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气候物候
第一节 气候资源
新安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春季少雨天干旱,夏热雨大伏旱多,秋高气爽寒来早,冬冷风多雨雪少。”境内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大,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以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据县气象站多年统计资料:年平均日照率为 49%,太阳辐射总量为 115.3 千卡/cm2;年平均气温 14.2℃,西北山区、东南丘陵和河谷川地呈垂直变化,地域差异明显;年平均降水量 642.4 毫米,其中 7~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无霜期较长,年均 216 天,适宜农作物生长。
一、光能
(一)日照
据 1965~1981 年资料统计,平均年日照时数为 2186.9 小时,日照率 49%。最多在 6 月份,平均 236.5 小时,日照率 55%;最少在 2 月份,平均 141.6 小时,日照率 46%。详见表 D—9。
(二)太阳辐射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 115.3 千卡,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 56.49 千卡。各月总辐射量和光合有效辐射量均以元月份最小,5 月份最大。详见表 D—10。
二、热量
(一)气温
新安县多年平均气温为 14.2℃。较暖年为 15.1℃(1961 年),较冷年为 13.4℃(1980 年),二者相差 1.7℃,年际变化不大。多年月平均气温 7 月份最高,为 27.1℃;1 月份最低,为 0.20℃。极端最高气温为 44.0℃(1966 年 6 月 20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7.1℃(1969 年 1 月 31 日)。各月平均气温见表 D—11。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异见附图。
(二)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日及积温
日均温 ≥0℃ 的初日平均在 2 月 13 日,终日在 12 月 19 日,初终日间隔为 302 天。其间平均积温为 5176℃,80%保证率为 5060℃。日均温 ≥10℃ 的初日平均在 4 月 2 日,最早在 3 月 5 日,最晚在 4 月 22 日,早晚相差 48 天;终日平均在 11 月 2 日,最早在 10 月 9 日,最晚在 11 月 13 日,早晚相差 1 个多月。其间积温为 4575℃,最多年为 4932℃(1959 年),最少年为 4281℃(1962 年),80%保证率为 4465℃,间隔日数为 215 天。见表 D—12。
(三)霜期与无霜期
新安无霜期多年平均为 216 天,最长 265 天(1977 年),最短 189 天(1976 年)。初霜日平均在 10 月 30 日,最早在 10 月 10 日(1981 年),最晚在 11 月 29 日(1963 年),早晚相差 50 天;终霜日平均在 3 月 29 日,最早在 2 月 18 日(1977 年),最晚在 4 月 24 日(1976 年)。
(四)地温
1.地面温度 历年平均 15.6℃,比平均气温高出 1.4℃。稳定通过 0℃ 的初日为 2 月 7 日,终日为 12 月 18 日,初终日间隔 318 天。因此,≥0℃ 的日数较长,有利于安排各种作物。
2.耕层温度 历年平均地面以下 5~15 厘米的温度基本相同,为 14.5~14.6℃,地下 20 厘米地温为 15.5℃。5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 14℃ 的初日为 4 月 15 日,终日为 10 月 20 日,间隔 189 天。最早初日为 3 月 26 日,最晚初日为 4 月 27 日,相差 33 天。最早终日为 9 月 28 日,最晚终日为 11 月 4 日,相差 38 天。80%保证率在 4 月 21 日,春播适宜期在 4 月 13~21 日。
三、水分
(一)降水
根据县气象站 1959~1981 年 22 年资料统计,新安县年平均降水量为 642.4 毫米,一般年降水量多在 600~690 毫米之间。最多的 1964 年,降水量为 1097.3 毫米,最少的 1965 年,降水量为 373.4 毫米,两者相差 723.9 毫米。因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时空分配不均。7~9 月份雨量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 51.6%;12 月份至翌年 2 月雨雪很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4.9%。见表 D—13 和表 D—14:
新安县降水区域分布大体是:县北、县南雨量较多,中部偏少。因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曹村、石井、峪里和北冶西北部山区为一多雨区。最大值为曹村乡,年降水量 714.8 毫米。从城关镇向南至南李村乡,为次多雨区。西沃、仓头、正村、五头西部和铁门东部为一少雨带。西沃、正村为少雨中心,年降水量分别为 480 毫米和 601.5 毫米。
从多数年份降水情况看,都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如丘陵旱地小麦,亩产以 150 公斤计算,全生育期需水约 300 毫米;同期降水只有 245 毫米,占需水量的 81.7%,尚缺 55 毫米。夏玉米亩产以 200~250 公斤计算,全生育期需水约 400 毫米;同期降水仅 302 毫米,为需求量的 76%,尚缺 98 毫米。降水量不足和分配不均,是造成新安“十年九旱”、农业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湿度
空气湿度受季节、雨量和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夏秋季湿度较大,尤以 7~8 月份为最大;5~6 月份随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小,大气干燥,易产生干热风。据 1956~1979 年 23 年统计资料,新安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5%。各月平均湿度如表 D—15。
四、风向和风速
(一)风向
由于地形影响,春季和冬季多为西一西北风;夏季、秋季多为东一东北风。据 1959~1981 年统计资料,各月最多的两种风向频率如下图:
(二)风速
多年平均风速为 2.9 米/秒,最大风速为 20 米/秒。据 1961~1970 年 10 年统计资料,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如表 D—16。
附:气象谚语选
郁山戴帽儿,长工睡觉儿。
老庙沟,起乌云,赶快起场免遭淋。猛雨三场,不得不防。
疙瘩暴云,猛雨将临。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烧(云)不出门,晚烧(云)晒死人。清早火烧云,当日雨淋淋。
乌云接太阳,等不到明后晌。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清早下雨一天晴,饭后下雨雨不停。连阴泡儿,请睡觉儿。
鸡子晚上架,明日天要下。
燕子低飞阴雨到,蜻蜓成群雨头暴。蚂蚁搬家,河水要发。
长虫出洞,有雨必应。
羊捞坡,牛长叫,有风有雨快来到。猪捞窝,猫洗脸,出门有雨带着伞。石头出汗,不久雨见。
房头落黑灰,不久雨来追。水缸穿裙儿,旱地摸鱼儿。盐罐返潮,大雨难逃。
云里雨,下不大,只管出门不用怕。瓦片云,晒死人。
日头挂胡子,明日晒死牛犊子。日头回头看,晒死黑老犍。
云朝东,一场空;云朝南,水成潭;云朝北,干研墨;云朝西,关爷骑马披蓑衣。
星星稠,雨点流;星星稀,晒死鸡;星星毛,雨难逃;星星跳,雨如倒。水布袋雪,下半月。
雨声如推磨,冷子(冰雹)躲不过。金边乌云吓死人,不下冷子算有神。雨洒尘,饿死人。 正月雷,墓古堆;二月雷,麦古堆。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夏至天不下,长工挂犁耙。
七月七,牛郎织女把泪滴。九月九,雨榫口。
重阳不下等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第二节 物候反应
一、植物的节候反应小麦
播种期 因品种、地区、土壤等条件而异。新安县一般在 10 月上、中旬为适宜播种期。农谚:“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又云:“秋分早,霜降迟,寒露耩地正适时。”
萌芽、出土期 一般播种后两三天内萌芽,一周左右出土,随后为分蘖、越冬期。
返青期 次年春分前后,即 3 月中、下旬。
吐穗期 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初开始。农谚:“一穗儿两穗儿,一月上囤儿。”
扬花期 一般在 5 月上、中旬。此期间怕遭连阴雨,农谚:“风扬花,挑折杈;雨扬花,光 塌塌。”
灌浆期 一般在 5 月中、下旬。农谚:“楸花开,烧吃麦”,“楝花楝,吃捻转”,小麦即将成熟。
收割期 一般在芒种前后,即 5 月底至 6 月上、中旬(石井、曹村等深山区约比平川区晚 10 天左右)。农谚:“芒种忙,麦上场。”
大麦 约在 5 月上旬(立夏以后)成熟。农谚:“光棍捉锄(四声杜鹃叫声),大麦先熟,小麦扬花,谷子该锄。”
红薯 一般在春分前后育苗,谷雨以后(4 月下旬至 5 月初)栽种。农谚:“谷雨过后没夜霜,紧栽红薯趁春墒。”又云:“六月六(农历),红薯鸡蛋粗。”7 月份即可开始采食。
棉花 一般在 4 月中旬至下旬播种。农谚:“枣芽发,种棉花。”又云:“六月六,打花头。”棉花去顶在 7 月。
瓜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南瓜、西瓜、大豆等早秋作物,一般均在 4 月上、中旬播种。
豌豆等 农谚:“立夏见三新。”“三新”指大麦、豌豆、樱桃,约在 4 月下旬至 5 月初开始成熟。又云:“三月二十八(农历),豌豆圪爬爬”,即开始挂荚结实。
荞麦 晚秋作物,7~8 月间播种,最晚可到 8 月中旬。农谚:“七月十五种荞麦,八月十五照天白,九月十五收回来。”(指农历)
秋菜 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又云:“立秋萝卜,处暑白菜。”均指秋菜的一般播种期。
秋作物及杂草类 农谚:“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大致在处暑(8 月下旬)过后,一般秋作物及草类都将结籽成熟。“立罢秋,挂锄钩”,秋田管理到此将告一段落。
刺槐开花 一般在 4 月 20 日前后现蕾,4 月 25 日前后出序开花。农谚:“三月八(农历),开槐花。”
柳条泛绿 一般在 2 月中旬前后。农谚:“五九、六九、抬头看柳。”
枣树 一般在 4 月底露芽。农谚:“谷雨十天,枣树钻尖。”开花期在 6 月上旬前后,末花期在 7 月上、中旬,花期约 40 天左右。农谚:“芒种枣花香,满月花净光。”
白椿(臭椿) 发芽期在清明以后,一般在 4 月 10 日前后。顶芽膨大期约在 4 月 16 日前后。农谚:“清明过后椿露眼,谷雨以前大似碗。”
香椿 发芽期在 4 月下旬,顶芽膨大期在 4 月底至 5 月初,约比白椿推迟 10 天左右。
毛白杨 开花期在 2 月下旬,落花期在 3 月上旬,花期半个月左右。农谚:“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苹果 发芽期在 4 月初,芽叶出现期在 4 月中旬;二次梢生长期于 7 月中旬开始。核桃 7 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农谚:“六月六,核桃灌满油。”
二、动物的节候反应
家燕 来期为 3 月中旬,去期为 9 月下旬,绝见期为 10 月中旬。农谚:“春分来,秋分去,谁家窝,它都记。”
大雁 北来期为 2 月中旬,南归期为 10 月上、中旬。农谚:“七九冻开,八九雁来。”
四声杜鹃 始鸣期在立夏以后(5 月 5 日前后)。农谚:“喝罢立夏水,它就抿不住嘴”,即指此鸟。绝鸣期在 6 月中旬。
秋蝉鸣 一般在立秋前后(约 8 月初),俗语:“蚂唧了(即蝉,又名知了)叫,拙婆娘吓一跳,鞋底子没有纳,又该缝棉袄。”绝鸣期一般在霜降前后,即 10 月下旬。
蛙鸣 一般在 4 月中旬始鸣。农谚:“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瘩。”疙瘩即白面疙瘩汤,表示麦子成熟。
三、非生物的节候反应
霜 初霜期一般在霜降以后,多年平均在 10 月 30 日;终霜期一般在春分以后,多年平均在 3 月 29 日。
雪 初雪期一般在小雪前后,即 11 月中、下旬;终雪期一般在春分、清明之间,即 3 月下旬,俗语云:“三月还下桃花雪。”
冰 历年平均自 12 月 19 日以后,气温低于 0℃,水面即开始结冰;3 月 13 日以后,气温回升到 0℃ 以上,水面即开始解冻。农谚:“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冻开,八九雁来。”
土壤冻结 土壤表面冻结,多在小雪以后,即 11 月下旬开始出现;解冻期一般在雨水过后,即 3 月上旬。
衣着变化 俗语:“二、八月乱穿衣。”一般从 11 月初,即农历十月初一以后,多数人开始穿棉衣;清明以前多数人脱棉衣。农谚:“十月一,烧寒衣”;“三月三,老驴老马都揭鞍。”又云:“要得暖,椿骨朵大似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