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新编《新安县志》,从 1982 年开始,六经寒暑,数易其稿,于今付梓。现就志书编纂情况略作赘语,附记书后,以期与史志界同行及关心此项事业者共话个中艰辛与得失。
新安有志始于明代,清至民国年间曾数次续修或重修。建国后,曾于 1959 年组织编写过一次《新安县志》,但因历史的原因,半途而废。1981 年 4 月,县又组建“修史编志办公室”,着手筹备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当年年底,县志与党史分设,首次建立“新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县志总编室,一代社会主义新县志的编纂工作,从 1982 年正式开始。
从 1982 年至 1983 年上半年,为修志的起步阶段。当时尽管人员少,机构不健全,但为县志的编纂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如层层宣传发动,组织建立修志机构,培训修志队伍,初步拟定了县志篇目,编印了征集资料提纲,并收集到一批资料,编写了县志《大事记》草稿。
1983 年下半年至 1985 年底,为搜集资料和撰写初稿阶段。这时,县志总编室人员已先后得到调整和充实,修志机构初步健全。在认真研究并基本确定体例、篇目的基础上,总编室集中主要力量,广征博采各类资料。从本县到邻县,从本省到外省,近抵渑、宜、孟、洛、郑、汴,远达京、晋、陕、宁、沪、杭,行程数万里,费时一年余,先后查阅、摘抄、复印各种文字资料上千万字。其中主要有:(一)本县所存各种旧志版本及档案史料;(二)邻县旧志及《河南通志》、《河南府志》中有关本县的史料;(三)北京图书馆、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和一些省、市及大学的档案馆、图书馆有关本县的馆藏资料;(四)本编辑室和县党史办公室通过走访、函调、召开座谈会征得的文字资料和口碑记录资料;(五)县直各部门撰写的部门专业志;(六)公开出版的史志著作和人物传记、回忆录中有关本县的史料摘录等。另外,还购置了多种有关的古今史志专著和一批中共党史出版物、全国政协及部分省、市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丛书,以供学习、参考和对校。在获得丰厚的资料的基础上,我们首先集中力量编写《大事记》,于 1984 年 10 月铅印成册,并被选入《河南新方志初稿选编》第一辑。接着,分工撰写各专志。由于总编室撰稿人少,主要执笔人都分担两个以上专志几十万字的撰稿任务,因而我们只有勤奋不懈,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总编室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分工合作,终于在 1985 年底完成全部县志初稿,计 130 余万字。
1986 年至 1987 年,为志稿修改、加工和审定阶段。1986 年初,我们将县志初稿印发县内有关部门及在外地工作的部分老干部,广泛征求意见,并呈送县委、县政府及上级史志部门初审;同时请省科学院、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部分教授、专家进行审阅,请求批评指导。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个初稿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年底完成 113 万字的修改打印稿。并于 1987 年 5 月召开了由省、市地方史志编委、省地方史志协会、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同志,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豫西农专多位教授、专家以及市属各县、区志主编共 50 多人参加的《新安县志》稿评审会。与会领导、专家和同行基本肯定了《新安县志》稿,并提出一些进一步修改加工的意见。会后,我们根据评稿会的评审意见,对志稿进行了全面的“深加工”。年底,完成最后送审稿。于 1988 年 7 月送呈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史志编委终审定稿,获准出版。
新编《新安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综述了本县概况及古往今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全书之经;次列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情、人物计 7 编、67 章、304 节,分门别类地横写了本县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历史到现状的一方全貌,为全书之纬,也是县志的主体;篇末设《附录》,收录了本县古今重要文献、典籍、艺文、金石、遗闻轶事等不便归类的内容。全书以横为主,纵横结合,经纬交织,构成志书整体,凡百万字。
新编《新安县志》,在政治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力求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方法,编写出一部能够保存历史,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社会主义新志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内容上,上限远涉新石器时代,下限一般至 1985 年底,个别内容略有突破。全书纵贯古今,横及百科,详今略古,重在当代。在编纂方法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选用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求实存真,实事求是,力戒议论,寓观点于事实之中。所用资料,力求丰富、翔实,准确无误;转引旧史志或其他文献资料,都要尽可能查对原始出处,纠错补漏,删繁就简,努力将新县志编成一部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信史”。
本志注意突出重点和地方特色。新县志尽管内容浩繁,门类众多,但记述重点在经济。我们用 25 万余字(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较大篇幅,详细记述了本县工、农、商各业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不足,较突出地体现了本县的地方特点。新安地处丘陵山区,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新安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有较为广阔的土地、森林和牧场;加之陇海铁路、连天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紧靠洛阳市,工、农、商各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新安人民勤劳勇敢,富于革命斗争和艰苦创业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革命根据地。我们在经济、地理、政治、军事、人物、大事记各篇章中,注意突出这些地方特点,为本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振兴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志在体例上,力求完备,符合志体,志、记、传、考、图、表、录各体并用,以志为主。文风上,力求简明、朴实、流畅,集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努力使我们的志书在质量上超过前人,启迪后人,是我们的愿望。
新编《新安县志》的编纂成书,是“众手成志”的实践过程。在修志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同志,曾多次亲自过问,加强领导,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在工作上提供方便。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编写出一大批部门专业志,计有:《工业志》、《轻工志》、《交通志》、《邮电志》、《农业志》、《城建志》、《乡镇企业志》、《水电志》、《林业志》、《商业志》、《供销志》、《粮食志》、《外贸志》、《物资志》、《财政志》、《税务志》、《工商行政管理志》、《金融志》、《教育志》、《文化志》、《戏曲志》、《卫生志》、《医药志》、《体育志》、《新闻广播电视志》、《人大志》、《统计志》、《劳动志》、《民政志》、《计划生育志》、《档案志》、《军事志》、《公安志》、《法院志》、《检察志》、《司法志》、《共青团志》、《工会志》、《妇联志》等,共约 400 多万字。这就为新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省地方史志编委主任邵文杰,省史志协会会长李之放,省党史资料征编委主任赵文甫等新安籍革命老前辈,对家乡修志工作更为关心,曾多次返回新安指导修志工作,亲自审阅志稿,并亲笔修改、校正部分内容。这对把好县志的政治关、事实关和文字关,是难得的支持和保证。1983 年 5 月,在外地工作的新安籍老干部 50 余人,应邀返回家乡,参加史志工作座谈会,回忆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新安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个人的革命经历,提供了近 20 万字的宝贵资料,填补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资料空白。不少领导同志,近年来一直与县史志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对新县志的成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志稿编纂、修改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常务理事、省地方史志编委常委杨静琦,省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林富瑞,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室主任樊纪宪、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郭西萍、工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阎培德、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秉伦,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苏苑、荆三林、副教授蒋相炎,中文系副教授崔灿,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赵保俊,地理系教授尚世英,豫西农专教授杨再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多次帮我们审阅志稿,以诚相见,提出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本志的完成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新编《新安县志》问世之际,我们谨向热情关怀、指导和帮助过我们的领导、专家、教授、学者,向县内各部门志的编纂人员,以及所有为本志编辑出版作出贡献的同志,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编修县志是一项纵贯历史、横及百科的浩繁工程。由于我们编辑人员少,政治、文化素质不高,学识浅薄,缺乏经验,书中定有不少缺漏、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88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