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群团

第一节 工会

1923 年,新安县火车站铁路工会派代表参加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

1925 年,新安煤矿业建立工会组织。

1927 年,县内工会组织有:铁路工会,负责人王保,有会员 8 人;厨业工会,负责人曹金甲,有会员 20 人;建筑工会,负责人郭振太,有会员 10 余人。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工会活动被迫停止。

1933 年春,新安县观音堂民生煤矿工人反抗资本家和封建把头的残酷剥削,千余矿工曾举行过索要欠资的罢工斗争。

1936 年 12 月,邱沟煤矿发水,淹死工人,经理庞禾生不负死者善后责任,矿工代表组织请愿,在县中学学生的声援下迫使庞禾生答应处理善后事宜。

1939 年,狂口一带磺业工人 500 余人,在狂口小学集会,组织磺业工会。中共地下党员李璠任工会主席,组织矿工进行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联名向中央国民政府控告官磺局局长张文成。当局被迫撤换了张文成,把硫磺收购价由每百斤 4.2 元提高到 5 元。

一、县总工会

1950 年 6 月,中共新安县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之规定,成立新安县工会筹备委员会。11 月,建立新安县总工会。

1953 年 11 月,召开新安县工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安县工会联合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l3 人,执行委员会设常务委员 5 人。1959 年 3 月,复更名新安县总工会。

1968 年,县总工会为工代会所取代。1974 年,召开第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恢复了县总工会。新安县总工会成立以来,共召开过 6 次会员代表大会。简况如下表。

新安县总工会历届会员代表大会一览表

二、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

1951 年,相继成立新生煤矿工会、西沃航运工会、城关店员工会、搬运工会、厨业工会、铁路工会、东关烧砖工人工会、铁门搬运工会、胜利煤矿工会、白房子洼矿业工会、滩子沟瓷业工会、城关镇工会等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到 1953 年 11 月召开全县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时,全县有基层工会 16 个,会员 1247 人。

1957 年,全县有 44 个基层工会,363 个工会小组,工会会员 2837 人。

1963 年,成立供销、文教两个系统的工会组织。基层工会发展到 77 个,比 1957 年增加 75%,职工 4889 人,比 1957 年增加 27%,工会会员 3307 人,比 1957 年增加 16.5%。

1979 年,成立了经委、卫生两个系统工会。

1983 年,全县有基层工会组织 173 个,工会小组 1192 个,会员 11318 人,占职工总数 15940 人的 71%。

基层工会设主席 1 人,副主席 1~3 人,委员若干人,分工负责组织、生产、宣传、财务、劳保福利等事宜。基层工会干部多为兼职。

三、工会活动

(一)生产活动

工会的任务,是组织会员在生产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工会组织生产活动的形式有: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增产节约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

1957 年,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了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反对浪费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1960 年,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1963 年,组织开展先进班组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生产者 989 人,先进班组 116 个。1978 年,在厂矿企业中开展了比质量、比高产、比安全、比节约、比文明的“五比”竞赛活动,在商业企业中开展全优赛、同工种对手赛、技术比武赛、优质服务赛等劳动竞赛活动。1980 年,发动职工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评出县一级先进集体 131 个,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 726 人。1982 年 l1 月,县总工会召开了第一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对 15 个先进集体、135 名生产积极分子颁发了奖状。1982~1983 年上半年,全县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单位达 30 个,占全县企业的 56%。职工代表大会对有关企业整顿改革、民主管理、职工福利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53 年,为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文化业务水平,以教学研究区为单位,成立 14 个教师进修班,学员 450 人。1956 年,县总工会开办了县直业余补校,县教育工会和县教育局办了教师进修部。1981 年商业局工会开办了商业职工进修学校,邮电局工会开办邮电职工补习学校。化肥厂、化工厂、郁山煤矿都办有职工学习班。到 1983 年底,各基层工会共办职工学习班 12 班,有兼职教师 29 人,参加学习的有高中班 214 人,初中班 191 人。并以青年职工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 1000 余人。

(三)职工福利

从 1953 年开始,对百人以上的全民所有制厂矿企业职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到 1957 年,商业、粮食、服务行业,也都先后执行劳动保险条例,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达 614 人。到 1983 年,全县有 41 个企业实行劳保制度,病有所治,老有所养,职工退休后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县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安全设施。对职业病进行定期检查,发给职工所需的劳保用品,加强安全防护,保护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郁山煤矿、化肥厂、瓷厂等较大厂矿都建有医疗室、浴池。1983 年,县总工会协助各基层工会,给 1007 名女工进行身体检查,发现妇女病的及时给予治疗。各级工会经常组织开展职工业余文体活动。

1965 年,在西大街路南建立了新安县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活动场所千余平方米。此文化宫后为新安县汽车客运站占用。1983 年,县工会又新建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 900 多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展览、游艺 4 室,藏书 4000 余册,职工业余学校教室 2 个,可容纳百余名学员。

全县基层工会共有俱乐部 2 个,图书馆(室)、阅览室 39 个,藏书 12.5 万册。电影放映队 5 个,业余文艺队 3 个,业余创作组 3 个。化肥厂、郁山煤矿组织有职工业余剧团。

每年元旦节、五一节及国庆节,县工会常举行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等大型体育活动。1980 年,县工会协同文化局联合举办了“古今书法展览”“国庆音乐演唱会”。有 14 个基层工会举办文体竞赛活动 34 次,参加职工千余人。

四、工会财务

工会实行独立的财务制度,定期向会员和上级工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

工会经费的来源:一是会员每月按本人工资比例交纳的会费;二是事业费收入;三是企事业单位每月按职工工资总额的 2%拨交的工会经费;四是政府或上级工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拨给工会的补助费。

工会经费的支出:行政拨交的工会经费,用于工会行政办公费用、宣传活动、文体活动、职工业余教育等支出;会员交的会费用于购买会员学习资料、文体活动、会员困难补助等。

1983 年,基层工会经费收入 201822.09 元,支出 140496.95 元,年终结余 61325.14 元;县总工会收入 114669.53 元,支出 98509.51 元,年终结余 26160.02 元。

第二节 农会

1927 年,县城即成立农会组织,会员百余人。

1938 年成立新安县农民协会,当时中共新安县委报经上级批准,派李之放担任县农民协会干事长,发动农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5 年 1 月,中共新安县委筹备建立县农会,由刘冰担任主席。春季,新安县抗日根据地以贫雇农为主体,普遍建立起农会组织,同时成立了新安县农会,宋启仁任农会主席,刘冰任副主席。各村农会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回赎土地和清算保甲长贪污帐目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农会停止活动。

1947 年,新安县解放后,在解放区内又普遍成立农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匪反霸斗争。

1950 年 4 月 11~13 日,第二届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县农民协会章程,正式建立了新安县农民协会。

1965 年,在“重新组织阶级队伍”的口号下,召开了新安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安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由 23 人组成。“文化大革命”期间,“贫协”停止活动,又成立了“新安县贫下中农代表会”,简称“贫代会”。1974~1976 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组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管理商业,由县贫代会和各级贫代会组织贫下中农代表进入学校、商店,参加管理,对教育事业和商业事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后,取消了“贫代会”。

第三节 共青团

1932 年,郑曼石在新安县师范任教,传播革命思想。1933 年 5 月,县师学生邵文杰、王文长、孙谨行、郭钲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了新安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11 月,邵文杰等被捕后,团的活动停止。

一、共青团新安县委员会

1949 年 5 月 4 日,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安县筹备委员会,开始团的建设工作。

1950 年 6 月,成立团的新安县工作委员会。1951 年 4 月 15~17 日,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安县委员会,书记王唯一。6 月,为加强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成立中共新安县委青年委员会,领导青年团工作。

1956 年 7 月,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新安县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团县委瘫痪。1972 年以后恢复团的活动。

1985 年,第十次团代会选举团县委委员 29 人,及书记、副书记。团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学校少年儿童部。历届团代会简况见下表。

新安县历届团代表大会一览表

二、团的基层组织

团的基层组织,指乡镇(公社)、局委、大厂矿建立的团委会或团总支,在公司、一般厂矿和农村的村(生产大队)建立的团支部,车间和农村村民组(生产队)建立的团小组。

1951 年,召开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县有团支部 119 个,团小组 285 个,团员 2194 名。到 1954 年,有团支部 186 个,团员增加到 5213 名。

1956 年,撤区并乡,在乡一级设团委或总支部。全县计有 21 个乡级团委会,14 个乡级团总支部,1 个乡级团支部,团员人数达 10453 名。1957 年,全县合并为 11 个大乡,乡级建立团委会。乡团委会设组织、宣传、技术、扫盲、军体、少年儿童等委员。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错误处理了一批团员,到 1958 年底,全县团员减少到 9046 人,减少 13.5%。

1959 年以后,团的基层组织未能及时整顿,出现团员“老化”现象。1961 年,超龄团员占团员总数的 17%,1963 年占 26.1%。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团的组织遭到破坏。1973 年团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召开的,会议形成的决议,不能代表广大团员的意愿。

1979 年,团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团的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85 年底,全县有团委会 23 个,团支部 628 个,团员 10660 名。新中国成立后团组织发展情况见下表。

新安县团的组织发展情况统计表

三、团的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新安县各级团组织领导全县团员和青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

(一)组织和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战,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历年扩军、征集补充兵员中,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应征入伍。在土地改革、反匪反霸斗争和民兵工作中,广大青年团员起了骨干作用。

(二)组织和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55 年,在农业合作化中建立青年突击队 55 个,突击组 39 个,队员、组员达 1388 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青年骨干 11865 人。其中团员 3368 人,担任社长的 158 人,还有副社长 379 人,会计 263 人,保管员 139 人,技术员 271 人,记工员 457 人,社管理委员会委员 733 人。

1979~1982 年,在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活动。到 1982 年 6 月,全县有 56 个集体被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72 名团员被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并选出先进团支部 50 个,模范团员 126 人,优秀团干 60 名。

1984 年,游彩云、王淑芳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三)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0 年代,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活动,举办民校、冬校、识字班。据 1954 年统计,全县 1297 名扫盲教师中,有青年 1037 名,其中团员 245 名。1983 年,团县委响应共青团中央发出的采集树种支援甘肃的号召,组织全县青少年采集树种 7150 公斤,1984 年又采集 11250 公斤,被共青团洛阳地委命名为“采树种支援甘肃红旗单位”。

四、中国少年先锋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组织,分布在全县各中小学校中。其组织形式有大队、中队、小队。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建大队,大队设辅导员,由学校团支部任命或聘请。大队设大队长 1 人,委员 4~12 人,由队员选举产生。中队建在班级,设中队长 1 人和中队委员 2~4 人。班级内各组建立小队,设正、副小队长各 1 人。

“少先队”开展多种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有益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少先队”受共青团组织的领导。

1951 年,先后在一小、石寺、孙都、五头、磁涧、庙头、白墙、铁门等 8 所完小建立了“少年儿童队”,发展队员 958 人。1953 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初期,由于要求条件过高,“少先队”组织发展缓慢。

1955 年,全国第三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之后,“少先队”迅速发展,全县建大队 29 个,中队 73 个,小队 402 个,有队员 19854 人,有大队、中队辅导员 179 名。

1956 年 5 月 2~7 日,召开新安县少年儿童代表会议,决定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发动少年儿童利用假期拣粮,除“四害”,种植向日葵等油料作物,采集树种,开展植树造林,为烈军属办好事。8 月,开始在校外建队。到 1962 年,全县发展校外队员 7030 人。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少先队”为“红小兵”组织取代。

1979 年,“少先队”组织恢复。到 1985 年,全县有 374 所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有大队 240 个,队员 47557 人,大队辅导员 240 名,中队辅导员 1084 名。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一、县妇女联合会

1948 年 12 月,建立“新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后称第一届)。

1950 年 4 月,召开新安县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正式选举成立新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刘雯任主席,张炽任副主席。

1957 年,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更名为县妇女联合会。

1966 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县妇女组织瘫痪,直至 1973 年恢复。县妇联成立至今,共召开过九次代表大会,简况如下表。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简表

二、基层妇女组织

1950 年 4 月,全县 5 个区设立妇联组织,配备专职妇联干部。

1954 年,在整顿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区、乡、村各级妇联组织。

1958 年,“人民公社化”后,公社建立妇女联合会,生产大队建立妇代会。

基层妇联组织,在乡镇(公社)称基层妇女联合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兼职的常务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村(生产大队)称基层妇代会。村民组(生产队)有妇女组长(妇女队长)。县直各局委、工矿企事业单位也都有妇联组织。1984 年,全县 13 个乡镇均建有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基层妇联会组织,村建立了 298 个基层妇代会。

三、妇联组织活动

(一)宣传贯彻婚姻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1950 年至 1953 年,全县各级妇联组织,把宣传贯彻婚姻法作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各种报告会,举行婚姻法讲座,利用广播、壁报、漫画和妇女识字班、冬校、夜校等形式,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害处,宣传新婚姻法的好处。配合政法部门,处理了一批虐待和残害妇女、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典型案件,支持广大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

1984 年,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与残害妇女儿童、拐骗买卖妇女等不良现象作坚决斗争。

(二)动员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级妇联组织不断引导和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各项生产建设和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妇女起“半边天”的作用。1958 年,大部分男劳动力被抽调去大办钢铁、水利,妇女劳动力承担了大部农业生产的任务。1984 年全县女职工达 4300 多人,商业、轻纺行业中,女职工占 30%以上。在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充分显示出妇女的智慧和才能,她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三)动员妇女参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妇联注重培养妇女干部参加各级政权建设,有一批妇女干部担任县、区、乡政府和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新安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中,妇女代表一般占 20%左右。1980 年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新安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522 名代表中,妇女代表 102 名,占 19.5%;人大常委会 23 名委员中,妇女委员 5 名,占 21%。在行政机关中,有女副县长、女检察长、女法院院长、女审判员、女局长、女乡长、女村长等。

(四)宣传和提倡晚婚,推行计划生育。1972 年以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把宣传和提倡晚婚晚育、推行计划生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破除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的传统观念,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一个样的社会新风。

(五)开展“五好家庭”(见《风土民情编·风俗习惯》)活动。1979 年后,县妇联动员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五好家庭”活动。1981~1983 年,表彰“五好家庭”7420 个,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 8999 人次。

四、妇幼福利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县妇幼保健站、所,各乡设保健员,村设保健员、新法接生员。

1950 年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培训新法接生员 160 人,在全县普及了新法接生。1956 年后,全县普遍建立起妇幼保健网。至 1984 年,县妇幼保健站有床位 30 个,医护人员 42 名。各乡镇卫生院有妇幼保健员 14 名,村有接生员 210 人。

50 年代初,为组织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建设和社会活动,在农村以农业社、互助组为基础,办起托儿所、抱娃娃组,县妇联代为培训保育员。1981 年,农村有幼儿园 9 所,育红班 535 班,教养员 540 名,入园幼儿 13051 人。1983 年,各厂矿、企业有幼儿园 12 所,教师 55 名,入园幼儿 250 人。

第五节 工商群众团体

一、工商联合会

1948 年,新安县民主政府工商科接管了旧商会,在各集镇组织成立“商联会”。1949 年 6 月,各集镇商联会改名为工商联合会。同时,组成百货、杂货、饮食、服务业和摊贩等 11 个新的同业公会。1952 年 10 月,成立了新安县工商联合会。“文化大革命”中,工商联停止活动。

二、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 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 2764 户,从业人员达 4187 人。1983 年 11 月 29 日至 12 月 1 日,召开了全县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安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委员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任务是:向会员提供多种服务,交流经验,领导和组织会员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协会下设城关、铁门、磁涧、五头、南李村、正村、石寺(含曹村)、仓头、北冶、石井(含峪里)、西沃等

三、公路运输业协会

新安县公路运输业协会于 1984 年 11 月成立,下属城关、铁门、磁涧、石寺、仓头、西沃、正村、五头 8 个分会。它是从事运输业的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群众组织。

第六节 教科文群众团体

一、科学技术协会

1956 年 5 月 21 日,成立新安县科学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1959 年 12 月,中共新安县委、新安县人民委员会召开新安县第一次科学技术工作者大会,正式成立新安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1984 年,县科协下设办公室、科普工作部、学会服务部、咨询服务部。全县 13 个乡镇均成立乡(镇)科学技术协会。乡(镇)“科协”下设 180 个村“科协”和 41 个专业组及研究会,共有会员 2286 人。

二、新安县武术学会

1984 年 12 月成立。

三、新安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1984 年 12 月成立。

四、新安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0 年成立。1985 年 7 月,举行第三届卫生工作者代表会,拥有会员 1100 人。

第七节 学术团体

新安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专业学会,是党领导和联系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一、新安县教育学会   1980 年 4 月 13 日成立,会员 63 人。

二、新安县医药卫生学会   1980 年 7 月 15 日成立,会员 141 人。

三、新安县农学会   1980 年 12 月 30 日成立,会员 54 人。

四、新安县畜牧兽医学会   1981 年 1 月成立,会员 31 人。

五、新安县林学会   1981 年 4 月 1 日成立,会员 41 人。

六、新安县水利电力学会   1983 年 8 月 28 日成立,会员 49 人。

七、新安县财会学会   1985 年 5 月 18 日成立,会员 165 人。

八、新安县农业经济学会   1985 年 8 月 11 日成立,会员 93 人。

九、新安县农业机械学会   1985 年 8 月 18 日成立,会员 47 人。

十、新安县园艺学会   1985 年 8 月 18 日成立,会员 45 人。

第八节 社会公团

一、新安县抗美援朝分会   1950 年 12 月 11 日成立。分会成立后,发动全县各阶层人民,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1 年 5 月,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开展和平签名运动。6 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动员全县各机关、学校、厂矿、商店及家庭制订了爱国公约,捐献“新安号”战斗机 1 架。

二、中苏友好协会新安县分会   1951 年成立。它是以增进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和合作,促进中苏两大民族的团结和经验交流为宗旨的群众组织。

第九节 归侨、侨眷群众团体

新安县归侨、侨眷联合会,1984 年 11 月成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联系归侨、侨眷和华侨的人民团体。根据宪法规定,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广泛团结归侨、侨眷和华侨,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振兴新安,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