所,皈依佛教者,皆受僧官统御。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严禁烧香礼神,僧僚遂不多见。
五、道教
新安县旧有道会司 1 处,设于洞真观(在铁门南 3 公里王乔洞),道官 1 人,主持教内一切事项。全县有道观 12 处,凡受篆而为道士者,统归道官管束。
佛道二教在清末很盛行,自民国破除封建迷信、取缔寺观偶像后,已经失传。
六、宗教建筑
基督教:旧有县城实安慈惠孤儿院房屋 38 间,即现在政府招待所地址;福音堂房屋 20 间,位于今人民商场处。在铁门镇东大街路南、磁涧村桥东、西沃村北头各有福音堂 3 间。
伊斯兰教:五头乡亮坪西坡村清真寺有窑两孔,房屋 3 间,铁门清真寺有房屋 10 间。
天主教:教堂原在县城西大街,有房屋 12 间。
道教:新安道教建筑,应首推烂柯山洞真观,观外有名胜王乔洞。另有清和观,现在西沃乡安里学校院中,原有前、中、后 3 个大殿及舞楼、钟楼、偏殿,共 20 余间,占地 10 亩,现仅存中殿。
附:实安慈惠孤儿院简介
新安县孤儿院,清宣统三年(1911)由瑞典国传教士卞桂英、康若兰等筹建,原设于县城南后街的福音堂后院。时连年兵祸灾荒,道有弃儿,教会拣回抚养,初建孤儿收养所。后募得本国人实安的遗产及西欧教会的捐助,由庞而立、艾约翰、叶杖学协理,又在城西街路南建西式楼房 1 座,民国十一年竣工,定名新安县实安慈惠孤儿院。民国十六年(1927),该院由国人邵修德管理,并在各级政府备案。1929 年蒋冯战争中,孤儿院一部分迁往山西运城,1933 年迁回。1951 年,县人民政府对该院人员进行疏散安置,孤儿院停办。
孤儿院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设院长 1 人,下设事务、教育、生产及保姆 4 股,技师、教师、保姆及工人等分属各股。
孤儿院的生活费用及事务性开支,新中国成立前由西欧教堂及瑞典教会供给一部分,政府捐款及院内生产的鞋、毛毯等收入解决一部分。1947~1951 年,县人民政府曾拨给部分粮款,周济孤儿生活。
实安慈惠孤儿院成立 36 年,共收养儿童 2000 余名。
孤儿院办有教会小学,除教育本院收养的孤儿外,还招收社会上部分家境贫寒无力求学的孩子。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版《新安县志》载:孤儿院附属学校有教职工 12 人,学生 1~6 年级 7 个班、206 人。初级班开设有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公民等课程,高级班增设历史、地理、时事、音乐、图画等课程。
孤儿院除了办教育,组织孩子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办有织布、织地毯、织袜、制鞋等手工业作坊,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生产技能。其产品除自用外,还外销一部分。其中所产地毯曾被选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