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口

第一节 历史概况

新安古代人口在明朝以前无文献可考。仅据《魏书·地形志》所载:东魏兴和中(539~542),置新安郡,领县三(新安、东垣、西垣),计 394 户,1595 人。可知当时人口甚稀。

明朝以后的户口资料仍残缺不全,现仅就已有资料列入表。

新安县历代人口表

朝代 历史纪年 公元 丁(劳力) 备注
洪武廿四年 1391 2911 17192  
永乐十年 1412 2569 14192  
成化十八年 1482 2758 24638  
嘉靖年间 1522 ~ 1566 3996 26379  
崇祯年间 1628 ~ 1644 19534 据康熙版县志,有丁无口
顺治年间 1644 ~ 1661 2515 据康熙版县志,有丁无口
康熙年间 1662 ~ 1722 2310 同上
乾隆七年 1742 10127 36324  
乾隆三十年 1765 12951 39111  
同治末年 1874 50187 219475  
光绪三年 1877 8973 50894  
民国 十一年 1922 32593 154977  
民国 十七年 1928 27844 165603  
民国 二十一年 1932 152071  
民国 二十二年 1933 27059 148041  
民国 三十八年 1949 39500 213545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洪武至嘉靖的 270 年间,人口增加 9137 口,增长 54%。至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灾荒战乱,人口又大量减少,这从当时丁(劳力)数的变化可见一斑。崇祯间有丁近 2 万人,而至康熙间仅余 2310 人,下降 88%。乾隆“盛世”之后,人口逐年上升:从乾隆初至同治末的百余年间,人口由不足 4 万口发展到 20 万口以上,增加 4 倍多。光绪年间,由于特大自然灾害,人口又骤减为 5 万来口,下降四分之三。灾后人口持续回升。至民国初年,人口又发展到 15 万左右,比光绪年间增加 10 万人,即 50 年内增长了 2 倍多。此后,除 1932 年前后,因灾荒、战乱等原因,人口又稍有减少外,基本是持续上升。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又超过 21 万,约相当于同治末年人口,而比清末增长 3 倍多。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安人口有较大的发展。历年情况如表。

新安县历年人口统计表(1949 ~ 1985 年)

年度 总户数 总人口 总人口中 占总人口% 性比例(女=100)
合计 其中非农业
1949 41378 230896 9800 116808 114588 50.37 49.63 101.5
1950 46330 246880 10088 125333 121547 50.77 49.23 103.1
1951 48550 251395 10744 127564 123831 50.74 49.26 103
1952 48530 253523 11981 128029 125494 50.5 49.5 102
1953 50205 256432 13822 128929 127494 50.28 49.72 101.1
1954 50125 258559 14719 130029 128530 50.29 49.71 101.2
1955 51139 261585 8354 131481 130104 50.26 49.74 101.1
1956 52630 256185 9396 135034 130151 50.92 49.08 103.8
1957 55512 275739 16172 140596 135143 50.99 49.01 104
1958 57650 292024 30676 149339 142685 51.14 48.86 104.7
1959 56439 289433 28587 148322 141111 51.25 48.75 105.1
1960 58358 291479 17417 148398 142781 51.02 48.98 104.2
1961 63747 287713 13588 144793 142920 50.33 49.67 101.3
1962 63309 294724 10629 148157 146267 50.37 49.63 101.5
1963 63321 305455 10537 152505 152950 49.93 50.07 99.7
1964 63323 311491 11548 156974 154517 50.39 49.61 101.6
1965 65372 320988 12278 162095 158893 50.5 49.5 102
1966 66192 328928 11802 166507 162421 50.62 49.38 102.5
1967 67390 337435 10850 173104 164331 51.3 48.7 105.3
1968 67882 347345 10974 179234 168201 51.59 48.41 106.6
1969 70168 356419 10072 182849 173570 51.3 48.7 105.3
1970 73368 371107 17514 190378 180729 51.3 48.7 105.3
1971 74294 379218 15843 192452 186766 50.75 49.25 103.1
1972 75746 387022 19322 197572 189450 51.05 48.95 104.3
1973 77846 395654 19163 201023 194631 50.81 49.19 103.3
1974 79052 404536 18706 205545 198991 50.81 49.19 103.3
1975 81159 412341 18888 209676 202665 50.85 49.15 103.5
1976 82932 416334 18210 211448 204886 50.79 49.12 103.2
1977 84385 422020 18724 214731 207289 50.88 49.12 103.6
1978 58090 424893 18224 216214 208697 50.89 49.11 103.6
1979 86461 429321 20542 218449 210879 50.88 49.12 103.6
1980 87905 432494 22166 219733 212761 50.81 49.19 103.3
1981 88913 437994 24769 223556 214438 51.04 48.96 104.3
1982 91689 444292 25406 226893 217309 51.07 48.93 104.4
1983 93770 449765 27038 230268 219497 51.2 48.8 104.9
1984 94562 453058 31123 232682 220376 51.36 48.64 105.6
1985 96128 454763 37575 233972 220791 51.45 48.55 106

新中国成立后 36 年间,全县净增加 223867 人,增长 97%。其中男性增加 117664 人,增长 101.6%;女性增加 106203 人,增长 92.7%;性比例增加了 4.5%。人口平均年递增率为 1.9%。其中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为 3.2%;“一五”时期(1953~1957)为 1.7%;“二五”时期(1958~1962)为 1.3%;调整时期(1963~1965)为 2.9%;“三五”时期(1966~1970)为 2.9%;“四五”时期(1971~1975)为 2.1%;“五五”时期(1976~1980)为 1.0%;“六五”时期(1981~1985)为 0.86%。l962~1975 年间为人口发展高峰期,14 年内净增人口 124628 人,增长 43.3%,年递增率高达 2.6%。1976 年以后为较稳定期,增长率控制在 1.0%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953 年第一次普查,全县 50205 户,249575 人;1964 年第二次普查,全县 63548 户,307864 人;1982 年第三次普查,全县 89055 户,440045 人(均为年终数,即 7 月 1 日零时人口,与上表年终统计数字略有出入)。1982 年比 1964 年增加 132181 人,增长 42.93%;比 1953 年增加 190470 人,增长 76.32%。以 1953 年为 100,则 1964 年为 123.36,1982 年为 176.32。

第三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新安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变化如下:明初为 15 人,清光绪年间为 44 人,1949 年为 191 人,1982 年(第三次普查)为 379 人,1985 年底为 392 人。

现有 13 个乡(镇)中,人口密度超过 500 人的有城关、五头等 3 个乡(镇);超过 400 人的有铁门、石寺等 6 个乡(镇);低于 300 人的有峪里、曹村等 4 个乡。最高为城关镇,每平方公里达 653 人;最低为峪里乡,每平方公里仅有 107 人。详如表。

新安县各乡(镇)人口分布情况表(1985 年)

乡(镇) 人口 占总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序号
合计 454763 100 1160.3 100 392  
城关镇 49925 10.98 76.4 6.58 653 1
五头乡 48321 10.63 89.5 7.7 540 2
正村乡 47076 10.35 93.2 8.03 505 3
铁门镇 57066 12.55 115.8 9.99 493 4
石寺镇 32800 7.21 68.8 5.93 477 5
磁涧乡 51639 11.36 108.6 9.38 475 6
仓头乡 38220 8.4 82.3 7.09 464 7
北冶乡 28339 6.23 64.2 5.6 441 8
西沃乡 22957 5.05 55.5 4.78 414 9
南李村乡 26600 5.85 90.2 7.78 295 10
石井乡 26704 5.87 117.2 10.1 228 11
曹村乡 19110 4.2 142.3 12.26 134 12
峪里乡 6006 1.32 56.3 4.85 107 13

第四节 人口构成

一、民族构成

据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新安人口中,有汉、回、满、壮、布依、蒙、土家 7 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 99.81%,其余为少数民族。(详见《社会编·民族》)

二、性别构成

据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新安人口中男性均多于女性,男女性比例(女=100)分别为:101.4(1953 年)、103.0(1964 年)、104.6(1982 年)。29 年间,性比例上升 3.2%。至 1985 年底,全县总人口中有男性 233972 人,占 51.45%;女性 220791 人,占 48.55%;男女性比例为 106.0,比 1982 年上升 1.5%,比 1949 年上升 4.5%。新中国成立后 36 年中,男性多于女性的有 35 年;仅 1963 年女性稍多,男女性比例为 99.7。

三、文化构成

据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 310788 人,占总人口的 70.63%。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 1328 人(包括大学肄业及在校的 583 人),占总人口的 0.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 26007 人,占总人口的 5.9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 98957 人,占总人口的 22.4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 184496 人,占总人口的 41.93%。12 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 73968 人,占总人口的 16.8%;6~11 岁校外儿童 6298 人,占总人口的 1.43%;合计文盲、半文盲 80266 人,占总人口的 18.23%。全县每千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为:大学 3.01 人,高中 59.10 人,初中 224.88 人,小学 419.27 人,文盲、半文盲 182.40 人。全县文盲率为 22.93%。

四、年龄构成

据 1982 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县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如表。

1982 年人口普查年龄状况表

年龄(岁) 人口数 占总人口(%) 性比例(女=100)
合计 合计
总计 440045 225021 215024 100 100 100 104.6
0~4 40175 20844 19331 9.13 9.26 8.99 107.8
5~9 53618 27497 26121 12.18 12.22 12.15 105.3
10~14 60724 31258 29466 13.8 13.89 13.7 106.1
15~19 59716 30301 29415 13.57 13.47 13.68 103
20~24 31534 16036 15498 7.17 7.13 7.21 103.5
25~29 38228 20203 18025 8.69 8.98 8.38 112.1
30~34 31249 16247 15022 7.1 7.22 6.93 108.3
35~39 22865 11898 10967 5.2 5.29 5.1 108.5
40~44 19070 10048 9022 4.33 4.47 4.2 111.4
45~49 20283 10513 9770 4.61 4.67 4.54 107.6
50~54 16447 8519 7928 3.74 3.79 3.69 107.5
55~59 14887 7520 7367 3.38 3.34 3.43 102.1
60~64 11828 5695 6133 2.688 2.531 2.852 92.9
65~69 8256 3837 4419 1.876 1.705 2.055 86.8
70—74 6352 2808 3544 1.443 1.248 1.643 79.2
75~79 3409 1361 2048 0.775 0.605 0.925 66.5
80~84 1114 370 744 0.253 0.164 0.36 49.7
85~89 252 61 191 0.057 0.027 0.089 31.9
90~94 35 5 30 0.008 0.002 0.014 16.7
95~99 3 3 0.0007 0.004  
100~104  

由上表可计算得出:全县 16~55 岁的女性人口为 111652 人,占女性总人口的 51.93%;16~60 岁的男性人口为 126772 人,占男性总人口的 56.34%;男女相加之和为 238424 人,占总人口的 54.18%。0~14 岁人口为 154517 人,占总人口的 35.11%(即少年人口率);65 岁以上人口为 19421 人,占总人口的 4.41%(即老化率);65 岁以上与 14 岁以下人口相比为 12.57%(即老化指数)。全县年龄中位数为 20.48 岁。平均寿命为 66.4 岁,其中男性 65.3 岁,女性 66.6 岁。最高年龄 96 岁,为西沃村阎闭一女性。

五、职业构成

据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人口为 240651 人(其中男 128144 人,女 112507 人),占总人口的 54.69%。各行业分布情况为:农、牧、林、渔业 210179 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 4975 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1 人;制造业 7677 人;地质勘探和普查业 10 人;建筑业 2836 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1135 人;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 2994 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 222 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1293 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 6983 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48 人;金融、保险业 343 人;国家机关、党政和群众团体 1832 人;其他行业 13 人。在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9732 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单位负责人 2177 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836 人;商业工作人员 1868 人;服务性工作人员 2079 人;农林牧渔劳动者 209282 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 13638 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39 人。

第五节 计划生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安人口增长迅速。1949 年全县人口总数 230896 人。1985 年全县人口达 454763 人,36 年净增 223867 人,增长 97%。

1949~1963 年,新安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14 年间,全县人口增加到 305455 人,增长 32.29%。1964~1974 年,又出现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全县人口总数达 404536 人,增长 32.44%。其中 1974 年内出生婴儿 12428 人,出生率 31.1‰。

人口高速增长,给国计民生造成一系列严重困难。人均耕地越来越少,1949 年为 3.2 亩,1963 年降为 2.2 亩,1974 年降为 1.6 亩,比 1949 年减少了一半。1985 年人均耕地面积已减至 1.4 亩。其它如教育、文化、卫生方面出现的矛盾日益突出,就学、就业等困难很大。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越来越显得迫切。

1956 年,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的“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要求,在城乡开展节制生育的广泛宣传,破除人们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在机关、厂矿、学校干部职工中开始使用避孕药物、器具,实行节制生育。

1973 年,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议上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1974 年 3 月,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开始培训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施行绝育手术,进行输卵管与输精管的结扎。

1978 年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1979 年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一个孩子,把计划生育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80 年,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并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

根据中央、省、地(市)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

一、控制多胎生育,实行晚、稀、少

1956 年,新安县人民委员会提出节制生育,要求改变青年早婚习惯。但仅处于宣传阶段。1962 年,在干部、职工中开始使用避孕药物、器具。1973 年,把实行晚、稀、少作为节制生育的主要要求。晚,即实行晚婚;稀,即生育间隔 4 年左右;少,即终生只生两个孩子。晚婚年龄为:农村男 25 周岁以上,女 23 周岁以上;城镇男 26 周岁以上,女 24 周岁以上。1979 年,把晚、稀、少改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重点是少生,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一个,控制二胎,杜绝多胎。1982 年,中共新安县委强调青年晚婚,提倡和推行晚婚晚育,按新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推迟 3 年以上为晚婚,妇女 24 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

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 年,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一个孩子上来,大力提倡生一个光荣。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妇给予奖励。1979 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有 650 人。1982 年,县委作出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若干规定:凡育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自愿不生第二胎,已采取绝育措施的,给予奖励,发给儿童保健费,直至 14 周岁,城镇每月 5 元,农村每年奖励 50—70 个劳动日;凭奖励证书,孩子就医、入托、入园、入学、就业等优先照顾。1982 年,独生子女率达 66.98%。

三、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

1980 年后,制定了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的具体办法。按照上级分配的生育指标,结合本县已婚夫妇的年龄,凡符合生育条件者,由县、乡(公社)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发给准生证,为计划内生育,否则为计划外生育。凡无准生证生育第二胎者,按规定分别给予党纪、团纪、政纪处分,并实行经济制裁。1984 年 7 月,中共新安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通知又规定:凡计划外生育第二胎者,征收多子女费。

四、培训技术队伍

1974 年 3 月,县成立计划生育指导小组。6 月,派两名医务人员外出学习绝育手术,然后采取以师带徒办法培训技术人员 30 人。1975 年 3 月,组成 3 个手术小分队,分赴各公社指导结扎手术。1977 年,从公社卫生院和农村“赤脚医生”中选调 82 人,经过培训,组成 12 个小分队。计划生育技术小分队常年活动在农村,走村串户,为群众传技术、送药具,宣传节育常识,开展上环、结扎、人工流产等节育手术。1984 年,县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负责指导全县的计划生育技术工作。

五、落实节育措施

新安历年来,在计划生育工作上采取的节育措施主要有三种:一为使用节育器械;二为使用避孕药物;三为采取节育手术,如人工流产、中期引产和输精管、输卵管结扎等。1974 年 8 月,组成计划生育手术队,进行结扎试点。当时结扎的对象是 3 胎以上、子女均有、30~40 岁的育龄妇女。1976 年,全面施行绝育手术,全县育龄妇女 42067 人中,采取节育措施的有 31079 人,节育率为 73.9%。80 年代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各项节育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1981~1985 年的 5 年间,全年上节育环 36282 人,施行结扎手术 26210 人,(其中女扎 25523 人,男扎 687 人),人工流产 13497 例,中期引产 4113 例。育龄妇女节育率逐年提高:1975 年,全县育龄妇女 41753 人,采取节育措施的 26736 人,节育率 64%;1980 年,育龄妇女 43501 人,节育的 36035 人,节育率 82.8%;1985 年,育龄妇女 106637 人,节育的 59944 人,节育率达 91.4%。10 年间,节育率提高 27.6%。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历年节育情况见下表。

新安县 1975 ~ 1985 年节育情况统计表

年度 育龄妇女数(人) 节育人数(人) 节育率(%) 放环(人) 结扎(人) 流产(例) 引产(例)
合计 男扎 女扎
1975 41753 26736 64  
1976 42067 31079 73.9  
1977 41522 32933 79.3  
1978 42216 31865 75.5  
1979 41403 34826 84.1  
1980 43501 36035 82.8  
1981 45180 37959 84.2 7167 526 55 471 2821 485
1982 46810 43856 94.8 6498 3886 41 3845 2952 617
1983 58330 54093 90.4 7547 17659 414 17245 4111 1346
1984 59996 54476 90.8 8025 3990 172 3818 2077 1188
1985 65584 59944 91.4 7045 149 5 144 1536 477

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步更新,盲目生育的无政府状态得到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1971~1974 年,全县每年出生人口在 1.1 万左右,出生率为 30‰左右,自然增长率在 20~24‰之间;1975~1979 年间,每年出生人口减少到 0.8 万左右,出生率降至 18‰上下,自然增长率在 13‰左右;1985 年,全县仅出生 5702 人,出生率为 12.6‰,自然增长率下降至 6.4‰。近 15 年全县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详表。

年度 平均人口(人) 出生数(人) 出生率(‰) 死亡数(人) 死亡率(‰) 净增数(人) 自然增长率(‰)
1971 375163 10615 28.3 3026 8.1 7584 20.2
1972 383120 11104 29 2945 7.7 8159 21.3
1973 391338 12423 31.7 3118 8 9305 23.7
1974 400095 12428 31.1 2806 7 9731 24.1
1975 408439 10196 25 2989 7.3 7207 17.7
1976 414338 8226 19.9 2878 6.9 5348 12.9
1977 419177 8340 19.9 2776 6.6 5564 13.3
1978 423457 8015 18.9 2854 6.7 5144 12.2
1979 427107 7454 17.5 2997 7 4457 10.5
1980 430908 6144 14.3 2785 6.5 3359 7.8
1981 435244 7292 16.8 3012 6.9 4280 9.9
1982 441143 9075 20.6 2771 6.3 6304 14.3
1983 447029 8464 18.9 2830 6.3 5634 12.6
1984 451412 6727 14.9 2999 6.6 3728 8.3
1985 453912 5702 12.6 2791 6.2 2911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