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新闻
一、新安日报
《新安日报》为中共新安县委机关报。1956 年 6 月 1 日创刊,初名《新安报》,四开四版,每 5 天出 1 期。1957 年 4 月 1 日改为周三刊,每星期二、四、六出版。1958 年 9 月 1 日改为日报,每周 6 期(星期天无报)。1961 年 3 月 15 日停刊。共出版 820 期,发行量 1 万份左右,由新安县印刷厂承印。
开初使用新华社向地方报纸寄发的新闻图片胶质版,后来添置了新闻照片制版设备,开始自制新闻照片铅锌版。
新安日报社有社长(县委负责人兼)、副社长,编辑部设有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记者等。
二、通讯报道
县通讯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直接领导。
1959 年以前,报道工作主要靠业余通讯。1959 年 12 月,县召开第一次通讯工作代表会议,正式组成中共新安县委通讯组。县委通讯组主要向上级新闻单位及时报道全县情况。
县广播站设有自己的记者,并在各乡镇和县直厂矿设有业余通讯组,办有油印内部刊物《新安广播》,指导全县通讯工作。
1984 年通讯队伍进行整顿,县委通讯组 4 人,全县发证(县委宣传部任用证)通讯员 70 名。1985 年,县委通讯组 3 人,全县发证通讯员 125 人。该年度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新闻稿件 1100 余篇。
第二节 广播
一、广播宣传
新安县广播宣传初萌于 1931 年。当时,县内只有一部收音机,设在国民党县党部。新中国成立初期,用厚纸或薄铁皮自制的“土喇叭”,是乡村主要的广播宣传工具。1950 年 2 月,中南广播电台给新安县配发收音机 1 部,县成立收音站,每天抄收新闻,通过《宣传快报》印发到各区、乡及重点学校。1953 年,收音站购置发电机、扩大机各 1 部,开始对县城广播。1956 年 1 月,县人民广播站成立,5 月正式开播,每天定时抄收新华社新闻,配有部分全县新闻,由播音员向听众直播。1958 年,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新安县新闻仍由播音员直播。1961 年 3 月,县广播站增加编辑力量,开始自采自编新安县新闻。1964 年,新安县新闻节目由直播改为录音放播。“文化大革命”开始,新安县新闻节目中断。1974 年恢复,改为男女双声播音。1979 年以后,广播站编播组加强力量,设文字编辑 3 人,文艺编辑 1 人,播音员 2 人,值机 1 人,每天 3 次播音达 7 个小时。其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210 分钟;自办文字节目 90 分钟,包括新安县新闻、教育性专题节目和为听众服务节目;自办文艺节目 120 分钟。新安县新闻节目,及时反映县内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以及县委、县政府发布的政令等;教育性专题节目内容有“科技普及”“学习理论”“公安与法制”“新安新风”“我爱新安”以及配合县内中心工作开办的专题讲座;为听众服务节目内容有商品信息、经济动态、广告、通告、影剧介绍、天气预报等;自办文艺节目,除录制省台一部分节目外还自采新安县和外地文艺团体演出的戏剧、曲艺节目,经常播出的文艺节目磁带 500 余盘。
农村广播宣传工作,始于 1958 年。当年,铁门、磁涧、正村建立了 3 个广播站。1969 年至 1970 年 5 月,城关、石寺、南李村、五头、北冶、仓头、西沃、石井又建立了 8 个广播放大站。1973 年 1 月、1977 年 10 月,处于边远山区的曹村、峪里也分别建立广播放大站。至此,全县 13 个公社都有了广播放大站(1984 年改为乡镇广播站)。1984 年全县通广播的行政村达 220 个,入户喇叭 36900 只,入户率为 56%。全县收音机发展到 25000 多部。
二、网路建设
县广播站建站初期,仅有 1 部 500W 扩大机。1963 年开始使用 250~1000W 扩大机和 250~1000W 控制台,其它设备日益齐全。1985 年总输出功率为 1.1KW。各乡镇广播站先后都使用了 2×275W 扩大机,总输出功率为 1.6KW。
县城在建站初期,设有两对高、低音主干线路,杆程 1956 米,街道高音喇叭 7 只,县直机关低音喇叭 26 只。1963 年~1983 年 20 年间,县城主干线曾先后 4 次更新,至 1984 年 6 月,县城主干线延长为 23460 米,东起县城东门外,西至县陶瓷厂。街道动圈音箱 12 只,县直机关和居民院户低音喇叭增加到 375 只。
农村从建站初期至 1969 年,广播网路和电话线路同杆同线,乡以下广播专线仅有 38 公里。1958 年全县入户喇叭总数 1800 多只。1969 年 12 月到 1970 年 5 月,全县共架设县到各公社广播专线 113 公里,专杆 2003 根。架设社到大队广播专线 1915 公里,有 134 个大队架设专线 258 公里,建广播室 108 个,入户喇叭猛增到 26983 只,入户率 39%。总输出功率由原来的 2KW 增加到 14KW。至此,全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乡镇放大站为中转,以专线传输为主体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路初步形成。1979 年 3 月,石井到峪里 30 公里广播专线架通,全县 13 个公社全部实现了专杆专线。1977~1983 年 7 年间,县城到各乡镇的广播专线又更新改架了 68 公里。1983 年底,全县入户喇叭发展到 42416 只,入户率 48%,西沃成为新安县第一个广播“三化”(机房正规化、传输专线化、喇叭入户标准化)乡。1984 年底,峪里、石寺也实现了广播“三化”。
第三节 电视

1974 年,新安县始有电视。当年,全县发展各类电视机 50 余部。1979 年后,电视机大量增加,到 1985 年底,全县拥有电视机 6025 部,其中彩电 404 部。新安县境内的洛阳水泥厂、洛阳铝矿、豫煤建井四处等 3 个国营大厂矿先后建电视差转台 4 处。
1982 年夏,为满足城乡人民,特别是山区人民收看电视的需要,县成立电视测试组,对全县 13 个乡镇进行测试普查,确定需建米波台 11 处,分米波台 26 处。1983 年 12 月,经中央和省主管部门批准建米波台 4 处,即县中心转播台 300W,云梦山差转台 50W,仓头差转台 10W,峪里差转台 1W,合计发射功率为 0.351KW,总覆盖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县电视中心转播台,于 1984 年 10 月动工兴建,1985 年春节建成试播。塔高 74 米,采用 10 频道发射,发射功率 0.3KW。投资 26 万元,其中县财政拨款 13 万元,各厂矿、单位集资 13 万元。满足了 6 个乡镇约 20 万人收看电视的需要。
第四节 机构沿革
1950 年 2 月,成立新安县收音站,配技术员 3 名。1956 年 1 月,收音站撤销,成立新安县人民广播站,配站长、编辑、记者、播音员、技术员共 5 人。同年 6 月,成立新安报社。1959 年 6 月,广播站、报社合署办公。1961 年 3 月,《新安日报》停刊,广播站又单设机构。1968 年初,广播站与电影队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历时 1 年,又单设机构。1977 年后,广播站被明确为局级事业机构。1980 年,增设广播电视服务部。1984 年 5 月,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成立,广播站改为局属机构。1985 年 4 月,文化广播电视局撤销,成立县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