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沿革

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上的“豫西走廊”,东接古都洛阳,战略地位重要。据旧志和有关史料记载:今新安地区,在黄帝时代,境内青要山为“帝之密都”。夏、商属豫州,西周因之。东周前期属王城畿地;公元前 424 年,韩国都城南迁宜阳之后,秦新安故县西部属韩;公元前 256 年周亡,今新安一带归秦;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秦初置三川郡《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又称新安县为“汉置 ”。今人史念海著《秦县考》、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新安县志》各版本均谓:新安县为“秦置 ”。又据《史记》所载“项羽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人新安城南 ”,可证秦已有新安无疑。,今新安全境属之。秦置郡县,始列新安为县,故治在渑池县塔泥镇和义马市石河村一带。

汉高祖二年(前 205),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属司隶部。同时析新安东境予谷成县,县治约在今洛阳市郊红山乡一带。武帝元鼎四年(前 113),以新安属弘农郡。

孺子婴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于始建国元年(9),改弘农郡为右队,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皆属司隶部。新安县如故。

东汉恢复西汉建置,仍以新安属弘农郡;同时改谷成县为谷城县,属河南郡。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三国时,新安、谷城皆属魏,分隶于弘农、河南两郡。

西晋武帝太始元年(265),撤销谷城县,分其境西归新安。同时以新安改属河南郡(县治约在此时由秦汉故城迁于今县城)。

怀帝永嘉五年(311),汉王刘聪(匈奴族)遣将陷洛阳,司州沦没,怀帝被虏,新安属汉(即前赵)。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石勒(羯族)陷洛阳,复司州(石虎时改洛州),新安地属后赵。穆帝永和六年(350),冉闵灭石氏,新安属冉魏。

穆帝永和八年(352),慕容傭(鲜卑族)灭冉魏,新安属前燕。

穆帝永和十二年(356),桓温北伐,复置河南郡,隶司州,新安重归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慕容恪取洛阳,新安复属前燕。

废帝太和五年(370),苻坚(氐族)遣将伐燕,陷洛阳,新安地属前秦。

孝武帝太元九年(384),谢玄、桓石虔伐秦,新安复属东晋。同时划分新安东境为东垣县《河南府志》称:“宋武入洛置东垣 ”;而《河南通志》及旧《新安县志》皆称:“孝武初析新安东境置东垣”。今查得民国《河南通志》采访稿详载:“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督都谢玄克服河南,析置东垣县。”此说当合情理。所谓“刘宋 置东垣”,疑为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灭后秦时所置西东垣之误。

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姚兴(羌族)陷洛阳,新安、东垣同属后秦。

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伐后秦,克洛阳,新安、东垣复归晋有;更置西东垣县,同属河南郡。

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灭晋,新安、东垣、西东垣俱属刘宋。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北魏(拓跋氏)遣将拔虎牢,定司州,河南诸郡县皆属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升新安为郡(郡治即今县治,县废),隶洛州,辖东垣、西东垣两县。十七年(493)改洛州为司州。十九年(495)复置新安县,与东垣、西东垣并属新安郡,隶司州。

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废新安郡,置北绛郡,隶晋州,新安属之;另置西新安县(即秦新安故城处),属宜阳郡,隶阳州。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魏分东西,新安属东魏。天平初,复置新安郡,隶洛州,领新安、东垣、河南 3 县;西新安仍隶宜阳郡。兴和二年(540),以新安郡改隶义州,所辖仍 3 县:新安、东垣如故,去河南,增西垣(即刘宋之西东垣);同时以西新安改属渑池郡。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东魏亡,新安属西魏,郡县如故。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西魏亡,新安属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新安郡为中州,同时废西垣县。建德六年(577),废中州,复置新安郡,隶东京(洛阳)。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北周亡,新安属隋。开皇三年(583),废诸郡,新安、东垣如故。开皇十六年(596),置谷州,新安、东垣并属之。仁寿四年(604),废谷州,并废新安入东垣。炀帝大业元年(605),改东垣为新安(县治即原东垣城)。并复置河南郡,新安属之。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新安郡,领新安 1 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新安属唐。唐罢郡置州,复改新安郡为谷州(州治即今县城),并又析置东垣县。时谷州领新安、东垣、渑池 3 县,并以新安为畿。武德四年(621),将东垣并入新安,东垣自此废。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 10 道,新安隶于河南道;同时,将原谷州治移入渑池,新安移入旧州城(即今县治),改属洛州。

高宗咸亨四年(673),于洛阳、河南、新安、济源、王屋、河阳(今孟县)6 县间分置大基、柏崖 2 县,隶怀州。当年废柏崖。玄宗先天元年(712)改大基为河清河清(初名大基)、柏崖县名,新、旧《唐书》及新安旧志有载。唯民国版县志称:二县治皆在孟县境,不得滥入新安云。今查康熙、乾隆版县志皆载:县北 100 里黄河南岸即今长泉村有唐置河清废县,宋太祖时此县治移孟津白波渡。而《河南府志》又称:“所谓黄河南岸河清废县,系长泉废县之误。”查《唐书》武德二年曾置长泉县,旋废。《地名大辞典》称其治在济源境内。今黄河南北皆有长泉村:南属新安,北属济源。以上诸说,是非待考。

玄宗开元元年(713),改洛州为河南府,新安、河清同属之。

五代时期(907—960),新安建置未改,隶于河南府河南郡,郡府之上隶于京都洛阳。后梁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后唐改为洛京,后晋、后汉、后周皆称西京。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后周亡,新安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新安隶于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郡。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河南地沦于金。金初以汴为南京,于河南府置德昌军,新安属南京路德昌军。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升德昌军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新安属之。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新安地属蒙古。蒙古世宗至元八年(1271),改国号为元,新安属之。元置行中书省 12 个,新安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府路河南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元灭,新安属明,隶于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新安隶于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仍以新安属河南府,隶河南布政使司河陕汝道。

1912 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实行道尹制,于洛阳置豫西道,旋改河洛道,新安属之。1927 年(民国十六年),道尹制废,县隶于河南省政府。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省下置督察区,新安隶于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陕州。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5 月,日军进犯豫西,新安沦陷。国民党县政府逃往县西北山区。8 月,日伪维持会(即县政府)组成。11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岳区抗日民主政府新安县办事处成立。次年 2 月,成立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8 月,日本投降。9 月,人民抗日武装及党、政机关撤回太岳。新安重由国民党统治,县政府仍隶于第十一督察区(陕州)。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8 月,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新安解放,成立新安县民主县政府,隶于太岳第五专区。至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4 月,太岳五专区改为豫西一专区。5 月,又以新安改隶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同年冬季,洛阳专员公署成立,新安县归其管辖。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安建置未改,仍隶于河南省洛阳专区。1968 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隶于洛阳地区。1980 年 3 月,恢复县人民政府称号,仍隶于洛阳地区。1983 年 9 月,改属洛阳市。

新安县历代建置沿革表

朝代 历史纪年(公元年) 总属 分属 县名 备注
东周(春秋、战国) 周平王元年(前 770) 东周 王城 王城即故洛邑。周公营以定九鼎,平王东徙都 此,史称东周。《通鉴》注:今河南洛阳西有河南 废县,即周东都王城
周威烈元年(前 425) 东周 周公国 周考王卒前封其弟揭于河南地,在王畿之地建 立周公国
显王二年(前 367) 东周 西周国 周公国分裂为西周国和东周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 256) 西周君奔秦,尽献其邑,西周君废,赧王卒,周亡
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 三川郡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西汉 高祖元年(前 206) 三川郡 新安县 汉初沿秦制
高祖二年(前 205) 司隶部 河南郡 新安县 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并析新安东境予谷成县(东 汉改谷城)
武帝元鼎四年(前 113) 司隶部 弘农郡 新安县 新安隶弘农郡
(新莽) 始建国元年(9) 司隶部 右队 新安县 改弘农郡为右队
东汉 光武帝建武元年(25) 司隶部 弘农郡 新安县 东汉恢复前汉建置。建武十五年(39) 改河南郡 为“河南尹 ”。
三国·魏 文帝黄初元年(220) 司州 弘农郡 新安县 魏改司隶部为司州
两晋·十六国 西晋 武帝太始元年(265)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废谷城,其境西归新安。同时县治东迁,以新安 隶河南郡
怀帝永嘉五年(311) 汉(前赵) 河南郡 新安县 司州沦没
东晋 成帝咸和三年(328) 司州(洛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后赵,石勒复司州,石虎时改洛州
穆帝永和六年(350)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冉魏
穆帝永和八年(352)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前燕
穆帝永和十二年(356)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东晋
哀帝兴宁三年(365)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前燕
废帝太和五年(370)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属前秦
孝武帝太元九年(384)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东垣县
属东晋,析新安东境为东垣县
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东垣县
属后秦
安帝义熙十二年(416)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东垣县
属东晋,新置西东垣县
南北朝 宋(刘) 武帝永初元年(420)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东垣县
属刘宋
北魏(拓跋·元) 明元帝泰常八年(423) 司州 河南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东垣县
属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 洛州 新安郡 东垣县
西东垣县
改司州为洛州,升新安为郡,县废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司州 新安郡 东垣县
西东垣县
改洛州为司州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司州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东垣县
复置新安县
东魏(元) 孝明帝孝昌三年(527) 晋州 北绛郡 新安县 废新安郡并东垣、西东垣县;新置西新安县,在 今义马、渑池境,新安故城所在
阳州 宜阳郡 西新安县
孝静帝天平元年(534) 洛州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河南县
民国县志缺河南县,据《魏书 · 地形志》及清乾 隆版县志补之
阳州 宜阳郡 西新安县
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义州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垣县
省河南县,增西垣县;另将原宜阳郡之西新安改 属渑池郡,与新安郡同属义州
渑池郡 西新安县
西魏(元) 文帝大统十六年(550) 义州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垣县
东魏亡,地属西魏,郡县如故
渑池郡 西新安县
北周(宇文) 孝闵帝元年(557) 义州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西垣县
西魏亡,属北周,郡县如故
渑池郡 西新安县
武帝保定五年(565) 东京(洛阳) 中州 新安县
东垣县
改新安郡为中州,废西垣,西新安如故
渑池郡 西新安县
武帝建德六年(577) 东京(洛阳)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废中州,复置新安郡,西新安如故
渑池郡 西新安县
静帝大象元年(579) 东京(洛阳)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废西新安及渑池郡
文帝开皇元年(581) 东京(洛阳) 新安郡 新安县
东垣县
北周亡,地属隋
文帝开皇三年(583) 新安县
东垣县
废诸郡
文帝开皇十六年(596) 谷州 新安县
东垣县
新置谷州
文帝仁寿四年(604) 东垣县 废谷州,并废新安入东垣
炀帝大业元年(605) 河南郡 新安县 复置河南郡,并改东垣为新安
恭帝义宁二年(618) 新安郡 新安县 复置新安郡
高祖武德元年(618) 东都(洛阳) 谷州 新安县
东垣县
改郡为州,复置东垣县
高祖武德四年(621) 洛州总管 府 ( 11 月 改为陕东 道大行台) 谷州 新安县 并东垣入新安,东垣自此废
太宗贞观元年(627) 河南道 洛州 新安县 谷州治移入渑池,新安移入旧州城(即今县治), 改属洛州
高宗咸亨四年(673) 河南道 洛州 新安县 由河南、洛阳、新安、河阳、济源、王屋 6 县析置大 基、柏崖,当年废柏崖
怀州 大基县
柏崖县
玄宗先天元年(712) 河南道 洛州 新安县
河清县
改大基为河清,同属洛州
玄宗开元元年(713) 河南道 河南府 新安县
河清县
改洛州为河南府
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开平元年(907) 西都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河清县
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923) 洛京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河清县
仍以洛为京都,称洛京
后晋 高祖天福元年(936) 西京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河清县
改洛京为西京
后汉 高祖天福十二年(947) 西京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河清县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951) 西京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河清县
 
太祖建隆元年(960) 西京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后周亡,属宋。河清县治移孟津白波渡
太宗淳化四年(993) 河南道 河南府
河南郡
新安县 法唐制,分天下为 10 道
太宗至道三年(997) 京西北路 河南府
洛阳郡
新安县 改天下为 15 路
太宗天会五年(1127) 南京路 德昌军 新安县 是年即宋钦宗靖康二年,南宋高宗元年,地属金
宣宗兴定元年(1217) 中京 金昌府 新安县 升德昌军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
蒙古太宗六年(1234) 中京 金昌府 新安县 金亡,地属蒙古
世祖至元八年(1271) 河南江北 行中书省 河南府路
河南府
新安县 改国号为元,设行中书省 11 个
太祖洪武元年(1368) 河南行中书省 河南府 新安县 明朝建立,新安属明
太祖洪武九年(1376) 河南布政使司 河南府 新安县  
世祖顺治元年(1644) 河南布 政使司 河陕汝道河南府 新安县 明亡,地属清
中华民国 1912 年(民国元年) 河南省 豫西道(后改河洛道) 新安县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
1927 年(民国十六年) 河南省 新安县 废道尹制
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 河南省 十一督察区 新安县 督察公署驻陕州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 河南省 (国) 新安县 5 月,国民党县政府退出县城,流亡县西北山区
河南省 ( 日) 新安县 8 月建立日伪县政权
太岳军区 (共) 豫西二专区 新安县 11 月设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后改为县政府,先 驻黑扒,后迁袁山等地。二专署驻渑池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 河南省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新安县 8 月 日本投降,共产党撤回太岳,县政重归国民 党统治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 晋冀鲁 豫边区 (共) 太岳五专区 新安县 8 月县城解放,随后国共双方展开“拉锯战 ”
河南省 (国) 第十一 督察区 新安县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 豫陕鄂 边区行 政公署 洛阳专区 新安县 4 月县城第 4 次解放,人民县政府迁驻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河南省 洛阳专区 新安县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8 年 河南省 洛阳地区 新安县 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 ”
1980 年 河南省 洛阳行政公署 新安县 恢复各级人民政府
1983 年 河南省 洛阳市 新安县 划归洛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