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杆匪 行帮 会道门

第一节 杆匪

民国年间,有“河南多土匪,豫西尤甚”之说。特别是前期,天旱岁荒,军阀混战,百姓不堪其苦,为生活所迫,多有聚众拉杆,铤而走险者,矛头主要指向称霸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抢财主,吃大户,“拉肉票”(即抢走人质,迫其家属送交钱物),“飞页子”(送威吓信迫交钱物),也有不少烧杀抢掠行为。

这些拉杆而起的“杆众”,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多为衣食所迫,亦有为报仇雪恨的。其中也确有以抢劫为生的。特别是一些“杆”首,裹胁饥民,四处窜扰,匪气甚浓。民国前期,外县“杆众”窜扰新安的有:宜阳的裴宣(裴瓒)、洪登科、乔自荣、祁道生、温甲寅、王殿阁、孙耀光、赵长安、赵长荣、赵乃恭、白景云、刘玉来,洛宁的王廷霖、蔡书祥、董老五、朱启明、张克勤、巴改名、赵歧山、张寡妇,渑池的贺九龙、刘干臣、张西山、茹老八、郭庆长,嵩县的李老七、牛德山,洛阳的黄建升,偃师的贾清云,伊川的李作信,鲁山的秦椒红等数十杆之多。新安县“杆众”,尚有“十八杆”“四十八杆”之说,每杆多则数百人,少则三五人,有时数杆乃至数十杆啸集一伙,结成大杆,游掠四方。兹将主要杆首及其活动情况简述于后:

侯得坤(又名侯闷子)   仙桃沟人。民国初年,与宜阳人裴宣(裴瓒)、渑池人贺九龙结伙,在新安、宜阳、渑池一带拉杆活动。初,渑池槐圪塔大地主、劣绅赵成杰,将贺九龙的哥哥拷打致残,逼其嫂投井自杀,贺为报仇,打死了赵成杰,遂拉杆起事。民国二年二月,侯得坤、裴宣、贺九龙等率杆众数百,与刘黄岭民团激战于柿园口,打死民团刘玉成等 17 人,焚民房百余间。5 月 29 日,侯得坤、裴宣、刘庚率杆众袭石井街,与守望社张玺等激战,互有伤亡,焚民房数十间。12 月,侯得坤被新安县知事曾炳章率崴山民团击毙于土古洞。

裴作霖   曹村乡圪塔村人。

贾清龙    石寺人。

民国十八年(1929),裴作霖所在的石寺局子中队哗变,杀了队长武龙章,众推裴为首,拉杆起事。后在石寺召集 18 杆会议,公推裴为杆首(“大架子”),其主要杆首另有贾清龙、高青云、王守财、王世英和渑池的张西山、茹老八、刘干臣等。后裴作霖拥有杆众 3000 多人,盘踞于石寺、仓头、西沃、石井、北冶、狂口一带活动。民国十九年一月,被万选才收编,张西山当即被杀,贾清龙逃匿。裴作霖、刘干臣等,后于民国二十八年被陕州专员欧阳珍枪杀。

刘庚   仓头乡仓西沟人。民国初年,与李迎春(仓头人)、裴吉(北冶乡人)、邢道(石井乡人)拉杆起事。民国二年(1913)四月初,率众多人,乘夜西窜,途经井沟村,被石井守望社队勇和井沟壮丁伏击于村西要隘,刘妻被击毙。刘报复突袭井沟,村人闻惊先逃,杆众入村烧房百余间,掳掠而去。5 月 29 日,刘又与裴宣、贺九龙率众袭击石井街,街民尽力防守。守望社队长张应选(石井人)于房顶督队,打死 3 个杆首。杆众烧房时室内硝瓮爆炸,刘疑为有地雷不敢再攻,加之北冶守望社首领李荣光带队来援街民,刘等方散去。此役街民死 4 人,房被烧十数间。不久,刘庚被县府捕杀。

芦恒德   西沃乡石山头人,窑工(煤矿、硫磺矿)出身。民国十八年(1929)5 月在本地起事,主要在西沃、石井和黄河北岸的长泉、下冶一带活动,后被另一杆人杀于石井的任家山。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组织地方反动武装为其卖命。这些人勾结反动会道门首领,依附国民党残余势力,与人民为敌,颠覆革命政权,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据统计,当时新安有股匪 4000 余人;这些匪徒,有的在战争中被剿灭,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专政。人民政府根据其罪恶大小,分别予以杀、关、管处理,革命政权始得巩固。这个时期的主要匪首有:

衡青龙   五头人,1920 年生。1947 年任中岳、五头两乡清剿中队长。先后铡死了革命群众曾德本、王乱子、郭应龙,用刀砍杀了郭河舟、郭勋子,用绳勒死了郭西川。血债累累,民愤极大。1948 年 3 月,县城最后解放,衡率匪众在县南与解放军对抗。4 月 6 日,在顽抗时身中 7 弹,被生俘,次日即死去。

侯仁甫   1903 年生于铁门。历任铁门寨首、商会会长、大队长、镇长等职。贪污受贿,奸污民女,横行一方。曾先后枪杀了裴富子、李三刚、李春兰、袁收子、李天保、韩光德和任东之妻等人。1953 年被人民政府抓获处决。

此外还有郝子固(日伪县维持会警察局长)、郭质(国民党县长)、江超然(新、宜、洛三县剿共司令)、张文彬(国民党五头乡长)、赵月川(暗杀队队长)、李世德(国民党保长、县预备大队长)、翟士林(还乡团头子)、穆魁彪(南李村乡乡长)、魏德功(国民党县保安司令)、高象贤(清剿大队长)等,均属政治土匪之类,都受到了应得的历史惩罚。

第二节 行帮

旧时,行帮盛行。新安县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行帮主要是青帮。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在理会”在磁涧成立“在理公所”,又名“普济堂”,张金斗充任当家,实为青帮组织。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磁涧附近、洛阳的延秋和宜阳等地发展会众五六百人,是青帮的最盛时期。张金斗在青帮中影响较大,民国二十六年(1937)死时,来拉纤送葬的徒弟达五六百人,国民党部队也有来送葬的。

张死后,由掌礼村王龙庆继任。这时县内又成立了一些“在理公所”。如县城后寺坡的“智善堂”,当家刘玉山。县城东街的“济善堂”,当家赵云峰。五头的“慈善堂”,当家郭汇川。民国二十六年(1937),王龙庆曾到铁门摆香堂,收徒弟 9 人。在理公所的当家每定立斋期,由承办人通知徒弟参加,称为“摆斋”。青帮在新安县存在约有 20 多年,至 1947 年新安解放后绝迹。

第三节 会道门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安县有一贯道、磕头道、庙道会、中央道、天仙道、金丹道等各类会道门 40 余种,会道门徒约在 5 千人以上。

一、一贯道

反动会道门之一,源于山东,1940 年传入磁涧一带,曾发展道徒千余人,亦称“守风土一道”。新中国成立初,曾大肆宣扬美国原子弹,鼓吹第三次世界大战,攻击和破坏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后被取缔。

二、磕头道

于 1919 年由韩金贵从河北传入荥阳,后在巩、孟、偃、新发展。1921 年以洛阳为中心划分路、排、义、旗、宗 5 级编制。1935 年韩死,由其妻郝氏继传。1946 年冬由县东北部渗透到东、南、西大部地区。1948 年春,道首王元明等聚集道徒 80 余人,窜入石寺,持械暴动,被击溃后,屡有蠢动,均被查破。

三、庙道会

亦称金钟罩、天仙房、白水佛、祖师道、红学、红枪会。据传,清乾隆年间起于巩县,后传入新安,有 3 个总学口,分别设在南林庄、高平寨和五头的小龙庙沟。至新安解放时,全县有会众 4500 余人。此会门有一套严密的封建性质的军事组织办法,规定 8 人为 1 卦,设卦长;8 卦为 1 哨,设哨长;8 哨为 1 统哨,设正副统哨长;8 统哨设元帅统领。作战时,每人腰束米黄色“腰襟”,上绣八卦,臂上戴袖章,上写“义勇”2 字。用黄色四方旗子,上绣八卦图。庙道会在 20 年代后期,曾以“红枪会”名义出现,组织武装,抗击新军阀和打击杆匪骚扰,为保卫地方利益起过一定作用。但在解放战争时期,庙道会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所利用,屡次与人民为敌。如:

1947 年,道首王玉堂率道徒百余人,在西六保与共产党对抗,遭到痛击。

1947 年 12 月,张国英、孙邦杰率道徒窜犯一、二区,以失败告终。

1947 年底,王新亮率道徒 200 余人,在二区六村的关爷寨与解放军 51 团对抗,遭到痛歼。

1948 年春,高平寨庙道头子孟新营与克昌邵世钦到处联络,纠合多股庙道势力,准备于农历 5 月 20 日在渑池坡头暴动,因被人民政府及时侦破,阴谋未逞。

1948 年 7 月,庙道头子孙邦杰等串联洛阻谷水的牛三保和四区的高金德、何三大等多股庙道,准备配合宜阳石陵、甘棠寨之庙道,举行大暴动。石、甘庙道暴动被迅速平定,孙邦杰、牛三保等阴谋未逞。

1948 年秋,潘云龙,孙邦杰勾结黄维岳、孟新营多股庙道,准备于 5 月 20 日占领新安县城。并阴谋与石陵的庙道配合,企图颠覆县南地方人民政府,后被查破。

新中国成立后,庙道虽被取缔,但不法分子的阴谋活动并未停止。1949~1957 年,全县侦破庙道阴谋组织暴动案,即达 30 余起之多,其组织者与主犯均受到严惩。

四、先天道

发展范围涉及新安、孟津 2 县及洛阳,铜川 2 市,共有成员 237 人,其中老道徒 19 人。有活动点 16 个,设正副总盘主 6 人。企图组织反革命复辟,于 1983 年 10 月被人民公安机关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