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然灾害
新安地处暖温带的中纬度地区,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加之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因而自然灾害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旱灾,次为水灾,此外如风、雹、霜、虫及地震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第一节 旱灾
干旱为新安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历史上素称“十年九旱”。据旧史志资料极不完全的记载:从东汉建光元年(121)至 1930 年的 1800 年间,载有旱灾 104 次,平均 16 年一遇;其中连续二、三年以上的特大旱灾 23 次,平均 78 年一遇;造成“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有 10 次,平均 180 年一遇;造成全年干旱,农作物两季歉收的大旱有 49 次,平均 36 年一遇。其中旱期最长,旱情最烈的为明末崇祯七年至十三年(1634~1640)的连续七年干旱。当时,“野绝青草,斗米银二两九钱,以树皮、白土、雁矢充饥,至以柿蒂、蒺藜、牛马(革)为市,骨肉相食,死者相继,十室九空”(旧志·祥异)。近 200 年最严重的旱灾为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的连续四年干旱,尤以光绪三年(1877)为甚。旧志载:“丁丑奇荒,尸横遍野,或举家逃异就食,或满门饿毙,户口减去十之六七。”
民国年间,从 1912 年(民国元年)到 1949 年的 37 年内,共记载旱灾 17 次,出现年率占 46%,将近 2 年一遇。其中较严重的如 1929~1930 年(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和 1941~1942 年(民国三十年至三十一年),以 1942 年的灾情为最重。
新中国成立后 30 多年来,旱灾的发生仍相当频繁。据最近 30 年(1955—1985 年)的资料统计:发生旱灾的年份有 20 年,出现年率为 67%,平均 1.5 年一遇。其中较严重的大旱有 8 年,即 1959、1960、1961、1965、1969、1972、1977 和 1981 年,占旱灾年份的 40%,平均 3.5 年一遇,以 l961 年的旱情最为严重。旱灾出现季节分别为:春旱 12 次,出现年率为 40%,平均 2.5 年一遇;初夏旱 15 次,出现年率 50%,平均 2 年一遇;伏旱 9 次,出现年率 30%,平均近 3 年一遇;秋旱 8 次,出现年率 26.7%,平均 4 年多一遇。共计出现季节性干旱 47 次,平均每年 1.57 次。其中有三季以上连旱的全年性干旱 8 次,平均 10 年一遇。30 年内,因干旱累计受灾面积 494.7 万亩,成灾面积 384.52 万亩,总计减产粮食约 25 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的旱灾虽然频繁、严重,但因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旱救灾,大大减轻了灾害的损失。
历史上记载旱灾统计表(前771~1949年)
朝代 | 历史纪年 | 公元 | 旱灾程度 | 灾情摘要 |
---|---|---|---|---|
东周 | 桓王三年 | 前 711 | 大旱 | 民大饥 |
西汉 | 元鼎三年 | 前 114 | 大旱 | 大饥,民相食 |
(新莽) | 地皇三年 | 22 | 特大旱 | 春二月,(函谷)关东饥,人相食 |
东汉 | 建武二年 | 26 | 旱 | 大饥 |
东汉 | 建武五年 | 29 | 大旱 | 夏四月大旱 |
东汉 | 永初三年 | 109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东汉 | 兴平元年 | 194 | 旱 | 大饥,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
三国 ·魏 | 太和二年 | 228 | 大旱 | |
西晋 | 泰始九年 | 273 | 大旱 | 正月至六月大旱 |
东晋 | 义熙四年 | 408 | 大旱 | |
北魏 | 延昌二年 | 513 | 大旱 | |
东魏 | 天平四年 | 537 | 大旱 | |
唐 | 武德九年 | 626 | 大旱 | |
唐 | 贞观元年 | 627 | 大旱 | 春大饥,斗米千钱,死者枕于路 |
唐 | 永隆元年 | 680 | 旱 | 冬大饥 |
唐 | 大和六年 | 832 | 旱 | |
唐 | 咸通二年 | 861 | 旱 | 秋不雨,至于次年六月 |
唐 | 咸通三年 | 862 | 大旱 | 春、夏大旱 |
后晋 | 天福八年 | 943 | 大旱 | |
宋 | 建隆三年 | 962 | 旱 | |
宋 | 淳化元年 | 990 | 大旱 | |
宋 | 景德二年 | 1005 | 大旱 | |
宋 | 大中祥符二年 | 1009 | 大旱 | 春、夏连旱 |
宋 | 元祐二年 | 1087 | 大旱 | |
宋 | 元祐七年 | 1092 | 大旱 | |
蒙古 | 定宗三年 | 1248 | 大旱 | |
元 | 大德五年 | 1301 | 大旱 | |
元 | 延祐七年 | 1320 | 大旱 | 民大饥 |
元 | 天历元年 | 1328 | 特大旱 | |
元 | 天历二年 | 1329 | 特大旱 | |
元 | 至顺元年 | 1330 | 大旱 | 连续三年大旱 |
元 | 元统二年 | 1334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元 | 至正三年 | 1343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元 | 至正十二年 | 1352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元 | 至正十八年 | 1358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元 | 至正十九年 | 1359 | 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明 | 洪武四年 | 1371 | 大旱 | |
明 | 洪武五年 | 1372 | 特大旱 | |
明 | 洪熙元年 | 1425 | 旱 | |
明 | 正统二年 | 1437 | 旱 | |
明 | 成化二十年 | 1484 | 特大旱 | 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 |
明 | 成化廿一年 | 1485 | 旱 | |
明 | 嘉靖七年 | 1528 | 特大旱 | 大饥,人相食 |
明 | 隆庆六年 | 1572 | 大旱 | 饥,人相食 |
明 | 万历四十七年 | 1619 | 特大旱 | 野断青,人相食 |
明 | 天启七年 | 1626 | 旱 | 大饥 |
明 | 崇祯七年 | 1634 | 大旱 | 大旱岁饥 |
明 | 崇祯八年 | 1635 | 大旱 | |
明 | 崇祯九年 | 1636 | 旱 | |
明 | 崇祯十年 | 1637 | 旱 | |
明 | 崇祯十一年 | 1638 | 大旱 | |
明 | 崇祯十二年 | 1639 | 大旱 | |
明 | 崇祯十三年 | 1640 | 特大旱 | 连续七年大旱,野绝青草,斗米银二两九钱。以树皮,白土、雁矢 充饥……骨肉相食,死者相继,十室九空 |
清 | 康熙四年 | 1665 | 旱 | 春旱,饥 |
清 | 康熙六年 | 1667 | 大旱 | 饥,人相食 |
清 | 康熙十二年 | 1673 | 旱 | |
清 | 康熙十七年 | 1678 | 大旱 | |
清 | 康熙十八年 | 1679 | 大旱 | 死者枕藉 |
清 | 康熙廿八年 | 1689 | 大旱 | |
清 | 康熙廿九年 | 1690 | 大旱 | |
清 | 康熙三十年 | 1691 | 特大旱 | 连续三年大旱、大饥,民众逃散过半 |
清 | 康熙卅六年 | 1697 | 旱 | |
清 | 康熙六十年 | 1721 | 特大旱 | 斗米五百五十钱 |
清 | 康熙六十一年 | 1722 | 旱 | |
清 | 乾隆八年 | 1743 | 大旱 | 由春至夏不雨,七月大旱,秋禾被灾 |
清 | 乾隆四十九年 | 1784 | 旱 | |
清 | 乾隆五十年 | 1785 | 大旱 | |
清 | 乾隆五十一年 | 1786 | 旱 | 连续三年旱 |
清 | 嘉庆十九年 | 1814 | 特大旱 | |
清 | 道光十三年 | 1833 | 旱 | |
清 | 道光二十七年 | 1847 | 大旱 | |
清 | 光绪元年 | 1875 | 大旱 | 七月大旱,禾枯死,冬无雪,赤地千里 |
清 | 光绪二年 | 1876 | 旱 | |
清 | 光绪三年 | 1877 | 特大旱 | 大饥。斗米钱五千,树皮草根剥掘殆尽,父子相食,几于村落为墟 |
清 | 光绪二十七年 | 1901 | 大旱 | 秋无禾 |
民国 | 二年 | 1913 | 旱 | 麦子绝收 |
民国 | 五年 | 1916 | 旱 | 秋禾多半枯死 |
民国 | 九年 | 1920 | 大旱 | 夏大旱,无禾 |
民国 | 十年 | 1921 | 旱 | 饥 |
民国 | 十一年 | 1922 | 大旱 | 夏大旱,无禾,斗米六千七百文 |
民国 | 十二年 | 1923 | 旱 | 旱,大旱 |
民国 | 十三年 | 1924 | 旱 | 春旱 |
民国 | 十八年 | 1929 | 特大旱 | 夏无麦,秋无禾,饿毙者无算 |
民国 | 十九年 | 1930 | 大旱 | 连续二年荒旱,民众外出逃荒达数万口 |
民国 | 二十年 | 1931 | 旱 | 冬无雪 |
民国 | 二十一年 | 1932 | 旱 | 春亢旱 |
民国 | 二十四年 | 1935 | 大旱 | 春夏亢旱,地土龟裂,草木皆枯 |
民国 | 二十五年 | 1936 | 特大旱 | 全年干旱,麦季约半收;秋禾大部枯死,秋收仅有一成 |
民国 | 二十六年 | 1937 | 旱 | 春旱 |
民国 | 二十九年 | 1940 | 旱 | 夏旱 |
民国 | 三十年 | 1941 | 大旱 | |
民国 | 三十一年 | 1942 | 特大旱 | 大小麦颗粒未收,早秋全部枯干,民众卖儿鬻女,大批流亡外乡 |
民国 | 三十二年 | 1943 | 旱 | |
民国 | 三十八年 | 1949 | 旱 | 夏旱 |
说明:
1.本表资料来源于民国版《新安县志》、清乾隆版《河南府志》及县水电局、档案局统计资料。
2.“旱灾程度”以受灾范围、持续时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所造成的损失为指标。“旱年”,一般指发生一个季节的干旱,灾情较轻;“大旱年”,一般指发生两季连旱或跨年度干旱,造成大面积严重减产,人民逃荒外出;“特大旱年”,指两年以上连旱,面积广,旱情重,造成河水断流,“赤地千里”“人相食”等恶果者。
1956 ~ 1985 年旱灾情况统计表
年度 | 旱灾程度 | 发生季节(记 ×号) | 受灾面积(万亩) | 成灾面积(万亩) | 灾情摘要 | ||||
春 | 初夏 | 伏 | 秋 | 全年性 | |||||
1956 | 旱 | × | 3.40 | 3.40 | 秋后无雨,3.4万亩麦未种上 | ||||
1957 | 旱 | × | × | 57.50 | 32.50 | 冬春连旱,麦子减产4成以上 | |||
1959 | 大旱 | × | × | × | × | × | 43.80 | 25.60 | 全年干旱,两季歉收 |
1960 | 大旱 | × | × | × | × | × | 48.71 | 28.50 | 连续第二年大旱 |
1961 | 特大旱 | × | × | × | 66.68 | 45.56 | 连续第三年大旱。40万亩夏粮中枯死12万亩,基本绝收20万亩,全县平均亩产17公斤 | ||
1962 | 旱 | × | 16.00 | 13.00 | |||||
1963 | 旱 | × | 3.90 | 2.20 | |||||
1964 | 旱 | × | × | 0.60 | 0.40 | ||||
1965 | 大旱 | × | × | 43.00 | 43.00 | 6至9月百日无雨,秋粮15万亩绝收,28万亩减产5成以上 | |||
1969 | 大旱 | × | × | × | × | 43.00 | 39.00 | 20万亩秋田绝收,23万亩减产4~8成 | |
1972 | 大旱 | × | × | × | 48.61 | 48.61 | 夏秋间大旱,秋粮减产4.6成 | ||
1974 | 旱 | × | 4.00 | 0.90 | |||||
1976 | 旱 | × | × | 13.0 | 9.35 | 4~7月80天无雨,6万亩晚秋末出苗,7万亩枯萎 | |||
1977 | 大旱 | × | × | × | 36.88 | 36.88 | 春夏连旱,伏天“捏脖旱” | ||
1978 | 旱 | × | × | 30.62 | 30.62 | ||||
1980 | 旱 | × | 秋冬缺雨雪 | ||||||
1981 | 大旱 | × | × | 35.00 | 35.00 | 冬春280余天缺雨,地面干裂,河水断流,井水下降,人畜吃水困难 | |||
1982 | 旱 | × | × | ||||||
1983 | 旱 | × | × | ||||||
1985 | 旱 | × | × |
说明:
1.本资料来源于县档案局、水电局统计资料。
2.干旱发生季节的划分:“春旱”,指雨水至谷雨(2月中旬至4月下旬)间的旱灾;“初夏旱”,指5月至6月中旬的干旱;“伏旱”,指7~8月间的干旱,其中以“中伏”的“捏脖旱”危害最烈;“秋旱”,指9~10月间的干旱。
第二节 水灾
水灾包括洪灾和涝灾(多同时发生),也是新安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降水时空分配不均,雨量过于集中,7~9 月份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 51.6%,因而多发生暴雨或连阴雨,形成洪、涝灾害。青、畛、涧、磁等主要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往往出现“旱季干,涝季淹”的现象。
周代即有“谷洛斗,坏王宫”的记载,此后各朝代关于洪、涝灾害的记载,仅次于旱灾。据民国版县志从 1633 年(明崇祯六年)至 1933 年 300 年间的不完全记载,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 27 次,平均 11 年一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据 1949 年至 1985 年 36 年的统计,共发生大小洪涝灾害 23 次,出现年率为 66.9%,平均 1.5 年一遇。其中一般水年 11 次,平均 3 年多一遇;大水年 8 次,平均 4.5 年一遇;特大水年 4 次,平均 9 年一遇。灾情最严重的如 1958 年 7 月 16 日,全县大部地区暴雨,一次降水量达 160~300 毫米,历时 8 小时 13 分;最大暴雨强度历时 28 分,降雨 26 毫米。实测涧河最大洪峰流量 4590m3/秒,畛河流量 4280m3/秒。涧水漫过城西大桥,冲毁陇海路道轨一段。县食品厂院内水深 1 米余。狂口街被水冲去一半。冲毁养马、黄湾两座水库、32 座水塘及堰、坝、水窖等工程 2300 多处。倒塌房窑 3419 间(孔),死亡 31 人,受伤 23 人,死亡大牲畜 32 头。秋作物受灾面积达 8.5 万亩,其中 1.17 万亩基本绝收。又如 1982 年 7 月底至 8 月初,连降暴雨。10 日内降雨量达 450~500 毫米,占年降雨量的 72%。河水猛涨,最大洪峰流量:涧河 1800m3/秒,畛河 1060m3/秒,磁河 250m3/秒,金水河 110m3/秒。洪水冲垮各项水利工程 1210 处,损失达 408 万元,毁地 5520 亩。畛河大坝决口 159 处,长达 21.4 公里。城关供销社仓库、邮电局制杆厂、知青预制厂等被冲淹。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与洪水作斗争,驻军指战员也参加抗洪抢险。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使历次洪涝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历史上记载的洪、涝灾害
朝 代 | 历史纪年 | 公元 | 灾害程度 | 灾情摘要 |
---|---|---|---|---|
东周 | 灵王二十二年 | 前 550 | 大水 | 冬十月,谷水暴涨 |
东汉 | 建光元年 | 121 | 水 | 淫雨伤禾 |
东汉 | 建和二年 | 148 | 大水 | 秋七月大水 |
东汉 | 建宁元年 | 168 | 大水 | 夏六月大水 |
三国 ·魏 | 太和四年 | 230 | 水 | 夏,水伤禾,涧水暴涨 |
三国 ·魏 | 景初元年 | 237 | 水 | 淫雨、大水 |
晋 | 泰始六年 | 270 | 大水 | 六月大雨,涧水溢 |
北 魏 | 太昌元年 | 532 | 大水 | 六月谷水泛溢,坏三百余家 |
唐 | 贞观十一年 | 637 | 大水 | 秋七月,谷水暴涨,坏民居 |
唐 | 永淳元年 | 682 | 水 | 五月,淫雨成灾 |
唐 | 开元八年 | 720 | 大水 | 鏶谷溢入洛阳西上阳宫。夏,契丹入侵,唐发卒宿缺门谷水上, 夜半,山水暴至,万余人皆溺死。六月,兴道坊一夕陷为池中 |
唐 | 开元十五年 | 727 | 大水 | 谷水溢,损禾稼、居人庐舍 |
唐 | 大和四年 | 830 | 大水 | 夏水伤苗 |
后晋 | 天福四年 | 939 | 大水 | 七月大水 |
宋 | 太平兴国八年 | 983 | 特大水 | 六月涧水涨,坏民居军营千余区,溺死者以万计 |
宋 | 至道二年 | 996 | 水 | 涧水涨 |
明 | 天启六年 | 1626 | 大水 | 大水 |
明 | 崇祯十年 | 1637 | 水 | (旱蝗),又大雨坏民居 |
清 | 顺治九至十一年 | 1652 ~ 1654 | 水 | 连续三年夏,淫雨积月,坏民屋舍 |
清 | 顺治十五年 | 1658 | 大水 | 七月涧水溢,高二丈 |
清 | 雍正三年 | 1725 | 大水 | 大水 |
清 | 乾隆九年 | 1744 | 大水 | 六月暴雨,寒鸦村窑房多被冲淹 |
清 | 乾隆二十年 | 1755 | 特大水 | 六月十四日夜,大雨如注,少水溢,冲决慈涧镇,溺死居民行商 无算 |
清 | 乾隆二十六年 | 1761 | 特大水 | 七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暴雨,五日夜不止,涧水溢,坏民田屋坟墓 无数 |
清 | 道光二十三年 | 1843 | 大水 | 七月中,黄水泛滥,直入盈庙,房垣为之冲颓,神像为泥沙淤染 |
清 | 同治二年 | 1863 | 大水 | 八月大雨,坏城垣屋舍 |
清 | 光绪二年 | 1876 | 水 | 六月大雨 |
清 | 宣统二年 | 1910 | 大雪 | 冬大雪成灾 |
民国 | 元年 | 1912 | 大水 | 夏,大水,坏民居,毁铁路 |
民国 | 四年 | 1915 | 特大水 | 6 月 14 日大雨,山洪暴溢,淹没村民数百家。7 月 21 日,又暴雨, 陇海铁路涵洞宣泄不及而泛溢横流 |
民国 | 六年 | 1917 | 大水 | 7 月大雨,山洪冲没石井、仓头等村牛羊、粮食无算。秋,磁涧 大水 |
民国 | 十一年 | 1922 | 大水 | 秋大雨,涧水溢,两岸被灾 |
民国 | 十三年 | 1624 | 水 | 7 月大雷雨,死人畜 |
民国 | 十四年 | 1925 | 水 | 10 月大雷雨 |
民国 | 十六年 | 1927 | 水 | 2 ~ 3 月,雨雪 60 日 |
民国 | 二十年 | 1931 | 特大水 | 8 月 中旬,连日雷雨大作,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涧水深 1 ~ 4 米 |
民国 | 二十二年 | 1933 | 大水 | 夏大雨,7 月 26 日涧水溢,漂没人畜田舍 |
民国 | 二十三年 | 1934 | 水 | 秋,淫雨成灾 |
民国 | 二十八年 | 1939 | 大水 | 夏秋淫雨为灾,山洪暴发,涧水泛溢 |
民国 | 二十九年 | 1940 | 大水 | 秋,河水暴涨,淹没庄稼 |
民国 | 三十二年 | 1943 | 水 | 夏有水灾 |
说明:“灾害程度”分为三种:“水年”,一般指淫雨或多雪引起的涝灾及局部山洪暴发:“大水年”,暴雨引起河水猛涨,冲人、冲地或冲走东西;“特大水年”,全县性暴雨成灾,河水泛溢,冲毁大面积农田、村庄及淹死人畜者。
新中国成立后水灾情况统计表( 1949 ~ 1985)
年度 | 灾害程度 | 受灾面积(万亩) | 成灾面积(万亩) | 灾情摘要 |
---|---|---|---|---|
1949 | 水 | 7.19 | 1.15 | 秋涝 |
1950 | 水 | 1.23 | 0.75 | 秋季淫雨成灾。沤环豆类 73% , 谷子 25% , 红薯 34% , 棉花 6.4% 。一、二、四区 倒塌房窑 400 间(孔),毁地近万亩 |
1951 | 大水 | 0.92 | 0.59 | 8 月6 日暴风雨,80% 的玉谷和 20% 的谷子倒伏,毁树 8788 棵,塌房 98 间,砸死 6 人 |
1952 | 水 | 0.73 | 0.45 | |
1953 | 特大水 | 5.84 | 5.84 | 7 月一个月降水 215.2 毫米,占全年 46.8% 。其中 8 日、10 日两次暴风雨,山洪暴 发,涧水涌入县城南门;畛河穿过石寺镇,民房积水 0.2 米深;省庄村水灌 110 户。 30 日至 8 月 3 日又连降大雨,全县总计塌房窑 2542 间( 孔),冲地 1220 亩,毁秋 苗 5.72 万亩,死伤 33 人 |
1954 | 特大水 | 5.85 | 0.54 | 8 月 2 日至 8 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冲毁土地 9536 亩,淹农田 5.66 万亩,毁树 1189 棵,塌房窑 1965 间(孔),死伤 40 人,死伤家畜 154 头(只) |
1955 | 大水 | 0.67 | 0.5 | 8 月连降暴雨,17 日涧水暴涨,全县塌房窑 67 间(孔),死伤 4 人 |
1956 | 大水 | 0.63 | 0.63 | 6 、7 、8 三个月连续降雨 470 毫米,致使小麦不能及时收打,至 8 月 中旬才收打结 束。全县生芽麦 5500 吨,占总产的 21.6% 。库存粮发霉 544 吨,因灾减产 2170 吨。毁地 0.63 万亩,塌房窑 406 间(孔),死伤 21 人及牲畜 33 头 |
1957 | 水 | 3.88 | 2.9 | |
1958 | 特大水 | 8.56 | 6.29 | 5 月 6 日,畛河上游渑池境降暴雨。晨 6 时,山洪暴发,水深 4 尺余。在寺村渡 口,冲走过路民工 11 人,经抢救后死 3 人。7 月 16 日大暴雨,为近数十年所罕见 (详见前文) |
1959 | 水 | 0.1 | ||
1961 | 水 | 0.02 | 0.02 | |
1963 | 大水 | 5.9 | 3.6 | 8 月 6 日,仓头、北冶、正村一带一次降雨 251 毫米,畛河洪峰流量达 499 m3/秒,冲 淹土地 2.3 万亩,冲毁眷兹水库及 4 座水塘。全县塌房窑 747 间(孔),死伤 12 人 |
1964 | 大水 | 41.22 | 23.66 | 7 月 中旬起,淫雨持续半个月,雨量达 300 毫米。其中曹村尤重,曾一个小时降暴 雨 48 毫米。全县农田大面积受灾 |
1969 | 水 | 0.71 | 0.71 | |
1971 | 大水 | 5.37 | 1.65 | |
1977 | 大水 | 0.2 | 0.2 | 8 月 3 日夜,畛、青河上游一带下大暴雨一个多小时,雨量达 200 多毫米,畛河流 量达 850 m3/秒,青河流量达 600 m3/秒以上。计冲毁沿河堤坝 11 处,近 3000 米, 公路 3 公里,土地 1922 亩,其它水利工程 20 多处,树 2 万余棵 |
1978 | 大水 | 5.4 | 3.19 | 6 月 30 日、7 月 1 日、20 日及 23 日夜,多次降暴雨,短时雨量达 200 毫米以上。农 田受灾 5.4 万亩,塌房窑 221 间(孔),冲走粮食 76.5 吨。畛河坝被冲决 10 处,毁 柏油路 560 米,6 个乡交通中断 |
1980 | 水 | 5 月 13 日,县北普降暴雨,40 分钟内,仓头、北冶的降雨量达 60 至 80 毫米,畛河 洪峰流量达 430 m3/秒 | ||
1981 | 水 | 1.3 | 0.6 | 7 月 18 日,铁门镇云顶至庙头一带 7 个村,突降暴雨,1.3 万亩农作物受灾,沟坪 地庄稼全部被冲毁 |
1982 | 特大水 | 0.55 | 0. 55 | 详见前文 |
1983 | 水 | 9 月 16 日至 10 月 25 日,淫雨连绵近 40 天,9 月份降水量 155. 5 毫米 | ||
1984 | 水 | 10 月初淫雨 |
第三节 风、霜、雹、虫灾
风、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及蝗虫等虫害,常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
一、干热风
干热风多发生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正值小麦灌浆成熟时期,可使小麦植株蒸腾加剧,水分失调。如遇初夏旱同时发生,往往引起小麦青干,籽粒干瘪而减产。俗话说:“麦收四月(农历)风,风过一场空”,即指此风而言。据 1959 年至 1981 年的统计,23 年内有 17 年出现干热风,占 74%;共出现 35 次,101 天,每年 1~5 次,每次近 3 天。其中重型 9 次,一次 4~9 天;轻型 26 次,每次持续 2~3 天。如 1961 年 5 月,全县已大旱 190 多天,又连续出现近 10 天的干热风,使全县 40 万亩小麦枯死 12 万亩,基本绝收的 20 万亩,其余 8 万亩,亩产仅有 35 公斤,造成严重减产。
二、大风
所谓大风,一般指瞬时风速超过 17 米/秒,即超过 8 级的大风。此类风多见于春季和冬季,夏季往往伴随暴雨或冰雹而至,秋季极少见。据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发生大风最多的月份为 12 月,平均 5 天;最少为 9 月,平均 0.3 天;全年平均 24.1 天。
历史上关于大风的记载虽不多,但其猛烈程度足使人触目惊心。如东汉元嘉元年(151),“夏四月,大风,树木尽拔,昼晦。”明崇祯九年(1636),“大风,将赠都御史吕孔学墓碣吹至数里方坠地。”光绪三年(1877),“二月初六日,西北风,吹折吕氏科第石坊。”从记载情景看,其风力当均在 8 级以上,其中第二例可能为龙卷风。又如 1946 年(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农历)中旬,风暴夹冰雹,“拔树倒屋,二麦枯萎”。1951 年 8 月 6 日,暴风夹暴雨,刮倒玉米占 80%,谷子占 20%,树 8788 棵。1978 年 6 月底至 7 月下旬,先后出现 4 次暴风雨,受灾农作物达 5.4 万亩,1983 年 7 月 20 日 17 时,正村、五头、石寺 3 乡镇、28 个村、169 个村民组,遭受大风(夹冰雹)袭击,刮倒树木及麦垛无数,农田受灾面积达 1.4 万亩。
三、霜冻
指春季终霜日(平均在 3 月 29 日)之后,气温突然下降,重新出现的霜冻。一般在 4 月中旬,对小麦危害甚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较严重春季霜冻的有 3 年(1953、1954、1977 年),平均 10 年一遇。如 1953 年 4 月 12 日凌晨,二区有 12 个乡出现霜冻,其中圪塔乡麦田受灾面积占 62.3%。全县还有 57 个乡也有不同程度的霜灾。1954 年 4 月 6 日和 19 日,全县两次降霜。县抽调干部 448 人,组织群众 5 万余人,烧火熏烟 3 万多堆,减轻了灾害损失,但仍有 21 个乡的 5.25 万亩麦田受灾减产。
四、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结果。一般出现在 5~6 月份,最早出现在 4 月,最晚出现在 9 月;大多在午后至傍晚发生,往往对农田及人畜造成严重危害。新安早在一千多年前即有关于冰雹的记载。如唐元和十二年(817),“雨雹,人有死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雨雹大如拳。”民国十年(1921),“四月,刘黄岭、关址、碾坪等处雨雹,大如碗、如拳,死人畜,麦无颗粒。”
据 1950~1983 年 34 年间的不完全统计,共有 7 年出现冰雹 8 次,平均近 5 年一遇。详见表 D—27。
1950 ~ 1983 年全县雹灾情况表
发生时间 | 地区 | 灾情摘要 |
---|---|---|
1950年8月30日夜 | 江屯、赵峪 | 毁农作物1000余亩 |
1951年9月12日 | 西沃、大章、狂口、盐仓、安桥、王沟、太平等25个乡 | 雹大如碗,小如杏,死1人,伤75人,死家畜、家禽90头(只),农作物损失56% |
1953年4月23日傍晚 | 盐东、盐西、狂口、大章等乡 | 长达15分钟,大如鸡蛋,鹰、兔、麻雀有被打死者,农田被灾2.55万亩 |
1954年5月30、31日 | 五区寺沟、江庄、磁涧、老井、寒鸦、五头、马头、神堂,大洼、崔沟、望头、官岭、八里等地 | 连续两次降雹,麦田受灾2.9万亩,严重者6535亩,打伤87人,牛3头 |
1964年7月18日 | 曹村一带 | 降雹长达半小时,大如核桃,小如玉米,并伴有20分钟的7级大风 |
1981年7月18日午后 | 云顶、高沟、薛村、高平寨、龙涧、庙头 | 冰雹并伴有暴风雨,毁秋作物6000余亩 |
1983年7月20日17时 | 五头、石寺、正村3乡镇28个村 | 农田受灾1.38万亩,严重者0.72万亩 |
五、虫害
这里指大面积发生的虫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蝗灾。
蝗虫俗称蚂蚱,其幼虫名蝻,成虫有翅会飞者名飞蝗,其害最烈。据旧志及现有极不完整的资料,从东汉至新中国初年的 1900 多年间,共有 29 年发生蝗灾,即:
东汉建武五年(29),永建五年(130),永兴三年(155);唐大和四年(830),咸通三年(862);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二十二年(1486),嘉靖八年(1528,重),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崇祯八年(1635,重)、九年(1636)、十年(1637)、十一年(1638)、十二年(1639)、十三年(1640,重);清康熙十二年(1674)、三十年(1691,重)、六十年(1721),同治元年(1862,重),宣统二年(1910,重);民国三年(1914)、二十三年(1934)、二十五年(1936)、三十一年(1942,重)、三十二年(1943)、三十三(1944,重)、三十四年(1945)及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1 年。
以上共计 29 次,出现年率为 1.5%,平均约 65 年一遇。其中灾情特别严重者 9 年,占出现年份的 30%以上,平均 200 年一遇。持续时间最长者,为明末崇祯八年至十三年(1635—1640),连续达 6 年之久。
资料表明,蝗虫多与旱灾同时发生。如明末崇祯年间的连续 7 年大旱,就有 6 年出现蝗灾。再如 1942 年的特大旱灾,也同时出现蝗虫。当时飞蝗由黄泛区以东掠河而西,所到之处,禾苗无存,遮天盖地,嗡嗡有声,树枝被压断,大片禾苗瞬间殆尽。
此外,危害较重的虫灾还有麦蚜虫、红蜘蛛等。如 1951 年 3 月下旬,麦田红蜘蛛为害,全县受灾面积达 39.34 万亩。4 月下旬,又发现蚜虫危害麦田,全县组织 46.4 万人次进行扑打,共消灭蚜虫近 10 万公斤。
第四节 地震
新安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多,已查明的较大断层达 10 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据旧志及当代有关地震史料载:自东汉建武七年(31)至 1983 年的 1952 年间,共发生地震 75 次,平均 26 年一遇。其中 5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 6 次,占 8%,平均 350 年一遇;其余均为有感地震。这 6 次破坏性地震是:
1.东汉安帝元初六年二月乙巳(119 年 3 月 10 日),“地震,地裂,涌水,坏城廓民舍,人有死伤。”按:此次地震为 6 级,震中烈度 8 度,震中在洛阳。
2.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1303 年 9 月 17 日),地大震。按:此次地震震中在山西洪洞赵城(N36°.3,E111°.7),震级为 8 级,震中烈度 11 度,破坏面积纵长 400 公里,余震持续三四年,新安为破坏区之一。
3.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556 年 2 月 2 日),地大震,民舍倒塌,殿宇倾覆。“县西北二十里古名龙涧乡,其北隅有九龙庙,昔曾完美……嘉靖乙卯岁十二月十二日夜适地震,遂倾覆焉。其闾闲间房屋倒塌者不可胜记”(见嘉靖三十六年《重修九龙庙碑记》,拓片藏省博物馆)。按:此次地震震中在陕西华县(N34°.5,E109°.7),震级为 8 级,震中烈度达 11 度。极震区“川塬拆裂,水涌沙溢,城垣屋舍倾圮十居其半。军民被害其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破坏区达十几万平方公里,新安为破坏区之一。
4.明崇祯十三年三月中(1640 年 4 月),地震。震中在洛阳(N34°.7,E122°.5),震级 5 级,震中烈度 6 度。“卧者坠,立者仆,房屋不坚固者损坏,以至椽卸瓦颓”。
5.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1695 年 5 月 18 日),戊时地震,隐隐有声,屋壁皆倾。越五六日又震。按:此次地震震中在山西临汾、襄陵(N36°.0,E111°.5),震级为 8 级,震中烈度 10 度。震中区“城廓房舍存无二三,居民死伤十之七八,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余震经年不息”;破坏面积纵长 500 公里。新安为破坏区之一。
6.1920 年 12 月 16 日(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地大震。此次地震震中在宁夏海原(N36°.5,E105°.7),震级为 8.5 级,震中烈度达 12 度。震中区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原等 4 城全毁,人民死伤不下 20 万人。波及面直达东海之滨,河南洛阳、新安等地为破坏区。
其余 69 次地震发生时间为:
东汉:建武七年(31)九月;章和二年(88);永元四年(92)四月,七年(95)九月癸卯;延光元年、二年、三年(122~124);永建三年(128)正月丙子;阳嘉二年(133)四月己亥,四年(135)三月;永和二年(137),三年(138),四年(139)三月、十二月;建康元年(144)九月;元嘉二年(152)正月、二月、十月;永兴二年(154)二月;永寿二年(156)十二月;延熹五年(162)五月,八年(156)。
三国·魏:青龙二年(234)十一月;景初元年(237)六月。
晋:咸宁二年(276)八月;太康五年(284)二月;元康四年(294)十月、十二月;建兴二年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六月,永平四年(511)十二月;延昌元年(512)四月。
唐:贞元三年(787)十一月旧县志载有“唐大历二年(787)十一月,地震”(韩本、邱本作元年)。概由《旧唐书·五行志》所记“大历二年十一月壬申,京师(长安)地震”衍误而来,故删之。。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十一月。
宋:天禧三年(1019)二月乙未;绍圣二年(1095)十月十一日。
元:延祐三年(1316)十月壬午;至元三年(1337)八月癸未。
明:成化十七年(1481)二月甲寅,二十年(1484);正德三年(1508)八月乙未民国版县志载:“正德三十四年十二月地震,坏屋舍。”查正德年号仅十六年,疑为“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之误,故删之。;嘉靖元年(1522)正月初一,二年(1523)正月,三年(1524)正月,三十三年(1554)康熙版县志载:“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地震,坏屋舍,”查《河南地震资料》当年无地震。疑仍为“嘉靖三十四年”之误,亦删之。,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隆庆二年(1568);天启二年(1622)二月癸酉;崇祯二年(1692)十一月八日卯时,十一年(1638)十一月十八日,十五年(1642)。
清:顺治十年(1653);康熙元年(1662),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二十二年(1683)十月初五;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二十日夜、十月二十三日;光绪二年(1876)正月二十八日。
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初三日夜;十四年(1925)十月十五日;十六年(1927)十一月初三日夜;二十六年(1937)六月二十五日。
新中国成立后:1960 年 3 月 1 日、5 月 7 日;1972 年 11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