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代以前

新安自古为豫西军事要地,历代均有重兵驻守。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 293),秦将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曾屯兵新安,今县西 15 公里凤凰山有白起城遗址,传为白起屯兵处。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大将侯进屯兵新安,抵御赤眉起义军。并以阴识为关都尉,镇守函谷关。建武三年(27),左将军贾复驻守新安、渑池间。建武六年(30),讨虏将军王霸屯田新安,八年(32)屯田函谷。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爆发。白超在新安县西阙门(今铁门)7.5 公里处筑壁垒自守,抵御黄巾军。《元和郡县志》及《水经注》均载其地有“白超垒”遗迹,今废。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慕容垂由陕过新安,后称帝(后燕)于中山(今河北定县)。因在新安城后怀山屯过兵,后人称怀山为慕容山。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于新安置中州,贺若敦为中州刺史,镇函谷。周武帝将东讨,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设兵驻守,以临齐境。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安郡为谷州,并屯驻戍兵。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起义军自济源渡河南进,明朝廷急调总兵左良玉至新安、渑池间屯兵防守。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为对付太平军和捻军,曾先后派副将杨飞熊驻兵新安铁塔山;派胜保驻守新、渑、陕、灵诸县。

第二节 民国时期

1912 年(民国元年),毅军营长尤惠棠率部驻防新安。

1914 年(民国三年)7 月,北洋补备军营长张凌云驻防新安。

1916 年(民国五年),河南陆军营副侯言轩率部驻新安“剿匪”,另有某骑兵营驻防铁门。

1919 年(民国八年),毅军统领丁香玲率兵 3 营驻防新安。

1923 年(民国十二年),陕西陆军补充团团长赵树勋率部驻防新安。

1924 年(民国十三年)9 月,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过新安,征兵赴山海关对奉军作战,兵败,11 月退驻豫西。

1925 年(民国十四年),“胡憨”战后,国民二军旅长史宗法驻防新安。

1927 年(民国十六年)正月,刘镇华的镇嵩军由陕西逃回豫西,其第十师师长李万如(李老幺)退驻新安,并分兵驻守铁门、庙头、省庄、白墙、石寺、狂口等村,搜索枪支,强逼粮款。5 月,镇嵩军为冯玉祥改编,移驻临汝一带。张治公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派 3 个旅驻防新安。接着,冯玉祥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方振武、孙良诚部来攻县城,张军溃逃,冯军进驻新安。

1941 年(民国三十年)5~10 月,刘茂思第十四集团军驻古村,把守河防。

1941 年(民国三十年)冬,国民党第一战区所属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率所部川军驻防新安,把守河防。集团军总司令部驻古村,四十七军军部驻正村,所辖一〇四师驻北冶,一七八师驻官水磨(云水)。直至 1944 年 5 月,日军进犯豫西时,四十七军始撤离新安。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5 月,新安县城沦陷以后,日军先后在铁门、县城及石龙泉建立军事据点。司令部驻铁门,有日军一个大队,约 200 人左右,大队长竹村;县城后寺坡驻一个中队,约 100 余人,中队长竹内;石龙泉驻一个中队,约 130 人左右,中队长山木。以上驻新安日军统属敌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司令部驻洛阳。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9 月 6 日,八路军太岳二分区副司令员兼五十九团团长张春生和团宣传干事、党总支书记李德俊,率领该团二、四两个连,渡河来新安搞武装侦察,隐蔽驻扎在中岳、胡沟等地,经常活动于岳料、五头、正村、云水、石龙泉一带。至 10 月 10 日陈庄战斗后,撤回黄河北岸。

同年 11 月 14 日,由司令员兼政委刘聚奎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下辖第十八团,团长闵学圣,政委王成林;第五十九团,团长兼政委张春生),从塔地渡河到达新安,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支队司令部驻黑扒村,经常活动于新安、渑池北部地区。至 12 月 14 日,由韩钧率领的八路军晋西北八分区六支队(团编制,张范任支队长兼政委,郭庆祥任副支队长)以及由延安中央党校抽调来豫西的干部队 79 人(队长王其梅,党支部书记齐渭川),从石渠渡河来新安,在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黑扒村与二支队会师。后于 1945 年 2 月成立豫西第二分区,韩钧任司令员,刘聚奎任政委,贺崇升任副政委(分区驻渑池)。二支队(包括晋西北六支队)以新安、渑池北部为根据地,经常活动于新、渑、陕、洛(宁)、宜等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部于 1945 年 9 月上旬撤回黄河北岸。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9 月初,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率部由陕西来洛阳,接受日军投降,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整编第十五师师长武庭麟所部六十四旅进驻孟津横水至新安一线。

1948 年 3 月,人民解放军第四次解放新安,太岳五分区(后改为洛阳一分区、洛阳军分区)所属第五十一团留守新安剿匪。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0 年 12 月,人民解放军某部,解放海南岛后胜利归来,驻防新安。

1952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第四十六预备医院(俗称“四院”)迁新安,驻县城西街孤儿院内,后于 1954 年迁驻洛阳。

1953 年,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驻新安铁门。

1967 年,人民解放军某部驻防新安县。

1970 年 9 月,人民解放军某部驻防新安(原驻部队归其管辖),并在县城西关及上河、王庄、羊义等地兴建营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驻军指战员,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常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与驻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协助地方进行民兵训练、抗旱防洪、植树造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驻军与地方“共建文明单位”,效果显著,进一步加深了军民友谊,密切了军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