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技术

新安地处黄河流域,古文化源远流长,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这里就是我们祖先休养生息的地方。这里有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制陶业可以溯源于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已有精美的陶制品。战国时期,开始用木炭冶铁,汉代采煤冶铁。及至魏晋,开始引水冶铁,现在的铁门一带,曾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冶铁中心。宋元时期,新安县曾有产品精致的细瓷工业,汝瓷、钧瓷,均有出产,且生产规模大,分布范围广。新安县硫黄的冶炼历史,虽无确考,但其年代也相当久远。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历代封建政权很少过问科学技术,劳动人民的创造得不到及时的总结和推广。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新安县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几至于停滞状态。民国时期,科学事业发展甚微,农业仍采用古老的耕作方法;宋元时期发达的汝瓷、钧瓷窑已经绝迹;冶铁业也只有少数民间铸造工场,产品为铁锅、犁面、铧等;硫黄冶炼,还只能用上瓮式小炉冶炼,方法旧,产量低。唯在 1917 年张钫等创办新安煤矿公司时,引进了诸如房柱法、长壁法、充填法等在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采煤技术,并在矿井上安装水泵、蒸气锅炉、提升高车、铁轨矿车等设备,开始半机械化采煤生产。1931 年县私人创办的新民织染工厂、家庭工业传习所,引进过一些简单的纺织机械,生产斜纹布、平纹布、毛巾、袜子等。这些算是工业方面的一点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提倡科学种田,推广“选种”、”密植”等生产技术,引进良种,并有计划地开展了植物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造就了一批农艺、水利、畜牧兽医等技术人才。工业生产,如煤炭的开采、硫黄的冶炼及印刷业的发展,都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1956 年,在“向科学大进军”的声浪中,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青年工人和农民,广泛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

1958 年,新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1959 年 12 月,新安县第一次科技代表大会召开,并组成新安县科学技术协会。

当时,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科技工作大力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肥、种、上、密、保、工、管),进行高产研究,并引导农民大搞技术革新,研制、引进先进的农业机具和土农药、土化肥,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提出了不少不切合实际,甚至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口号,一味地“苦战”、“放卫星”,给科学技术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失。

1964 年,在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县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科技工作获得了新的进步,并开始与兄弟县、市进行科技情报信息交流。这段时间,本县引进蓖麻蚕种,开始试养蓖麻蚕。引进红薯良种和小麦良种,试验推广了陕西吴福祥棉花移栽技术,以及草木樨掩青技术,红薯火炕育苗、早栽、埂栽、合理密植、间作不翻秧技术,还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施用化学肥料。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前期,科技工作被迫停止。1970 年全县推广大窑窖贮藏红薯的技术,取得良好成果,曾在 1972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展览馆展出。此后几年内,曾先后试验、应用和推广了“5406”菌肥、优选法、腐殖酸铵肥料、沼气的制造和应用等项目,在地震测报和标准计量检查方面也开展了工作。

1978 年以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被提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新安县科学技术工作以农业研究为主,同时贯彻农、林、牧、副、渔并举,以应用科学研究和推广引进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并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工人、农民的科学素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县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病虫测报站、种子公司、农业科学研究所、原种场、农机研究所、林业科技研究所等机构。公社一级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农机管理站和种子库。主要县办厂矿也都建立了科研组(室)。在农、林、牧方面,除引进良种和开展新技术研究之外,特别进行了小麦和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综合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柑橘资源调查研究和黄牛改良等项工作。在工业上,引进推广了“远红外线”技术,试验成功“30 米卫生瓷煤烧隔焰隧道窑”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工业产值。

第一节 四级科研网

新安县自 1974 年开始,曾建县、公社、大队、小队四级科学研究网,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实验活动。四级科研网归口农业局领导,科委对其负责业务指导。

一、县级科研所

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4 年 4 月建立,设在城关上河村县农机修造厂。主要研究任务是研制、仿制、改革、引进适宜本地的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

主要成果有:1975 年试制成功“自动换向双铧犁”,获洛阳地区“双革”成果奖;1976 年研制成功“立平衡式一吨自卸拖车”,获地区级科技成果奖。

该所 1978 年因人员外调而停办。

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3 年 7 月建立,地址在铁门公社高平寨大队羊义村,归口县林业局领导。主要研究任务是:总结全县林业先进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各地的林业先进经验,承担林业科研项目。

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 年建立,归县农业局领导。1964 年恢复县农场时,将农科所并入农场,改名为新安县农业示范场。1978 年又恢复农科所。1981 年移交豫西农业专科学校。

二、公社农科站

公社农科站主要任务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作好良种选育和高产示范,结合本公社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并接受县一级下达的科研课题。全县办得比较好的是五头公社农科站。

三、大队科学实验站

大队科学实验站主要任务是辅导生产队种好“三田”(种子田、试验田、高产田),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和引进、培育良种,抓好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等科学实验工作。

1978 年,全县大队科验站发展到 155 个。磁涧公社尤彰大队科验站郭根、郭中文试验成功的小麦新品种“新尤 771”,成为本县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四、生产队科学实验组

生产队科学实验组是四级农科网的基础,主要任务是种好“三田”,培育良种,然后提供大田使用。

1980 年以后,公社、人队、生产队农业科研组织,因农村生产体制的变化而解散,出现了一批农村科研户。

第二节 科技项目的引进和推广

一、工业技术

(一)腐殖酸类肥料的试验生产

1970 年,石寺公社贾沟大队青年王新芳从陕县引进用风化煤“碱抽提 → 酸析 → 氨化”制造腐殖酸铵肥料的方法,在地、县科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从一口锅、两个罐开始,研制出用碳化氨水一步氨化生产腐殖酸铵的新方法。并根据厂区地形,依山就势,自上而下安排工艺流程,建立了省工、节能,工艺设备完善,年产 3000 吨肥料的半机械化生产厂,受到国发[1974]110 号文件点名表扬,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者达 6 万多人次。至 1975 年元月,除石寺公社腐殖酸铵化肥厂外,全县各大队、生产队共建成氨化炉 280 个,生产化肥 2000 吨。但是,由于当时上级个别领导,在工艺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急于大规模生产,大搞群众运动,认为越土越好,结果粗制滥造,产品低劣,运动一过纷纷下马。

(二)推广应用华罗庚“优选法”

1973 年下半年,新安县曾大力推广华罗庚倡导的“优选法”。至 9 月底全县取得成果 230 项,其中机械行业 180 项,陶瓷工业 32 项,化工 8 项,卫生 6 项,钢铁 4 项。全县在工业战线上推广应用优选法,每年节约钢铁 232 吨,价值 6048 元;节约原煤 100 吨,价值 2000 元;节约工日 4987 个,价值 65619 元。其它行业推广优选法共增收 87200 元,节约 12861 元。每年全县共可增产和节约款 184368 元。

优选法在新安县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增产节约,效果显著。但因受到“文化大革命”中“煞妖风”运动的冲击,使这一颇见成效的工作终止。

(三)“5406”菌肥的试验应用及推广

1973 年 3 月,县生产资料公司引进“5406”菌肥生产技术,开始试验生产“5406”菌肥。10 月试验成功,并开始用于生产,通过试验取得显著增产效果,然后在全县大力推广使用。

1975 年以后,因生产资料公司停止菌粉生产,该项活动未能坚持下去。

(四)沼气的试制和应用

本县试制沼气始于 1974 年。先是煤建公司派专人赴四川参观学习,回来后在磁涧煤场建立砖结构沼气发酵池 1 个,可用于做饭和照明。接着县科委和卫生防疫站结合农村厕所“四无”(无蝇、无臭、无杂菌、无虫卵)改良工作,大力发展沼气厕所。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 1977 年,全县建沼气池 200 余个。但当时仍然是以搞运动的形式出现,工作不扎实,真正产气使用的只有 70 来个。因为当时新安县的煤价较低,不少人不愿招此麻烦,终于没有能够持续推广开来。

(五)引进推广“远红外线”技术

1980 年,本县引进了“远红外线”新技术,首先在建筑陶瓷厂进行烘干瓷坯试验,有明显效果。接着,在化肥、化工等工业方面推广应用,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农牧技术

(一)小麦良种化

1952 年,新安县开始引进“碧码 1 号”小麦良种。此后,对小麦良种采取引进和自育相结合的方针,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1965 年本县基本上实现了小麦良种化。先后在全县推广的小麦良种除“碧码 1 号”外,还有“阿夫”、”阿勃”、“内乡 5 号”、“偃师 4 号”、“郑州 761”、“百农 3217”等。

(二)玉米良种化

1965 年,开始推广玉米人工授粉技术。

1979 年,引进“京早 7 号”玉米,在马头、尤彰,高平寨、高村、石寺 5 个科验站试验,结果 4 个站产量在所有品种中居第一位,一个站产量居第二位。1980 年在马头大队沟西科验组旱地大田种植试验,亩产达 386 公斤。初步试验证明“京早 7 号”玉米具有早熟(生育期 85 天)、穗轴细、双穗率高(达 80%以上)、空杆率低、株型紧凑、宜于密植、杆矮、抗倒伏、适应性强、高产等特点,为玉米适时早播提供了条件,是适宜新安县旱水地种植的好品种。后经 3 年试验,总结出大田生产规律和栽培要点,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红薯生产和贮藏技术

在红薯生产中,50 年代就引进了“胜利 100 号”良种,1964 年推广了“跃进 2 号”、“辽宁 267”、“辽宁 268”“农林 4 号”4 个新品种。1965 年推广了埂栽和中耕不翻秧技术。试验结果,埂栽比平栽增产 1.3 成到 1 倍,尤其一埂双栽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当年引进了“华北 553”良种,比“胜利 100”号增产 1 ~ 2 成。

1966 年引进红薯“双六改”栽培新技术。

“双六改”是:改温床育苗为火炕育苗;改分散施肥为集中施肥;改晚栽为适时早栽;改平栽为埂栽;改稀栽为合理密栽;改单作为间作套种。这 6 项措施实施后效果良好。

1978 年开展红薯秧顶尖越冬试验。通过磁涧公社南窑科验站和五头公社科验站等试验点的试验,表明越冬苗成活率达 90%,比普通苗增产 17 ~ 30.6%,同时还发现它有抗病虫害的作用,适宜于本地区推广。1979 年扩大栽越冬苗 200 多亩,增产均在 1 成以上。1980 年,五头公社仝沟大队农民仝振卿在丘陵旱田栽植越冬苗,获亩产 3665 公斤的好收成。

在红薯贮藏方面,1964 年推广了消灭红薯黑斑病的新技术,改良窖型控制温度,用“401”福尔马林处理等办法,降低冬贮红薯的腐坏率。1970 年,正村公社学习武陟县大窑窖贮藏红薯技术,收到很好效果,后在全县推广。

(四)蓖麻蚕的引进

1964 年引进了蓖麻蚕的饲养技术,当年购进蚕种 300 盒,第二年发展到 3187 盒。后因饲料不足等原因,停止饲养。

(五)黄牛的改良

1972 年,县科委配合农业局积极发展肉役兼用牛的生产,引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良黄牛品种。当年完成冷配 703 头,其中准胎 358 头,被评为黄牛改良先进单位之一。1979 年~ 1983 年 5 年间,先后引入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秦川牛、南阳牛、黑白花奶牛等良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5 年累计配种 9384 头,准胎 5912 头。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科研成果

一、科研活动

1981 年,县陶瓷厂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研究设计了“30 米卫生瓷煤烧隔焰隧道窑”,进行实验生产。该设计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工艺先进,生产周期短,效率高,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是陶瓷烧成技术上的重大改革。1982 年完成全部试验工作,由省建材厅和洛阳地区科委组织鉴定,结论为:该窑型在国内属于首次试验成功,它解决了积灰和烧成温度等方面的重要技术关键,既显著地节约了能源、原材料和人力,又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了文明生产。每年可增加收入 10 万元。此项成果分别获 1982 年河南省和洛阳地区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

自 1976 年开始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综合研究,针对当时存在的对生态条件特点和主要品种生长规律认识不足问题,拟定科研项目,县科委与豫西农专、铁门公社农技站协作组织推广小麦“高、稳、优、低”生产模式。在铁门公社的铁门、庙头、高平寨和磁涧公社的尤彰等 4 个大队组成 2400 亩的连片水地丰产方,同时把主攻方向放在丘陵旱地小麦“高、稳、优、低”模式的研究试验上。在五头公社马头大队搞了丘陵旱地千亩丰产方。这一年在小麦全生育期仅降了 170 毫米雨的干旱条件下,马头大队 1876 亩小麦平均亩产 166 公斤,其中 60 亩亩产达到 300 公斤以上。

1982 年,磁涧乡尤彰丰产方 850 亩小麦,平均亩产 420 公斤;玉米亩产 350 ~ 400 公斤,最高达 968.5 斤,均创该地区水地产量最高纪录。

1983 年,马头丰产方 1040 亩小麦,平均亩产 252 公斤,其中 380 亩亩产 300 公斤以上,56 亩亩产 400 公斤,创我县丘陵旱地小麦最高记录。该丰产方玉米平均亩产 250 公斤。

铁门镇庙头丰产方 3600 亩小麦,平均亩产 328 公斤。该丰产方中百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 572 公斤,其中 4 亩亩产 601 公斤,创玉米回茬水地最高记录。

二、科研获奖项目

(一)获省级科技成果奖项目

  • (1)科技成果名称:卫生瓷煤烧隔焰隧道窑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建筑陶瓷厂

    组织鉴定单位:省建材厅、洛阳地区科委

    评审鉴定单位:省科委、省建材厅、西北建筑设计院、洛阳地区科委等

    评审鉴定时间:1982 年 10 月

    授奖情况:属国内首创,获河南省 1982 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省内无一等奖),奖金 1000 元;地区级一等奖,奖金 300 元及奖励证书。

  • (2)科技成果名称:农村 10 千伏配电线路合理供电半径问题的探讨

    研究撰写者:新安县电管所陈本和

    鉴定时间:1982 年 10 月

    授奖情况:1982 年 12 月,获河南省科技论文奖励证书。

(二)获地(市)级科技成果奖项目

  • (1)科技成果名称:自动换向双向双铧犁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农机研究所、农机修造厂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农机研究所

    试验成功日期:1976 年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双革成果奖

  • (2)科技成果名称:力平衡式 1 吨自卸拖车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农机研究所、农机修造厂

    试验成功日期:1976 年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农机研究所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双革成果奖

  • (3)科技成果名称:磁化焙烧分选赤铁矿新工艺(填补省内赤铁矿选矿空白)

    研究试验单位:洛阳地区新安钢铁厂

    试验成功日期:1977 年 11 月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

    授奖情况:获洛阳地区双革成果奖

  • (4)科技成果名称:磷酸盐耐火混凝土在小高炉上的应用

    研究试验单位:洛阳地区新安钢铁厂

    试验成功日期:1977 年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

    授奖情况:获洛阳地区双革成果奖

  • (5)科技成果名称:ZⅠ—Ⅱ 型屋面通风器

    研究试制单位:第四机械设计院、新安县磁涧金属构件厂

    试制成功日期:1984 年

    组织鉴定单位:第四机械设计院

    授奖情况:获洛阳市 1984 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 (6)科技成果名称:红薯火炕塑料大棚多组育苗新技术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农技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日期:1982 年 12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 (7)科技成果名称:推广小麦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农技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日期:1982 年 12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 (8)科技成果名称:玉米生产大面积推广早播技术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农技站

    鉴定日期:1982 年 12 月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 (9)科技成果名称:山楂育苗种子处理研究

    研究试验者:曹村公社曹村李永法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日期:1982 年 12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 (10)科技成果名称:轻型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卫生防疫站、洛阳地区卫生防疫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日期:1982 年 11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 (11)科技成果名称:全口无缝牙冠连接

    研究试验者:新安县铁门卫生院王长水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委托新安县科委

    鉴定日期:1978 年 11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 (12)科技成果名称:轻型出血热疫区鼠类研究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卫生防疫站、洛阳地区卫生防疫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时间:1984 年 11 月

    授奖情况:洛阳地区科技成果名誉奖

  • (13)科技成果名称:治疗牛焦虫病的新方法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时间:1985 年 1 月 28 日

    授奖情况:洛阳市 1984 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 (14)科技成果名称:应用口腔注服法进行羊布氏杆菌病免疫效果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组织鉴定单位:新安县科委

    鉴定时间:1985 年 1 月 28 日

    授奖情况:洛阳市 1984 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获县级科技成果奖项目

  • (1)科技成果名称:YDC 圆形扁布袋除尘器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磁涧金属构件厂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

    鉴定日期:1980 年 9 月 21 日

    授奖时间:1983 年 1 月

    授奖情况:新安县科技成果奖

  • (2)科技成果名称:F 型、D 型、E 型、K 型消声器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铁门镇机械厂

    组织鉴定单位:洛阳地区科委

    鉴定日期:1981 年

    授奖时间:1983 年 1 月

    授奖情况:新安县科技成果奖

  • (3)科技成果名称:离心环型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研究试验单位:新安县邮电局制杆厂

    授奖时间:1983 年 1 月

    授奖情况:新安县科技成果奖

第四节 科技队伍

1979 年,科委对本县所属各单位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普查。这次普查结果:

全民所有制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 139 名,其中女性 12 名,高等学校毕业的 30 名;卫生技术人员 248 名,其中女性 84 名,高等学校毕业的 47 名;教学人员 483 名,其中女性 61 名,高等学校毕业的 115 名;科学研究人员 56 名,其中女性 19 名,高等学校毕业的 56 名。总计 926 名,其中女性 176 名,高等学校毕业的 248 名。

集体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有 19 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4 名,农业技术人员 15 名。

在科技队伍中,担任科室领导职务的有 9 名。

另有闲散在农村、城镇的科技人员 70 名(1978 年统计数字)。

1980 年 7 月“新安县工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12 月“新安县农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1982 年 4 月“新安县社会科学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成立。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上述组织具体指导下,于 1983 年底评出:工程师级(包括相当级)51 名,其中工程师、技师 29 名、农艺师 7 名,兽医师 3 名,药剂师 1 名,园艺师 2 名,主治医师 6 名,统计师 2 名,馆员 1 名;助理工程师级(包括相当级)61 名,其中助理工程师 31 名,助理农艺师 20 名,助理兽医师 10 名;技术员级(包括相当级)43 名,其中工业技术员 26 名,农业技术员 16 名,兽医技术员 1 名。

1984 年 6 月 30 日,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普查范围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普查。全县拥有各类科技干部 1905 名,其中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 1348 名,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 557 名。计有工程师 30 名,助理工程师 41 名,工程技术员 36 名;农艺师 15 名,助理农艺师 31 名,农业技术员 6 名;统计师 2 名,助理统计师 5 名,统计员 13 名;助理会计师 6 名,会计员 32 名;经济员 2 名;主治(管)医师 6 名,医(药、护、技)师 177 名,医(药、护、技)士 236 名;教育工作者 473 名(其中本科毕业生 26 名,大专毕业生 93 名,中专毕业生 444 名)。

铁门镇韩都村农民张宗子,自 1971 年开始搞果树管理,在实践中刻苦学习,钻研果树学、植物学,试验成功“苹果快速育苗法”,获洛阳市科研成果三等奖。并潜心研究农史,通览了先秦至汉唐古典名著 300 多种,写出了《葡萄何时引进我国》(发表于 1984 年《农业考古》第二期,原文见附录)、《中华何时种西瓜》、《蒲桃是何种水果》、《我国果树嫁接技术始于何时》等有价值的论文。并对晋代名著《南方草木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1986 年、1987 年他先后被吸收加入河南农史研究会和全国农史研究会,成为该组织唯一的农民会员。

第五节 机构沿革

1958 年元月,始建新安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同年 9 月,改称新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 年 12 月,建立新安县科学技术协会。

1962 年 2 月,在机构调整中县科委、科协均被撤销。1964 年 8 月相继恢复。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科委工作陷于瘫痪。1969 年,原科委业务先后归“生产指挥组”和“农林水管理站”代管。1971 年 8 月,县计划委员会下设科技组。

1973 年 8 月,县科委恢复。1978 年 12 月,县科协恢复,与科委合署办公。至 1982 年底,科委、科协分设。

1985 年,成立县“科技干部科”,归口科委,受中共新安县委组织部和县科委双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