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土特产品
独树樱桃
独树樱桃产于五头乡独树村一带,自独树、大洼、王坑、蔡家坑至洛阳市郊区的徐家坑、王村沟十多公里,称为樱桃沟,包括磁涧乡的掌礼沟,土层深厚而肥沃,背风向阳,排水良好,适宜樱桃生长。
独树樱桃,具有早、优、丰、艳四大特色:先百果而熟,立夏前后即成熟上市;产量高,树龄长,成树每株产 400 公斤以上;果味甜酸可口;果型珠圆红艳,“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樱桃用途广,既能生食,又可酿造,经济价值大,营养丰富,且有“调中”“益脾”等医疗保健功能。
独树樱桃,早在汉代就成为贡品和祭祀宗庙的佳品。1985 年,洛阳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恢复开发樱桃沟,大力加强樱桃生产基地建设。
刘河金针
铁门镇刘河村的黄花菜(俗名金针),据传在唐朝时就有栽培。其特点是:花蕾肥嫩而长,肉厚清香,鲜美可口,质地透明,其色金黄,花期较长,采摘期可近百天。一般每墩可产干菜 1 两,多的可产 2 两左右。刘河村地处正岭,沟壑纵横,玉梅河由南而北穿村而过,有栽植金针菜的良好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全村种植 10 余万墩,1982 年已发展到 15 万墩。附近的郭沟、杨树洼、高庄、晁村、陈村等地均有种植。
嶡山大白菜
嶡山(城关镇嶡山村)大白菜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远近闻名。
嶡山大白菜棵大心实,质细无筋,生食清脆,熟食香甜,凉拌油炒;汆汤制馅均很鲜美,别有风味。据传最大单棵重二三十公斤。最佳产区为村东涧河沿岸的 20 多亩滩地,属沙性壤土,富含有机质,所产白菜叶肥脉细,俗称“无筋白菜”;同样品种,如在其他地方种植,则质量明显降低。
高平寨大辣椒
铁门镇高平寨的菜辣椒,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其特点,一是个大,一个有 2 两重,最大的超过 4 两;二是香味浓,甜而不辣,可做糕点中的“青红丝”,炒熟做菜更佳;三是肉厚有油质,制成秦椒油色红似丹;四是色泽好,椒型好,充分成熟时,红中带紫,黑里透红,头齐有棱,果柄凹陷而美观;五是高产,单株可产 1 公斤左右,亩产可达两三千公斤。
峪里柿饼
峪里地处县西北深山区,盛产“牛心柿饼”。现有较大柿树 5298 棵,年产鲜柿 40 余万公斤,可产柿饼 10 万公斤。
峪里柿饼一大、二甜、三软、四霜多。七八个柿饼即有 1 公斤,味道甘甜,无核或少核,饼体细致柔软,耐储藏,糖分高,柿霜分泌多。牛心柿鲜果内含蛋白质 1.36%,脂肪 0.57%,糖 15.11%,粗纤维 2.08%,水分 80.21%,灰分 0.65%。除食用外,还有很大的医药功能。畅销于陕、甘和两广、江浙等地。峪里牛心柿树,1980 年在全国柿树评比中,被列为优良品种。
全沟梨
五头乡仝沟村,栽培梨树已有 400 多年历史,多时达 4000 余棵。其品种有笨梨(又名大金梨)、伏梨(又名京白梨)、秋洛白(秋白梨)以及五香梨、马蹄黄、雪梨、黑皮梨等品种,可与孟津梨媲美,曾远销开封、武汉、徐州等地。
仝沟村,沟南北向,气候条件适宜,土质好,地下水位较浅,适合栽培梨树。最大树冠直径达 8 米,冠高 6 米左右,树干直径 70 厘米左右,株产高达 800 公斤,一般成龄树产 300 公斤上下。在“左倾路线”时期,大部被毁,直径 30 厘米以上的大树已很少见。近年又开始恢复和发展。
角角岭大杏
西沃乡介庄村角角岭,自明代以来即大量栽种杏树,现有杏树 2500 余棵,百年以上的大树有 40 多棵。
角角岭大杏,具有果大、味甜、离核、色鲜四大特色。果型周正,大如鸡蛋,故又名鸡蛋杏;味道甜酸可口;离核型,便于加工制干和装罐头用;果色鲜艳,其黄似腊,其红似丹。主要品种有大黄杏、大巴达杏(又名香仁杏)、关爷脸(也叫关公披袍),麦熟杏 4 种,以大黄杏最为名贵,甜似蜜,黄如腊,成熟早,鸡蛋大,年年不歇枝,百年还高产。它与渑池的仰韶杏、宜阳的石陵耿沟杏同属一个品种。
新安烫面角
传统风味小吃新安烫面角,原名“老任烫面角”“老王烫面角”,已有 70 多年历史。民国三年(1914),开封人任老大与新安县人王金斗,于新安县火车站开设餐馆,出售“老任烫面角”,制作讲究,色香味美。一时仿制者达数十家。时有“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之美称。任老大把烫面角制作技艺全部传授给王金斗。任病故后,王金斗改字号为“老王烫面角”。其子王德法承袭父业,使这一传统风味小吃得以流传发展。1980 年,王德法曾应邀赴郑州传技。至今,洛阳、郑州等地都有“新安烫面角”餐馆。近年,城关南庄村方鸿仪制作的“方记烫面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风味更佳。1986 年以来,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洛阳市名小吃”。
新安烫面角制作精细,选料严格。主料为精粉、猪肉(选前胛、后臀,肥瘦相搭),佐料为小磨香油、大葱、生姜、韭黄、白菜心、食盐、白糖、味精、料酒、酱油、五香粉。制作方法:精粉用开水烫和成块,切开放凉后,再重新揉匀。将猪肉细剁成丁糊状,放入盆内,加入佐料,以肉汤原汁搅拌即成。最后将面擀成片,包成角,合口时内侧甲滑,外侧连续皱迭,形成花边,起脊弧圆。角肚内凹外凸,造型别致,线条优美。1 两干面一般可包 5 个,上笼清蒸,15 分钟即熟。
新安烫面角蒸熟后,状如新月,皮薄如纸,色如琼玉,面软皮紧,晶莹欲滴。以葱头、大蒜、香醋配食,味美可口,鲜香不腻,实为小吃中之上品。
消食丸
“消食丸”,又名“理气化滞丸”,俗名“小丸药”。为城关镇后峪村陈氏祖传验方之精制良药,主治食积伤脾、嘈杂吐酸、中气不和、呃逆痞满、痰气上涌,以及胃疼诸症。无病之人常服此药,亦能增加饮食,强壮身体。传说,此药是清代乾嘉年间名医陈青云创制,其子陈禄存继承,至其孙陈德慧开始专制,至今已传 6 代 200 余年。民国年间,此药已畅销豫、陕两省,近年来又远销甘肃、内蒙古、辽宁、新疆、山东、湖北等地。
横山“猪肝散”
“猪肝散”,为仓头乡横山村配制的一种男女老幼皆宜的保健良药。据传百年前,该村后沟王德宣与村上店家有亲。某日店主人救了一位从京返云南保山县故里的染病老人乔志明。老人为报答救治之恩,遂传“猪肝散”秘方。店主人遂与王德宣合伙配制,称誉乡里。此药主治食积、奶积、疳积、虫积、面黄肌瘦、肚大青筋、脾胃虚损、慢性胃疼、消化不良、妇女血块等症,适应性强,疗效显著,香甜宜口,容易服用,历来为群众所欢迎。远销陕西、山西、甘肃一带。
山烟制剂
土产中草药山烟,又名热参,学名华山参。分布于陕西省秦岭、华山,山西省中条山,河南省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嵩山等地。本县石井、曹村等深山区也多有出产。可用来防治慢性气管炎,具有良好的平喘、祛痰作用和一定的止咳效果。1971 年,石寺卫生院医生柳光普开始研究山烟,并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得良好的效果。后经县、地区、省有关部门协作帮助,反复验证了山烟制剂及其复方的临床疗效,并对山烟原生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和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进行了鉴定。1975 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了科教片。1977 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定名“热参”,并在同年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上展销,开始向国外销售。1980 年 1 月,由卫生部科技局主持,在洛阳市召开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热参”科技成果鉴定会,通过了鉴定书,并把“热参”列为卫生部二级科技成果。山烟制剂有华山参气雾剂、华山参片 2 种入药典;另有热参大枣、参水丸、热参生药片、热参津膏片、复方片剂、注射剂、膜剂等,都经过临床验证,有一定疗效。
硫磺
新安硫磺矿石储量大,品位高,生产硫磺历史悠久。1914 年曾在国际巴拿马商品博览会展销。新中国成立后,除内销外,供外贸出口。全县年产万吨左右,产量居全省首位,质量上乘,出口免检。
硫磺为非金属元素,淡黄色、质硬而脆,由天然硫磺矿石烧炼加工而成。在工业上用以制造硫酸、火柴、黑色火药、杀虫剂、焰火、硫化橡胶等,医学上主要供外用,治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