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石碑文
(一)灾荒碑文
光绪三年铁门“万人坑”碑文
清光绪三年,河南大旱,丁丑三月至戊寅三月始雨。三年,夏季歉收,秋麦均未播种。新渑灾尤重,十室九空,道?相望,有一村饥死无一家者,有一家饥死无一人者,人食人肉,诚亘古之未闻也。是年春,正天府设粥厂于新、渑交界之铁门,食粥者,络绎不绝,时有死亡无(算或数)。(邑)人因将镇西义地掘坑二,男左女右,有毙者丛葬焉。迄今已(四十)余年。(时铁)门南圃众执事,恐其久而就湮,因醵金树石立界,(以)志其地,(以备)后陵谷变迁,而有碑可考,庶不至无所依据云。
大中华民国十年十月谷旦
说明:括号内系碑文缺字。民国初年铁门有战事,该碑被枪弹破坏多处,损失 9 字。
荒年序
荒年序者,叙大清光绪三年荒劫之情形也。其序曰:维三年,天大旱,周围数千里,年半不雨。风先示变,蝗复为灾,乃秋夏不稔,而岁大饥。其饥也,实鬼、神、人、物、草、木、鸟、兽之劫也。试历言之一一斯年也,春多大风,焚轮驰骤,奔腾疾烈。其风之暴也,倾牌坊,折城垛,落檐瓦,拔大木,种种变态,盖有不可胜述者。此风灾之情形也。由是,终春不雨,夏遂无麦,而岁已饥。至五月间,而天雨半犁,民咸布秋。不谓寸苗尺许而又蝗焉,蚁行于野,鸣也莭莭,蚕食万亩,飞也蜇蜇,而已绸之苗,且入六足四羽之腹矣。此蝗害之情形也。自此,天更无雨,时当六月,暑气熏灼,赫炎逼人;日色流火,如胟如焚;地赤千余里,天无半点云。吾见泉涸矣,川竭矣,林焚矣。民哉!民哉!所谓室无(如)悬磬,而野无青草矣!斯时也,妇子疾首,老幼痛心。晚景绝食,哀哉高堂七旬;终日啼饥,痛矣孩提三春!人非苌楚,何以为心?所以,七月间饥民蜂起,百千为群,若夫若妻,抱子持孙,行彼周道,纭纭纷纷。男也,乃饥乃渴,担碗釜而行道迟迟;女也,载行载止,提子女而神思昏昏。此吾民国初年为饥民之情形也。无何,与者倦矣,而乞者无尽,后虽欲为饥民而不能也。爰乃谋及牛马六畜,幼而健者百置(值)而一与,求而活之犹可;老而弱者徒与而莫取,杀而食之而已。至于良田华屋,初犹为贱而不忍弃,续则徒与而莫之取。乃民无生路,而天之亢旱自若也。于是,既无恒产,焉有恒心?八九月间,打劫蜂起,贼寇连群。火炮三更而如雷,戈戟终夜而成林。望富家而毁室,窥高宅而破门。叫呼连天,刀如男儿之项;哭声震地,警(惊)断妇子之魂。已而,互相杀戮,或主人迎炮而尸横,或贼被刀而分身。戟起剑落,但见血染四壁;断头折背(臂),竟而尸累当门。惟是逃寨逃洞,富家竟而无家;如虎如貔,饥人尽成贼人。此吾民继相戕贼之情形也。然此仍属甫饥时也。至九十月间,富人居处以固守,饥人无力以相角,而抢夺之风息矣。然民不能束手待毙也,盖不能以人制人,遂转而为鬼为蜮。当斯时也,三五与谋,窥富室之坟墓,计贵族之陵寝。一二人黑夜入地,饿鬼径奔故鬼;数百年白骨见天,今人大会故人。阴阳相害,或被指引于亲邻;祖宗暴露,或竟受害于子孙。呜呼,痛哉!人道乃尽。此吾民掘墓开棺之情形也。乃至于十一二月时,斗粟银三两,斤面百余文,而无计不穷,民其奈何哉!但见雕梁画栋,俱拆作薪,且而沽薪,而桌凳箱柜又何存;彩缎绫罗俱估,一衣不过一饭,而素布粗棉亦何论。且也,良田一亩,仅一食而无余;高堂三间,数百钱而与人。甚至二八闺俊升余粟,谁悯良家子;三七佳冶两许银,弃诸外乡村。亲割连心肉,伤心哉,白发垂泪而弃子;夫舍偕老人,痛情者,稚子失乳而呼亲。抱头悲痛,兄弟之哀号,声闻天外;分袂情恻,夫妇之叫呼,泪垂江滨。驰驱周道,数百里俱是薄命红颜;泳浮江河,亿万辈尽成泣别佳人。此吾民骨肉分离之情形也。乃未已也。自此以后,粟价愈高,每斗六千余钱,而吾民愈无生路矣。但见民皆骨立,人尽鬼形,颜色枯槁,皮外骨影。足欲前而仍却,而摇曳不自禁,几一风而欲倾;神欲行而官止,而伫立不自持,将四壁之是凭。尸横野外,饿殍途中。由是昏日月,灭人伦,愁惨天地,泣号鬼神。既无食相食,且看人食人。其始也,强食弱者,主食客人,食及亲戚,食及乡邻;其终也,食及父祖,食及子孙。不惟食其死而亡,亦且食其生而存。呜呼,痛哉!人道乃尽至此!天心厌乱,否极生新。三月中旬六日,一犁雨垂,万物回春。加以皇恩下逮,赈济余民,所以人未绝类,孑遗犹存。然而村庄去六七,人口死九分也(矣)。操觚时不堪回首,泣下沾襟。作鄙俚言,以戒后人。尔后人尚鉴于此,勤俭为本,积粟积金,勿临渴掘井,使室家生离死分可也!
樊(惠元、清扬)沐手(书、撰)
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花月下浣谷旦
(此碑存于铁门水源村樊氏祠堂)
(二)烈士碑文
高军烈士墓碑文
高军同志,1922 年 6 月生于新安县石井乡三王庄村一个农民家庭里。1937 年 7 月参加革命,共产党员,曾任区委书记、区长、县委委员等职。1948 年 6 月 24 日晨,在宜阳县石陵对敌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二十六岁。
高军同志参加革命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好战士。
郑广训 书丹
新安县人民政府
公元 1985 年 4 月立
徐舜亮烈士墓碑文
徐舜亮,广东省揭阳县新亨公社白石大队人,生于 1946 年 6 月。于 1969 年 4 月入伍,牺牲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 0190 部队 74 分队班长。于 1974 年 8 月 5 日,在渑池县笃忠公社进行战备演习中,为了保护其他同志安全,光荣牺牲。
徐水生烈士墓碑文
徐水生,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于 1973 年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系 0190 部队 71 分队战士。于 1973 年 12 月 1 日,在黄河执行架桥任务,因抢救同志和国家财产,光荣牺牲。
(以上烈士碑均在新安县烈士陵园)
北岳抗日烈士纪念碑文
1945 年 3 月 26 日,我豫西二军分区六支队三、六、九连与新安黄河支队两个大队,在新安北岳村一带活动。日寇石桥中队同皇协军千余人,拂晓前向我军进攻。我军根据情报,设下伏击圈,进行英勇反击,与敌人展开肉搏,获大胜,击毙日寇小队长等七十余人,伤日伪军百余人。战后,横水、新安之敌人龟缩城寨。我军战斗英雄李发胜、赵玉、张三小、杨三腊等六同志(均系山西人)光荣牺牲。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李之放撰文
新安县人民政府
公元 1985 年 3 月立
(三)群众集资建校碑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集资建校,蔚然成风。从 1979 年至 1984 年底,全县共翻修学校危房 1647 间,新建校舍 4889 间,计 134767 平方米,购置课桌 18815 套,总投资 9220376 元。政府为鼓励群众集资建校,特予以树碑表彰。计有庙头学校、白墙学校、正村高中、铁门学校、狂口学校、磁涧学校、正村学校、横山学校、滩子沟学校、山窝学校、磨窝学校等集资建校碑。兹选录数件入志。
庙头建校碑文
庙头学校原系古庙旧址,虽历经修建,仍不敷用。大队干部、群众,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决定兴建校舍。l972 年,兴建教室 14 座,面积为 985 平方米。1974 年,建教师宿舍楼 1 幢,面积 230 平方米。开扩操场 32 亩,整修围墙,增添设备,总投资 38 万元。施工期间,上级殷切关注,县化肥厂积极支持,大队党支部、管委会加强领导,群众师生艰苦奋斗,如期竣工。昔日破庙颓垣,设备简陋,而今高楼耸立,舒适幽静,气象一新,实为群众投资建校之模范。庙头群众、干部重视智力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自力更生,除旧布新,造福后代,精神可嘉。特书文刻石纪念。
王天刚 撰文 张京汉 书写
王曰文 王曰纲 刻石
河南省教育厅
1983 年 4 月 19 日
白墙建校碑文
白墙学校原在街中五龙庙,1942 年迁至村北洪福寺。因校舍年久失修,1971 年暴雨侵袭,大部分教室倒塌,学校被迫停课。为彻底改变学校面貌,造福后代,大队党支部决定在花园地另建新校舍。大队投资,群众献工,师生动手,1971 年奠基,1982 年竣工。建成教学楼 1 幢,平房 50 间,建筑面积 2160 平方米。同时建厕所 4 个,砌砖围墙 300 余米。在建校期间又添置课桌、凳、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电视机等教学设备,总共投资 20 万余元,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白墙大队干群自力更生,集资建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精神可嘉。特书文刻石纪念。
赵士田 撰文 胡永堂 书写
王金 王西贡 刻石
洛阳行政公署
公元 1983 年 3 月立
正村高中建校碑文
正村公社党委为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在正村东坡耐河发源地兴建新校舍。公社干部、群众、高中师生员工踊跃献工献料,筹集资金,积极参加劳动建校。正村大队献地 18 亩做校址,南岳、王庄大队献地 8 亩,各大队选派能工巧匠 40 余人,负责施工。历时 12 年,建成楼房 54 间,平房 52 间,建筑面积 2631 平方米,同时修建围墙、校门、厕所,购置教学设备等,总投资 30 万余元。其中献工 10000 多个,大梁、檩条 100 余根,破运石料 500 余方,合 40000 余元,学校师生亲自动手办砖瓦厂、铁木工厂,为建校备料筹款 21 万余元,国家补助 69000 余元。正村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曲“人民学校人民建”的胜利凯歌,在一片丘陵坡地上绘出了一幅又新又美的画图。为赞扬正村公社干部群众高中师生员工群策群力,连续作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特书文刻石纪念。
赵士田 撰文 胡永堂 书写
王元文 王元春 刻石
洛阳行政公署
公元 1983 年 11 月 29 日
铁门集资建校碑文
铁门学校位于涧水之滨,面对青龙,背依凤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解放前假顺庆寺旧址先办私塾,后改为县立第三完全小学。及嵩岳中学迁建,遂分为东西两院。解放后随着群众政治、经济翻身,教育事业发达,原校舍几经修葺扩建仍不敷用。1984 年春节期间,铁门党支部、村委会邀集返乡省亲干部、职工、乡直机关领导及邻村有关人士欢聚一堂,商谈集资建校,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建设四化的重大意义。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敞解义囊,踊跃捐款。短短十余日,捐款 83000 多元。继而由党支部书记赵留喜等同志组成建校委员会,鸠工聚材,破土动工。4 月 20 日奠基,历时 5 个月,一幢建筑面积 120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于 9 月下旬胜利竣工。1971 年迄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8 次修建校舍 63 间,面积 1620 平方米,同时又修整院区围墙 600 立方米,总共投资 244000 元。施工中,建校群众冒酷暑,战严寒,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人民学校人民建的胜利凯歌。往日萧萧古庙,破房颓垣,疮痍满目;而今巍巍高楼,窗明几净,面貌一新。铁门干部群众热心教育事业,重视智力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造福子孙后代,精神可嘉,特撰文刻石纪念。
周廷翰 撰文 姜洪范 书写
王西川 刻石
洛阳市教育局立
1984 年 11 月 28 日
(四)其它碑文
玄元观碑文
本朝岁次庚申九月丙寅朔丁亥日
长安希皓逸人撰
新关 □ 吏范琏篆额、书
棲迹羽衣毛道能刊
夫深山大泽,实龙蛇之所居;乔松劲柏,非培塿所能生。鸾凤不棲于枳棘,至人偃息于山樊。高蹈烟霞,芝耕云卧,声利不入者,其惟我王公其或似之欤?公讳志希,字子玄,磁州武安人。生特秉异,夙有玄契,志尚清虚,器宇殊常,异黄埃稠人。年登未冠,父母议行媒妁,其志凛凛有不可夺之操,遂孑然孤迈,蹭蹬林丘神霄洞清平真人赵君,有道之士,遂师事焉。君以朝针暮艾,熏炙日久,至于行役,亲执荷负。厥后赵君杖靸入关,乃谓曰:“教门大开,各 □ 一方,宜广扇玄风,以行化于他邦。”于洛之阳,溯涧滨而上者,已两舍矣。邑曰新安,墅曰焦家沟。其地爽垲,其水凄清,其俗敦庞,松竹畅茂,蔚然玄古之风。询其耆彦云:“此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有女孙杨宗宝,感祖之义,居庐于此,遂入道而为观焉。其志悫质而得道。真宗祀 西岳,车驾幸此,帝感其孝诚,赐玉虚散人。是时殿阁峥嵘,户牖虚映,粉堞朱甍,梅竹晶荧。背连北邙之根原,南接涧流之逶迤,东邻康节之庐,西揖甘卿之祠。经金未毁,不灭福地之风。其后劫火烧空,兵尘亘野,惟余断垣颓址而已。”既闻,乃喟然叹曰:“有废必有兴!”乃挂钵于兹,芟茅掇砾,筑垣构屋。先以玄元观,次列真官祠。西有竹洫,厕以垄埠,仍以三清,亚以七真。二师影祠,簉倅其中,当 □ 事产别具公凭清和大宗师锡额“玄元观”焉。方之 □ 古,万分 □□ 其一焉;比之荒芜,厥有成绩矣。虑风序推迁,拟刻贞珉。缵绍前人之丕烈,继纪成败之肇因。托法 □ 李 □□、贾志修,不远千里,乞记于擁肿。予也,棲迹于秦,尚昧秦甸,敢当伊、洛之责焉?辞不获 □,□ 诸来状,备实而录之。寓长安十方大玄都万寿宫希皓逸人为之记。
中统元年九月 日 知 □□ 李志淳 羽衣梁志通 李志纯 邹志顺 祭志明等立石
捕盗官 杨福
次三官 段和清
次二官 毛立
新安县长官 廉祥
清宿儒逸庵田老夫子教泽碑文
先生讳仪凤,字秉则,逸庵其号也。天性纯笃,□□□□□□ 庠生碧峰之庭训,既受书于大胞兄起凤,束从舅父郭竹亭游。刻苦自励,了然汉宋流别,读书不斤斤章句,惟玩索其大旨。为文专 □□□,能以一缕精思构起楼阁,虽未得蜚声黉宫,然学也所造,一时步青云者,谁不敬仰钦佩。以数奇不利小试,退而教授里闬,循循善诱,诲人未尝倦。所馆之处,学者争从之,庠舍几不能容。故当时桃李悉出门下,成就多方人才。综其生平忠厚,而文章朴实,而忠信廉静,而寡欲谦恭而下人。且持身有道,立心有恒,矜争俱释,毫无浮躁之气。盖其德性坚定,如秋月宜人,与人言如讷讷然。而教诲讲解,却盘旋曲折,能道出义理之奥窔。若夫事亲孝,从兄恭,交友信,敦笃饬纪,乃先生之余事也。今先生往矣,而时雨所化,咸欲树碣道左,以摅饮水思源之忱。有吕君荫堂者,先生之游扬也。慕程门之高谊,以状达函辱余序。余撮其大概,并为之铭。铭曰:学者教授,善修其身,庸书游慕,品其为真,惟古贤士,乐道安贫。若先生之文艺道德,俨然为后模范也。信乎,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小阳春吉日
受业 王鸣鸾 撰文、吕清芬 书丹
(此碑由薛村田玉璞家收藏)
冯玉祥施政纲领碑文
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要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中华民国十六年 冯玉祥
新安县长 束清汶 立
黑山沟洞开凿记
黑山沟位于新安县西北 3 公里处,是卫星大渠通向邙岭的咽喉,又是干渠的两大隧洞之一。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民工的冲天干劲,于 1958 年 4 月 1 日开凿,至 1959 年 1 月 30 日竣工。该洞全长 688 公尺,高 2.95 公尺,宽 2.3 公尺,过水深 1.66 公尺,设计 1.8 公尺,根脚 6 公寸宽,3 公寸深,墙 5 公寸宽,圈 1.15 公尺,圈石 4 公寸厚,砖是两复两圈,能通过 4 个流量。洞顶有 4 眼井,深度达 19 至 27 公尺。此洞实用 30 万个劳动日,共挖土石方 6400 方,塌方 2100 方,合计 8500 方。券砌工程实用块石 2246 方,拱石 559 方,293341 块,水泥 146921 公斤,白灰 152500 余公斤,木柱 12000 公尺。(下略)
卫星大渠指挥部
1959 年 4 月立
张忱惠教碑
张忱同志,新安县石井乡龙潭沟人,1918 年生,1933 年毕业于新安县女小,即今实验小学。1937 年投身革命,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部长等职。为培育英才,振兴中华,张忱同志节衣缩食,积蓄万元,1985 年 7 月捐赠母校,作为奖励三好学生基金。并恳切嘱言学生,要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奋发进取的新人,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为使张忱同志关心教育,不忘桑梓,奖掖后学之举,世代传颂,特勒石树碑,永铭纪念。
张化义 撰文 吕魁渠 造型
郑广训 书丹 王西川 刻石
新安县人民政府
1986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