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言

新安方言(以城关话为代表)属汉语北方方言区华北次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它与普通话有广泛的相通或接近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音差异较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不多。新安县境内的方言又相对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节 新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新安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相比较,在声母、韵母以及调类、调值等方面有如下差异(所举例字,均采用现代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个别方音,拼写不出的采用国际音标拼合,外加方括号。方音调类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4 个基本调标在拼音字母之后,并加圆括号):

一、声母差异

(一)新安方言比普通话语音多出两个声母:[ȵ]、v。例字如下表:

声母差异1

(二)新安方言中 Z、C、S 可以同齐齿呼及撮口呼诸韵母相拼,形成尖音。例字如下表:

声母差异2

声母差异3

(三)新安方言中舌尖后音 zh、ch、sh 有时分别读作舌尖前音 z、c、s。例字如下表:

声母差异4

声母差异5

(四)无明显规律的声母变异。例字如下表:

声母差异6

二、韵母差异

(一)新安方言比普通话语音多出 4 个元音:[ʅə]、[ʮ]、[ɯ]、üo。例字如下表:

韵母差异1

(二)新安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还有一部分字音的韵母存在差异,现举典型例字,列表如下:

韵母差异2

韵母差异3

韵母差异4

三、声、韵母全异

新安方言中,部分字音的声母和韵母均不同于普通话。例字如下表:

声、韵母全异

四、避难就简音变

在新安方言中,有部分复音词因口语发音避难就简而引起音变,其特点多为前一字的声母(或声母的第一个字母)与后一字的韵母(或韵尾)相拼,形成新的读音。

避难就简音变

五、地名音变

新安方言中,还有一些村镇地名用字,在口语中发生音变,其规律不明显。兹选录一部分列于后(加着重号“.”的为发生音变的字,加注音)。

地名音变1

地名音变2

地名音变3

六、调类、调值与变调

新安方言有与普通话类似的 4 个调类,即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但其调值与普通话的四声均有差异,其中阴平、去声基本接近;阳平、上声差异较大。

(一)阴平调:声音高平,其调值较普通话的阴平调稍低,但在方言中相对最高,故标为 55。

(二)阳平调:声音中平,尾音下降,调值约为 42。

(三)上声调:声音由半低而上扬,音调短促,调值约为 34。

(四)去声调:声音由高而低,急促下降,起点较普通话稍低,但在方言中相对最高,调值约为 51。

新安方言与普通话调值对比图

新安方言与普通话调值对比表

新安方言的四声与普通话四声对比,除调值差异外,还有个别调类也发生了变化。举例如下表:

方言的四声与普通话四声对比1

方言的四声与普通话四声对比2

七、新安方言音节 新安方言有声母 24 个,韵母 42 个,声母和韵母拼合成有实际意义的音节 451 个,比普通话(417 个)多 34 个,详见下表。

表中有音无字的音节用“□”表示,右上角数码依次为:①venɡ,象声词,如飞石声;②ten,象声词,如打夯声;③len,方言中有“地 len”,即地堰;④biɑ,粘、贴之意,如“把布告 biɑ 在墙上”;⑤piɑ,方言中有“piɑ 气”,形容不分场合和对象地开玩笑;⑥tiɑ,象声词,如快步行走之声;⑦ziɑ,象声词,如喜鹊叫声;⑧ciɑ,象声词,模拟巴掌声;⑨ruɑi,无齿人嚼物状;⑩lüɑn,系“liɑn”(联)的音变。

新安方言音节表一(开口呼)1

新安方言音节表一(开口呼)2

新安方言音节表二(齐齿呼)

新安方言音节表三(合口呼)1

新安方言音节表三(合口呼)2

新安方言音节表四(撮口呼)

第二节 方言词汇

新安方言词汇,主要是指本县大部分地区通用而外地不用或少用的词汇。其中极个别的没有相应的汉字,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并加注方言读音,基本上按词类排列,跨类的列入主要意思的属类,并包括少量词组。

一、名词

名词1

名词2

二、动词

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

四、代词

代词

五、数量词

数量词

六、副词

副词

第三节 方言区划

新安方言属中原官话豫西北方言类型,就整体而言,有其共同特征,但在县境内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磁涧、五头部分地区,与洛阳、孟津方言接近;峪里一带,则与渑池北部及黄河北的垣曲、济源方言相通。各地区之间,本无十分明显的方言界限,兹仅根据部分较为突出的语音差异,将全县大致划分为 3 个小方言区:

一、涧畛方言区包括境内涧河、畛河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西北以杨家庄—山窝—元古洞—窨头—莲花寨一线与峪里方言区相连;东南以王府庄—马头—奎门—八里—黄洼—陈古洞—阎湾一线与磁涧方言区毗连。其面积、人口约占全县 80%以上。前述新安方言的基本特征,绝大部分指本区方言而言。

二、磁涧方言区包括磁涧乡的东半部及五头、正村两乡东部县境边缘地区。其方言特征与洛阳、孟津方言接近,语音多儿化,且上腭音较重,俗称“浆饭嘴儿”。

三、峪里方言区包括峪里乡全部及西沃、石井北部靠近黄河的少部分地区。其方言特征与黄河北的济源、垣曲及渑池北部口音比较接近。

新安方言区划及其典型词语差异见附图及附表。

新安县方言区域划分图

各方言区典型词与普通话差异对照表

第四节 歇后语 讳语

一、歇后语

歇后语广泛地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语之中,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新安县产生并广为流传的有:

1.刘八岭(方言读 liànɡ)乡约—管得宽

新安县刘黄村,原名刘卜岭,口语中称刘八岭,民国时设乡。有一乡约(旧时奉官命在乡里管事的人)去县开会返回,行至白墙(距刘黄村 30 公里,不属刘八岭乡)甚饥,他依仗职权去一农户家想白吃饭,进大门即见夫妻二人吵嘴,忙去解劝。夫妻问他哪里人,干什么。乡约说:“我是刘八岭的乡约”。夫妻二人不但不让其吃饭,反而讥讽他:“你这个刘八岭乡约,真管得宽!”此人灰溜溜离开了。后群众中遂有“刘八岭乡约——管得宽”的戏语,并常以此来讥讽管“闲事”(指职责以外的事)的人。另因刘黄乡辖区面积大所致。

2.北冶街药铺——玄乎堂

北冶街,为新安县北部山区较大集镇。民国时期有一字号叫“悬壶堂”的中药店。时有一人去买药,司药边抓边与好友攀谈。药抓齐复点时发现误将一味毒药抓入,惊讶地说:“伙计,真‘玄乎’,差点要了人命!”后遂有“北冶街药铺—玄乎”之说。“玄乎堂”为方言,形容危险或不牢靠。

3.孟津箩头——大长袢儿(pànr)

孟津为新安县东邻,地势较为低平。该县农民多用“高袢箩头”,而新安多用低袢箩头,遂有此说。用来形容拖拖拉拉的作风。

4.高平寨蓇葖(方言读 duò)——真蒜(算)

新安县高平寨有种菜的传统。所产大蒜(俗称蓇葖)质地优良,人称“真蒜”。人们借其谐音“真算”,形容自己佩服的人。

5.五黄六月戴毡帽—捂(五)头

捂的本意是严密地遮盖住或封闭起来,使之不“跑气”或不“走味”。五黄六月大热天,戴上毡帽,不易散热,故称“捂头”,谐“五头”(新安县地名)音。

6.布袋里装枣刺—难装(南庄)

“难装”的谐音“南庄”,为新安县城关镇一村庄。

二、讳语

讳语,语言中有些事物忌讳直接表露,而改用其他词语曲折表达。新安方言中的讳语如:

船上忌说“沉”,改说“重”。

矿井下忌说“灭”,改说“倒”。例如“灯灭”改说“灯倒”。

抱小孩忌说“沉”,改说“压胳膊”。

小孩忌说“生病”,改说“歪了”。

老人去世忌说“死”,改说“老了”“病坏了”。

小孩夭折忌说“死”,改说“扳(bǎn)”,即“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