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新安除县府衙役及少量汛兵外,民间还有民兵、民壮、民团等组织。至清末,县内设有巡警,用以维持地方治安。
一、衙役
旧时县府衙役分为八班,即快、捕、壮、皂各两班:头快、二快,管缉拿案犯;头捕、二捕,管办理讼事;头壮、二壮,管理兵丁;头皂、二皂,管仪仗、行刑。各班设有班头,由县令直接指挥。
二、汛兵
即塘汛守军。如清雍正四年(1726)在县城及慈(磁)涧、尤彰、克昌、阙(铁)门,仓头分设塘汛 6 处,汛兵 34 名。其中守城汛兵 12 名,仓头汛兵 2 名,其余每汛各 5 名;内有马兵 6 名,弓箭手、鸟枪手各 14 名。武器装备:弓箭 20 副,鸟枪 14 杆,腰刀 34 口,甲胄 34 副,马 6 匹,炮 4 位(城东、西门各 2 位)。
三、民兵 民壮
为官府组织的民众武装。如明嘉靖年间曾用民兵 124 名守狂口。后改用民壮 31 名,又加至 41 名。
四、乡兵 民团
亦称乡团或团练,多为地方豪绅所组织的民众武装,并为官府所用。如明初洪武二年,横山吕黑斯曾率乡团在家乡一带协助明太祖朱元璋作战,以平“寇”功被赏升指挥千户。崇祯十三年(1640),吕维祺曾率家丁勇力敢死者 60 余人,与乡兵、团练联合镇压李永福、张石、王子典等 6 起农民暴动。清同治元年(1862)3 月,捻军张乐行部进军新安,知县梁敞曾率团练与捻军作战。韦庄李春风、李廷献等率民团与捻军激战,在老王庄杀害捻军 300 余人。同年 5 月,太平军陈德才部来新安,梁敞又率地方团练配合清军与太平军战于铁门,官军大败。八月,捻军姜太林等率部攻陷新安城,并与韦庄民团激战终日,李春风、李廷献等被击毙。
五、巡警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始设巡警局,置巡官 1 名,警士 30 名,配枪 30 支。宣统元年(1909)县改设巡警总局,并于铁门、慈(磁)涧两地设分局,各置警士 10 人。初期的巡警,兼有地方武装守卫和维持治安双重职能。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以后,战乱迭起,地方武装力量名目繁多,变化无常。兹摘其要者略述于后:
一、县队
为县府直辖武装。1912 年(民国元年)改为游击队,1913 年改为侦缉队,队勇 40 名,快枪 40 支,由警佐兼带。1914 年(民国三年)改为警备队,队勇 20 名,驻县城。1918 年(民国七年)改巡缉队,设巡官 1 名,队长 3 名,队勇 120 名,装备快枪(步枪)80 支,分驻铁门、石寺、磁涧。1922 年(民国十一年)改为武装警察队,设队长、巡官各 1 名,巡长 10 名,步兵 100 名,马兵 10 名。1924 年(民国十三年),陕西陆军第二师补充团团长赵树勋将人马枪械全部掳去。
二、政务警察
在旧县衙八班差役基础上改编。民国初年,迭令改革旧差役,一直未能实行。直至 1928 年(民国十七年),始正式裁去差役,改编为政务警察,设队长 1 名,一等警士 10 名,二等警士 15 名,三等警士 15 名,共 41 名。
三、保安警察
县队名称之一。1924 年(民国十三年),县武装警察队被赵树勋掳去后,1925 年(民国十四年)重新组织,改名保安警察。后于 1928 年(民国十七年)与县保安团合并,改为民团军大队部,段长贵为大队长。购枪 80 支,更编中队、分队,各置队长,分驻各乡。1929 年(民国十八年)复被军长薛家宾收编。
四、保卫团
1923 年(民国十二年)设于县政府,县长王松岑兼任团总,有团勇 20 名,枪 20 支。1926 年(民国十五年)置保卫团总。1928 年(民国十七年)改为民团军。1930 年(民国十九年)设团总部,县长王松岑兼总团长,刘树敏为副团长。
五、民团 民团军
民间地方武装。民国初年,六村(今碾砰)、刘黄士绅郑绳武、李荣光等倡办“守望社”,组织六村民团。1914 年(民国三年)由县改编为清乡局(俗称“局子”)。1917 年(民国六年)改编入巡缉队,驻县西省庄。1919 年(民国八年)移驻狂口。1929 年(民国十八年),豫西“匪”患大起,新安县组织人民自卫团,旋改为民团军。时民团军副团长刘树敏曾率 5 个区民团 2000 余人防守韦庄。
六、保安大队
县队名称之一。1930 年(民国十九年),在人民自卫团基础上组织常备队,官兵员额 72 名。次年改为保安队,官兵员额 69 名。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保安大队,官兵员额 235 名。
七、乡丁 保队
为县以下地方武装。1929 年(民国十八年),县内实行乡、镇、闾、邻制,各乡、镇均配有武装乡丁,又称“乡友”,时有“刘黄岭乡友管得宽”的俗语。1932 年改编保甲制,将各地武装人员编为保队,由各队的保队副率领,每保约有 1—3 个班(每班 10 人左右)。后各区又设联保处,联保处设有联队副,统率各保武装人员。
八、自卫队
县队又一名称。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前后,县保安大队改为自卫队,设 1 个大队,3 个中队。此名称大约沿用至 1940 年(民国二十九年)前后,中间曾一度改称“后备队”,兼有地方武装及为正规部队补充兵员的双重任务。
九、河防大队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日军侵占黄河北岸大片领土,县奉令组织河防大队把守河防,驻扎西沃、狂口、盐仓一带。共设 1 个大队,3 个中队,兵员约近 300 人。时中共新安县委曾与国民党县长席秉章交涉,委派中共党员邵文杰、王锡范、李之放分任河防队一至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安畏任大队政治指导员。大队长魏德功,中队长分别由王维中、王兆民等人担任。
十、国民兵团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前后,县政府奉令组织国民兵团,县长席秉章(后为平家桢)兼任兵团司令,魏德功(后为孔追先)任副司令。
十一、“第三十游击纵队”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5 月初,日军侵占新安前夕,县长刘绍唐将县自卫队、政警队、国民兵团等武装力量统一整编,并收拢国民党正规军某部撤退时留下的两个连,联合组成所谓“第三十抗日游击纵队”。总兵力约 2000 余人,刘任纵队司令。下辖 6 个支队,高星五、白焕州、洪玉祥、江元俊、孔追先、赵抟沙分任支队长(也称支队司令,洪玉祥、白焕州二人曾被称为“红、白二司令”)。这支队伍驻县西北山区,专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为敌。1945 年初,被八路军二支队击溃于陕县宫前镇。
十二、“第三十三挺进纵队”
1944 年新安沦陷期间,以新安铁门人张天民(又名张广居)为首,由国民党散兵及地方土匪、恶霸、兵痞等,组成所谓“第三十三挺进纵队”,张自任司令,经常活动于新安、渑池至陕县一带。1945 年初,被八路军十八团击溃于陕县宫前镇。
十三、保安团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9 月,县长刘治民组织保安团(俗称还乡团),对新安抗日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报复,疯狂镇压。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各专区及县均设有保安司令部,县长兼任保安司令。1947 年解放军南渡黄河以前,西沃石山头驻有洛阳一个保安团,团长郜尚德,兵力约 1200 余人;县城另驻一个保安团,兵力 1300 余人。保安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对抗的主要地方武装势力。
十四、“清剿大队”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8 月,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挺进豫西之后,国民党地方党、政、军残余势力及地霸、土匪、庙道等反动武装,在“反共”“清共”“剿共”的旗帜下纠合起来,组成所谓“清剿大队”,与人民为敌。国民党第十一区专员秦怀玉兼任豫西清剿司令;新安县长郭质任县清剿司令;新、渑、宜三县还建立了“清剿联防总司令部”,高冠三任总司令。县以下各乡建立了“清剿大队”,乡长兼任清剿大队长;各联保建立“清剿中队”,各保建立分队。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4 月,“清剿大队”被人民解放军彻底歼灭。
十五、壮丁队
原为国民党政府强征农村青壮年男子所组成的民众武装,一般不脱产或半脱产,农忙生产,农闲集训,战时打仗。全县壮丁总数多达数千人。壮丁的军纪极坏,所到之处,要粮派款,搜刮掳掠,群众称之为“麦牛队”(意即“吃麦队”“吃干队”,同时含有“其势如牛,其力如虫,不堪一击”之贬义)。当时较著名的壮丁队头子有云水乡长曾宪文,铁门乡长赵月川,庙头土顽头目邓子长,新孟边界匪首马殿士,曹村匪霸刘松年、刘三星父子,甘泉乡匪霸吴国桢,“西六保”(指甘泉乡西部的渠里、邱沟、林岭、田岭、山碧、苍田 6 个保)壮丁头目李世德等。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于 1944 年和 1947 年先后建立了人民地方武装力量。除民兵以外,主要还有:
一、抗日武装大队
1944 年 5 月,新安沦陷后,中共地下党员赵保顺、梁少村、张祝良等人,于 7 月初在养马观成立“临时县委”,同时建立抗日武装大队。由赵保顺任大队长,梁少村任政治主任。后因枪支不足,只组成一个中队。
二、黄河支队
1945 年 2 月成立的黄河支队,为中共新安县委和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县长李之放兼任支队司令员,县委书记赵天锡兼任政委,刘兆先任副司令员,方升普任副政委,谭云保任参谋长。支队下编为 3 个大队,9 个中队,1 个直属警卫连。一大队长徐秉章(后叛变未遂被处决),教导员徐肇基;二大队长李殿楹,教导员钟德炳;三大队长张成鑫(后投降日寇,解放后被镇压),副大队长关子仪,教导员吴大林;警卫连长李春荣。后来,由孟津、渑池县大队改编建立了第四大队,常子荣任大队长。支队人数最多时达 1300 余人。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经常活动于新安、渑池、孟津一带,对日、伪、顽展开英勇卓绝的斗争。曾配合八路军主力,参加过著名的北岳战斗。1945 年 9 月,撤至黄河北岸,在西阳河、官庄一带整编后,加入八路军主力部队,归豫西分区特一团三营建制。后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部队番号虽屡次变动,但三营的建制始终未改,今属兰州军区某部三营。
三、抗日自卫队、联防队
1944 年 5 月,新安沦陷后,不少地方民众奋起自卫,组织抗日自卫队,护村卫民。如石井、刘黄、狂口等地的自卫队都很有名。这些民间自卫武装,后来多数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有的改编加入了黄河支队,有的仍保留自卫队称号,与日伪展开了游击战争。五头、养士等地及三、四区之间还建立了抗日联防队,曾与日伪军进行过多次战斗。
四、武工队
1946 年 5 月,中共豫西工委报经太岳军区同意,在王屋县邵源镇建立了豫西武工队。共编两个大队:一大队以新安县人为主,约 200 人;二大队以洛宁人为主,约 70 余人。一大队队长刘少力,政委李之放,副大队长岳钦亭,副政委韩大正。一大队下辖 3 个中队:一中队长郭成龙,指导员吴大明(后为韩大纲);二中队长段三奇,指导员杨振华(后为姚学智);三中队长田汉(后为刘汉),指导员赵保顺。武工队建立后,曾参加过平息王屋县吕祖庙地主武装红枪会暴乱的战斗;到晋南万泉、绛县、荣河、吉县一带去参加过土改斗争;两次配合太岳部队南渡黄河,接应中原五师突围部队。1947 年 8 月,随陈赓兵团挺进豫西,参加了解放新安的战斗。
五、县大队
1947 年 8 月,原豫西武工一大队随军渡河后,一部分转战渑池,另一部分留在新安。9 月,以留下的武工队员为基础,建立了新安县大队。县长李之放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赵天锡兼任政委,副大队长为岳钦亭,副政委为韩大正。县大队开始仅有 40—50 人,编为 3 个连。其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壮大队伍,保护县委,监视“西六保”壮丁,巩固保卫解放区。至 1948 年初,扩建为县独立团。
六、独立团
1948 年 2 月下旬,在原县大队的基础上,组建新安县独立团。县长李之放兼任独立团长(后为成解),县委书记赵天锡兼任政委,副团长岳钦亭(后为郭元绪),副政委韩大正。当时兵力发展到近 700 人,编为 5 个连(4 个步兵连和 1 个侦察连)。独立团经常活动于新、渑、宜、孟(津)一带,与国民党残兵及壮丁、庙道等反动武装展开游击战争,战绩卓著。至 1948 年底,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三团三营。1949 年 4 月,重新组建县独立营,成解、王发荣分任正、副营长,苏振华、吴培西分任正、副教导员。
七、区干队
1944 年冬至 1945 年春,抗日根据地各区都建立了人民武装区干队,每队约 30~40 人不等。区干队长分别为:一区崔景星,二区介宗彦(后为张作棣),三区孔庆彬,指导员赵保顺,四区王世斌(后被人民政府镇压),渑北区吴大林。区干队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一般由区长直接指挥,经常单独或协同本区民兵开展武装斗争,有时也与县黄河支队及主力部队配合作战。
1947 年 8~9 月间,新安重建县区两级人民政权,同时恢复建立各区区干队。队长分别为:一区王庭臣(指导员为孟韬,后为赵宗礼);二区韩永禄;三区刘振亚(韩大纲兼指导员,姬建忠任副队长,李廷魁任副指导员);四区张某(名佚,原为中原五师某排排长,后为毛守新);五区白会先;六区(渑北区)周炳旺。各区区干队人数一般 40 人上下,多者达 70~80 人。1948 年底,县、区武装升级,区干队部分加入县独立团(后缩编为独立营),部分参加了野战部队。
八、武警中队
1947 年,组建了县公安队,至年底发展为 4 个班,43 人。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到 92 人。新中国成立后,原公安队改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及“公安”臂章。1955 年 8 月 1 日,根据国务院命令,又由解放军编制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河南省新安县队”,简称“民警队”。1962 年,复由武装民警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新安县中队”,简称“县中队”,归县人武部领导。1976 年 1 月,又由人武部移交公安机关管理,同时改为“中国人民警察”,称“新安县武装民警中队”,仍简称“县中队”,设中队长、指导员等职,辖两个班、28 人。1983 年 10 月,又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洛阳地区(后为洛阳市)支队新安县中队”,简称“武警中队”。张国志任中队长,刘克印任指导员。武警中队是国家专政工具之一,也是地方的重要武装力量,担负着看守、逮捕、押送、处决罪犯及维护地方治安的重要任务。
第四节 其他地方武装
一、红枪会与黄枪会
红枪会又称“红学”,封建会道门武装之一,约在 1924 年(民国十三年)左右由禹州(禹县)传入新安。会首杨宗晟(称“总带”),县东杨家洼人。会众数千人,因作战时,肩佩红带,腰束红带,刀枪旗帜一片红色,故称“红枪会”。早期在抗击杆匪及军阀的战斗中曾起过一定作用。如 1925 年(民国十四年),曾迎战洛宁董老五等所率杆众,击毙杆首赵岐山。1926 年(民国十五年)3 月,曾袭击向西溃逃的岳维峻所部国民二军,获大量军火。1927 年(民国十六年)攻击镇嵩军李万如部,并与洛、偃、孟、宜各县民团(主要是红枪会)联合围攻洛阳张治公部。后因张与镇嵩军合力夹击,终被镇压下去。
黄枪会与红枪会大体同期传入新安县,又称“黄学”。会首吴华荣,会众约数百人,其性质接近红枪会,惟作战标志改用黄色。在抵御杆匪、袭击军阀的战斗中,与红枪会配合作战(当时同称为“民团”)。最后也同样被军阀势力镇压下去。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复以“庙道会”之名再起,成为反共反人民的封建会道门武装。
二、金钟罩
又称“铁布衫”“硬肚”,也称“黑枪会”,属清代义和拳别支。宣扬所谓“金钟罩身”“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曾参与对杆匪及军阀的多次战斗。后与红枪会、黄枪会同被军阀镇压下去。其残部于解放战争时期均加入庙道会,成为反动会道门武装。
三、庙道会
亦称“天仙房”“祖师道”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约在咸丰年间传入新安县。民国时期,在抵御杆匪、袭击军阀的战斗中,曾与红枪会、黄枪会等民团武装协同作战,发挥过一定的作用。1927 年(民国十六年)4 月,中共河南省委派王克新、潘文清等组成工作组到豫西,曾在新安县西部郭沟郭范五家召开工作会议,并组织新、渑一带庙道在渑南起义,后被冯玉祥部韩复榘遣散。抗日战争时期,新安、孟津一带庙道武装,曾协同对日反击自卫,取得一定胜利。至解放战争时期,庙道会完全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收买利用,站在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上,公开与人民为敌。如孙邦杰、张国英、王玉堂、王新亮、孟新营、邵世钦等庙道头子,曾与国民党地方团队及壮丁武装勾结,多次与人民武装相对抗。当时全县设 5 个统哨,有 95 个领袖、40 个哨长,分为 21 个学口,有会众 4.5 万人以上。其武器主要有长矛、大刀、九节鞭等,后也配有少量枪支。新安解放以后,经过剿匪反霸、取缔反动会道门等斗争,庙道会基本消灭。但有少数骨干分子,一遇机会便死灰复燃。从 1949 年至 1957 年间,全县共破获庙道阴谋暴乱案 30 起。
四、“乱子队”
为正村农民王乱子所率的一支杂牌地方武装。王出身贫苦,当过土匪。1944 年 5 月新安沦陷后,不少地方民众组织起来,抗日自卫。王乱子也拉起了一支 10 余人的队伍,多数为土匪、流氓、兵痞之类。因其中有 3 人的乳名都叫乱子,群众称之为“乱子队”。后八路军二支队来新安开辟抗日根据地,王表示愿意接受抗日政府的领导,其队伍曾配合人民抗日武装对日伪作战。王虽作战勇敢,但其匪性未改,经常在乡村奸淫掳掠、胡作非为。1945 年夏,被八路军二支队捕获于白墙。王乱子、周铁旦等 3 名民愤大者被处决,“乱子队”也被遣散。
五、外来地方团队
河北民军 指济源县乔明礼所率地方团队。该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冀南、豫北一带抗日。1938 年 2 月豫北沦陷后,渡河逃至豫西。后驻陕县至渑池间把守河防,归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指挥。1944 年 5 月,日军从渑池渡河时,即首先突破该部防区。乔明礼率残部败退新渑交界处岱嵋寨一带。豫西沦陷后,该部经常流窜于新安、渑池、洛宁一带,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1945 年 1 月,被八路军五十九团及六支队合击于洛宁,其主力大部被歼,少数残余逃往卢氏。同年 10 月在河北邯郸随高树勋起义,编为民主建国军第二军,乔任军长。
华阳团 孟县匪首张伯华所率之地方团队,约 1000 人左右,以地主、恶霸、土匪、兵痞为主要骨干,疯狂反共反人民。1947 年初孟县解放时,渡河南逃,活动在孟津、新安间。多次到新安北部解放区“清剿”扰乱。1948 年 3 月,被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击溃。
沁阳大队 为沁阳县匪首李端章所部地方民团(壮丁),约有 800 余人。沁阳解放时,逃来豫西,曾多次到新安北部解放区骚扰。军纪极坏,所到之处,抢劫掳掠,无恶不作。当时所谓“口袋中找八路,箱子里搜共军”,即该部所为。1948 年 3 月,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济源大队 为济源坡头匪首卫安生所部地方民团。济源解放时曾向人民投诚,后又“反水”,率 300 名左右亡命之徒逃过黄河,曾多次在新安北部解放区骚扰。1948 年 3 月被人民解放军击溃。卫安生潜逃西安,后被抓回,于 1951 年镇压。
孟津保安团 1947 年 8 月,国民党成立洛(阳)、孟(津)、新(安)三县联合剿共指挥部,孟津姚云青所部保安团及鏶源乡乡长谢恒所率壮丁武装,不断到新安北部解放区进行武装“清剿”。新安、孟津,洛阳县大队及一、二区区干队、民兵曾多次与之战斗。
附:日伪地方武装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5 月,日军侵占新安之后,除在县城、铁门、石龙泉建立日军据点以外,还收罗亲日汉奸、土匪、兵痞等民族败类,建立了各种名目的日伪地方武装。主要有:
一、警备队
日伪县政府管辖的武装力量,伪警察局长郝子固兼任警备司令。在敌军政部下也设有一个警备分队,约 30 余人,韩宗文任分队长。
二、便衣队
日伪武装特务组织,因着便衣,故俗称便衣队。其主要职责是刺探、收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活动情报,监视、搜捕并疯狂杀害抗日人民,帮助日军加强对沦陷区人民的法西斯统治和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袭击、扫荡。当时豫西最大的特务组织“豫西庄”曾在新安设有秘密据点,其便衣特务经常活动于城乡各地。敌军政部及在新安所设的 3 个据点内,也都各自直接指挥一支便衣队,每队约 10 至 20 人。敌军政部的便衣队队长郭法周,外号“郭阎王”;铁门据点所属的便衣队队长单振生(保定人),人称“单阎王”。这两个“阎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所部便衣爪牙也都无恶不作,人们恨之入骨。
三、国民兵团
日伪统治时期,曾建立所谓国民兵团。县设总团部,裴逸民任团长。乡、镇各设一个中队。总部下设有情报股,吕西杰任情报股长,后为孟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